跨文化交际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陈树荣

华南农业大学09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

学号:200930440103 [摘要]: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那么,在不同文化中进行交流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不同民族、文化、社会的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交流用语,并且表现出不同的形体语言。有时候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造成差异和误解,甚至会产生误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交流、误解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时刻去注意,用一生去探索,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出其中的真谛。比如我们考试时经常会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通常在这类题目中,归纳中心思想我们一般做得较好,但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对错就比较差。这表明,中国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而外教的逻辑思维能力显然强于一般的中国学生,平常的阅读理解他却擅长推理。上面的例子说明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学习习惯不一样所造成的差异。

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还会对自己相异的民族的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所造成的误解也是跨文化交流存在的文化差异。

这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心理科学的日常运用”课。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举例说明跨文化交流中的归因问题。所谓归因是指解释对方和自己行为的原因,人们存在一种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这种偏差是指: 观察者倾向于将行为者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个人素质,而行为者则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的这种倾向。这两种倾向的区分界限在于掌握的信息量的多少.若对行为者的信息知道得多,那么就倾向归因于环境,若知道的少,则倾向归因于个人素质。所以,我们在给熟悉的人的行为归因时,会像与自我归因时一样,多归因于环境。而给陌生人行为归因时,多归因于个人素质,且多为消极的归因。由于跨文化交流中,个体对异文化中成员的了解程度较浅,且很大程度上受定型观念影响,所以,他在给异文化成员的行为归因时会犯这种基本归因偏差,即将他人的

成功归因于“luck”,而将失败归因于个人水平较低。以上就是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归因偏差. 而正是这种对外民族人们的误解,造成了我们交流上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是我们要不懈克服的方向。

泛而求之,我们把跨文化交际放到国际的大舞台上去,从宏观的视角对跨文化进行诠释,就会发现跨文化交际需要一定的外交技巧,需要睿智的头脑和真挚的内心。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促使了亚非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大家本着亚非合作发展为宗旨与目标,一定程度上去了解适应交流对方的文化,最终有了“万隆精神”。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周恩来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不应该过多的看重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应该在这些差异中产生摩擦、误解,甚至冲突;而且应该理智的对待这些差异,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才是跨文化交际的生存之道!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分析,我们得知,我们要重视对文化差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获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周恩来外交风云》,杨明伟、陈扬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