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体与客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主体与客体

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问题,是教育理论界颇多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教育主客体的类型和层次应是多种的,其地位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因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化,因此又是不确定的。

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可从施教、执教和受教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1、施教主体和施教客体

施教主体主要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他们不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但却左右着教育的方向,指导制定教育方针、教育总体规划、教育决策等。

施教客体是指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

2、执教主体和执教客体

教师要执行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因而是执教的主体。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陶冶其品德。教师执教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教师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学生作为执教的客体,基本地位是受教者。

3、受教主体和受教客体

学生学得主动,并对教师有影响时,其地位又可转化为主体,而教师相应转化为受教客体。教学相长,就有这个含义。

一般说来,前两个层次学生都处于客体地位,仅在第三个层次才转化为主体地位。但这一层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环节。任何正确的教育方针、计划、教育方案,学生不能自觉接受都将成为泡影。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辨证的统一。

然而,传统的习惯势力太顽固了。几千年教育的成功之道一直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教不严,师之惰”;“强将手下无弱兵”;乃至“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控制和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和被控制的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两种教育思想是并存的,且经常发生碰撞。因此,有必要分析两种教育思想所导致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前者,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可以让学生“学会”;但后者,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可以让学生“会学”。

前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必须听老师的,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把学生当作是盛装知识的两脚书橱;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使学生实现主体性的发展。

前者,使学生掌握前人的经验或知识,以追求百分为目的,其结果往往是高分低能;后者是实现人的发展和潜能开发。

前者是被动灌输;后者是主动建构。其结果:前者是知识的传承和接受,甚至导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后者是成为未来知识的更新者、新科技的创造者。如此对比,一目了然。所以要培养孩子们会学习、会表达、会创造。就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

一个人从小到大,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从接受奠基教育、学校教育、直至终身教育,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尤其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日俱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需要大批有用人才。有人说中国人口多,人才多就是财富,否则就是包袱。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正如小平同志曾说:“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执行得越来越坚决且富有成效。

刚刚召开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温总理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提到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确实令人鼓舞,尤其是将全国592个贫困县孩子上学实行“两免一补”的新政策,很得人心,真是执政为民,中央在抓教育的问题上动真格了。要想富,必须抓教育。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可以说这是教育战线上的头等大事,战略意义深远。

教育从幼儿抓起,在以前,把幼儿园只当作社会福利事业,缺乏科学的制度保证。今年初,江苏在全国率先将幼儿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其次要建立和义务教育接轨的体系,使其根据人的成长规律有计划有体系地发展。

现在的孩子非常幸运,堪称“非常6+1”——三个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实际上在城镇,特别是过上小康生活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从胎教就开始了。但由于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学习不够、研究不够,在社会上也宣传不够,旧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更新,所以问题还是不少的。仅幼儿教育这一块,不妨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最近全国十大城市0——6岁儿童健康检测中发现,普遍存在营养过剩和微量元素不足两大问题。文明病已悄然来到孩子们中间,小胖墩在幼儿园到处可见。究其原因还是缺乏运动和缺乏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关。如果童年缺乏运动刺激,对运动既无热情也无技能,加上营养太好,必然体型变坏,运动能力低下,甚至智力受损。我在幼儿园执教过程中,接触过许多儿童。给我的感觉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情况更严重些。另外无限制地让孩子沉溺于多媒体的静态游戏之中,缺乏运动和游戏时间,社会交往又太少,使孩子在孤独中成长,成为问题儿童。再者,如今幼儿园才艺培训成风,兴趣班项目越搞越多,都是家长和幼儿园互相推动的结果。

鉴于我国的国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僧多粥少”,连大学毕业生都难找工作,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忧患意识,为使孩子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能领先一步,多学一点本事,所以提前教育就成为一种时尚,在选择幼儿园方面,特别关注孩子受教育的质量,就看能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幼教开展的新项目极为渴望,花钱毫不吝啬。而幼儿园方面则顺应民意,兴趣班的老师外聘内聘一起上,还多了一条创收渠道,何乐而不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幸福、快乐、取得成功,无疑这是做家长的普遍愿望,但成才是有客观规律的。

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以成人的视角来规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尤其是看到减肥训练的孩子,我真是百感交集,我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也真苦,这么会走到这一步呐?全是大人们的错误导向惹的祸。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学习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困难,所以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阶段,幼儿的兴趣不稳定,因为没有足够的意志保证,主要还是直接兴趣,凡事图新鲜,所以注意力容易转移,易变性强。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也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幼教工作的全部艺术就在于能掌握孩子的这些特点,投其所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跟着你的指挥棒转。寓教于动,寓教于乐。让孩子觉得好玩,给他留下好印象,愿意再跟你玩,进而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确定了这个前提,孩子们的课就好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