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
张鲁艳
平顶山学院英语系
河南平顶山467002
摘要: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即意识形态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影响翻译理论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学,女权主义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Ide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y Susan Bassnet and Andre Lefev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ideology influences translator’s choices on translating material, influences their concrete translating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 ideology; poetics; feminism
引言
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翻译研究始于二战以后,并出现了许多翻译流派。根茨勒(Gentzler)在他的《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这些流派,其中包括美国翻译研讨班、翻译科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派,并出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等。而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中,又有几个影响较大的流派,如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巴西食人翻译理论、多元系统论、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不仅是对翻译认识的加深,是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人类学都有重要启示。文化研究早已成为中西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1990年,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合编的
《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进一步推动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该书也强调了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自此诱发了西方翻译学者对意识形态和翻译关系探讨的兴趣。这一研究领域的西方学者除上述两位外,玛丽亚铁木志科(Maria Tymoczko)、赫曼斯(Theo Hermans)等也对权力、意识形态、政治斗争与翻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意识形态与翻译
什么是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的。“最初是把它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主体,用于对宗教的现代批判,其概念囊括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是我们自己与世界之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1](P16)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把意识形态界说为“观念体系,它由指令我们行动的形式习俗和信仰构成”,也有人把意识形态解释为“制导性观念,它解释社会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或者人们允许社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而罗特曼(Yury Lotman)把意识形态描述为“框架性观念,它由某个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可以接受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构成,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接近文本。”[2](P12) 《现代汉语词典》对意识形态作如下解释:“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总之,意识形态的内涵涉及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与社会实践,无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勒弗菲尔的理论中,翻译是改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学和文化形象,实际上也是译者对文本的摆布,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实际上,翻译就是一种文化改写,一种文化操纵。勒弗菲尔认为控制文学和翻译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在文学系统之内,就是文学的专业队伍,包括评论家、教师、译员等等。另一个在文学系统之外,就是所谓赞助者(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制、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这个赞助者可能是一个人,或者宗教组织、政党、阶级、宫廷、出版社、大众传播机构等。一般来说,赞助者最关心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通常管得很严。至于涉及文学观的问题,则会把处理的权力下放给专业人士。
[3](P176)
因此,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什么形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有时是译者本身认同的,有时却是“赞助者”( patronage)强加于他
的。其次是当时译语文学里起支配地位的“诗学”(poetics)。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直接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原文语言和文化万象带来的各种难题,译者也会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寻找解决办法。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往往首先是意识形态的交流。这种交流包含着对抗、妥协、融合。作为译者而言,翻译活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这种活动又必须遵循译入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能超出此种意识形态的界限。当然,翻译有时也会对译入语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但翻译作品中所带有的意识形态要以读者能够接受为限。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体系,有着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边界,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意识形态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
意识形态与翻译呈互动的关系。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同时翻译也对译入语的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促进加强或破坏颠覆的作用,而这一点又常被人忽视。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一详尽阐释。
1.意识形态与翻译文本的选择
任何翻译活动皆是有原因的,或有一定的目的性、功利性,为特殊团体服务,为一政治目的服务,为一经济利益服务;或由于译者本身的兴趣、偏爱。不管哪种情况,要想出版发行,就要符合赞助人的要求,符合出版商及社会的期待视野。当然若想自己把玩,自己品味,也无可厚非。也有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需要勇气的,也需要时间去等待意识形态的慢慢改变。总之翻译作品的发行和读者群的接受与译入语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所以翻译文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同时对意识形态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代翻译中有两位旷世奇才,一为严复,一为林纾。康有为曾赞曰:译才并世数严林。称二者为“译才”并非由于他们的翻译多么忠实于原文以及翻译得多么准确无误。相反,这两位“译才”一百多年来一直遭受翻译界对他们的口诛笔伐及声讨批判。然而他们的译作还是在社会上大受欢迎。反响非同。究其原因,一是严复林纾乃古文大家,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夫,译笔优美,引人入胜;二是他们的译作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严复介绍的西洋思想和林纾翻译的西洋小说无不对社会起到了震撼作用。
严复是一位翻译家,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严复,他的翻译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选择,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这个政治目的里交织着他个人的政治意识和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个人的审美意识和目标读者的审美意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或从目的论的角度看,严复的翻译都是极其成功的。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