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前提 前提 ⑵⑷否后 ⑴⑸肯前 ⑶⑹假言三段论
11
例2:B→┐A B∧(C→D) A∨C ∴ D ⑴ B→┐A ⑴B→┐A ⑵ B∧(C→D) ⑶ A∨C ⑷B ⑸ C→D ⑹ ┐A ⑺C ⑻D
前提 前提 前提 ⑵化简 ⑵化简 ⑴⑷肯前 ⑶⑹否析 ⑸⑺肯前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例1:F∨┐G ┐H→┐F ∴G→H ⑴ F∨┐G ⑵ ┐H→┐F ⑶G ⑷ ┐┐G ⑸F ⑹ ┐┐F ⑺ ┐┐H ⑻H ⑼ G→H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条件假设 ⑴双重否定 ⑴⑷否析律 ⑸双重否定 ⑵⑹否后律 ⑺双重否定 ⑶─⑻条件证明
22
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3
3. F∨┐G ┐H→┐F ∴G→H
4. E∨(J∧┐K) J→(┐K∧E) ∴E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4
置换规则的涵义
对于任何命题P,无论它是以整 个命题出现,还是作为一个命题的 一部分出现,都可用与它重言等值 的命题Q来替换。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5
置换规则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9
⑴ X→Y∨Z ⑵ Z→┐X ⑶X ⑷ Y∨Z ⑸ ┐┐X ⑹ ┐Z ⑺Y ⑻ X→Y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条件假设 ⑴⑶肯前律 ⑶双重否定 ⑵⑸否后率 ⑷⑹否析律 ⑶─⑺条件证明
30
练习:
2. E∨(J∧┐K) J→(┐K∧E) ∴E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第四章
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
自然演绎系统NP
构建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可以采用公理化方法, 也可采用自然演绎的方法。为接近人们日常思维的实 践,采用自然演绎的方法来构建命题逻辑的一个形式 系统NP。
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NP是由形式语言L ′和一 组推导(变形)规则构成的。其中形式语言L ′包 括初始符号、形成规则和定义。
讨论对象语言的语言叫元语言或语法语言。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5
形成规则的作用
(1)以递归的方式定义合式公式。 (2)提供一种能行、可判定的方法判定任一符号串是不是 合式公式。 (3)检验合式公式的性质。
如:(((p∨q)∧(p))→q)的形成过程是:p,q,(p∨q), (p),((p∨q)∧(p)),q ,(((p∨q)∧(p))→q)。这个 字符串是反复运用形成规则而形成的,因此它是合式公式。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6
合式公式的子公式
合式公式的子公式:在生成合式公式的过程中,每一步所生成的公式都
是这一生成的合式公式的子公式。如: A的子公式是A和A; A∧B 的子公式是A、B和A∧B; A∨B 的子公式是A、B和A∨B; A→B 的子公式是A、B和A→B。 如:p,q,(p∨q),(p),((p∨q)∧(p)),(((p∨q)∧(p))→q)都 是(((p∨q)∧(p))→q)的子公式。
练习:
1.
┐M→(N→L) J→K ┐M M∨(N∨J) ∴ L∨K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4
⑴ ┐M→(N→L) ⑵ J→K ⑶ ┐M ⑷ M∨(N∨J) ⑸ N→L ⑹ N∨J ⑺ L∨K
前提 前提 前提 前提 ⑴⑶肯前 ⑶⑷否析 ⑵⑸⑹二难推理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5
2. ┐P→(R→┐Q) P→┐Q ┐S∨┐R→┐┐Q ┐S ∴ ┐R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6
⑴ ┐P→(R→┐Q) ⑵ P→┐Q ⑶ ┐S∨┐R→┐┐Q ⑷ ┐S ⑸ ┐S∨┐R ⑹ ┐┐Q ⑺ ┐P ⑻ R→┐Q ⑼ ┐R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前提 前提 ⑷附加 ⑶⑸肯前 ⑵⑹否后 ⑴⑺肯前 ⑹⑻否后
17
3.
┐P∨┐Q→┐(R→S) ┐P (R→S)∨(T→U) ┐U ∴ ┐T
例2:A→B
┐C∨B→(D→E) ∴A→(D→E) ⑴ A→B ⑵ ┐C∨B→(D→E) ⑶A ⑷B ⑸ ┐C∨B ⑹ D→E ⑺ A→(D→E)
前提 前提 条件假设 ⑴⑶肯前律 ⑷附加 ⑵⑸肯前律 ⑶─⑹条件证明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3
间接证明规则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间接证明 如果从Γ和A推出B∧B,则从Γ推出A。 步骤: 1.否定结论 2.提出矛盾 3.肯定结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7
蕴涵引入(条件证明)规则与 否定消去(间接证明)规则
在做题过程中二者可以交替使用,既可 以先用蕴涵引入(条件证明)规则再用 否定消去(间接证明)规则,也可以先 用否定消去(间接证明)规则再用蕴涵 引入(条件证明)规则。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8
练习
1、X→Y∨Z Z→┐X ∴X→Y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7
德摩根律的证明
T18(a) (A∧B)├┤ A∨ B的证明
再证A∨B├ (A∧B): (1) A∨B A (2) (A∧B) H (3) A∧B (2),_ (4) A (3),∧_ (5) B (3),∧_ (6) A (4),+ (7) B (1),(6),∨_ (8)B∧B (5),(7),∧+ (9)(A∧B) (2)—(8),_(消去H)
T18(a) (A∧B)├┤A∨ B(记为DeM.) T18(b) (A∨B)├┤A∧ B(记为DeM.)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6
德摩根律的证明
T18(a) (A∧B)├┤ A∨ B的证明
先证(A∧B)├ A∨B: (1) (A∧B) (2) (A∨B) (3) A (4) A∨B (5)(A∨B)∧(A∨B) (6) A (7) B (8)A∨B (9)(A∨B)∧(A∨B) (10) B (11)A∧B (12)(A∧B)∧(A∧B) (13) A∨B A H1 H2 (3),∨+ (2),(4),∧+ (3)—(5),_(消去H2) H3 (7),∨+ (2),(8),∧+ (7)—(9),_(消去H3) (6),(10), ∧+ (1),(11), ∧+ (2)—(12),_(消去H1)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
初始符号
(1)甲类符号:p1, p2, p3, …; (2)乙类符号:,∧,∨,→; (3)丙类符号:(,)。
这些符号构成的有穷长的序列叫做符号串,例如:
p, p∧q,p∨q, p→q; (p∧q)→r,p∧(q→r),…; ((p→∨q→pq),(((p→q∧r)∨),… 按照形成规则形成的符号串称为合式公式。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
形成规则
(1)任何单个的命题变元p是合式公式;
(2)如果A是合式公式,则(A)是合式公式;
(3)如果A和B是合式公式,则(A∧B)、(A∨B)、
(A→B)是合式公式; 只有(1)----到(3)形成的符号串是合式公式。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4
定义
定义是用来表示缩写的,定义两边的符号串可以相 互代替。 如:(AB)=df(A→B)∧(B→A)。 形式语言L ′的全体合式公式记为Form(L ′)。 形式语言L ′是我们研究对象,叫对象语言。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4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又称间接证明或反证法,是把由Γ推出 A的推理转化为由Γ和临时的假设A推出 B∧B的推理。
最适于证明结论不是蕴涵式的推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5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例1:A→B A→B ∴ A (1) A→B (2) A→B (3) A (4) A (5) B (6) B (7) B∧B (8) A
T23(b) A∨(B∧C)├┤(A∨B)∧(A∨C)
蕴析律
(A→ B) ├┤ (A∨B) 德 摩 根 律
(A∧B) ├┤ (A∨ B)
(A∨B) ├┤ (A∧B)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40
置换规则的证明
T21(b) A∨B├┤B∨A的证明 先证A∨B├ B∨A (1) A∨B A (2) A H1 (3) B∨A (2),∨+ (4) A→B∨A (2)—(3),→+(消去H1) (5) B H2 (6) B∨A (5),∨+ (7) B→B∨A (5)—(6),→+(消去H2) (8) B∨A (1),(4),(7),D.C. 同理,可证B∨A├A∨B。
前提 前提 间接假设 (3),_ (1),(4),→_ (2),(4),→_ (5),(6),∧+ (3)—(7),间接证明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6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例2:A→(B→C)∧(¬ C→D),¬ C∧¬ D /∴ ¬ A (1) A→(B→C) ∧(¬ C→D) A1 (2)¬ C∧¬ D A2 (3) ¬ C (2)∧_ (4) ¬ D (2)∧_ (5) ¬ A ¬ H1 (6) A (5)_ (7) (B→C)∧(¬ C→D) (1),(6)→_ (8) ¬ C→D (7)∧_ (9) D (3),(8)→_ (10) ¬ D∧D (4),(9)∧+ (11)¬ A (5)—(10)- (消去H1)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8
⑴ ┐P∨┐Q→┐(R→S) 前提 ⑵ ┐P 前提 ⑶(R→S)∨(T→U) 前提 ⑷ ┐U 前提 ⑸ ┐P∨┐Q ⑵附加 ⑹ ┐(R→S) ⑴⑸肯前 ⑺ T→U ⑶⑹否析 ⑻ ┐T ⑷⑺否后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9
条件证明规则
步 骤: 1.引入假设 2.撤销假设 (适用于蕴含式)
31
⑴ E∨(J∧┐K) ⑵ J→(┐K∧E) ⑶ ┐E ⑷ J∧┐K ⑸J ⑹ ┐K∧E ⑺E ⑻ E∧┐E ⑼E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间接假设 ⑴⑶否析律 ⑷化简 ⑵⑸肯前律 ⑹化简 ⑶⑺合取 ⑶─⑻间接证明
32
作业:
1. ┐X→Y X→┐Z ┐┐Z∧W ∴ Y∧W 2. E→F∧G E∧H I∨K F∨J→┐I ∴K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9
条件证明规则
5.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条件证明 如果从公式集Γ和A推出B,则从Γ推出A→B;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0
例1: ┐R→(H→T) R→H T→S ┐H ∴ H→S ⑴ ┐R→(H→T) ⑵ R→H ⑶ T→S ⑷ ┐H ⑸ ┐R ⑹ H→T ⑺ H→S
12
例3:F∨G→(H→(I↔K)) H∧I H∨M→F ∴ I↔K ⑴ F∨G→(H→(I↔K)) 前提 ⑵ H∧I 前提 ⑶ H∨M→F 前提 ⑷H ⑵化简 ⑸ H∨M ⑷附加 ⑹F ⑶⑸肯前 ⑺ F∨G ⑹附加 ⑻ H→(I↔K) ⑴⑺肯前 ⑼ I↔K ⑷⑻肯前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3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8
置换规则 交换律
T21(a) T21(b) A∧B├┤B∧A A∨B├┤B∨A
结合律
T22(a) T22(b) A∨(B∨C)├┤(A∨B)∨C A∧(B∧C)├┤(A∧B)∧C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9
置换规则
分配律
T23(a) A∧(B∨C)├┤(A∧B)∨(A∧C)
主联结词:辖域最大的联结词。
(((p∨q)∧(p))→q)的主联结词是→。
省略括号的约定:
(1)公式最外层的括号可以省略。 (2)联结词的结合力依下列次序递减:,∧,∨,→,。 如:(((p∨q)∧(p))→q)可简记为(p∨q)∧p→q。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7
推演规则
(1)整推规则 (2)置换规则 (3)条件证明规则 (4)间接证明规则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8
整推规则
1.合取引入规则(记为∧+): 从A和B推出A∧B; 2.合取消去规则(记为∧_): 从A∧B推出A;从A∧B推出B; 3.析取引入规则(记为∨+): 从A推出A∨B;从B推出A∨B; 4.析取消去规则(记为∨_): 从A∨B和A推出B;从A∨B和B推出A; 5.肯定前件(记为MP) 从A→B和A推出B; 6.否定后件规则(记为MT); 从A→B和B推出A;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0
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又称条件证明规则或演绎定理,是把从Γ推出A→B的推理 转化为从Γ和临时的假设A推出B的推理。
即:(Γ→(A→B))←→(Γ∧A→B)
前提集
结论
假设前提
本规则实质就是条件输入(输出)规则的运用 最适于证明结论为蕴涵式的推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1
前提 前提 前提 前提 ⑵⑷否后 ⑴⑸肯前 ⑶⑹假言三段论
11
例2:B→┐A B∧(C→D) A∨C ∴ D ⑴ B→┐A ⑴B→┐A ⑵ B∧(C→D) ⑶ A∨C ⑷B ⑸ C→D ⑹ ┐A ⑺C ⑻D
前提 前提 前提 ⑵化简 ⑵化简 ⑴⑷肯前 ⑶⑹否析 ⑸⑺肯前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例1:F∨┐G ┐H→┐F ∴G→H ⑴ F∨┐G ⑵ ┐H→┐F ⑶G ⑷ ┐┐G ⑸F ⑹ ┐┐F ⑺ ┐┐H ⑻H ⑼ G→H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条件假设 ⑴双重否定 ⑴⑷否析律 ⑸双重否定 ⑵⑹否后律 ⑺双重否定 ⑶─⑻条件证明
22
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3
3. F∨┐G ┐H→┐F ∴G→H
4. E∨(J∧┐K) J→(┐K∧E) ∴E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4
置换规则的涵义
对于任何命题P,无论它是以整 个命题出现,还是作为一个命题的 一部分出现,都可用与它重言等值 的命题Q来替换。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5
置换规则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9
⑴ X→Y∨Z ⑵ Z→┐X ⑶X ⑷ Y∨Z ⑸ ┐┐X ⑹ ┐Z ⑺Y ⑻ X→Y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条件假设 ⑴⑶肯前律 ⑶双重否定 ⑵⑸否后率 ⑷⑹否析律 ⑶─⑺条件证明
30
练习:
2. E∨(J∧┐K) J→(┐K∧E) ∴E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第四章
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
自然演绎系统NP
构建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可以采用公理化方法, 也可采用自然演绎的方法。为接近人们日常思维的实 践,采用自然演绎的方法来构建命题逻辑的一个形式 系统NP。
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NP是由形式语言L ′和一 组推导(变形)规则构成的。其中形式语言L ′包 括初始符号、形成规则和定义。
讨论对象语言的语言叫元语言或语法语言。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5
形成规则的作用
(1)以递归的方式定义合式公式。 (2)提供一种能行、可判定的方法判定任一符号串是不是 合式公式。 (3)检验合式公式的性质。
如:(((p∨q)∧(p))→q)的形成过程是:p,q,(p∨q), (p),((p∨q)∧(p)),q ,(((p∨q)∧(p))→q)。这个 字符串是反复运用形成规则而形成的,因此它是合式公式。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6
合式公式的子公式
合式公式的子公式:在生成合式公式的过程中,每一步所生成的公式都
是这一生成的合式公式的子公式。如: A的子公式是A和A; A∧B 的子公式是A、B和A∧B; A∨B 的子公式是A、B和A∨B; A→B 的子公式是A、B和A→B。 如:p,q,(p∨q),(p),((p∨q)∧(p)),(((p∨q)∧(p))→q)都 是(((p∨q)∧(p))→q)的子公式。
练习:
1.
┐M→(N→L) J→K ┐M M∨(N∨J) ∴ L∨K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4
⑴ ┐M→(N→L) ⑵ J→K ⑶ ┐M ⑷ M∨(N∨J) ⑸ N→L ⑹ N∨J ⑺ L∨K
前提 前提 前提 前提 ⑴⑶肯前 ⑶⑷否析 ⑵⑸⑹二难推理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5
2. ┐P→(R→┐Q) P→┐Q ┐S∨┐R→┐┐Q ┐S ∴ ┐R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6
⑴ ┐P→(R→┐Q) ⑵ P→┐Q ⑶ ┐S∨┐R→┐┐Q ⑷ ┐S ⑸ ┐S∨┐R ⑹ ┐┐Q ⑺ ┐P ⑻ R→┐Q ⑼ ┐R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前提 前提 ⑷附加 ⑶⑸肯前 ⑵⑹否后 ⑴⑺肯前 ⑹⑻否后
17
3.
┐P∨┐Q→┐(R→S) ┐P (R→S)∨(T→U) ┐U ∴ ┐T
例2:A→B
┐C∨B→(D→E) ∴A→(D→E) ⑴ A→B ⑵ ┐C∨B→(D→E) ⑶A ⑷B ⑸ ┐C∨B ⑹ D→E ⑺ A→(D→E)
前提 前提 条件假设 ⑴⑶肯前律 ⑷附加 ⑵⑸肯前律 ⑶─⑹条件证明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3
间接证明规则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间接证明 如果从Γ和A推出B∧B,则从Γ推出A。 步骤: 1.否定结论 2.提出矛盾 3.肯定结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7
蕴涵引入(条件证明)规则与 否定消去(间接证明)规则
在做题过程中二者可以交替使用,既可 以先用蕴涵引入(条件证明)规则再用 否定消去(间接证明)规则,也可以先 用否定消去(间接证明)规则再用蕴涵 引入(条件证明)规则。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8
练习
1、X→Y∨Z Z→┐X ∴X→Y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7
德摩根律的证明
T18(a) (A∧B)├┤ A∨ B的证明
再证A∨B├ (A∧B): (1) A∨B A (2) (A∧B) H (3) A∧B (2),_ (4) A (3),∧_ (5) B (3),∧_ (6) A (4),+ (7) B (1),(6),∨_ (8)B∧B (5),(7),∧+ (9)(A∧B) (2)—(8),_(消去H)
T18(a) (A∧B)├┤A∨ B(记为DeM.) T18(b) (A∨B)├┤A∧ B(记为DeM.)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6
德摩根律的证明
T18(a) (A∧B)├┤ A∨ B的证明
先证(A∧B)├ A∨B: (1) (A∧B) (2) (A∨B) (3) A (4) A∨B (5)(A∨B)∧(A∨B) (6) A (7) B (8)A∨B (9)(A∨B)∧(A∨B) (10) B (11)A∧B (12)(A∧B)∧(A∧B) (13) A∨B A H1 H2 (3),∨+ (2),(4),∧+ (3)—(5),_(消去H2) H3 (7),∨+ (2),(8),∧+ (7)—(9),_(消去H3) (6),(10), ∧+ (1),(11), ∧+ (2)—(12),_(消去H1)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
初始符号
(1)甲类符号:p1, p2, p3, …; (2)乙类符号:,∧,∨,→; (3)丙类符号:(,)。
这些符号构成的有穷长的序列叫做符号串,例如:
p, p∧q,p∨q, p→q; (p∧q)→r,p∧(q→r),…; ((p→∨q→pq),(((p→q∧r)∨),… 按照形成规则形成的符号串称为合式公式。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
形成规则
(1)任何单个的命题变元p是合式公式;
(2)如果A是合式公式,则(A)是合式公式;
(3)如果A和B是合式公式,则(A∧B)、(A∨B)、
(A→B)是合式公式; 只有(1)----到(3)形成的符号串是合式公式。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4
定义
定义是用来表示缩写的,定义两边的符号串可以相 互代替。 如:(AB)=df(A→B)∧(B→A)。 形式语言L ′的全体合式公式记为Form(L ′)。 形式语言L ′是我们研究对象,叫对象语言。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4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又称间接证明或反证法,是把由Γ推出 A的推理转化为由Γ和临时的假设A推出 B∧B的推理。
最适于证明结论不是蕴涵式的推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5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例1:A→B A→B ∴ A (1) A→B (2) A→B (3) A (4) A (5) B (6) B (7) B∧B (8) A
T23(b) A∨(B∧C)├┤(A∨B)∧(A∨C)
蕴析律
(A→ B) ├┤ (A∨B) 德 摩 根 律
(A∧B) ├┤ (A∨ B)
(A∨B) ├┤ (A∧B)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40
置换规则的证明
T21(b) A∨B├┤B∨A的证明 先证A∨B├ B∨A (1) A∨B A (2) A H1 (3) B∨A (2),∨+ (4) A→B∨A (2)—(3),→+(消去H1) (5) B H2 (6) B∨A (5),∨+ (7) B→B∨A (5)—(6),→+(消去H2) (8) B∨A (1),(4),(7),D.C. 同理,可证B∨A├A∨B。
前提 前提 间接假设 (3),_ (1),(4),→_ (2),(4),→_ (5),(6),∧+ (3)—(7),间接证明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6
否定消去规则(记为_)
例2:A→(B→C)∧(¬ C→D),¬ C∧¬ D /∴ ¬ A (1) A→(B→C) ∧(¬ C→D) A1 (2)¬ C∧¬ D A2 (3) ¬ C (2)∧_ (4) ¬ D (2)∧_ (5) ¬ A ¬ H1 (6) A (5)_ (7) (B→C)∧(¬ C→D) (1),(6)→_ (8) ¬ C→D (7)∧_ (9) D (3),(8)→_ (10) ¬ D∧D (4),(9)∧+ (11)¬ A (5)—(10)- (消去H1)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8
⑴ ┐P∨┐Q→┐(R→S) 前提 ⑵ ┐P 前提 ⑶(R→S)∨(T→U) 前提 ⑷ ┐U 前提 ⑸ ┐P∨┐Q ⑵附加 ⑹ ┐(R→S) ⑴⑸肯前 ⑺ T→U ⑶⑹否析 ⑻ ┐T ⑷⑺否后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9
条件证明规则
步 骤: 1.引入假设 2.撤销假设 (适用于蕴含式)
31
⑴ E∨(J∧┐K) ⑵ J→(┐K∧E) ⑶ ┐E ⑷ J∧┐K ⑸J ⑹ ┐K∧E ⑺E ⑻ E∧┐E ⑼E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前提 前提 间接假设 ⑴⑶否析律 ⑷化简 ⑵⑸肯前律 ⑹化简 ⑶⑺合取 ⑶─⑻间接证明
32
作业:
1. ┐X→Y X→┐Z ┐┐Z∧W ∴ Y∧W 2. E→F∧G E∧H I∨K F∨J→┐I ∴K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9
条件证明规则
5.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条件证明 如果从公式集Γ和A推出B,则从Γ推出A→B;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0
例1: ┐R→(H→T) R→H T→S ┐H ∴ H→S ⑴ ┐R→(H→T) ⑵ R→H ⑶ T→S ⑷ ┐H ⑸ ┐R ⑹ H→T ⑺ H→S
12
例3:F∨G→(H→(I↔K)) H∧I H∨M→F ∴ I↔K ⑴ F∨G→(H→(I↔K)) 前提 ⑵ H∧I 前提 ⑶ H∨M→F 前提 ⑷H ⑵化简 ⑸ H∨M ⑷附加 ⑹F ⑶⑸肯前 ⑺ F∨G ⑹附加 ⑻ H→(I↔K) ⑴⑺肯前 ⑼ I↔K ⑷⑻肯前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3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8
置换规则 交换律
T21(a) T21(b) A∧B├┤B∧A A∨B├┤B∨A
结合律
T22(a) T22(b) A∨(B∨C)├┤(A∨B)∨C A∧(B∧C)├┤(A∧B)∧C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39
置换规则
分配律
T23(a) A∧(B∨C)├┤(A∧B)∨(A∧C)
主联结词:辖域最大的联结词。
(((p∨q)∧(p))→q)的主联结词是→。
省略括号的约定:
(1)公式最外层的括号可以省略。 (2)联结词的结合力依下列次序递减:,∧,∨,→,。 如:(((p∨q)∧(p))→q)可简记为(p∨q)∧p→q。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7
推演规则
(1)整推规则 (2)置换规则 (3)条件证明规则 (4)间接证明规则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8
整推规则
1.合取引入规则(记为∧+): 从A和B推出A∧B; 2.合取消去规则(记为∧_): 从A∧B推出A;从A∧B推出B; 3.析取引入规则(记为∨+): 从A推出A∨B;从B推出A∨B; 4.析取消去规则(记为∨_): 从A∨B和A推出B;从A∨B和B推出A; 5.肯定前件(记为MP) 从A→B和A推出B; 6.否定后件规则(记为MT); 从A→B和B推出A;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0
蕴涵引入规则(记为→+)
又称条件证明规则或演绎定理,是把从Γ推出A→B的推理 转化为从Γ和临时的假设A推出B的推理。
即:(Γ→(A→B))←→(Γ∧A→B)
前提集
结论
假设前提
本规则实质就是条件输入(输出)规则的运用 最适于证明结论为蕴涵式的推论。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