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情感之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之声》课标分析
最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美育对人的教育功能,音乐作为普通高中美育的基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但现在的音乐课堂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大多数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而对音乐教材中的器乐或者声乐作品缺乏兴趣,在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上还应进一步改进,比如从文化入手:结合美术、历史、地理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更完美的课堂。
2.观看《梁祝》的创作背景。
3.欣赏《梁祝》的主题旋律。
4.欣赏《梁祝》的同窗三载。
5.欣赏《梁祝》的插部主题。
6.对这三个音乐片段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拓展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流行歌曲。
学生进行展示。
课堂小结
找学生对这三首音乐作品在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情感之声》学情分析
小提琴独奏
旋律特点
优美流畅、淳朴深情、兼有抒情性与歌唱性
情感表达
对苦难的童年时期“母亲教我的歌”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往事的追忆
二、《阳关三叠》
体裁
声乐
表演形式
混声合唱
旋律特点
曲调缓慢悠长、出现的八度大跳更易于感情的表达
情感表达
深沉的惜别之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留恋和不舍
三、《梁祝》
体裁
器乐
表演形式
《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愿意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理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2.知识与技能:能听辨出音乐的段落、体裁及表演形式。
3.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等形式
教学重点
对《母亲教我的歌》《阳关三叠》《梁祝》的体裁、表演形式、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教学难点
对这三首作品的段落和旋律特点的分析
本节课围绕体裁、表演形式、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四个方面,充分结合谱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旋律的上行、下行,级进和八度的大跳。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回答也比较积极,全程围绕情感这条主线分别对三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全面透彻,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情感之声》教材分析
一、《母亲教我的歌》
这首作品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于1880年创作的,这首歌一方面是将祖国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亲人的怀念。本节所选的小提琴独奏曲《母亲教我的歌》是维也纳小提琴家、作曲家克莱斯勒改编的。歌曲以2/4拍和6/8拍交错进行,带有摇曳感。句尾的切分节奏和八度向下大跳后的同音反复使作品更加细腻,略带忧伤,表现了对苦难时期母亲教我歌唱的回忆。歌曲句句蕴含着对往事的思恋,最后在深情回忆的尾奏中结束。歌曲旋律淳朴、流畅、深情。
二、《阳关三叠》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是由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由于当时演唱时将某些诗句反复演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这首歌曲仅短短的四句却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之情,其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四句诗的曲调多用级进进行,表现的柔和深情,表达出作者的真挚、含蓄的情感;在后半部分出现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还有八度的大跳使歌曲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4.将两首音乐作品在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方便进行分析,总结这“两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阳关三叠》
1.首先,学生一块读歌词
2.观看视频《阳关三叠》中的第一叠。
3.初步分析体裁和表演形式。
4.了解“三叠”是哪三叠。
5.观看第二叠。
6.总结分析:体裁、表演形式、旋律特点、情感表达。
四.《梁祝》
1.了解《梁祝》的故事背景。
三、《梁祝》
《梁祝》这首诞生于创作于1959年,是以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者是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陈刚和何占豪,其首演也是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来完成的。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的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方法
聆听、模仿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找学生朗诵《游子吟》,分别加入背景音乐和无背景音乐,使学生感受音乐的作用—渲染气氛,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二.《母亲教我的歌》
1.初步聆听声乐版本,思考作品的体裁和表演形式。
2.学生进行初步回答。
3.对比聆听小提琴版本,学生回答体裁和表演形式。
三、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和分析,因此在课堂上营造合理的学习情境,结合视、听、唱等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之声》效果分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课标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易于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更直接的参与音乐,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音乐的难度。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果。
小提琴协奏
旋律特点
婉约大气、感人至深
情感表达
对“梁祝”故事的惋惜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情感之声》课后反思
今天,和九班的学生一起在音乐教师上了一节音乐课——《情感之声》,本节课主要针对三首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分别对亲情、友情、爱情进行了赞颂和表达。
本节课的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们的回答也比较积极。全程围绕“情感”这条主线来分别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人从出生开始慢慢成长会和他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祖国情……因为这些情感确确实实产生在我们身边,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高中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的能力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由于一些音乐作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所以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再加上在音乐方面没有升学压力,因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更不高。
二、当下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专业的程度,接触音乐的途径也主要是电视和网络且大部分都是流行音乐,所以在课堂上应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讨论分析,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而积极性。
该作品以越剧优美的旋律结合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在演奏上借鉴了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和古筝的一些演奏技巧,增强了小提琴演奏的民族韵味儿。将西方的协奏曲形式和交响诗形式相结合,并与我国的戏曲音乐及民族音乐思维特点相交融,创造了民族音乐的新形势。
《情感之声》评测练习
一、《母亲教ຫໍສະໝຸດ Baidu的歌》
体裁
声乐
器乐
表演形式
女声独唱
最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美育对人的教育功能,音乐作为普通高中美育的基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但现在的音乐课堂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大多数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而对音乐教材中的器乐或者声乐作品缺乏兴趣,在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上还应进一步改进,比如从文化入手:结合美术、历史、地理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更完美的课堂。
2.观看《梁祝》的创作背景。
3.欣赏《梁祝》的主题旋律。
4.欣赏《梁祝》的同窗三载。
5.欣赏《梁祝》的插部主题。
6.对这三个音乐片段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拓展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流行歌曲。
学生进行展示。
课堂小结
找学生对这三首音乐作品在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情感之声》学情分析
小提琴独奏
旋律特点
优美流畅、淳朴深情、兼有抒情性与歌唱性
情感表达
对苦难的童年时期“母亲教我的歌”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往事的追忆
二、《阳关三叠》
体裁
声乐
表演形式
混声合唱
旋律特点
曲调缓慢悠长、出现的八度大跳更易于感情的表达
情感表达
深沉的惜别之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留恋和不舍
三、《梁祝》
体裁
器乐
表演形式
《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愿意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理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2.知识与技能:能听辨出音乐的段落、体裁及表演形式。
3.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等形式
教学重点
对《母亲教我的歌》《阳关三叠》《梁祝》的体裁、表演形式、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教学难点
对这三首作品的段落和旋律特点的分析
本节课围绕体裁、表演形式、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四个方面,充分结合谱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旋律的上行、下行,级进和八度的大跳。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回答也比较积极,全程围绕情感这条主线分别对三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全面透彻,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情感之声》教材分析
一、《母亲教我的歌》
这首作品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于1880年创作的,这首歌一方面是将祖国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亲人的怀念。本节所选的小提琴独奏曲《母亲教我的歌》是维也纳小提琴家、作曲家克莱斯勒改编的。歌曲以2/4拍和6/8拍交错进行,带有摇曳感。句尾的切分节奏和八度向下大跳后的同音反复使作品更加细腻,略带忧伤,表现了对苦难时期母亲教我歌唱的回忆。歌曲句句蕴含着对往事的思恋,最后在深情回忆的尾奏中结束。歌曲旋律淳朴、流畅、深情。
二、《阳关三叠》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是由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由于当时演唱时将某些诗句反复演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这首歌曲仅短短的四句却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之情,其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四句诗的曲调多用级进进行,表现的柔和深情,表达出作者的真挚、含蓄的情感;在后半部分出现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还有八度的大跳使歌曲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4.将两首音乐作品在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方便进行分析,总结这“两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阳关三叠》
1.首先,学生一块读歌词
2.观看视频《阳关三叠》中的第一叠。
3.初步分析体裁和表演形式。
4.了解“三叠”是哪三叠。
5.观看第二叠。
6.总结分析:体裁、表演形式、旋律特点、情感表达。
四.《梁祝》
1.了解《梁祝》的故事背景。
三、《梁祝》
《梁祝》这首诞生于创作于1959年,是以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者是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陈刚和何占豪,其首演也是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来完成的。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的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方法
聆听、模仿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找学生朗诵《游子吟》,分别加入背景音乐和无背景音乐,使学生感受音乐的作用—渲染气氛,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二.《母亲教我的歌》
1.初步聆听声乐版本,思考作品的体裁和表演形式。
2.学生进行初步回答。
3.对比聆听小提琴版本,学生回答体裁和表演形式。
三、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和分析,因此在课堂上营造合理的学习情境,结合视、听、唱等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之声》效果分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课标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易于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更直接的参与音乐,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音乐的难度。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果。
小提琴协奏
旋律特点
婉约大气、感人至深
情感表达
对“梁祝”故事的惋惜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情感之声》课后反思
今天,和九班的学生一起在音乐教师上了一节音乐课——《情感之声》,本节课主要针对三首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分别对亲情、友情、爱情进行了赞颂和表达。
本节课的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们的回答也比较积极。全程围绕“情感”这条主线来分别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人从出生开始慢慢成长会和他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祖国情……因为这些情感确确实实产生在我们身边,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高中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的能力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由于一些音乐作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所以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再加上在音乐方面没有升学压力,因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更不高。
二、当下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专业的程度,接触音乐的途径也主要是电视和网络且大部分都是流行音乐,所以在课堂上应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讨论分析,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而积极性。
该作品以越剧优美的旋律结合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在演奏上借鉴了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和古筝的一些演奏技巧,增强了小提琴演奏的民族韵味儿。将西方的协奏曲形式和交响诗形式相结合,并与我国的戏曲音乐及民族音乐思维特点相交融,创造了民族音乐的新形势。
《情感之声》评测练习
一、《母亲教ຫໍສະໝຸດ Baidu的歌》
体裁
声乐
器乐
表演形式
女声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