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质辨析_任晓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本质辨析

任晓明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要:生命本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前苏联学者的生命定义局限于概括生命的具体生

物化学成分,西方学者的定义仅仅概括了生命功能方面一些非本质的特征,它们都没有能够在生命本质

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复杂性科学框架中发展起来的人工生命研究,从生命的功能和信息方面

概括生命的本质,对我们很有启发。生命的本质应当这样概括:生命是自复制、自适应、自组织的开放信

息系统,它具有进化,对环境做出反应,不断自我更新的属性。

关键词:生命本质;生命;人工生命

中图分类号:N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3)02-0091-06

关于生命本质的问题,一直是前苏联哲学界和西方哲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尤其是人工生命的兴起,生命的涵义以及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逐渐有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人们以全新的视角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生命是什么这一古老的问题,又在新的条件下重新提了出来。本文将分析前苏联哲学界、西方哲学界尤其是从事人工生命研究的学者对生命本质的看法,并对生命的本质做出自己的概括。

一、恩格斯和前苏联哲学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众所周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命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1](p..277)显而易见,局限于当时的生物学发展水平,恩格斯的生命定义中像蛋白体这样的提法是比较笼统、不够明确的,但是恩格斯的定义把“不断的新陈代谢”作为生命的本质属性,对于我们概括生命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前苏联的哲学和生物学文献普遍采用恩格斯提出的生命定义。当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物质基础不能只归结为“蛋白体”时,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便开始了使这一概念更明确的尝试。

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B ・M ・日丹诺夫1964年提出的定义就是这种尝试之一,他指出:“我们可以把生命定义为有机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基质是核酸、蛋白质和有机磷的化合物。生命的本质是遗传信息(机体的有序性和复杂性的度)的量和质的增长。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是环境熵和生物机体信息之间的矛盾统一性的表现。”[2](p .33)这一定义既从物质基础方面,又从功能方面考虑了关于生命的最新科学发现,这是它的长处;另一方面,它排除了恩格斯定义中最重要收稿日期:2002-12-04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信息技术哲学”(B 30I 38)

作者简介:任晓明(1953—),男,四川泸州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科学哲学、逻辑学研究。

91・2003年第2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原理,那就是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这是它的不足之处。A ・C ・马姆津提出的生命定义比日丹诺夫的定义更准确一些,他认为:“

生命就其基本形态来说,可以把它定义为开放的胶体系统的存在方式,这些系统的必不可少的成分是蛋白质、核酸和有机磷之类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积累和改造物质、能量和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属性。”[3](p.117)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义不仅强调了自我调节和发展,而且提到了开放系统,但令人遗憾的是,它漏掉了诸如自复制那样的重要生命属性。

更有特色的生命定义之一是M ・ ・切皮科夫提出的:“生命是特殊的异源物质基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基质的普遍性和专一性决定了有机界通过其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合目的地自复产生。”[4](p.85)在这个定义中,作者回避了构成生命的具体化学成分,而只是笼统地讨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这种看法与前苏联哲学界通行的看法不合拍,不过很超前。因为在当时还没有发现与生命的化学成分如蛋白质、核酸无关,而与其它非生物化学的物质有关的生命形式。我们现在知道,人工生命恰恰是这样的生命形式。因此,切皮科夫的定义是很有新意的。

20世纪80年代,下述定义在前苏联哲学界提出的定义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自然形态;它具有各种水平的开放系统的自我更新、自我调节、自复产生的特点,这些开

放系统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核酸和有机磷化合物。”

[5](pp.60~61)显而易见,这一定义与其他前苏联学者的定义一样,都保持了对恩格斯生命定义的继承性,只不过是根据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现状,对恩格斯的定义做了更加明确的说明。

总的说来,前苏联哲学界的生命定义,继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恩格斯的生命定义,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拘泥于当时的生物学发展状况和水平,局限于概括生命的物质基础或者具体的化学成分,没有能够在生命本质探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我国哲学界对恩格斯的生命定义的理解,受到前苏联解释模式的影响,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我们认为,哲学上的生命定义应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这一方面,切皮科夫的定义对我们有启发性。只有撇开生命的具体化学成分,才有可能得到高度抽象的生命定义。这种定义是那样普遍适用,以至于可以包括像人工生命那样的生命形式。

二、西方哲学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在西方哲学界,关于生命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连哪些东西可以算是有生命的或者活的?都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过人们还是列举了生命的一些属性。例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提到自滋养、生长、衰亡、繁殖、食欲、自我运动、思维。这些属性中的一些似乎不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例如,骡子是不能繁殖的,此外一些年老的和年幼的动物也不能繁殖。除非把繁殖理解为物种或种群通过繁殖而代代繁衍,而不仅仅是指单个个体自身能够繁殖,否则这个概念作为生命的属性是有问题的。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倾向于用保存在物种中的潜能来解说生命。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的解说被一些哲学家看作现代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又译为功能主义)的先声,但这种说法也引起了争议,其依据是,机能主义的思想是笛卡儿在讨论心—身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讨论心-身的问题,因而不可能有机能主义思想。但是,机能主义的奠基人普特南(Hilary putnam )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生命和心智的解说预示了机能主义的思想,是刻画生命本质的有益尝试[6](p.21)。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上述解读,总的说来与人工生命的基本思想一致,也与人工生命创始人兰顿(Langton )特别强调生命机能(function ,又译为功能)的思想相一致。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与心智(mind)之间,生物学与心理学之间不存在形而上学的鸿沟。他把生命和心智看作隐含着不断进步的生命潜能的形式。在他看来,生命的低级形式所具有的能力在较高级的生命形式中都具有。与此相反,笛卡儿把精神和先验理性看作是人独有的属性。按照这种观点,就不可能建立动物心理学,因为在他看来,动物只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人有心智并不是因为・

92・2003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