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血栓性疾病防治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血栓性疾病防治知识
——每天100mg阿司匹林对大多数中老年人不一定恰当
1、血栓性疾病的危害
血栓性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在我国血栓性疾病也呈现出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高复发等特征。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病人近十年增加了一倍,每年发病约1500万例,死亡约500万人。
而且治愈后留下后遗症的约达患者的40%以上,治愈者4年内复发率约达40%。
血栓病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十分沉重,以心梗为例一次救治的手术费用就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加之治疗后的护理及健康损失等代价巨大,对社会、对家庭都是十分沉重的负担。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血栓危害人群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人群,发病往往突然并常在极短时间内就可发生死亡等恶性结局。
30岁以上往往是人生精力最旺盛、对社会贡献最大的阶段,也是精英和骨干的主要人群所在,由于血栓病对精英骨干的危害对社会的损失远远超出一般人员。
因此,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不单纯是一个严重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高度关注和尽快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2、引起血栓性疾病发生的“三要素”及应对办法
医学界公认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血管壁病变、损伤;血液成份的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三要素”所导致,而且这三要素之间常常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导致血栓发生。
因此在临床上常常控制其中某一种或两种因素也可有效预防或控制血栓发生。
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处理
血栓形成“三要素”
导致形成血栓机理及常见病因
应对办法
是否可预防
血管壁病变、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能够生成和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在血管内皮损伤时可导致体内血液的抗栓和促栓平衡打破,而形成血栓。
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手术、控制血管病变进程
较难
血液成份的改变
血小板数量增加及活性增高;凝血因子异常;抗凝系统减弱;纤溶活力降低等。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控制
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是最常用和有效的血栓预防措施。
血液流变学异常
心脏功能衰退、心脏损伤、血管狭窄、血管压迫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流瘀滞、缓慢,都容易导致血栓发生。
病理原因导致的往往难以解除。
较难
3、现有血栓治疗与预防方面的不足
目前血栓风险预防从预警监控到预防措施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也正是由于目前血栓预防措施的严重缺陷才导致血栓性疾病危害如此严重。
现有的血栓预防措施存在哪些严重缺陷呢?正确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1)缺乏有效的血栓预警诊断措施使得血栓预防无的放矢
目前对于血栓风险评价还习惯于通过血压、血脂、血糖、肥胖、吸烟、年龄等指标评分的办法预测血栓风险。
一般说来这些指标与血栓发生具有间接的关系,这些指标对实际预警血栓意义非常有限。
同样的这些指标也常常是发生出血者的高危因素。
单纯依据这些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血栓或出血的风险。
由于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第一和关键”因素,大量研究均证实血栓的发生与血小板功能水平活化相关。
因此,尽快建立和普及以血小板功能检测为主的血栓风险预警监测制度,可以更加有效、直接地提示血栓风险,可以更加有效预防血栓并为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2)现有血栓预防措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目前对怀疑血栓风险者的预防及治疗,一般都根据经验推荐服用标准剂量的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近十余年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有30%个体应用后无效(发生血栓),而另有约10%的个体服用后则出现出血(对抗血小板药物过敏)。
这种不加区别的所谓“标准化”的用药方式显然对绝大部分预防者及患者都是不恰当的,甚至还会给部分患者带来副作用危害。
大规模研究试验也证实,现行采用的“标准化”服用阿司匹林措施仅仅可以减少约20-25%的血栓事件风险和减少约17%由于血栓导致的死亡。
虽然标准化应用抗血小板可以减少血栓发生和死亡,但其效率不高(对糖尿病、高血压控制比例可达80%以上!),同时还约有10%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发生出血。
因此这一措施的净获益者的比例太低,显然不加区分的标准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难以真正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血栓性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正确方法,也是血栓病防治的必然趋势。
4. 如何正确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健康体检中增加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定期使用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正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在目前血栓发病连年增高、且血栓导致的死亡高居第一死因的情况下缺失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体检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而不检测血小板功能就盲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更是不负责任和高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