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

上海体育学院 罗永洲

提 要:现行武术译本中一词多译、死译硬译、望文生义等较为普遍。在翻译指导原则方面,民族化与国际化之争旷日持久。作者根据武术的文本特征,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认为武术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入跆拳道、柔道、拳击等多种异质成分,这样翻译出来的武术文本只能是中西体育文化的 杂合或 间性文化。译者的文化使命就是通过平衡翻译使得中国武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彰显其民族特色,在对话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主宰。

1.引言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巧,它与中国的其他文化形态诸如哲学、宗教、兵学、医学、艺术等融合,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项目,堪称中华文明之精华。要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在21世纪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将武术的技击、养生、审美等理论准确地译介到国外,武术英译也就提上日程。鉴于此,本文首先考察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主要的武术英译本、武术英文期刊等,指出武术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主体间性理论框架内探讨如何处理武术翻译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衡翻译模式作为实现武术间性文化的途径。

2.文献综述

2.1 武术英译的历史回顾与问题分析

武术英译源自上世纪旅居海外的华人习武者,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李小龙的英文版!基本中国拳法∀(Chinese Gung Fu),该书介绍了中国武术流派、阴阳哲理、基本功训练等,迄今再版2次,印刷20余次。另有1973年洛杉矶华美文学院创始人黄文山的英文版!太极拳要义∀(Fun damentals of T#AICH I CH#UAN)。此外,海外现行的!太极拳∀(T#AICHI)、!八卦掌∀(Pa K ua Chang)、!精武∀(Inside K ungf u)、!黑带∀(Black Belt)等杂志对中国武术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内方面,1986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第一本英文版武术推广教材!武术∀和!国际武术教练员培训班教材∀;1987年中国武术协会编写了!国际武术裁判员训练班教材∀;1988年北京体育学院解守德、李文英编写了!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和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开始,国际武联相继组织编写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章程∀(Consti tution o f I nter 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国际武术竞赛套路∀(I nternational Wushu Comp eti tion Routine)、!国际武术竞赛规则∀(Rules f or I nternational Wushu Comp etition)等。同期,香港地区出版了王信得著、刑文军译的英汉对照版!中国功夫∀系列丛书(Chinese K ung f u Series)(1983年),90年代香港还翻译出版了蔡龙云、陈昌棉、杨善耕等人的作品。世纪之交,一直致力于中国典籍英译的外文出版社与英国柏树图书公司(Cy press Books Com pany)合作策划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武术英译项目,共翻译出版了20部武术系列丛书,在海内外同时发行,包括李天冀著!中国武术指南∀(A Guide to Chinese M ar tial A rts)、李德印著!太极拳∀(Taij iquan)等。武术的英文并行本日益增多,在客观上扩大了武术在海外的影响,但也使本来不统一的武术翻译更加混乱。常见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1)一词多译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等因素,一词多译现象较为普遍。 武术一词就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wushu,Kung fu,martial arts等; 长拳有译作long boxing的,有译作long range box ing的,还有译为long fist的; 太极拳译作shadow boxing, Tai chi Chuan,Taiji box ing等等。

(2)死译硬译

如果说合格的译员知识结构可以归纳为双语能力+专业知识+翻译技巧,那么最早从事武术翻译的体育学者或外语学者则多数只具备其中的一项技能,死译硬译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将 舞花手译为dancing flow er hands,既不合英语语法,也无法体现动作要领。

(3)望文生义

意义取决于语境。脱离某一特定的文化语

境,其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便无法实现统一。如有些书将南拳中的 滚桥译作roll bridge,把 马步冲拳译成horse step punch fist;把 虚步亮掌译为empty step snap palm等,一味地追求形式对等和意象并置,导致意义和功能丧失殆尽。

出现上述翻译混乱现象很复杂,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的译者对武术术语(包括术语的定义、概念)理解不一;二是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术语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三是武术术语的管理没有标准化。

2.2 武术翻译的理论探讨:民族化与国际化之争

1984年,卫志强在当年第1期!中华武术∀杂志上发表的!武术词汇英译小议∀是目前发现最早论述武术翻译方法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兼译等方法翻译武术词汇。世纪之交,随着武术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武术界再次开始探讨武术翻译理论。如周庆杰(2004)从文化缺省的视角对杨式太极拳 势名的阐释与翻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徐海亮(2005)提出了武术翻译的四项原则,即民族化、专业化、择优化和国际化;张振华、田兰波(2006)强调武术翻译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肖亚康(2006)则主张武术翻译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要力求专业化与可接受性。笔者也曾分析过武术文本的语体特征,并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提出工具性翻译和文献性翻译两个模式(谢应喜,2007)。其间,研究者们围绕武术翻译的原则即武术翻译到底是遵循民族化原则抑或国际化原则,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1)民族化的理由与策略

主张武术翻译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文化战略考量。从汉唐时代的佛经翻译、明清的科技翻译、五四时期的西学东进到当下的综合性翻译无不与民生国运直接挂钩。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要使中国文化在西方话语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保持武术的民族特色,采用异化或阻抗式翻译不失为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抗的有效手段。其次,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武术翻译的目的主要是弘扬中华武术的套路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太极说、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中医经络说、元气说、天人合一说以及儒家的修身思想。舍弃了这些民族特色,翻译的意义亦不复存在。第三、接受理论表明,译文读者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有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的要求和心理准备。他们常常借助阅读经验、语境和注释等,去主动理解译文中的 异。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读者的这种能力势必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译者应当相信读者的接受能力,大可不必越俎代庖,把 武术改译作martial arts。

民族化的翻译策略包括通过音译、直译、加注等保留原文意象和语言风格等(张振华、田兰波, 2006)。如主张将 武术译成wushu,而非Kungfu 或martial arts;把 太极拳译作Taiji或T#AIC HI,而非Chinese boxing;把太极拳套路 手挥琵琶译作swing the Pi#pa,而非play the guitar;把 金刚捣碓译作Buddha#s warrior pounds the mortar,而非stamp foot and hammer fist。

(2)国际化的理由与策略

国际化抑或标准化是指为了使译文顺利进入译入语系统,达到交际的目的,译者可以借鉴西方体育话语。这里的标准实质上是指西方的标准。主张国际化的理由有三。首先,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读者的信道容量相对狭窄,对异域文化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如果不变通,就可能造成信道堵塞、交际失败。第二,强调武术的民族特色是对的,但不能因此而将其与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将武术孤立起来,使之裹足不前。毕竟让武术走进奥运会是几代人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协,以迎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肖亚康,2006)。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武术教学缺乏统一教材、武术门户之争,加之缺少主管机构从中协调,用词混乱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导致武术用语本身标准化程度非常低,迫切需要规范化、统一化。

国际化的策略包括替代、释义等。如在翻译武术散打术语时,完全可以借鉴拳击里面的术语,因为前者的很多拳法和后者相差无几。直接借用译入语约定俗成的名称更有利于西方读者的了解和接受。如前翻滚译forw ard roll,前倒译fall out,器械译w eapons。再如 直拳这一术语,我们按照汉语习惯会想当然地翻译成straig ht fist,或者straight punch。其实,在拳击中,只用一个straight就足够了,刺拳和钩拳分别是jab和hook,也不用加fist。剑术的动作术语亦可借鉴国际击剑术语,如云剑、刺剑、撩剑在英译时,只需把前面的动词翻出来即可,即spin,thrust,upper cut,而sword一词完全可以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