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学设计
鹿泉市铜冶镇第二中学苏俊卿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涉及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万隆精神"等重要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而,设计采用了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补充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学生讨论探究,配上教师讲故事的生动演绎,使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提了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为后面第14课登上外交舞台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外交成就。
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比较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新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知晓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再通过讲故事得方法道出万隆会议惊险与成功。是学生感受到新中国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其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得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我国代表团参加万隆国际会议的生动讲述,使学生明确,我国在该会议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类比法、讲解法、比较法、故事穿插法
教学媒体:幻灯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带入:微电影播放近代史上典型的三次被侵略的战争及条约的签订图片,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屈辱、不平等、不独立、没有自主权)那么,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共同走进第七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共同了解建国初我国的外交风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有了前面的历史教训,你认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会是什么?(平等、独立、自主)图片开国大典,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毛泽东就向世界宣告词,引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怎样做才能体现新中国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权?毛泽东做了三个比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句比喻各有什么含义?学生从课本46页找出答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权,一边倒就是到向社会主义,为什么一边倒呢?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图来讲出一边倒方针的背景,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因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我们只能一边倒。尽管如此,我们的新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重点介绍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建交情况。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建交、毛泽东出访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意义。出示幻灯片(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由于形势所迫,只能实行“一边倒"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7、48也相关内容,之后讲解)
让学生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提出的时间、任务(幻灯片出示答案)
学生探究周恩来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总结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PPT结合材料讲解
西藏问题是英国殖民者造成中印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它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而经过8年抗日、3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无力再打下去,新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为了给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展开积极地外交活动。和平共处项原则就是在1953年印度来访时针对西藏问题提出的。
别的国家接受了吗?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举行会谈尼赫鲁、吴努分别表示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倡导把它作为中印、中缅两国交往的基本准则。中国成功处理好与邻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在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之下,被推广到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标志着中国的外交走向了成熟。
三万隆会议
(教师过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使中国成功处理好与邻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标志着中国的外交走向了成熟,他是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一大成就。但是新中国的领导们并不满足取得的这些成就,他们在观察、在思考,我们还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吗?如果能的话,机会又在哪里呢?终于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一次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万
隆会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呢?为什么要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呢?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又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看书48、49页回答以上问题)
在学生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万隆会议对于亚非新独立的国家来说是个冲满希望能够的会议,对于新中国来说还是个危机四伏的回忆,为是么呢?
教师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来描述万隆会议的惊险。
首先会议还没召开,中国代表团租用的航空客机“克什米尔公主”就被偷偷地安上了定时炸弹,在起飞后不久就在南中国海上空爆炸坠毁,机上八名中国代表团成员全部遇难。庆幸的是,周恩来因为有事临时改变路线正在昆明,才幸免遇难。中国代表团时来交朋友的、求发展的,可是却这样险象环生,我们该怎么办?周恩来并没有被吓倒,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在万隆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到达了万隆。
那会进行的如何呢?再会召开的前两天里,各国代表作出一般性发言,都是和平、发展这样的话题,比较友好,但是到会议中间时,伊拉克代表团发言时提出反对共产主义,他认为当时世界有三种势力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其中一种就是共产主义,而且到他发言最后,通用眼睛只盯着周恩来说,我们一定要自卫到底,直到共产主义倒闭灭亡的强调。此时,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周恩来,周恩来双手交叉坐在那里,静静聆听,一言不发,其他代表团成员却焦虑万分,唯恐周恩来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会导致意外的发生,造成会场的混乱,要知道那些大国都在一边卡笑话呢!周恩来选择了沉默。没想到下午菲律宾代表团发言时说,我也反对共产主义,我们应该和美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共产主义。此后,又有几个国家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攻击、批判…….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在议论周恩来
如果就当时你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你会怎么办?
周恩来出于慎重考虑,把准备好的发言稿印成书面稿发给每一位与会者,他利用午间短暂的休息时间起草了一份补充发言稿。终于,中国代表团发言的时间到了。当时会场上座无虚席,包括苏联大使、美国大使、荷兰高级专员等许多国家外交官都来列席旁听。数以百计的记者也涌进会议厅,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大家都想看看周恩来是如何驳斥前面的人的。你猜,周恩来说什么?周总理第一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如果"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的发言时间是所有代表中发言时间最短暂的,他发言时,楼上楼下没有一点声音,当他发言结束后,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就连反对我们的菲律宾代表团都说,周恩来的这篇发言充满了和谐、真诚,充满了民主精神。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
一个美国记者在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教师总结:“求同存异”的提出表达了周恩来渴求和平、发展维护民族独立的真诚,这也是与会国共同的愿望。周恩来高超的外交水平和人格魅力。
万隆会议意义:(1)求同存异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2)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后来人们把这种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成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迁移:想一想:“求同存异” 在你和同学交往中适用吗?举例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