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只能是和平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需要战争,决不会去发动战争,也决不能够侵占邻国的一寸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具体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期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
势力。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
2.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由我国在50年代提出并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主张得到了印度方面的积极响应。
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非国家所接受。
在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
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毛泽东所说的“冷战共处”状态。
根据当时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
背景资料:“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
它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
它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
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
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
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
“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
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
这导致了一系列影响国际局势事件的出现:
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
月 4日成立。
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
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
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局势处于一触即发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
迎来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的高潮。
在这段时间,中国同西欧、日本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4.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在我国周围,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北、
南、西三面包围中国。
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华关系。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这是我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采取这种战略的情况下,我们从来没有牺牲自己的独立自主原则。
这一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1971年l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从此,中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
中美关系改善,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l978年12月14日,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字仪式
1957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
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上签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决不能靠外国恩赐,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
周恩来也明确指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我们愿意和一切平等待我之国家合作,不排外,不挑衅,但必须站稳立场,否则就只能倒在外国人的怀里。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同时,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安全、
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同时,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尼赫鲁在机场欢迎周恩来总理访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问印度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冷战共处”状态。
根据当时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中国。
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华关系。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相关链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这是我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对外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没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
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卡特会面
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美苏争霸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指导我们党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
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胡锦涛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
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
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欢迎胡锦涛访美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
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胡锦涛与法国总统希拉克共同出席《中法联合声明》签字仪式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新中国的50周年是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政策形成发展的50年……
新华网 2001.09.11 09:53:37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今天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办
的《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上就中国新世纪的外交政策发表了讲话,以下是讲话的摘要:
我们在这里就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交换看法十分有益,这有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增进友谊,扩大合作。
我愿意就中国外交讲几点看法。
第一,新中国的50周年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形成发展的50年。
20世纪的前50年里,中国人民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一样,经过两次大战的浩劫,饱受动乱和贫困之苦,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中国外交揭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之初,中国百废待举,国际上冷战严峻。
从中国的国情和国力兴盛的实际出发,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协商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外交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全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侵略,反对战争。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根据这个规定,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
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标而努力。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先生指出,和平和发展成为全球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82年中国宪法肯定这一政策,规定中国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宪法还规定,中国的前途同世界的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50年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坚持这一政策,维护了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中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了广泛的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友好往来。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和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在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和其他组织中发
挥着建设性作用。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就香港和澳门回归问题达成协议,为国与国之间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先例,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了榜样。
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是坚定的和平因素。
三,从新中国建立到新世纪中叶的一百年,是中国实现富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一百年。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潮流,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并不太平。
因此,江泽民主席指出,中国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要进行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中国要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是中国的发展目标所决定的。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