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走向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分析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显得愈加重要。
然而,在人们普遍看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可能相对比较模糊,让人难以捉摸。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并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推测。
外交政策的演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时代。
这个时期内,中国对西方也毕竟较为冷淡,而且试图保持中立。
毛泽东曾经发表著名的声明,称中国不怕美国的核子打击。
这一时期内,中国也向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靠拢,并且支持第三世界的国家,发展和发掘自己更多的同盟。
毛泽东自己也成为了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发表了数百次演讲。
一直到1971年之前,中国并没有像其他的主要国家般加入联合国。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被台湾所代表,因此与联合国没有任何交流。
1971年10月,中国加入联合国,这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也在与周边国家缔结友谊条约,其中包括日本。
1980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有了集中精力开发经济的能力。
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变化,试图管理自己周边的资源和利益。
比如,中国在缅甸和泰国之间建立了轮廓让泰国向中国出口物资的港口。
这些举措可以说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1990年,随着重新改革开放,中国又开始向世界经济开放,外交政策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并且开始积极地寻找投资机会。
同时中国在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更加努力地融入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
事实上,中国的外交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展现着朝着全球接触的趋势。
近年来,在全球政治、贸易和军事方面,中国在拓展自己的影响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
首要的事情就是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加快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整合。
最近几年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大的舞台。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走向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走向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一边倒”。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部门和外交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核心。
由于国内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同时进行,外交政策焦点逐渐从欧美转向亚非拉国家。
这种政策导致了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紧张,但与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国家的合作得到了积极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我国开始注重维护对外经济利益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
同时,我国也通过和平开展的方式解决了边境问题,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转向全球化和多元化。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合作,促进多边主义和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在同时,我国也积极维护自身利益,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外交政策集中于恢复与前帝国主义国家的正常关系,于是乎在1951年,恢复与美国正常关系,新中国也加入了联合国,并重新建立了与东欧国家的友谊关系,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舞台,并正式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另外,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即同苏联建交,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这一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变化。
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从恢复与世界先进国家正常关系走向了“一边倒”,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了“统一战线”,从全面友好走向了“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些都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内容。
尽管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着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置于中心,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总之,中国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到现在的“互
利合作”,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
的角色。
中国外交脱稿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我将脱稿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中国外交的演讲稿。
一、中国外交的历程与成就1.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以“一边倒”为主,坚决支持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在此期间,我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
2.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在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2)多边外交取得突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3)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我国与各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互利共赢。
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1.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加剧。
我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如朝鲜半岛、南海问题等,对我国外交提出了严峻挑战。
2.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变革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课题。
3. 国际舆论环境复杂近年来,国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抹黑、抹黑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需要在舆论场上积极应对,维护国家形象。
三、中国外交的未来展望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我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深化互利共赢合作我国将深化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3. 提高国际话语权我国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4.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我国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四、结语中国外交历经风雨,取得了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与亚非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原因: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有很多亚 非拉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20世纪60年代
4.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原因:美国: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守势等。中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巨大影响,对付苏联需要实现统一需要。 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 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不结盟政策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原因:国际: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中国的经 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 “一大片”团结广大第 三世界国家。
原因:(1)美苏争霸。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侵越 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 苏关系恶,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 政策。 (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 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1)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 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与大国对抗,造成孤立,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 “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对小国外交主要靠经济援助,一 些小国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背信弃义”;同时也增加财政负担,影响 人民生活。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近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演变吕光凤05 王芳07(水土学院2013级农水班20134031)摘要: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演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规律与认识关键词:清朝;中美;中日;一、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演变:(一)清政府外交(1840-1912)——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1)第一个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鸦片战争以前: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缺乏主权观念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至50年代: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论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走向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都显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面对敌人的挑衅,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个阶段,我国注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应付苏联的威胁。
1973 年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战略,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不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国内生产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外交事务相对薄弱等众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得不采取了一个相
对封闭的政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
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转向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国际
事务的参与也逐步增多。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1.亲近周边
亲近周边国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开始积极地与亚洲和世界各
国开展合作,深化与邻国的经济关系,加强与周边稳定有序的关系。
相对于欧美等大国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
紧密,更加务实。
2.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是一个拥有
一亿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因此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
中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治理地区的稳定为首要的目标。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12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治理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重。
为了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治理机构,并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虽然较为曲折,但是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浙江冯伟庆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一、50 年代历程1 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 、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 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二、60 年代历程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背景:60 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 年代历程1 、方针:“一条线、一大片” 、三个世界的提出2 、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 年代至今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2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试论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曲折和成果
试论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曲折和成果摘要:我国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外交成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
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作为互动中的国际社会的构成要素:国家,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发生接触、产生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一国拿出应对的对外政策做指导。
对外政策是一国“对他国政府、政府问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NGO)和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关系,有意或无意的给予影响的公共政策。
”对外政策也称外交政策[1]。
我国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党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基于历史的经验,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2]。
而曾经处于国际边缘位置的中国,在逐渐崛起为世界中心舞台上的一个主要角色的过程中,在体制、政策和观念上也做出了很多丰富、调整和改进[3]。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60多年来,我国外交政策先后进行过四次战略性抉择、调整。
大约每十余年一次的调整中,中国外交政策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为宗旨,在调整中,中国外交政策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其外交政策承担了不少的历史重任。
在近代以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在朝贡制度下强大的软实力让周边国家都愿意向中国借助,称谓为“天朝上国”也流传至今。
但是,在近代以来的时间中,我国的历史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
一、中国弱化: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自开明以来,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并发展了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思想。
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内外矛盾和不断抵制变革的阻力,中国演变成一个无力与西方列强竞争的弱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黑色一页,它标志着中国沦落为崩溃的闭关锁国。
应对中国现状的初步想法是开放和现代化,1898年后的百日维新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但均无法持久生存。
二、中国崛起:以改革开放为标志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奠基之处。
今年还是改革和开放的40周年,过去40年间,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大国崛起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政治经济的逆转,中国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外交政策的焦点是国家的自主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大国竞争和安全对策方面。
三、中国的现实调整: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的加强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把底线思维和危机感融入策略,以防范安全风险,保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宣称不与其他国家降低价值底线的合作和交流,维护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和主权。
美中贸易战也让中国主动出击,并在关键领域选择打破美方主导的国际约定,来防止美方将中国置于能动追随的被动地带。
四、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期,表现在中国积极发挥国际领袖的角色,减轻国际贫困和保持和平稳定,是的中国将成为全球化21世纪的象征。
当今世界,中国落实了与世界各国的共赢发展,并在日益新变化的国际局势下保持着冷静和稳定,以期推动国际体系重建,构建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秩序,这是外交政策的未来和长远的目标。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中国外交战略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外交战略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
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与非洲、亚洲、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欧洲等发达
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推动了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同时,中国
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全球南北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
平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与周边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演变
鸦片战争以前
• 中国是一个完整的封建帝国 • 其他国家→卫星国(不对等)
• 受理藩院管理
鸦片战争以后
• 被殖民→开始西方外交 • 政策:以夷制夷
• 实质:弱国无外交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政权混乱,无外交可言
抗日战争爆发时
• 倒向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联盟 • 依靠美国的军事,经济支持
• 史迪威将军,飞虎队,驼峰航线等等
新中国成立
• 秘史:刚开始希望能得到美国的承认,后来美国政府选择支持了 蒋介石,毛泽东便转而投向了苏联 • 核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曾威胁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为 此还用了空城计),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交好第三世 界
改革开放后
• 弱化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 • 核心:闷声发大财
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邓小平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把中国带进 了,国际秩序中,海联动、陆地与海洋内联
同菲律宾等 国的海洋权 益争端
日本在钓鱼 岛问题上继 续僵持
中国与印度的领 土争端问题长期 僵持
核心:把握中美关系,继续沿用搁置外交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中国外交战略是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简要概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并提供对关键词“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相关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初期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来对抗美国和苏联的霸权。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突出了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尤其在抵制美国的“围堵”政策和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方面表现出色。
中国积极推动非对称外交,通过无论贫弱还是富强的国家进行战略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重视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合作。
邓小平提出的“稳定国际环境、争取有利外部条件、集中力量发展内部经济”成为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
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吸收外来的经济技术,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转变为以安全与稳定为主导,并注重发展与和平共处的全球伙伴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再次经历了重大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开始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外交战略强调“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倡议表明中国的外交战略从传统大国的地区势力拓展到全球性的影响力,并强调多边主义、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
从总体上看,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内外环境的驱动下发生的。
中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在外交上的努力是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而在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方案,并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和多边框架,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结: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的影响。
从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到经济开放和和平发展的倡议,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一直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美苏冷战互有攻守,美苏冷战结束(2)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
(1)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内容,如不结盟政策(3)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
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20世纪70年代)
(1)美苏冷战,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积极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2)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1)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阶段
背景
外交政策及成就
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反美霸权主义,抗美援朝(4)参加日内瓦及万隆会议
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
(1)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2)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1)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反美反苏(2)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3)与法国等国家建交(4)睦邻友好政策,解决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实践,从以往的“低调”走向了“主动作为”,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演变:从“低调”到“主动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以“低调”为主,最大限度地回避涉外事务干涉,追求合作和谐。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外交政策逐渐由“低调”向“主动作为”转变。
2012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拉美和海湾地区时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转变。
二、实践:多元化战略不断丰富1.推进“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洲、欧洲之间经济合作架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截至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一些国家已实现了更紧密的合作。
2.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建立多边峰会机制,制定多边外交方针等。
2018年,在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情况下,中国依靠多双边合作,打破了美国的单边主义。
3.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合作,10年前成立的上合组织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多边安全合作组织,共同致力于维护本区域的和平,推进全球治理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4.参与全球治理在外交上,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力量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等多个全球性机构,提出了众多重要的倡议,例如2016年提出的建设3000多个和平研究项目的建议,提出了红十字会规则,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方案等等。
5.强化人文交流除了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中外记者互访和座谈会变得更加频繁。
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结语总之,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促进全球和地区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在多样化的领域内推进多边外交合作,这相信将会是一个长期并持之以恒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一边倒”。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
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80年代以来
面临的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恶内涵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综述
该调整饰在对过去30年的外交实践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冷静地回顾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受到了左的影响,特别是将外交与革命等同起来的,在外交中一度强调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外交与国内政策脱节……该调成说明在对30年来的外交实践的总结和反省的基础上走向成熟。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