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价格理论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价格理论之我见

一、价格的本质和供求关系

价格作为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具体价格的确定不单单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还有如市场供求等诸多因素对其的影响,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致使蔬菜的产量减少了40%,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此时蔬菜的价格就会偏高。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需求条件完全成立的条件是:一、消费者有主观上的购买愿望;

二、消费者有支付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决论:在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一定和需求没有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其对该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即需求减少,反之则需求增加(如图1)。同理我们可以知道,在市场需求没有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者会加大供给量,反之则减少生产(如图2)。

二、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

那么,把商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叠加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价格理论是最为基础的理论,其简要表述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供求。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价格进行决策从而影响供求,进而对价格起反作用力,然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根据新的价格做出新的决策,如此循环最终可以形成某一相对合理的价格,而这一价格在需求与供给曲线叠加的图上(如图3)的表现就是两曲线的交点。在这一价格下生产者想要生产商品的数量刚好等于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经济学中称这一价格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理论解释了均衡价格的形成的原因。

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某商品的均衡价格为P0,在这一价格下,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当商品的价格变为P1(大于P0)时,需求就小于供给,此时表现为该商品过剩,供过于求;当商品的价格为P2(小于P0)时,该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此时表现为该商品短缺,供不应求。均衡价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本身完成的。当商品生产过剩时,生产者的商品积压,商品价格有下滑的趋势,此时生产者会通过减少生产规模的方式稳住价格;当商品生产短缺时,其价格较高,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这样商品的需求会下降,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博弈过程中,价格机制会循环地起作用,最后价格会趋向于达到需求与供给相等的位置,这便是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假定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形成的价格。或者说,它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需求和供给将发生变化,商品的均衡价格也将发生变化。市场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以下四种情形(如图4):

(1)当需求增加时,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交易量增加;

(2)当需求减少时,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交易量减少;

(3)当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交易量增加;

(4)当供给减少时,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交易量减少;

(图4)

但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价格却往往不等于均衡价格,或者说生产与需求并不相等,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具体价格正好等于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对此,现代经济学给出了另外一个理论,来解释具体价格是如何在交易中形成的,即边际效用理论。首先,价格并不是某种商品的货币衡量,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都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价格实际上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率。

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是如何解释价格在交易中的形成。为了简便起见,先研究两人两物的交换情况,分析之前先做两个假设:一是假定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偏好;二是交易不会发生交易成本。设想甲和乙两个人共有10袋粮食和6件衣服,其中甲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乙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一种可能情况是甲由于占有较多的粮食和较少的衣服,在他的主观评价中,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即减少一袋粮食的边际收益比上增加一件衣服的边际收益)很低;乙则相反,由于它拥有较多的衣服和较少的粮食,所以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较高。假定甲那里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1/2,也就是说它愿意用1袋粮食交换1/2件衣服,乙对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为3,愿意用3件衣服换1袋粮食。上面两人两物的世界中,由于甲对衣服的相对评价较高,乙对粮食的评价较高,于是提供了通过交换来增进各自利益的可能性。这时,甲只要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他就会感到增加了自身的利益,李四只要能够用少于3件的衣服换的一袋粮食,也会感到自身利益的增加。因此,只要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但少于3件衣服的相对比价区间成交,他们都会得到增加的收益。比如说以1袋粮食交换1件衣服即1:1比价成交,甲和乙都会感到利益增加。因为,甲得到了他评价更高的衣服,乙获得了他评价较高的粮食。如果甲和乙衣服和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他们还将继续交易直到相等为止,如果相等,衣服对粮食的比价就是1:1。一般而言,只要两个交易者边际替代率不同就会存在交易的可能,只有在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时候交易才结束。现实生活中的更为复杂的情况与两人两物的交易模型本质上是相同的。现代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解释具体价格的形成,而具体价格又始终围绕着均衡价格并趋于均衡价格。

我们知道,边际效用是主观意识的外在表现,这明显与我们高中就学过的唯物主义哲学相矛盾。因为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其实在现代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与边际效用对价格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固然是为了得到某种满足,生产者进行生产也是因为他预计产品卖出去后得到的货币可以消费其他的商品和劳务得到满足,所以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易,只不过生产者多了一个货币媒介而已。由于均衡价格只不过是大量交易者根据自身的边际效用进行交易的结果,所以供求关系与边际效用对价格的作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需求的价格弹性理论

需求价格弹性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Marahal lafred)在解释价格和需求关系时提出的,是马歇尔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它是指需求变化对价格变动灵敏反映的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一般规律是;在其它条件(如替代产品价格,互补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产品的质量等)不变情况下,价格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则需求减少。但由于各种商品价格不同,单位不同,所以这种影响程度就很难直接比较。引进弹性这个概念,就能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所谓弹性,是指某已知量(如需求量)对另一同它有密切联系的变量(如价格)微小的百分率变动所表现的反应程度。抽象成数学概念为:如果二个变量X、Y在函数关系Y =f(x),我们称自变量变化1%时,函数变化的百分率,叫做函数的弹性。根据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以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值来计算,亦即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例如:香水价格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