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模式及其演变和运行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增长极、轴线、网络。
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型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这一理论从区域开发角度可以说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的同时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而发展成为城市,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2、点轴(线)开发模式
这里所说的点就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级结点。线包括各级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各类线状基础设施,以交通线为主。交通线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线、海运航线等。通过各种线网将各点联系起来组成点轴系统。这一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中工业和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线路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3、网络开发模式
网络是结点与轴线的结合体。结点(极核)是网络的心脏;轴线则是网络中节点与节点、节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通道,是人流、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载体,其中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轴线。网络型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类地区,一方面要对老区进行整治,另一方面又要开发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应先采用点轴开发形式。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
(二)产业布局演变
1、在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动对象,这时的产业布局表现为地区差异不十分明显的均质化。
2、近代工业的出现,不仅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打破了产业布局的均质化。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进行布局与生产,通过产业集聚而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地域上表现为增长极模式。
3、随着中心城市不断扩大,交通线路得到建设,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而这种扩散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路进行的,产业布局便出现以城市和交通线路相联接的产业带,及点轴模式。
4、当地区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布局轴线经纬交织,则终于形成以城市为结点,产业密集带为脉络的产业布局形态,即网络型布局模式。
均值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是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三)产业布局运行机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而新的产业布局又通过复杂的反馈作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这种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便是产业布局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两个方面。
1、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地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适当发展。
2、扩散作用是指社会经济要素从极核地区向外的扩展,这种扩展主要通过极核中心的带动作用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外溢”作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作用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