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研究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汉学研究简述

摘要:本文是对美国汉学研究的历史所作的简洁回顾,目的在于为当代美国的汉学研究提供历时视角的研究背景,并且提供美国汉学研究的历时语境。从美国汉学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美国的唐诗研究,已经从最初以译介形式为主,发展到当今多维化、深入到研究唐代诗人的生平、诗歌、历史和社会背景等的阶段,呈现向纵深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丰硕。同时本文的研究发现,当今热烈讨论着的似乎壁垒分明的“汉学”和“中国学”,二者关系密切、源远流长。

关键词:汉学历时多维

本文对美国汉学史所作简明回顾,目的在于为美国当代汉学研究提供历时视角的背景,或者说给出必要的研究语境。在美国汉学史的回顾中,会看到当今讨论着的似乎壁垒分明的“汉学”和“中国学”,二者的关系密切,并非是前者古老,后者新出的简单关系。李学勤指出,“把各国汉学和汉学家置于学术史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既要有个案研究,又要有综合研究。”

一.美国汉学简史

1.美国的汉学史起步于19 世纪后期,在裨治文和卫三畏等传教士的努力下,特别是1842 年建立东方学会,美国汉学确立并有所发展。初期基本可称为传教士汉学时期,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 1861 年)和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ns,1812- 1884 年)成就突出。裨治文是美国第一个到中国的传教士,是美汉学研究的开山鼻祖。积极的意义是“带动了美国人民认识中国文化,被誉为美国的第一位汉学家。”1832 年他创办英文刊物《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又译《澳门月报》或《中华丛报》),以西方读者为对象,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任主笔。裨治文于1847 年前往上海,从事传教和公众事业。1857- 1859 年为上海亚洲文会会长。曾和人共译《圣经》为中文,著有《广州市及其商业》。他的妻子在北京创办“贝满女校”。他的亲戚卑雅各(James Grander Bridgman)继他为《中国丛报》主笔,曾把马若瑟(Premare)的拉丁文《中国语文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译成英文,1847 年在广州出版。

卫三畏被称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开创者,是近代美汉学研究最有成就者之一。曾为驻华外交官,和中国官员联系广泛。后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语文,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编著《中国总览》(The Middle Kingdom),1848 年出版。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Fairbank)称他是“一个天才的业余历史学家”,该时期的美国汉学研究是“著名的业余活动”。1876 年,卫三畏在耶鲁大学首设中文课,建立首个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图书馆。此后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效法,图书馆开始收藏汉学图书资料。成立汉学机构,如美国现代语言学会(1883 年),美国历史学会(1884 年),美国亚洲协会(1898 年)等,这些组织促进了美国汉学发展。除裨治文、卫三畏等美国早期汉学研究者外,近代美国汉学史上,还出现以传教士为主的汉学研究群体。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特点:首先,研究人员主体是传教士,他们的研究有助

于西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次,研究的视角较为单调,因主体研究者多为传教士身份,决定了研究往往以基督教文化来分析中华文化,局限性难免。作为业余汉学研究者的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研究涉及的范围,已远超出古典文化的范畴,已初步显露出当代中国学的特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汉学主要是受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化为主、通常被称为“传统派”的欧洲汉学的影响。1842 年成立的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标志美国汉学的确立。费正清1968 年在美国历史学会演讲中指出:“有组织的中国学研究标志是1842 年成立的美国东方学会”。该学会宗旨是“传播关于东方的知识,促进对东方语言和文学的研究”,1854 年出版了《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及另外两种学刊,东方学会标志着美国汉学研究的新开端。

美国学院研究汉学传统的形成。1876 年,耶鲁大学首开汉语课,建立美国历史上首个汉学考古室和东方图书馆,标志美国汉学“从草创时期开始步入学院式研究的时代”。1877 年哈佛大学设汉语课,其它学院纷纷效仿。

3.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汉学”迅速崛起。1949 年起,美国一批年轻学者对传统汉学提出异议,主张开拓新领域,重视当前中国研究,并于该年6 月在著名汉学家费正清领导下组织“远东协会”,美国的中国研究已独具特色。哈佛大学与中国燕京大学合创“哈佛燕京学社”和中国学图书馆,哈佛大学从而成为美国研究中国的中心,美国学院研究汉学的传统趋于成熟。哈佛燕京学社培养出用西方学术理论治学方法研究中国的新一代学者,在研究中国的侧重点上发生渐变,从注重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转向与地区研究相联系的当代、近现代中国问题。

汉学家与中国学家争执难免,新兴势力指责传统汉学家是“僵死的老古董”,传统汉学家则为当代的中国学家打上“肤浅和政治化”的标志,争论的结果是:诞生了为更多汉学家认可的研究模式———古今兼顾。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聘请学者,吸收从欧洲来美国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哥伦比亚大学首任汉学教授是德国人夏德(Friedrich Hirth)、劳佛尔(Berthold Laufer),法国人艾利塞夫(Serge Eliseeff)任哈佛大学教授,讲授日本文学,副教授贾德纳(Charles Gardner),讲授中国文学史。欧洲学者把注重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的传统带到美国。

二.从“汉学”、“中国研究”到“中国学”

本文的“汉学”概念不同于国学中的“汉学”。傅绍良说:“在中国经学史上,唐代经学并不发达,因此,古代经学学派多称汉学、宋学、清学,未有‘唐学’”。本文“汉学”是与“国学”相对的,与“宋学”、“清学”相对的中国经学史上的“汉学”相去甚远。

美国是当今中国研究最发达的国家,拥有诸多实力很强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