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_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二十世纪的后二十五年中,马丁・艾米斯(MartinAmis)和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是英国最有影响且最具争议的两位作家。艾米斯背负着“英国文坛坏小子”的恶名,而麦克尤恩则被批评界戏称为“阴森的伊恩”(IanMacabre)。艾米斯的小说大多描写暴力、谋杀、死亡、情色、吸毒、核恐怖、末世情结等,而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同样充斥着令人震惊的性乱、死亡、乱伦、怪癖、畸恋等内容。不过,自九十年代以来,麦克尤恩不断突破原有的创作路数,发表了多部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优秀作品。
2001年,麦克尤恩凭借长篇新作《赎罪》第四次获布克奖提名,虽然最后铩羽而归,但评论界、读书界认为,它比1998年夺得布克奖的《阿姆斯特丹》更应该获得此项大奖。与美国化了的艾米斯小说不同,《赎罪》散发着强烈的“英国味”。它含蓄隽永,恢弘而不失细腻,是一部纯正地道的英式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前夕,英格兰乡村的一间老宅发生了强暴——
—年幼妹妹布里奥妮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与男友之间的纯真爱情。由于姐姐赛西莉娅与其男友罗比后来双双去世,妹妹终生陷入忏悔与赎罪之中,并试图用小说创作来完成揭露真相。但是强暴事件的当事人位居社会上层,可以借助权势让揭发者身败名裂。暮年的女主人公不仅难以将小说出版,同时也陷入元小说式的艺术反思之中。《赎罪》所涉及的主题包括心理成长,罪与罚,忏悔与拯救,有关性的“肮脏小秘密”(劳伦斯语),历史叙事与文学自觉等。它的行文舒缓有力,文体洗练优美,节奏有张有弛,抒情浓淡相宜,思辨深邃而自然,典型地代表了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在《赎罪》的第一部分,麦克尤恩借鉴前人的痕迹俯拾皆是:英格兰乡间的幽秘古宅与福斯特的霍华兹庄园何其相似;小说氛围的营造与石黑一雄的《残日》有异曲同工之效;罗比与赛西莉亚之间的爱情是典型的跨越阶级之恋;精美古瓶的无意摔碎,如同亨利・詹姆斯金碗上的裂痕,象征着情感的微妙变化;罗比随手写下的“我在梦中吻你的私处”,在无意中被塞进了寄给赛西莉娅的情书中,他的“手误”多么像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注脚;古宅月黑之夜发生的“强暴风波”使人联想到《印度之行》中阴暗古洞内的“性攻击”事件。然而,麦克尤恩并不是拙劣的模仿者,在炮制平庸的复制品。十三岁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是小说脱胎换骨的关键人物。她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却充满天真的想象力,不仅自编自导了一出虚构的真戏,而且也在幻想和嫉妒的支配下导演了一场荒唐的伪证假戏,直接将姐姐的男友罗比送进了监狱。罗比的“罪”与布里奥妮的“罪”不仅让一切表面上的相似只停留在表面,而且也为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发展埋下了精妙的伏笔。
关注战争,尤其是二战,是战后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之一。《赎罪》的第二部分是从未经历过战争的麦克尤恩的第二次“战争叙事”。在《黑狗》中,战争是主人公内心抹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
——
—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张和龙
作品介绍
!"
外国文学动态
RecentDevelopments
①IanMcEwan,Atonement,London:Vintage,
2001.本文所有引文均系作者直接译自英文原著。
不去的阴影;在《赎罪》中,战争是“戴罪立功”的罗比命运改变的转折点。赛西莉娅因执著的爱
与家庭决裂,
义无返顾地奔赴伦敦做了伤兵护士,并在相思与渴盼中等待恋人的归来。“充军”的罗比则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以爱作为求生的精神支柱,九死一生地重返情人的身旁。“罪孽”的主题在“战争叙事”中获得了巨大空间,并进一步得到深化与升华。在罗比的视角下,战争中的杀戮是人类最大的罪孽,与之相比,布里奥妮的“罪孽”又何足挂齿?叙述者说:“战争期间,究竟什么是罪孽呢?其实,罪孽是廉价的。人人有罪就等于人
人无罪。”①
个体的“罪孽”与集体的罪恶在此形成了主题上的平行与呼应。麦克尤恩的历史叙事脱不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小说“回归历史”的印记,但是在主题探索与表现手法上,《赎罪》与派特・巴克等人的“真实历史小说”不尽相同,与描写“大屠杀”历史的《时间之箭》(马丁・艾米斯)和《白色旅馆》(迪伦・托马斯)也大异其趣。他在“战争叙事”中插入了男女主人公的情书,用如泣如诉的“爱情叙事”对抗和消解“战争叙事”的残酷与惨烈,缠绵悱恻的爱情主题与二元对立的无辜/罪恶主题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此外,这一部分的叙事与描写跌宕起伏,读来催人泪下。英国剑桥著名文学杂志《格兰特》常以刊登名家名作的节选而享誉文坛,《赎罪》被选中的内容即是这一部分宏大而精彩的战场描写。
小说的第三部分主要写布里奥妮的赎罪。她的“赎罪之道”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心灵成长过程。从一个用幻想和嫉妒戕害亲人的无知少女,到洗心革面虔诚忏悔的年轻
小说家,布里奥妮仿佛经历了一次惨痛的“成人过界仪式”。年幼时的她充满想象,情感细腻,但天真幼稚,盲目无知,最终铸成大错;而十八岁的她为年幼无知而感到愧疚,为诬陷亲人而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伦敦大
轰炸期间,她来到姐姐工作的同一家医院,开始了用心良苦的自我救赎之路。然而,照顾伤员拯救生命并不能减轻她深深的自责。她鼓足勇气向姐姐负荆请罪,殚精竭虑地揭露强暴事件的真相,以洗刷罗比的不白之冤,但姐姐在德机空袭中遇难以及罗比的不幸病世,似乎加重了她内心深重的罪孽感,自我惩罚式的忏悔之路也因此变得异常艰难。用她本人的话来说:“她永远无法消除伤害。她无可饶恕。”
从诬陷之过到战争之罪,从冤狱之痛到逃难之苦,从愧疚之深到赎罪之诚,如果美仑美奂的《赎罪》就此打住,仍不失为一部优秀小说,却很难成为传世佳作。因此,第三部分结尾的署名(即“布里奥妮・泰1999年伦敦”,中译本不知何故将它删除),以及简短的第四部分(标题是“1999年伦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原来,此前所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布里奥妮的往事回忆,或者说,只是她多年辛勤创作的书稿的内容。综观整部小说,《赎罪》也可以被看成是布里奥妮创作的有关自我救赎的小说。为赎罪而写作,用写作来忏悔,赎罪与创作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麦克尤恩最终上升到元小说式的对人生、对人性乃至对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创作的哲理思考。
就元小说技巧而言,《赎罪》与众多的“后现代”小说明显不同。它并没有出现作者闯入叙事对人物评头评足的情状,也没有让叙事者对读者大谈虚构的过程。麦克尤恩借人物身份之便让虚构人物与现代作家进
伊恩・麦克尤恩
作品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