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 解码

编码 解码
编码 解码

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些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这一环节中,历史事件服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此时,话语形式的次要规则“占主导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使它所指涉的历史事件、使这种次要规则于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关系、以及以这种方式被符号化的事件的社会政治后果不复存在。从信息来源到接收者的渠道中,“信息形式”是事件必要的“表象形式”。成为或脱离“信息形式”(或者符号交换的模式)的转换,不是我们可以随便看重或忽略的一个任意“环节”。“信息”形式是一个确定的环节;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它仅仅形成了传播学系统的表面运动,并且需要在另一个阶段融入到传播过程的社会关系中去,传播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它只构成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一般看法,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电视传播过程的如下特点。广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它们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都是制作一个节目所必须的。这里,生产建构了信息。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流通就从这里开始。当然,生产过程并非没有其“话语的”方面;它也完全是由意义和思想来架构的:即应用中的知识——这关乎生产的日常程序、历史地界定了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所有这些都通过这种生产结构来架构节目的体例。进而言之,尽管电视节目的种种生产结构开创了电视话语,但并未构成一个封闭系统。根据其他材料来源和话语构成,它们找出话题、处理方法、议程、事件、人事、观众形象、“形势的界定”。而在更宽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中,它们只是一个被区别的部分。在一个较为传统的框架内,在关于观众既是“信息来源”又是电视信息的.“接收者”这一方法的讨论中,菲利普·艾略特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一点。因此;借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讲,流通和接收在电视传播中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的“环节”,并通过许多歪曲的和结构的“反馈”再次融入生产过程本身。因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电视信息的消费或接收本身也是电视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尽管后者是“主导的”,因为它是信息“实现的出发点”。所以,电视信息的生产与接收不是同一的,而是相联系的,在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交流过程的社会关系形成的总体性中,它们是各自区别的环节。

然而,在某一环节上,各种广播结构必须以一个有意义的话语的形式生产已编码的信息。生产的制度一社会关系作为产品得以“实现”必须在语言的话语规则的制约下运转。这就启动了一个更具区别性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话语和语言的形式规则占有主导地位。在这个信息产生效果(不管如何界定)、满足一个“需要”

或者付诸“使用”之前,它首先必须被用作一个有意义的话语,被从意义上解码。就是这组已解码的意义“产生效果”、发生影响、取悦于人、引导或者劝说他人,产生非常复杂的感知、认知、情感、意识形态或者行为结果。在一个“确定的”环节中,这个结构利用符码生产“信息”:在另一个确定的环节中,“信息”通过解码而流入到社会实践的结构中。现在,我们完全明白,不能以简单的行为术语去理解对观众接收和“使用”的实践的二次进入。在关于种种孤立因素——效果、使用、“满足需要”——的实证主义研究中辨识出来的许多典型过程本身就是由理解的结构来架构的,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来生产的,社会经济关系在接收链条的末端促成诸过程的“实现”,允许在话语中符号化的意义转换为实践或者意识(获得社会使用价值或者政治效果)。

很明显,在下图中,我们标以“意义结构广与“意义结构2”的部分也许并不相同。它们没有构成一种“直接的同一性”。编码和解码的符码也许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对称的程度——即在传达交流中“理解”和“误解”的程度——依赖于“人格化”、编码者一生产者和解码者一接收者所处的位置之间建立的对称/不对称(对等关系)的程度。但是,这转而又依赖于符码间的同一性/非同一性的程度,这些符码完全或不完全地传达、中断或系统地扭曲所传达的一切。符码之间缺乏相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播者和听众之间关系与地位的结构差异,但也取决于“信息来源”与“接收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发生在转换为和脱离话语形式这一环节。所谓“扭曲”和“误解”恰恰因传播交流的双方缺乏对等性而产生。这再次界定了在各话语环节中信息登录和播放的“相对的自治性”,以及“确定性”。

使用这个基本图表已经开始改变了我们对较陈旧的术语——电视“内容”——的理解。我们刚刚开始认识它何以改变我们对观众接收、“解读”和反应的理解。以前,传播学研究已宣告了发端与结束,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但是,看来有理由认为在所谓观众研究中一个新的、令人激动的阶段也许正在开始。在传播链条的任意一端,使用符号学图表预示着要驱除残存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长期以来执著地从事大众媒体研究,尤其是对内容的研究。尽管我们知道电视节目像护膝上的塞子那样并不是行为的投入,对研究传统的人来说,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而不至于使其沦落为江河日下的一个或又一个行为主义的变体看来已不是不可能的了。正如格伯纳所说,我们知道,在电视屏幕上再现的暴力“不是暴力而是有关暴力的信息”。但是,我们还在继续研究暴力问题,就好像我们不能够理解这一认识论的差别。

电视符号是一个复杂符号。它自身是由两种类型的话语一一视觉话语和听觉话语一一结合而构成的。此外,用皮尔斯的术语来说,它是图像符号,因为“它拥有所再现的事物的一些特点”。这一点已经引起很多混乱,并为视觉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激烈争论的场所。因为视觉话语将三维世界转译为二维的层次,它当然不能成为它所指称的对象或者概念。电影中的狗会叫却不能咬人;现实存在于语言之外,但它永远要依靠并通过语言来中介。我们所能知道的和所说的一切不得不在话语中并通过话语来产生。话语“知识”不是以语言明晰地再现“真实”而获得的产品,而是就真符号——即使在这里符码发挥着不同于其他符号的符码的作用。语言没有零度。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对所再现的事物或者概念的明显忠实的再现——就是语言对“真实”的某种明确表述的结果和效果。这是话语实践的结果。

当然,一定的符码也许广泛地分布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群体或者文化中,人们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它,以至于这些符码似乎不是建构的一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清晰表达的结果——而是“天生”就有的。在这个意义上,简单的视觉符号似乎已经实现了一种“近似的普遍性”(near—universality):尽管有证据表明,明显的“先天”视觉符码甚至都是文化一具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符码介入,而是意味着符码已经被深深地“自然化”了。对被自然化(naturalized)的符码操作并未指证语言的透明性和“自然性”(naturalness),而是揭示了使用中的符码的深度、习惯性及近似的普遍性。这些符码生产明显地“自然的”认知。这就产生了隐藏在场的编码实践的(意识形态的)效果。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被种种表象所愚弄。事实上,自然化的符码所证实的——切就是适应性的程度,在意义交流的编码和解码双方之间存在基本的相互联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种既成的对等时;它才产生。在解码一方,符码的功能往往会假定自然化感知的状态。这促使我们认为“奶牛”的视觉符号实际上就是(而非再现)动物奶牛。但是,假如我们思考畜牧业手册中奶牛的视觉再现——甚至更进一步,语言符号“奶牛”的视觉再现一—我们就能明白,在不同程度上,二者在关于它们所再现的那个动物的概念上是任意的。利用指称对象的概念清晰地表达一个任意的符号——无论是视觉的还是语言的——

不是自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话语约定论需要符码的介入和支持。因此,艾柯认为图象符码“看起来像真实世界里的事物,因为它们再造了电视观众感知的各种条件(即符码)”。然而,这些“感知的条件”是高度符码化的,即使实质上实的关系和条件准确用语言表述而获得的产品。这样,没有符码的操作就没有明白易懂的话语。因此,图象符号也就是符码化的是无意识的一系列操作——即解码过程的结果。这像任何其他一种符号一样,具有照片或者电视图象般的真实。然而,图象符号被“解读”为自然的,仅仅是因为视觉的感知符码流传得非常广泛,因为这种类型的符号比起语言符号来说较少任意性,语言符号“奶牛”不具有所再现的事物的任何特性,然而,视觉符号似乎带有该事物的一些特性。

这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当前语言学理论的混乱,并且准确界定一些关键术语在本文中是如何运用的。语言学理论往往利用“外延”和“内涵”的差异。“外延”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一个符号的字面意义:因为这个字面意义几乎是被普遍认可了的,尤其是在利用视觉话语时,“外延”通常与语言中对“现实’’的文字描写相混淆,因而与没有符码介入的“自然符号”相混淆。另二方面,“内涵”仅仅用来指不太固定的,因此是更为惯例化、更为多变的联想意义,这些意义显然依具体事例而定.所以一定要依靠符码的介入。

我们并不这样利用外延/内涵的差异。以我们的观点来看,这个差异只是一个分析的差异。在分析中能使用一个粗略的规则是有益.的。这个规则把任何语言群体在任何时间视做符号的“字面”意义与这个符号可能产生的更多的联想意义(内涵)区别开来。但是,分析的各种差别一定不要与现实世界中的差别相混淆。很少会有这样的例子,在话语中组成的符号仅仅表示其“字面”(即近乎普遍地认可了的)意义。在实际的话语中,大多数符号会把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正如上面重新界定的那样)结合起来。那么,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完全保留这个差异呢?”这主要与分析的价值有关。这是因为符号似乎获得了全部的意识形态——价值——似乎可以用更广泛的意识形态话语与意义来自由清楚地表达——在其“联想的”意义的层面上讲(即在内涵的层次上讲)——因为这里“意义”没有在自然感知中明显地确定下来(即意义没有完全被自然化),其意义和联想的流动性会更为完全地被利用和转换。所以,正是在符号的内涵层次上,情境意识形态(Situationalideologies)改变并且转换着意义。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意识形态在话语中以及对话语的积极介入。这里,符号对于新的强调是开放的,用沃洛西诺夫的术语来讲,完全进入到争夺意义的斗争之中——语言中的阶级斗争。这并不意味着外延或者“字面”意义外在于意识形态。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其意识形态价值被强有力地固定下来——因为符号已全然变得普遍和“自然”。那么,在特定的语境中,“外延”和“内涵”这两个术语作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就不是用来区分语言中意识形态的在场/缺场,而是仅仅用来区分意识形态与话语相交叉’所处的不同层次。

视觉符号内涵的层次、以及在意义和联想的不同话语领域中语境指涉和定位,就在已然符码化的各种符号与文化的深层语义符码相互交叉的地方,并呈现出附加的、更为活跃的意识形态之维。我们可以从广告话语中举出一例。这里也没有“纯粹外延的”再现,当然也没有“自然的”再现。广告中每一个视觉符号意味着质量、情景、价值或者推论,这呈现为依赖内涵定位的一种暗示或者暗示的意义。在罗兰·巴尔特的例子中,毛衣总是表示一件“温暖的外衣”(外延),因而表示“保暖”这一活动/价值。但是,在更多的内涵层次上也有可能表示“冬天的到来”或者“寒冷的一天”。在时装的具体化的次符码中,毛衣也可以意味着最新女时装的流行款式,或换句话说,也可以意味着服装的一种休闲款式。如果置于正确的视觉背景之中并被浪漫的次符码定位,它可以意味着“长时间在秋林中漫步”。显而易见,这种次序的符码使符号与社会中更广泛的意识形态领域拉上关系。这些符码就是促使权力和意识形态在各种特殊的话语中表达意义的途径。它们用符号来指称任何文化归类于其中的“意义图表”;那些“社会现实的图表”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意义、实践及用途,以及“书写进”符号中的权力和利益。罗兰·巴尔特声称,能指的各内涵层次“与文化、知识和历史都有着密切的交流,这就是说,正是通过它们,环境世界才侵入到语言和语义系统。也许,它们就是意识形态的碎片”。电视符号所谓的外延层次由一定的非常复杂的(但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封闭的”)符码固定下来。但其内涵层次虽然也是固定的,但更为开放,服从于利用其多义价值的更为活跃的转换。任何已经如此构成的符号都可能转换为一个以上的内涵建构。然而,多义一定不要与多元论相混淆。各内涵符码之间并不对等。任何社会/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封闭,都倾向于强制推行其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分类。这些分类构成一个主导文化秩序,尽管这个秩序既不是意义单一的,也不是无可争辩的。“主导话语结构”这一问题是关键的

一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似乎被划分为各个,话语领地,等级分明地组合进主导的或选中的意义。新的令人难以捉摸或令人困惑的事件,破坏了我们的期望,并与我们的“常识建构”、与我们社会结构的“想当然的”知识相抵牾。这些事件必须首先安排进各自话语的领地才可以说“具有意义”。“绘制”这张事件的图表的最普通的方式就是把新事件安排进现存的“问题重重的社会现实图表”的某个领地。我们说主导的,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总是存在着不仅仅是以一种“绘制的”方式来处理、归类、安排和解码一个事件的可能。但是我们说“主导的”,是因为存在着一种。“被挑选出来的解读”方案:在这些解读内镌刻着制度/政治/意识形态的秩序,并使解读自身制度化。在“被挑选出来的意义”的多个领域镶嵌着整个社会秩序,它们显现为一系列的意义、实践和信仰:如对社会结构的日常知识、“事物如何针对这一文化中所有的实践目的而发挥作用”、权力和利益的等级秩序以及合法性、限制和制裁的结构。因此,为了在内涵层次上澄清“误解”,我们必须通过符码来谈社会生活秩序、经济政治权力的秩序以及意识形态秩序。此外,因为这些测绘是“以支配关系为其结构”,但又不是封闭的,交往过程并非存在于这样的安排之中,即毫无疑问地将每一个视觉项目安置在一套预先安排的符码之内的特定位置上,而是存在于一套演示规则(performative rules)之中——能力与使用的规则、使用中的逻辑的规则一这些规则积极寻求强化某一语义域并使其凌驾于另一语义域,并强行把义项(item)纳入或使其脱离适当的意义一集合。正统的符号学过于忽视阐释工作的实践,尽管实际上这构成了电视中各种广播实践之间的真实关系。

那么,在谈及主导意义时,我们不是在谈论支配所有事件会怎样被指涉的一个单方面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在事件获得的内涵意义的主导定义的限制之内加强对这个事件的解码,为其赢得似真性和合法性。特尔尼指出:

我们用解读一词不仅是指鉴别并解码一定数量的符号的能力,而且是指这样的主观能力,即将这些符号放入它们之间及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创造性关系中。这个能力自身是指对一个人所处总体环境的全面感知的条件。

这里,我们是在与“主观能力”的观念争论,好像电视话语的指称对象是一个客观事实,而阐释层次是一个个体化的、私人的事情。事实似乎恰恰相反。电视实践恰恰把“客观”(即制度的)职责认作是在任何话语实例中迥异的符号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电视实践不断地把这类被安排的义项再安排、限定并写入“对总体环境的认识”。

这就给我们带来误解的问题。电视节目生产者发现他们的信息“未被理解”,必须经常致力于清理交流链条上的症结,以此来推动传播的“有效性”。很多研究声称“政策导向分析”的客观性,通过试图发现观众回忆起一条信息的多少内容,增强理解程度,而再次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对字面意义的一种误解无疑是存在着的。电视观众不知道所采用的术语,不能理解议论或者阐述的复杂逻辑。他们对这种语言不熟悉,发现各种概念太陌生或者太晦涩,或者被说明性的叙述所迷惑。但是,广播员往往关注的是观众未能按他们,(广播员)的意愿理解意义。他们真正想说的是电视观众没有在“主导的”或“所选的”符码范围内活动。他们的理想是“完全清晰的传播”。然而,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系统地被扭曲的传播”。

近几年来,人们通常参照“选择性感知”来解释这种差异。一种残存的多元论就是通过这扇门避开了具有高度结构性的、不对称的和不对等的过程的冲击。当然,总会有私人的、个体的、不同形式的解读。但是,“选择性感知’’几乎从不像这个概念所暗示的那样是选择性的、任意的、私人化的。这些方法越过个体的不同形式展示出重要的符码簇。因此,任何新的观众研究方法将不得不开始于对“选择性感知”理论的批评。

初期,人们就争论,因。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前者可以尝试“预先选定”,但不能规定或者保证后者,因为后者有自己存在的条件。除非二者大相径庭,编码过程具有建构某些界限和参数的作用,解码过程就是在这些界限和参数中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界限,观众就可以简单地将他们所喜欢的一切解读成任何信息。人们无疑对这类符码存在着一些总体的误解,但是,这个广阔的范围必须包含编码时刻与解码时刻之间的某种程度的互换关系,否则我们根本就无从言及有效的传播交流。然而,这个“一致性”不是给定的而是建构的。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刻之间表述的产品。并且,前者不能简单地决定或者保证会采用哪一些解码过程中的符码。否则,传播就会成为一个完全对等的流通,而每一条信息

就会成为“完全明晰的传播”的一个实例。那么,我们必须要想到各种形式的表述,在这些表述中编码过程/解码过程得以结合起来。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对一些可能的解码地位进行一次假想的分析,以便加强对“没有必然的一致性”这一观点的认识。

我们区别出三个假想的地位,由此可以建构电视话语的各种解码过程。这些过程需要从经验上予以检验和完善。但是,解码过程并非不可避免地依据编码过程,二者并不是同一的,这一论点加强了“没有必然的一致性”的论点。根据“被系统地扭曲的传播”理论,它也有助于解构“误解”的常识性意义。第一个假想的地位是。主导一霸权的地位(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比如说,电视观众直接从电视新闻广播或者时事节目中获取内涵的意义,并根据用以将信息编码的参照符码把信息解码时,我们可以说电视观众是在主导符码范围内进行操作。这就是“完全明晰的传播”的理想一典型的情况——或者我们“为了所有的实践目的”已经尽可能达到了那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区分由职业符码促成的位置。职业广播员在对一个已经以霸权的方式指涉的信息进行编码时,占据的就是这一位置(由我们也许应该确定为“元符码”的运作来促成的)。职业符码对于主导符码来说是“相对独立”的,因为它运用了自己的标准并进行自己的转换操作,尤其是那些带有技术一实践特性的标准和操作。然而,职业符码是在主导符码的“霸权”内部发挥作用的。事实上,它恰恰是通过括除主导符码的“霸权”本质,代之以被置换的职业符码,从而再生产主导定义。职业符码将这样明显的中立一技术问题如视觉本质、新闻及演播价值、播映本质、“职业特性”等等凸现出来。也就是说,对北爱尔兰的政策、或者智利的政变、或者《工业关系法案》的霸权阐释,主要是由政治和军事精英们制定的:通过职业符码的操作,选择并结合具体挑选播映的场合与式样、挑选职员、选择影像和现场辩论。广播职员是如何既能以他们自己“相对自治的”符码进行操作,又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活动,即对各种事件进行(并非没有矛盾的)霸权指涉的再生产,这是本文不能澄清的一个复杂的事情。专业人员不仅是通过广播机构自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所处的地位,而且还通过节目播放的结构(即系统地“超量播放”精选的精英人员和他们在电视节目中“对形势的界定”)而与这些精英们联系在一起。能说明这一点也就足够了。甚至可以说,职业符码特别是通过不明显地偏爱主导方向的操作来再生产霸权性的定义。因而,此时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背地里”不经意地、无意识地发生了。当然,冲突、矛盾、甚至是误解也就经常在主导与职业意义之间及各自的符号代理之间有规律地发生。

我们将要确定的第二个地位是协调的符码(negotiated code)或者地位。大多数观众也许非常充分地理解什么已被界定为主导的、什么已被指涉为职业的。然而,主导的定义就是霸权性的,这恰恰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对处于主导地位的(普遍的)形势和事件的界定;主导的定义将事件或含蓄或明显地与宏大的总体化、与宏大的组合的世界观结合起来:他们对各种问题采取“夸大的观点”,他们将事件与“民族利益”或者地缘政治学相联系,即使他们是以掐头去尾、颠倒的或神秘化的方式进行的;霸权观点的定义是(a)它用自己的语言界定可能产生各种意义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或文化中种种关系的—完整层面(b)它带有合法的印记——它与关于社会秩序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应当如此的”说法相联系。在协调的看法内解码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它认可旨在形成宏大意义(抽象的)—的霸权性界定的合法性,然而,在一个更有限的、情境的(定位的)层次上,它制定自己的基本规则——依据背离规则的例外运作。它使自己的独特地位与对各种事件的主导界定相一致,同时,保留权力以更加协调地使这种主导界定适合于“局部条件”、适合于它本身团体的地位。从而,这种主导意识形态的协调观点通过矛盾得以萌芽,尽管这些矛盾仅在一定的场合下才可以全部看清。协调符码通过我们可称之为具体的或者定位的逻辑运作,而这些逻辑通过它们与各种话语及权力逻辑的有差别的、不平等的关系得以维持。一个协调符码的最简单的例子是,它控制工人对《工业关系法案》的观念的反应——这项法案限定罢工或论证冻结工资的权力。在“民族利益”的层次上,在经济辩论中,解码者可以利用霸权性的界定,同意“我们都必须要给予自己少一些,以便抵制通货膨胀”。然而,这也许与他/她愿意为了更多的工资和更好的条件去罢工,或者以车间或工会组织来反对《工业关系法案》很少或毫无关系;我们怀疑大多数所谓的“误解”产生于霸权一主导编码与协调一自治的解码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正是各种层次上的不相称往往招致限定的精英和专业人员看出“传播中的失败”。

最后,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他/她以自己选择的符码将信息非总体化,以便在某一个参照框架中将信息再次总体化。这是电视

观众的情况,他收听对限制工资的必要性的辩论,可是,每次都将提及的“国家利益”“解读”为“阶级利益”。他/她利用我们必须称之为对抗的符码进行操作。一个最重要的政治环节(因明显的原因,它们在广播组织自身之内也与关键环节一致)就是开始对抗地解读以协调的方式进行正常指涉和解码事件的时刻。这时,“意义的政治策略”——话语的斗争——加入了进来。

(*本文编选自《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

传统上,大众传播研究已根据信息流通或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这个模式由于其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由于仅只关注信息交流的层面而未能把不同时刻作为一个复杂关系结构的结构化概念而受到批判。然而,通过表现相连而各异的诸多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一生产并维持这个结构,也有可能(并且这是有用的)根据这个结构来思考这一过程。这势必要把这个过程当做“主导的复杂结构”。诸多实践相联系,然而,每一项实践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形态、保持着自身的种种形式和存在条件,从而使这些实践得以维持下来。

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种话浯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怍而组织起来。因此,机制,关系和生产实践在某个环节(“生产/流通’’环节)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开始运作,这个符号载体是按“语言’’规则构成的。“产品”就是以这种话浯形式流通的。因而,这一过程在生产的一端不仅需要它的物质工具—一“手段”,还需要自己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诸多实践在传播机制内的组织与结合。但是,产品的流通和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的产品分配都是以这一话语形式发生的。话语一旦完成,接着就必须转译——改造成社会实践,如果流通既圆满又有效果的话。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如果在实践中没有讲清楚意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

因此,既然不可能把研究限制在“仅仅产生于内容分析的渠道”,我们就必须要认识到信息的话语形式在传播交流(从流通的角度看)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要认识到“编码”和“解码”的诸多环节是确定的环节,尽管二者与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相比仅仅是“相对自治的”。一个“未经加工的”历史事件不能以这种形式通过电视新闻来传播。事件必须在电视话语的视听形式范围之内符号化。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这一环节中,历史事件服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此时,话语形式的次要规则“占主导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使它所指涉的历史事件、使这种次要规则于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关系、以及以这种方式被符号化的事件的社会政治后果不复存在。从信息来源到接收者的渠道中,“信息形式”是事件必要的“表象形式”。成为或脱离“信息形式”(或者符号交换的模式)的转换,不是我们可以随便看重或忽略的一个任意“环节”。“信息”形式是一个确定的环节;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它仅仅形成了传播学系统的表面运动,并且需要在另一个阶段融入到传播过程的社会关系中去,传播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它只构成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一般看法,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电视传播过程的如下特点。广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它们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都是制作一个节目所必须的。这里,生产建构了信息。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流通就从这里开始。当然,生产过程并非没有其“话语的”方面;它也完全是由意义和思想来架构的:即应用中的知识——这关乎生产的日

常程序、历史地界定了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制度知识、定义和设想,有关观众的设想等等,所有这些都通过这种生产结构来架构节目的体例。进而言之,尽管电视节目的种种生产结构开创了电视话语,但并未构成一个封闭系统。根据其他材料来源和话语构成,它们找出话题、处理方法、议程、事件、人事、观众形象、“形势的界定”。而在更宽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中,它们只是一个被区别的部分。在一个较为传统的框架内,在关于观众既是“信息来源”又是电视信息的.“接收者”这一方法的讨论中,菲利普·艾略特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一点。因此;借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讲,流通和接收在电视传播中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的“环节”,并通过许多歪曲的和结构的“反馈”再次融入生产过程本身。因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电视信息的消费或接收本身也是电视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尽管后者是“主导的”,因为它是信息“实现的出发点”。所以,电视信息的生产与接收不是同一的,而是相联系的,在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交流过程的社会关系形成的总体性中,它们是各自区别的环节。

然而,在某一环节上,各种广播结构必须以一个有意义的话语的形式生产已编码的信息。生产的制度一社会关系作为产品得以“实现”必须在语言的话语规则的制约下运转。这就启动了一个更具区别性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话语和语言的形式规则占有主导地位。在这个信息产生效果(不管如何界定)、满足一个“需要”或者付诸“使用”之前,它首先必须被用作一个有意义的话语,被从意义上解码。就是这组已解码的意义“产生效果”、发生影响、取悦于人、引导或者劝说他人,产生非常复杂的感知、认知、情感、意识形态或者行为结果。在一个“确定的”环节中,这个结构利用符码生产“信息”:在另一个确定的环节中,“信息”通过解码而流入到社会实践的结构中。现在,我们完全明白,不能以简单的行为术语去理解对观众接收和“使用”的实践的二次进入。在关于种种孤立因素——效果、使用、“满足需要”——的实证主义研究中辨识出来的许多典型过程本身就是由理解的结构来架构的,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来生产的,社会经济关系在接收链条的末端促成诸过程的“实现”,允许在话语中符号化的意义转换为实践或者意识(获得社会使用价值或者政治效果)。

很明显,在下图中,我们标以“意义结构广与“意义结构2”的部分也许并不相同。它们没有构成一种“直接的同一性”。编码和解码的符码也许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对称的程度——即在传达交流中“理解”和“误解”的程度——依赖于“人格化”、编码者一生产者和解码者一接收者所处的位置之间建立的对称/不对称(对等关系)的程度。但是,这转而又依赖于符码间的同一性/非同一性的程度,这些符码完全或不完全地传达、中断或系统地扭曲所传达的一切。符码之间缺乏相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播者和听众之间关系与地位的结构差异,但也取决于“信息来源”与“接收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发生在转换为和脱离话语形式这一环节。所谓“扭曲”和“误解”恰恰因传播交流的双方缺乏对等性而产生。这再次界定了在各话语环节中信息登录和播放的“相对的自治性”,以及“确定性”。

使用这个基本图表已经开始改变了我们对较陈旧的术语——电视“内容”——的理解。我们刚刚开始认识它何以改变我们对观众接收、“解读”和反应的理解。以前,传播学研究已宣告了发端与结束,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但是,看来有理由认为在所谓观众研究中一个新的、令人激动的阶段也许正在开始。在传播链条的任意一端,使用符号学图表预示着要驱除残存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长期以来执著地从事大众媒体研究,尤其是对内容的研究。尽管我们知道电视节目像护膝上的塞子那样并不是行为的投入,对研究传统的人来说,将传播过程概念化而不至于使其沦落为江河日下的一个或又一个行为主义的变体看来已不是不可能的了。正如格伯纳所说,我们知道,在电视屏幕上再现的暴力“不是暴力而是有关暴力的信息”。但是,我们还在继续研究暴力问题,就好像我们不能够理解这一认识论的差别。

电视符号是一个复杂符号。它自身是由两种类型的话语一一视觉话语和听觉话语一一结合而构成的。此外,用皮尔斯的术语来说,它是图像符号,因为“它拥有所再现的事物的一些特点”。这一点已经引起很多混乱,并为视觉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激烈争论的场所。因为

视觉话语将三维世界转译为二维的层次,它当然不能成为它所指称的对象或者概念。电影中的狗会叫却不能咬人;现实存在于语言之外,但它永远要依靠并通过语言来中介。我们所能知道的和所说的一切不得不在话语中并通过话语来产生。话语“知识”不是以语言明晰地再现“真实”而获得的产品,而是就真符号——即使在这里符码发挥着不同于其他符号的符码的作用。语言没有零度。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对所再现的事物或者概念的明显忠实的再现——就是语言对“真实”的某种明确表述的结果和效果。这是话语实践的结果。

当然,一定的符码也许广泛地分布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群体或者文化中,人们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它,以至于这些符码似乎不是建构的一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清晰表达的结果——而是“天生”就有的。在这个意义上,简单的视觉符号似乎已经实现了一种“近似的普遍性”(near—universality):尽管有证据表明,明显的“先天”视觉符码甚至都是文化一具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符码介入,而是意味着符码已经被深深地“自然化”了。对被自然化(naturalized)的符码操作并未指证语言的透明性和“自然性”(naturalness),而是揭示了使用中的符码的深度、习惯性及近似的普遍性。这些符码生产明显地“自然的”认知。这就产生了隐藏在场的编码实践的(意识形态的)效果。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被种种表象所愚弄。事实上,自然化的符码所证实的——切就是适应性的程度,在意义交流的编码和解码双方之间存在基本的相互联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种既成的对等时;它才产生。在解码一方,符码的功能往往会假定自然化感知的状态。这促使我们认为“奶牛”的视觉符号实际上就是(而非再现)动物奶牛。但是,假如我们思考畜牧业手册中奶牛的视觉再现——甚至更进一步,语言符号“奶牛”的视觉再现一—我们就能明白,在不同程度上,二者在关于它们所再现的那个动物的概念上是任意的。利用指称对象的概念清晰地表达一个任意的符号——无论是视觉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习题答案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习题 答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二章 信息量和熵 八元编码系统,码长为3,第一个符号用于同步,每秒1000个码字,求它的信息速 率。 解:同步信息均相同,不含信息,因此 每个码字的信息量为 2?8log =2?3=6 bit 因此,信息速率为 6?1000=6000 bit/s 掷一对无偏骰子,告诉你得到的总的点数为:(a) 7; (b) 12。问各得到多少信息 量。 解:(1) 可能的组合为 {1,6},{2,5},{3,4},{4,3},{5,2},{6,1} )(a p =366=6 1 得到的信息量 =) (1 log a p =6log = bit (2) 可能的唯一,为 {6,6} )(b p =361 得到的信息量=) (1 log b p =36log = bit 经过充分洗牌后的一副扑克(52张),问: (a) 任何一种特定的排列所给出的信息量是多少? (b) 若从中抽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时得到多少信息量? 解:(a) )(a p =! 521 信息量=) (1 log a p =!52log = bit (b) ? ??????花色任选种点数任意排列 13413!13 )(b p =13 52134!13A ?=1352 13 4C 信息量=1313 52 4log log -C = bit 随机掷3颗骰子,X 表示第一颗骰子的结果,Y 表示第一和第二颗骰子的点数之和, Z 表示3颗骰子的点数之和,试求)|(Y Z H 、)|(Y X H 、),|(Y X Z H 、 )|,(Y Z X H 、)|(X Z H 。

预测图像编码和解码

题目: 7, 对图象p04-01实施预测编码和解码,并将原图象与解码图象进行方差计算,考察解码后图象的视觉效果。预测模型为: 原理: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时刻的样本序列,运用一种模型,预测当前的样本值。预测编码是易于实现的,如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方法。这种方法中,对每一个像素灰度值,都用先前扫描过的像素灰度值去减,求出它们的差值,此差值称为预测误差,预测误差被量化和编码与传送。接收端再将此差值与预测值相加,重建原始图像像素信号。由于量化和传送的仅是误差信号,根据一般扫描图像信号在空间及时间邻域内各像素的相关性,预测误差分布更加集中,即熵值比原来图像小,可用较少的单位像素比特率进行编码,使得图像数据得以压缩。DPCM 系统的基本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 在该系统中,N x 为N t 时刻的亮度取样值。预测器根据N t 时刻之前的样本1x , 2x ,……,1-N x 对N x 作预测,得到预测值'N x 。N x 与'N x 之间的误差为: 'N N N x x e -= 量化器对N e 进行量化得到'N e 。编码器对'N e 进行编码发送。接收端解码时的预测过程与发送端相同,所用预测器亦相同。接收端恢复的输出信号''N x 是N x 的近似值,两者的误差是 ' '''')(N N N N N N N N e e x x e x x x -=-=+-=? 当输入图像信号是模拟信号时,“量化”过程中的信息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当N x ?足够小时,输入信号N x 和DPCM 系统的输出信号几乎一致。 其它预测方法还有以下几种: (1)前值预测:用),(y x f 同一行中临近的前一像素预测,即)1,(),(^-=y x f y x f (2)一维预测:用同一行中前面若干像素预测。 (3)二维预测:用几行内像素预测。 (4)三维预测:利用相邻两帧图像信号的相关性预测。 ) ,1(5.0)1,(5.0),(y x f y x f y x f -+- =

图像编解码技术及应用

图像编解码技术及应用 1.图像编解码技术概论: 在当前的图像压缩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有: BMP、EPS、GIF、JPG、PDF、PIC、PNG、PSD、TIF。上述技术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图像编解码的算法不同,通过对算法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的理解图像压缩的原理。 位图格式(BMP)是在DOS时代就出现的一种元老级文件格式,因此它是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标准的WINGDOWS点阵图像格式,以此文件格式存储时,采用一种非破坏性的RLE压缩,不会省略任何图像的细部信息。 EPS是最常见的线条稿共享文件格式,它是以PostScript语言为开发基础,所以EPS文件能够同时兼容矢量和点阵图形,所有的排版或图像处理软件如PageMaker或Illustrator等,都提供了读入或置入EPS格式文件的能力,而且RGB和CMYK对象也可以保有各自的原始的色彩模式。 GIF应该是在网络上最常见的一种压缩文件格式,它的英文全名Graphic Interchange format,当初研发的目的是为了最小化电缆上的传输,因此能采用LZW方式进行压缩,但可显示的颜色范围只局限于256索引色,目前所采用 的GIF图形共有两种格式:87a和89a,常见于网页上建议的小动画制作,其中GIF89a还可提供透明色效果,点阵图形,灰度图形或者索引颜色模式皆可存储为此种文件格式 JPG跟GIF一样为网络上最常见道的图像格式,其英文正式名称为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它是以全彩模式进行显示色彩,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一种压缩格式,常用于照片或连续色调的显示,而且没有GIF去掉图像细 部信息的缺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图像需要自行设置压缩程度,在打开时JPG 图像会自动解压缩,不过要注意的是JPG采用的压缩是破坏性的压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减损图像本身的品质。

语音编码和图像编码的分类及特点

语音编码和图像编码的分类及特点 一、语音编码 一般而言,语音编码分三大类:波形编码、参数编码及混合编码。 <1>、波形编码 波形编码将时域模拟话音的波形信号进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形成数字语音信号,是将语音信号作为一般的波形信号来处理,力图使重建的波形保持原语音信号的波形形状。具有适应能力强、合成质量高的优点。但所需编码速率较高,通常在16KB/S以上,并且编码质量随着编码速率的降低显著下降,且占用的较高的带宽。 波形编码又可以分为时域上和频域上的波形编码,频域上有子带编码和自适应变换域编码,时域上PCM、DPCM、ADPCM、APC和?M增量调制等。 ①、子带编码 它首先用一组带通滤波器将输入信号按频谱分开,然后让每路子信号通过各自的自适应PCM编码器(ADPCM)编码,经过分接和解码再复合成原始信号。 特点:1、每个子带独立自适应,可按每个子带的能量调节量化阶;2、可根据各个子带对听觉的作用大小共设计最佳的比特数;3、量化噪声都限制在子带内某一频带的量化噪声串到另一频带中去。 ②、自适应变换域编码 利用正交变换将信号有时域变换到另外的一个域,使变换域系数密集化,从而使信号相邻样本间冗余度得到降低。 特点:对变换域系数进行量化编码,可以降低数码率。 ③、PCM(Pulse-code modulation),脉冲编码调制 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产生。 特点是保真度高,解码速度快,缺点是编码后的数据量大。 ④、DPCM(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是对模拟信号幅度抽样的差值进行量化编码的调制方式,是用已经过去的抽样值来预测当前的抽样值,对它们的差值进行编码。 特点:对于有些信号瞬时斜率比较大,很容易引起过载;而且瞬时斜率较大的信号也没有像话音信号那种音节特性,因而也不能采用像音节压扩那样的方法,只能采用瞬时压扩的方法;传输的比特率要比PCM低;一个典型的缺点就是易受到传输线路上噪声的干扰。 ⑤、ADPCM(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是DPCM的扩展,区别在于较DPCM在实现上预测器和量化器会随着相关的参数自适应的变化,达到较好的编码效果。 特点:优点在算法复杂度低,压缩比小,编解码延时最短,压缩/解压缩算法非常的简单,低空间消耗。缺点是声音的质量一般。 ⑥、?M增量调制 只保留每一信号样值与其预测值之差的符号,并用一位二进制数编码的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特点:1、电路简单,而脉码调制编码器需要较多逻辑电路;2、数据率低于

图像霍夫曼编码与解码以及熵-平均码长-冗余度的计算

DIP上机报告 题目:数字图像处理上机报告(第4次)学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指导老师:傅华明 姓名:龙勋 班级序号: 071112-06

目录 1图像霍夫曼编码与解码以及熵,平均码长,冗余度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2上机小结 (10) 注:给定的文件夹中只需运行test脚本就可以得到结果,从workspace 中看到相应的数据

4.2图像的霍夫曼编码与解码 题目要求: 对图2实施哈夫曼编码和解码,计算图象熵,平均码长和冗余度; 算法设计: 1.遍历图像,统计各个像素灰度值的概率 2.找出概率最小的两个,在最小概率所代表的灰度值编码中加1,在另一个较小的概率所代表的灰度值编码中加0 3.合并两个概率,成为一个新的元素,如此重复下去,直到最后剩两个元素 4.进行编码的逆过程,即解码过程 5.计算相应的数据 程序代码: 运行代码: clear in=[2,2,3,5,0,0,5,5, 5,4,1,1,2,2,1,5, 4,6,5,5,7,2,2,3, 5,2,2,2,3,4,4,4, 6,2,1,4,1,1,2,2, 1,5,7,6,5,5,7,2, 2,4,4,1,2,2,1,5, 2,3,1,2,2,1,5,0];

[p,out] = gailv( in ); [code] = Huffman(0:7,p); %进行霍夫曼编码 [Coded_Img]=Encode(in,code); %对图像进行编码 [H,L,R]=GetInfo(code); %计算熵、平均码长、冗余度[Img]=Decode(Coded_Img,code); %对图像进行解码 图像各像素灰度的概率计算: function[ p,out ]=gailv( in ) [M,N]=size(in); out = zeros(4,8); p = zeros(1,8); for i=1:8 out(1,i)=i-1; end for i=1:M for j=1:N for k=1:8 if in(i,j) == out(1,k) out(2,k)=out(2,k)+1; end end end end for i=1:8 out(3,i)=out(2,i)/(M*N); p(1,i)=out(2,i)/(M*N); end end 霍夫曼编码过程: function [code_out] = Huffman(s,p) [Ms,Ns]=size(s); if (Ms==1) sig=s'; else sig=s; end %s为各元素名称 p为各元素概率

信息与编码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二章-信息量和熵习题解 2.1 莫尔斯电报系统中,若采用点长为0.2s ,1划长为0.4s ,且点和划出现的概率分别为2/3和1/3,试求它的信息速率(bits/s)。 解: 平均每个符号长为: 15 44.0312.032=?+?秒 每个符号的熵为9183.03log 3 123log 32=?+?比特/符号 所以,信息速率为444.34159183.0=?比特/秒 2.2 一个8元编码系统,其码长为3,每个码字的第一个符号都相同(用于同步),若每秒产生1000个码字,试求其信息速率(bits /s)。 解: 同步信号均相同不含信息,其余认为等概,每个码字的信息量为 3*2=6 比特; 所以,信息速率为600010006=?比特/秒 2.3 掷一对无偏的骰子,若告诉你得到的总的点数为:(a ) 7;(b ) 12。 试问各得到了多少信息量? 解: (a)一对骰子总点数为7的概率是 36 6 所以,得到的信息量为 585.2)36 6(log 2= 比特 (b) 一对骰子总点数为12的概率是36 1 所以,得到的信息量为 17.5361log 2= 比特 2.4 经过充分洗牌后的一付扑克(含52张牌),试问: (a) 任何一种特定排列所给出的信息量是多少? (b) 若从中抽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时得到多少信息量? 解: (a)任一特定排列的概率为! 521, 所以,给出的信息量为 58.225!521log 2 =- 比特 (b) 从中任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的概率为 1313 1313525213!44A C ?=

所以,得到的信息量为 21.134 log 1313522=C 比特. 2.5 设有一个非均匀骰子,若其任一面出现的概率与该面上的点数成正比,试求各点 出现时所给出的信息量,并求掷一次平均得到的信息量。 解:易证每次出现i 点的概率为 21i ,所以 比特比特 比特 比特 比特 比特 比特 398.221 log 21)(807.1)6(070.2)5(392.2)4(807.2)3(392.3)2(392.4)1(6,5,4,3,2,1,21 log )(2612=-==============-==∑=i i X H x I x I x I x I x I x I i i i x I i 2.6 园丁植树一行,若有3棵白杨、4棵白桦和5棵梧桐。设这12棵树可随机地排列, 且每一种排列都是等可能的。若告诉你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时,你得到了多少关 于树的排列的信息? 解: 可能有的排列总数为 27720! 5!4!3!12= 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的排列数可如下图求得,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图中X 表示白杨或白桦,它有???? ??37种排法,Y 表示梧桐树可以栽种的位置,它有? ??? ??58种排法, 所以共有???? ??58*??? ? ??37=1960种排法保证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 因此若告诉你没有两棵梧桐树相邻时,得到关于树排列的信息为1960log 27720log 22-=3.822 比特 2.7 某校入学考试中有1/4考生被录取,3/4考生未被录取。被录取的考生中有50%来 自本市,而落榜考生中有10%来自本市,所有本市的考生都学过英语,而外地落榜考生中以及被录取的外地考生中都有40%学过英语。 (a) 当己知考生来自本市时,给出多少关于考生是否被录取的信息?

编码理论思想内涵及问题

编码理论思想内涵及问题/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编码理论思想内涵及问题 叶舒宪对探究“历史”的方式以及“历史”的再认识体现了他观念上的两个变化:一是由质疑文字中心主义到强调物叙事或图像叙事。二是“文学”观念的变化,即“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文化文本”。其次是在确定了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性质以及研究路径之后,又如何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呢?叶舒宪认为,就是要重新阐释和划分大小传统的内涵,厘清大小传统的源流关系。他说:“重新进入历史的理论前提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做出‘大’和‘小’的区分,以汉字的有无为标记,前汉字时代的传统称为‘大传统’,汉字书写的传统称为‘小传统’。”叶舒宪对大小传统内涵的再阐释来自于他对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内涵的改造与置换,其目的是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特性。他说:“我斗胆提出改造大小传统概念,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应用到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用历史时间为尺度对‘大’与‘小’传统重新区分,得出与雷氏同名而异实的一对概念,彰显人类学转向意义上的观念突破,可以将无文字时代和有文字时代贯通起来看。”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概念是一个有关社会分层的概念,而叶舒宪则“将其各自的内涵颠倒和互换———将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传承视为小传统,将文字产生之前的文化传承视为大传统。判断大和小的依据为历史的延续程度。”在重新确定了大小传统的内涵之后,又如何进入大传统呢?就是借助考古出土实物及图像的研究和重构来进入中国大传统。再次,建立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它包括:一是对中国文化多源构成的分析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学”价值与地位的再重估;二是通过探讨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提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史观念构架。具体来看,叶舒宪提出了中国文化及文学的两条传播路径———红山文化———河西走廊和氐羌———藏彝走廊及其发生源流。据此重构了从熊图腾神话到鲧禹启的文学叙事、《山海经》昆仑玉神话叙事到《红楼梦》玉叙事,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的“西游”范式等。三是提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它包括活态文学/固态文学、

霍尔编码解码

早期的受众观都是效果研究的副产品,直到“使用与满足学说”的研究,学术界才开始将受众作为研究对象来对待。而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初步确立了受众的本体地位。 《编码/解码》的前身是霍尔1973年在莱斯特大学所做的一场学术报告,该学术报告不久后以《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为题,发表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的内部刊物上。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非公开流通之后,这篇文章才被纳入《文化·媒介·语言》的论文集中得以公开发表。 一、整体梳理 1.关注受众研究(1-7) 传统研究把传播描述成线性过程,只关注局部;应当关注整体和结构。对电视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参考马克思的思路,将其视作“生产一流通一分配/消费一再生产”的“接合”(articulation),结构化地考察传一受活动。 电视传播的生产环节即是编码、解码,它们在符号和语法中接合,虽然模糊但确实存在,虽然浅显但指涉结构。 这个结构正是社会文化与政治结构,其中的意识形态补给着编码、解码。传受面对的社会结构存在差异,这造成了他们对符码的使用是不对称的,编码、解码不是直接一致的。 这种不对称要求我们关注受众研究。 2.电视符号是被建构出来的(8-16) 电视符码不等于真实,它只是被深层次自然化,因而受众觉得近乎普遍,习惯,归根到底是建构出来的。 电视符码的外延是建构出来的,内涵对意识形态开放,是文化系统与符号系统的深度交织。内涵所指之间是不平等的,存在一个受偏好的意义,“占主导地位的话语结构”。 3.结构化的符码 所谓有效传播,实质上是受众按照传者偏好的话语对符码作出解读。要实现有效传播,就要研究环境整体,努力克服系统性扭曲(systematicallydistortedc。illmunicatiOn)。 关于误读,解释是“选择性认知”,它遵循的是多元主义而回避了差异的根源——结构性不平等——-认定传受是对称的。 无论是误读还是有效传播,都是高度结构化的编码、解码之间所形成的不同“接合”。关于“接合”情形,这里可以提出三种假设。 4.三种解码立场 主导一霸权式、协商式、抗争式 大部分的受众解码的过程是受众的思想与文本意义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即协调解码的过程: 受众在选择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必然会把自身的社会背景带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中,这样,在文本的倾向性意义和受众的倾向性解读之间形成了一种协商的过程,而协商的结果就是受众对文本的解读。 二、对符号学的调整:从强调文本到强调受众 符号学认为文本或者符号是意义的主要载体,传统是把重心放在文本之上。符号学家认为符号化是多数人发出的行为,但是面对文本他们又是没有抵抗力的,所以解读符号必须交给研究者来完成。 威廉斯对文化的重新定义,把“生活的总体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大众文化持平视态度,成为后继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观念。 霍尔虽然也是用经典符号学理论来分析电视传播内容,但是首先承认受众解码是结构化的。编码者和文本虽然采取不同符号化策略,但是必须面对不同受众有组织地接受、协商、甚至抗争。受众的判断和参与应该被承认和考虑。 三、从生产消费的直接同一到编码解码的非直接同一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习题答案

第二章 信息量和熵 2.2 八元编码系统,码长为3,第一个符号用于同步,每秒1000个码字,求它的 信息速率。 解:同步信息均相同,不含信息,因此 每个码字的信息量为 2?8log =2?3=6 bit 因此,信息速率为 6?1000=6000 bit/s 2.3 掷一对无偏骰子,告诉你得到的总的点数为:(a) 7; (b) 12。问各得到多少信 息量。 解:(1) 可能的组合为 {1,6},{2,5},{3,4},{4,3},{5,2},{6,1} )(a p =366=6 1 得到的信息量 =) (1 log a p =6log =2.585 bit (2) 可能的唯一,为 {6,6} )(b p =361 得到的信息量=) (1 log b p =36log =5.17 bit 2.4 经过充分洗牌后的一副扑克(52张),问: (a) 任何一种特定的排列所给出的信息量是多少? (b) 若从中抽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时得到多少信息量? 解:(a) )(a p =! 521 信息量=) (1 log a p =!52log =225.58 bit (b) ???????花色任选 种点数任意排列 13413!13 )(b p =13 52 134!13A ?=135213 4C 信息量=1313 524log log -C =13.208 bit

2.9 随机掷3颗骰子,X 表示第一颗骰子的结果,Y 表示第一和第二颗骰子的 点数之和,Z 表示3颗骰子的点数之和,试求)|(Y Z H 、)|(Y X H 、 ),|(Y X Z H 、)|,(Y Z X H 、)|(X Z H 。 解:令第一第二第三颗骰子的结果分别为321,,x x x ,1x ,2x ,3x 相互独立, 则1x X =,21x x Y +=,321x x x Z ++= )|(Y Z H =)(3x H =log 6=2.585 bit )|(X Z H =)(32x x H +=)(Y H =2?( 361log 36+362log 18+363log 12+364log 9+365log 536)+36 6log 6 =3.2744 bit )|(Y X H =)(X H -);(Y X I =)(X H -[)(Y H -)|(X Y H ] 而)|(X Y H =)(X H ,所以)|(Y X H = 2)(X H -)(Y H =1.8955 bit 或)|(Y X H =)(XY H -)(Y H =)(X H +)|(X Y H -)(Y H 而)|(X Y H =)(X H ,所以)|(Y X H =2)(X H -)(Y H =1.8955 bit ),|(Y X Z H =)|(Y Z H =)(X H =2.585 bit )|,(Y Z X H =)|(Y X H +)|(XY Z H =1.8955+2.585=4.4805 bit 2.10 设一个系统传送10个数字,0,1,…,9。奇数在传送过程中以0.5的概 率错成另外一个奇数,其余正确接收,求收到一个数字平均得到的信息量。 解: 8,6,4,2,0=i √ );(Y X I =)(Y H -)|(X Y H 因为输入等概,由信道条件可知,

编码理论基础

编码理论基础 包括群、域、本原多项式、伽罗华域算术。 1. 群 令G 是一个集合。现规定G 上的二元运算“*”的规则: 对G 中的每一对元素a 和b ,在G 中指定一个唯一确定的第三个元素c=a *b 。当这样的二元运算“*”定义在G 上时,我们就称在“*”运算下G 是封闭的。若对G 中的任意元素a 、b 、c 有 则称G 上的二元运算“*”是结合的。 定义1.1 设G 是非空集合。并在G 上定义了一种运算“*”,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就称做群: (1) 满足封闭性。若a 和b 为集合G 中的任意元素,即a ∈G ,b ∈G ,恒有 (2) 结合律成立,对任意a ∈G ,b ∈G ,c ∈G , (3) G 中存在一个恒等元e ,对任意a ∈G ,有 其中a -1∈G ,且称为a 的逆元素。 例如,整数中,任意两个整数相加还是一个整数,因此满足封闭性;显然也满足结合律;任意一个非零整数Z 的逆元素是-Z ,Z+(-Z )=0,所以恒等元是0。则整数在实数加法下是一个群。但整数在实数乘法下就不能构成一个群。 若群G 中,a ∈G ,b ∈G ,有 则称群为可交换群或阿贝尔群。 定理1.1 群G 的恒等元是唯一的,每个元素的逆元素也是唯一的。 定理1.2 令H 是G 的非空子集。若H 在G 的群运算下是封闭的且满足群的所有条件,就称H 为G 的子群。 例如,偶数是整数的一个非空子集。同样可以证明偶数在实数加法下也是一个群,所以偶数是整数的一个子群。 定理1.3 群中元素的个数称为群的阶。 2. 域 域就是一个集合,在其中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而不会超出该集合。加法和乘法都必须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正式定义: 定义2.1 令F 是一个集合,其上定义了两个二元运算,称做加法“+”和乘法“·?”。满足下述条件时,就称集F 和两个运算“+”和“·”是域: c b a c b a **=**)()(G c b a ∈=*c b a c b a **=**)()(e a a =*-1a b b a *=*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斯图亚特哆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专业名称:文艺学 申请人:赵瑾 指导教师:姚倩教授 论文答辩委员会 哗 互 陡一孩哗扼席员,王委;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研究 研究生:赵瑾导师:姚倩教授。 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文艺传播与文化产业年级:2011级 摘要 作为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研究思想和成就对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深远。他的研究成果多见于一些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1973年的《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俗称霍尔模式)意义非凡,改变了实证主义研究对信息传递者与受众关系的线性理解,并侧重于对受众主动性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使得受众研究拉开了新的帷幕。在当今媒介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不管信息传播的方式如何变化,霍尔模式都依然显现着它客观、合理的意义。为此,全面理解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文本,解读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错位与误读现象,发掘大众与传媒冲突、对抗、妥协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矛盾,对于加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探索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溯源。霍尔博学慎思,广泛涉猎多学科,跳出当下文化理论研究的局限,敢于从现实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开辟了新的文化研究视域。而正是积极的借鉴和思考前人的理论成果,才使得霍尔具有非凡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等等,都给了霍尔很大的启示,同时,霍尔在借鉴前人的理论观点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对实践事例的深入分析、对信息建构和传播过程的探究和整合,虽终形成了具有非凡影响意义的“编码与解码”理论。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霍尔“编码,解码”的理论内涵。在这一部分,从认识的角度,概述了编码和解码的理论意义。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精髓,主要在他对传媒的生产、流通、消费单个过程中体现。这正好对应了理论中所知的编码、流通和解码三个过程。本文就是按照这三个过程,对编码制度结构的内部操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解码者再生产的环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重点对霍尔指出的解码者的“三个假想”立场进行思考,同时依据符码化的信息运作过程中次符码的影响,探究表层解码和深层解码的意义,挖掘信息符码的多重含义。深入认识“霍尔模式”的运作过程,获知这一研究模式与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区别,揭示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霍尔的编解码理论来分析多种媒体形式共存的我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现象。以理性客观的眼光对恶搞、炒作、微博互动等文化狂欢活动,进行“文化解码”。一是从制度结构、意识形态话语、

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分析《非诚勿扰》

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分析《非诚勿扰》 摘要:本文主要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的理论来解释在当前媒介融合 的状态下对电视节目的解读,处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是否这一理论还适用于此, 并且用三种解码的形式来看当前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编码与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受到很多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和启迪。 霍尔批判的继承了各种思想理论,才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意义内涵。霍尔对编码的 定义是“实践对象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以符号为载体的形式产生各种意义,他们想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范围内通过符码的运行而组 织起来。”从霍尔为编码所下的定义来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编码以符号为载体,需要了解已有信息的意义,并对这些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并且这些重组需要在 一个新的环境中运作,在运作过程中符码化。在符码的运作过程中,霍尔认为符 码的意义是在随着时间和文化语境而发生改变。但在符码的形成与建构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制约,尤其是在电视节目,电影等中常常将主导的意 识形态潜移默化的融入受众的思想之中,逐渐让社会大众接受某种框架的制约还 不会导致受众对这种约束的反感。霍尔的“编码与解码”中批判了传统的大众传播 研究中的线性传播方式,传统的“发送者-信息—接受者”的模式过于简单,并没有 考虑到在传播过程中的发送者,传递的信息与接受者之间会存在很多问题。传递 信息者即编码者在传递信息也就是在进行编码的过程中编码者的身份、价值观, 所处的文化背景等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编码的整个过程,所编的码也会受到编码 者的影响,而且在信息传递时也会发生扭曲,解码者同样也会像编码者一样在解 读的过程中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可能会使解码者所获得的信息出现偏差,即信息对抗式的解读,也可能完全理解即是编码者对解码者霸权式的解读,还有 一种可能是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相互妥协于协商。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时代,是否霍尔“编码与 解码”理论还适用于现在,很显然在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霍尔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当下媒体融合时代。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电视节 目的传播的生产即是“编码与解码”的这一过程。霍尔借鉴了葛兰西提出的霸权理论,认为电视节目中传播的内容其中所传递的话语的权利和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 主导意义的倾向,或者可以说是带有作者的偏爱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可以在某些 程度上来影响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中即解码者在解释编码者所编写的符码时,在 一定程度上也会体现霸权的思想。可以这样说,任何社会或文化都倾向于强迫他 人接受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分类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一种占主导地位 的文化秩序。 从2010年初起,在各大卫视掀起了婚恋交友节目的新浪潮,例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等婚恋交友的节目,并且一度成为广大观 众最喜欢观看的节目,节目环节设计新颖,俊男美女更是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 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与婚恋观甚至更 有女嘉宾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一言论在很大程 度上是在误导者观众的心理,这就会使观众在观看即在解码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个 与之相反的观点即一种对抗性的解读,是解码者对编码者所编写符码的意义的对立。因此,在编码者编码的过程中即传播者在传播内容时,还要考虑到解码者即

“编码”与“解码”之间

如果将文学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那么它的传播也无疑将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中,文学表达是能够非常有效地传达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正如许多人曾说的“一本书相当于一个外交大使”。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尽管许多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被翻译出版并被国外的读者所喜爱,但也有很多作品被搁置在国内,或者传播出去的文学的精神内涵遭到了扭曲和误读,从而在国外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并非真实的中国人的影像。这种编码与解码之间的错位所造成的传播失败令我们深思,也急需我们从理论的视角来考察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并努力扭转这一局面。 “编码、解码”与文学传播 霍尔的电视传播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同文学的接受美学理论有相似的理论阐述,但从艺术作品的传播角度来看,霍尔的理论更形象地阐述了文本创作和受众解读之间的密切关系。相对于电视话语的意义产生,文学话语产生意义同样经历了编码――成码――解码的过程。在这样的传播流程中,符号学成为霍尔的理论武器,也成为我们解读文学传播的有力视角。 霍尔指出,电视传播必须以话语方式进行,电视工作者要把现实进行符号化,要把生活现实转化成镜头语言才能进行传播。“这些实践的‘对象’就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作而组织起来。”(1)从这一阐述中,我们得知电视生产者建构了某种信息。霍尔认为,在编码阶段,编码者的世界观及对表现实物的观念都会影响电视作品意义的构建。以霍尔的编码理论来观照文学的对外传播,我们发现,同样的信息生产流程也体现在文学的编码过程中。 霍尔指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中,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运用不同的符号来解读周遭的世界。中国文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符号,而以此为载体的文学必然不同于字母文字符号,中国文学的编码即是通过对汉字的组合,形成自己的符号体系的能指和所指。比如中国的唐诗和宋词,期间特有的韵味和美感一定被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所领会和热爱,而其他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人则很难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霍尔在他的编码、解码理论中强调电视作品在完成后,它的意义必须在语言的话语规则的制约下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作品在完成后就进入了产品的流通阶段,媒介的意义就得以突显。霍尔指出:“现实存在于语言之外,但它永远要依靠并通过话语来产生。”(2)文学对现实的表现是复杂、丰富而多义的,读者在接受这些文学信息时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而使作品获得不同的意义。中国文学运用汉语言文字来书写中国人的形象,传达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其中许多文学作品的能指或许清晰简洁,但所指却丰富复杂得多。而中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这种无限丰富与复杂的欢乐与痛苦却往往并不能为国外的读者所理解。 在文学的对外传播过程中,编码、解码的情境同样存在,而且从编码到解码的过程中,“虽然每一个环节在表述中对于作为整体的流通都是有必要的,但没有一个环节能完全保证下一个环节,尽管要根据下一个才能把它讲清楚”。(3)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始于发送者所传送的信息,终结于接受者的解读,期间的传播过程是文学意义得以产生的重要环节,只有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产生对接的情况下,中国文学才会带给西方世界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国,才会真正起到“外交大使”的作用。 选择、阐释与误读 作为特殊的文化信息,文学在输出到国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重的编码。也许人们会认为,

信息理论与编码-期末试卷A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1948年,美国数学家 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长篇论文,从而创立了信息论。信息论的基础理论是 ,它属于狭义信息论。 2、信号是 的载体,消息是 的载体。 3、某信源有五种符号}{,,,,a b c d e ,先验概率分别为5.0=a P ,25.0=b P ,125.0=c P ,0625 .0==e d P P , 则符号“a ”的自信息量为 bit ,此信源的熵为 bit/符号。 4、某离散无记忆信源X ,其概率空间和重量空间分别为1 234 0.50.250.1250.125X x x x x P ????=??? ????? 和12 34 0.512 2X x x x x w ???? =??????? ? ,则其信源熵和加权熵分别为 和 。 5、信源的剩余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6、平均互信息量与信息熵、联合熵的关系是 。 7、信道的输出仅与信道当前输入有关,而与过去输入无关的信道称为 信道。 8、马尔可夫信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 ; 二、 。 9、若某信道矩阵为????? ????? ??01000 1 000001 100,则该信道的信道容量C=__________。 10、根据是否允许失真,信源编码可分为 和 。 11、信源编码的概率匹配原则是:概率大的信源符号用 ,概率小的信源符号用 。(填 短码或长码) 12、在现代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主要用于解决信息传输中的 性,信道编码主要用于解决信息传输中的 性,保密密编码主要用于解决信息传输中的安全性。 13、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大致可以分为 、 和混合纠错。 14、某线性分组码的最小汉明距dmin=4,则该码最多能检测出 个随机错,最多能纠正 个随机错。 15、码字101111101、011111101、100111001之间的最小汉明距离为 。 16、对于密码系统安全性的评价,通常分为 和 两种标准。 17、单密钥体制是指 。 18、现代数据加密体制主要分为 和 两种体制。 19、评价密码体制安全性有不同的途径,包括无条件安全性、 和 。 20、时间戳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即 和 。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消息的是( )。 A. 文字 B. 信号 C. 图像 D. 语言 2、设有一个无记忆信源发出符号A 和B ,已知4341)(,)(==B p A p ,发出二重符号序列消息的信源, 无记忆信源熵)(2X H 为( )。 A. 0.81bit/二重符号 B. 1.62bit/二重符号 C. 0.93 bit/二重符号 D . 1.86 bit/二重符号 3、 同时扔两个正常的骰子,即各面呈现的概率都是1/6,若点数之和为12,则得到的自信息为( )。 A. -log36bit B. log36bit C. -log (11/36)bit D. log (11/36)bit 4、 二进制通信系统使用符号0和1,由于存在失真,传输时会产生误码,用符号表示下列事件,x0: 发出一个0 、 x1: 发出一个1、 y0 : 收到一个0、 y1: 收到一个1 ,则已知收到的符号,被告知发出的符号能得到的信息量是( )。 A. H(X/Y) B. H(Y/X) C. H( X, Y) D. H(XY) 5、一个随即变量x 的概率密度函数P(x)= x /2,V 20≤≤x ,则信源的相对熵为( )。 A . 0.5bit B. 0.72bit C. 1bit D. 1.44bit

编码理论基础

1.熟练掌握本课程所需要的数学工具和知识。这是学习本课程的前提条件。这部分内容只作为习题,不会作为期末考试内容。 2.对重要码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性质的熟练掌握。应当具备利用它们构造特定具体参数码的能力。应当能熟练应用MacWilliams定理。 3.具备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对某个专题进行文献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初步具备独立选题和对所选题目进行综述的能力。 4.对量子码、四元码、Goppa码等要求具备较多背景知识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听懂和理解,不会作为期末考试内容。 第一次:引言、分组码及其参数 主要内容: 1.介绍编码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应用背景,并介绍几种简单的编码方法。举例:ISBN码,重复码。 2.介绍分组码的概念及相关参数:码的汉明重量,信息率,覆盖半径,球堆积上界等。 3.介绍基本的译码思路:极大似然译码原则。 第二次:抽象代数(群、环部分) 主要内容: 本次课主要复习抽象代数中关于群和环的基本内容。举例:循环群、模n剩余类环。子群,子环,商环,整环,理想,陪集,同态的像和核,群/环同态基本定理。 第三次:抽象代数(有限域及其多项式部分) 主要内容: 1.域的概念和具体构造:素域,域上一元多项式环的性质(主理想整环)及其商环,不可约多项式,域的同构。 2.域的抽象理论:域自同构,极小多项式,多项式的分解。 3.域的结构:乘法群结构(循环群,本原元),加法群结构(向量空间) 第四次:线性码、重量多项式 主要内容: 1.线性码的基本概念和参数,生成矩阵,校验矩阵,对偶码 2.线性码的译码:伴随(syndrome),coset leader 3.二元汉明码及其性质 4.码的重量分布和重量多项式:MacWilliams定理 第五次:循环码基础 主要内容: 1.不可约多项式在扩域中的分解 2.循环码:定义,多项式表示,生成多项式,校验多项式,参数 3.极大循环码,极小循环码 第六次:循环码(续) 主要内容: 1.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2.循环码的零点。二元汉明码的循环码形式 3.循环码的幂等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