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分类

氧化物分类
氧化物分类

学考宝典(1)

氧化物:

(1)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2)分类:根据氧化物的组成,除去氧元素,另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称为金属氧化物,如FeO、CuO等;

另一种元素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称为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SO2、H2O等。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SO2、CO2、P2O5、Mn2O7等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MgO、CaO、Na2O

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Al2O3

过氧化物:Na2O2、H2O2等

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含氧酸:HNO3,H2SO4无氧酸:HCl

一元酸:HCl、HNO3,CH3COOH等二元酸:H2CO3、H2SO4、H2S等

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强碱:NaOH KOH Ca(OH)2 弱碱:Fe(OH)3、NH3·H2O、Mg(OH)2、Cu(OH)2、Fe(OH)3等

盐:指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按阴离子分类

氯盐:NaCl,MgCl2硫酸盐:Na2SO4,CuSO4

硝酸盐:NaNO3碳酸盐:NaCO3

按阳离子分类

钠盐:NaCl,Na2SO4钾盐:KCl K2SO4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A. 纯碱

B. 氢氧化镁

C. 熟石灰

D. 烧碱

2 . 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澄清石灰水

B. 液态氧

C. 干冰

D. 大理石

3.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A.CaO B.CO C.P2O5D.CO2

4.下列物质名称中,属于碱的是()

A.烧碱B.纯碱C.碱式碳酸铜D.小苏打

5.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类的是()

A.MgO B.H2SO4C.NaOH D.CaCO3

6.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 B.Cl2C.KCl D.C2H5OH

7.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①氢气②HCl③二氧化硫④氯化铜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8.下列各组物质中,均为纯净物的一组是()

A.碘酒、干冰B.石油、液氨C.Na2CO3·10H2O、Na2CO3D.石灰石、氨水9.下列物质中,在化学上属于盐的是() A.Cu B.HCl C.NaCl D.食用盐

10.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A.KOH B.H2SO4C.Na2O D.NH4Cl

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物的分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酸性氧化物 我们知道,碱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也生 成盐和水.例如 2NaOH+H2SO4=Na2SO4+2H2O 2NaOH+CO2=Na2CO3+H2O Ca(OH)2+SO3=CaSO4+H2O 上述反应表明,二氧化碳,三氧化硫跟酸的性质相似.因此,人们把二 氧化碳,三氧化硫这样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我们熟悉的非金属氧化物中,一氧 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跟水直接化合生成含氧酸. CO2+H2O=H2CO3 SO3+H2O=H2SO4 含氧酸也可以受热分解生成酸性氧化物.例如,将硫酸加热可得到三氧 化硫和水: H2SO4=SO3↑+H2O 在这里三氧化硫可以看做是硫酸脱水后的生成物,因此也把酸性氧化物 叫做酸酐.

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可以与碱发生反应 例如:2NaOH + SiO2 = Na2SiO3 + H2O 实际上可以把这样的反应看做是SiO2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硅酸又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硅酸钠与水 因为生成了同量的水 所以在反应物中省去了水 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必须用橡胶塞(碳酸钠有很强的粘性) 二、碱性氧化物 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三、两性氧化物 同时能与强酸强碱反应,故称之为两性 如:Al2O3 ZnO BeO 2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四、不成盐氧化物

步步高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学案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步步高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学案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学习目标定位] 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初中化学把元素分为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___元素;化合物可分为____、____、____和氧化物。化学反应按反应前后反应物、产物的多少和种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得氧失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将进一步探究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探究活动] 1.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例 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②HCl③CaCl 2④CuO⑤H 2 O ⑥Fe 2 O 3 (1)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依据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依据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3.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下表中的物质进行分类: [归纳总结] (1)单一分类法: 。 (2)交叉分类法: 。 (3)树状分类法: 。 [迁移应用] 1.从对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出发,指出下列各组物质中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一种物质是 (1)Na 2O、CaO、SO 2 、CuO________________。 (2)NaCl、KCl、NaClO 3、CaCl 2 ______________。 (3)HClO 3、KClO 3 、HCl、NaClO 3 ____________。

(推荐)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钾、Ca钙、Na纳、Mg镁、Al铝、Zn锌、Fe铁、 Sn锡、Pb铅、Cu铜、Hg汞、Ag银、Pt铂、Au金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碳C、氮气N2、氧气O2、臭氧O3、氟气F2、硅Si、磷P、硫S、氯气Cl2、液溴Br2、碘I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二、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 2.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汞HgO、七氧化二锰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五氧化二氮N2O5、二氧化硅Si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2O2为过氧化物、氧化铝Al2O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3O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铜CuO、氧化汞Hg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2O,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2O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板块 人 板块一 生活中的分类及分类定义 任务1.1 认识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各种分类,体会并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意义。 任务1.2 认识并理解分类的标准及重要性,明确分类的定义 活动1.1,1:进行“记忆游戏”,看同学们在20s 内可以记住多少个屏幕上的内容 活动1.1.2:例举生活中的各种分类的例子,感受分类的意义 活动2,1.1:例举生活中衣物整理的例子,看同学如何整理分类? 活动 2.1.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将物质进行分类的?并学习物质分类的定义。 板块二 化学中的常用分 类 任务2.1 感受单一分类方法的缺点和不足 任务2.2 掌握交叉分类方法,并能正确的应用两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任务2.4 思考并回顾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以及理解这节课对物质分类活动2.1.1 :对K 2SO 4 、Na 2CO 3、K 2CO 3、Na 2SO 4这四种物质分类。 活动2.2.:1:给体育明星进行连线 活动2.2.2:用交叉法对K 2SO 4 、Na 2CO 3、K 2CO 3、Na 2SO 进行连线,分类 活动2.4,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标准及意义。 任务2.3 掌握树状分类方法,并能正确的应用两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活动2.3.:1:回忆初中所学习的各种物质类别的概念。 活动 2.3.:2:学习树状分类法,并对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这几个概念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课时一) §2.1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课题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课型新知识课 授课人授课班级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标在本节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 质进行分类,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简单分类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教材所增添的“新”内容之一。在初高中 的学习中,贯穿中学化学的学习,对中学化学的教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学生既可以对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又可以在学生掌握科学 的方法后对以后的化学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和有效地学习。从新课程内容编排的 角度看,新课程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一条主线,每一种类 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从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这样可以 举一反三,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调理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 学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共性的 角度出发来学习化学,学生会对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加完备。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已经有了生活中对很多事物是分类的概念。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四种基本反应, 以及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学的基本内容,但却没有概括过这些物质间所存 在的共性,以及物质与物质间的转化规律。由此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基本反应的 本质以及物质的概念还未完全的掌握。通过物质的分类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 以将初中化学学习的知己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系统的分类观,由此更有利于 对高中化学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学习几种分类方法,并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可根据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对一些简单的基本化学反应分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分类方法,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

《分类与整理》说课稿

《分类与整理》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新修订的内容,原来是在一年级上册将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新修订的教材为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突出分类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将分类与原一年级下册统计合编在一起。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又不是正式的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它是为以后的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的心理特点和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并能对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把掌握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的分类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是本节课的重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具准备 气球图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探究新知时通过小兔带来礼物气球给大家,但要考考大家这些气球可以怎么分?并将小气球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习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引导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设计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新知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在说一说,使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经历统计图和表的一个动态的生成。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资料

物质的分类【结构框图】

【知识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一般常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部分。 【交叉分类法举例】 【树状分类法定义】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树状分类法分类原则】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 【分类一般步骤】确定分类标准选择分类方法得出正确的分类。 【分类原则】行之有效,简单易行。 【分类注意】 1、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NO、CO、NO 2、N2O4、H2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 化物(Mn2O7); 2、酸性氧化物一定为酸酐;酸酐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乙酸酐(CH3CO)2O)。 3、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Al2O3,Mn2O7),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典型例题】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 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C.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B 【解析】A前者属于盐,后者属于金属氧化物,C前者属于碱,后者属于盐,D前者属于氧化物后者是盐,只有B是正确的。

2、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本题把氧化物的两种分类方法放在一起,考查对氧化物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其它元素组成,它只含有两种元素。氧化物分类有: 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也可按性质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等。 A错误:“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说法不对。如有些变价金属的高价氧化物,如等是 酸性氧化物。 B错误:“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说法也不对。如NO、CO、H2O、H2O2等非金属氧化物,就不是酸性氧化物。 C正确:“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全是碱性氧化物。所以C是正确的。 D错误:“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说法也不对。如:在金属氧化物中,有碱性氧化物(CaO)、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这些变价金属的高价的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都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错题门诊】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B.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只能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D. 共价化合物一定是非电解质 试题答案:B 解题思路: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所以A选项错误;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所以B选项正确;离子化合物在熔化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所以C选项错误;共价化合物有可能是电解质,所以D错误。故正确答案应为B。 2、按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 ( ) A. 盐酸、空气、醋酸、干冰 B. 冰醋酸、海水、硫酸钠、乙醇 C. 蛋白质、油脂、烧碱、石灰石

简单分类方法及其应用__第1课时_导学案

《必修Ⅰ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导学案(第1课时) 高一班第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课标要求】 1.了解分类法以及分类方法的意义; 2.了解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实践对所学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方法运用的实践,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新课导学】阅读教材P24-25思考: 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需要的商品? 【问题导入】 1、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状态上可以分为,,三态。 例如:对于空气、水、硫酸、矿石、石油、煤炭,进行从状态分类,可以将归为一类。 将归为一类,将归为一类。 2、初中学习中将元素分为了元素和元素;其中Na、Mg 、Al 、Fe、 Cu、 Zn等属于元素,O、 S、 N、 P、 Cl等属于元素。 3、对于化合物,我们可以根据组成特点,把它们分为:、、、四 大类,是否还可以对它们继续分类?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化学反应,在初中我们把它们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分别是、、、。 【探求新知】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可以分类进行学习,从而认识他们的性质。同类事物可以使人的认识举一反三,不同类的事物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此及彼。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例: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①海水②蒸馏水③氨水④食盐水⑤汞⑥液溴⑦硝酸溶液⑧硝酸银⑨纯碱⑩烧碱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有机物的是。 1、交叉分类法 定义: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例:①根据某些盐的交叉分类作出有关连线按阴离子分类按阳离子分类 Na 2CO 3 碳酸盐 Na 2 SO 4 钠盐 K 2SO 4 硫酸盐 K 2 CO 3 钾盐 Na 2 CO 3 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Na 2 SO 4 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K 2 SO 4 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K 2 CO 3 既是盐,又是盐;还属于盐。 ②对下列碱进行交叉分类 NaOH KOH 碱碱 M g(O H) 2 碱 B a(O H) 2 碱 ③根据下图中物质及其类型之间的关系分别作出有关连线 可溶性盐钠盐 Na 2 CO 3 难溶性盐钡盐 NaHCO 3 正盐碳酸盐 Na 2 SO 4 酸式盐 BaSO 4 硫酸盐 2、树状分类法 例:化合物树状分类 等 3 .H 2 O 等 NaCl 等 等 例:①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CuO、 O2、H2O、空气、Fe 矮油,你又想偷懒啊?反省反省吧,亲!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先必须做一名奋斗者。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有机过氧化物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有机过氧化物 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Organic peroxides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省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海洋化 工研究院、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建、张少岩、汤礼军、周飞舟、戴祖清、张君玺、倪艾逊。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 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有机过氧化物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过氧化物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和指导、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 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有机过氧化物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 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第4修订版)(TDG/MR)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第13修订版) 3 术语和定义 有机过氧化物 organic peroxides 含有二价-O-O-结构和可视为过氧化氢的一个或两个氢原子已被有机基团取代的衍生物的液体或固体有机物。本术语还包括有机过氧化配制物(混合物)。有机过氧化物是可发生放热自加速分解、热不稳定的物质或混合物。此外,它们可具有一种或多种下列性质:(a)易爆炸分解;(b)快速燃烧;(c)对撞击或摩擦敏感;(d)与其他物质发生危险的反应。 注:实验室试验中有机过氧化物在密闭条件下加热时易发生爆炸、迅速爆燃或表现剧烈效果, 被认为具有爆炸性质。 4 分类 4.1 任何有机过氧化物应考虑分类在这一种类,除非它含有: a) 含有不大于1.0%过氧化氢时的有机过氧化物的有效氧不大于1.0%;或b) 含有大于 1.0%但不大于7.0%过氧化氢时的有机过氧化物有效氧不大于0.5%。 有机过氧化物混合物的有效氧含量m[sub]o2[/sub](%)可按式(1)计算: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一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二)过程与方法 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 【讲述】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翻到课本24页,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引入】 【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分类法,这样可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使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 【提问】你们能找出分类在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图书馆里书籍的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QQ好友的分类等)。 【过渡】举了这么多应用分类的例子,那么分类的概念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本第24页第一段,找出分类法的概念。 【板书】§2.1.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板书】一、分类法:将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强调】这里的“标准”加了双引号,表示强调,那究竟什么是标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班一共有八十几个学生,根据是否住校,可分为走读生和住读生,“是否住校”就是分类的标准。 【讲述】在划分时我们只用了“是否住校”这一个标准,因此,我们称这种只采用一个标准分类的方法为“单一分类法”。 【板书】二、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单分类) 【转折】单一分类法使用简单,但是,由于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学习一些其他的分类方法,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交叉分类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交叉分类法?接下来,我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给你们讲述一下。

氧化物的分类及性质金属活动顺序表常见酸碱盐物质溶解性表的解读

氧化物的分类及性质 金属活动顺序表 常见酸碱盐物质溶解性表的灵活应用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氧化物的分类及性质。 2. 金属活动顺序表、常见酸碱盐物质溶解性表的灵活应用。 二. 教学目的要求: 1. 熟悉物质分类的原则及各种物质的概念。 2. 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3.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 三. 重点、难点: 氧化物的分类是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常见酸碱盐物质溶解性表的灵活应用是重点。 四. 知识要点: (一). 氧化物的分类及性质。 (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属于化合物,也一定是纯净物。 (2)按组成分类: ?? ?--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非金 非金属氧化物素组成的氧化物。由氧元素和某种金属元 金属氧化物氧化物 (3)按性质分类: 氧化物: ① 成盐氧化物—能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盐的氧化物。 a . 酸性氧化物—仅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 2、SO 2 b . 碱性氧化物—仅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 2O 、MgO c .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 2O 3、ZnO ②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也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的氧化物。如:H 2O 、CO 等。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如: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CuO+2HCl=CuCl 2+H 2O 。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例如:CuO 、CaO 、MgO 等都属于碱性氧化物。在常见的碱性氧化物中,只有K 2O 、Na 2O 、BaO 、CaO 少数几种能跟水直接化合生成可溶性碱。但碱性氧化物无论能否溶于水,一般均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如:CO 2+2NaOH=Na 2CO 3+H 2O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例如:SO 2、SO 3、P 2O 5等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在常见的酸性氧化物中,除SiO 2外均可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含氧酸。酸性氧化物跟可溶性碱反应,一般生成对应的含氧酸盐。要把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好,才能正确地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例如: 酸性氧化物 ~ 酸 ~ 盐 42+CO 432+CO H 4 32+CO Na 4 2+SO 432+SO H 4 32+SO Na 63+SO 642+SO H 6 42+SO Na 注意:在对应关系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相同。酸性氧化物叫做这种对应酸的酸酐。 (4)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要注意: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是根据化学性质对氧化物分类,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是根据氧化物中除氧外的另一种元素的类别进行的分类。在理解和实际应用时要清楚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的种类

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的理论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中外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界定 由于时代的不同,由于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由于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说自然不尽相同。 2、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 (1)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2)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3)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 3、教学方法的内涵[重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2)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它们归属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 (一)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是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这样的三种成分,即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2、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教学方法——学习刺激——预期的学习结果) 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学习刺激可分为A、B、C、D四种,据此相应地归类为四种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呈现方法。 第二种方法:实践方法。 第三种方法:发现方法。 第四种方法:强化方法。 3、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物的分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酸性氧化物我们知道,碱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例如2NaOH+H2SO4=Na2SO4+2H2O 2NaOH+CO2=Na2CO3+H2O Ca(OH)2+SO3=CaSO4+H2O 上述反应表明,二氧化碳,三氧化硫跟酸的性质相似.因此,人们把二氧化碳,三氧化硫这样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我们熟悉的非金属氧化物中,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跟水直接化合生成含氧酸. CO2+H2O=H2CO3 SO3+H2O=H2SO4 含氧酸也可以受热分解生成酸性氧化物.例如,将硫酸加热可得到三氧化硫和水: H2SO4=SO3↑+H2O 在这里三氧化硫可以看做是硫酸脱水后的生成物,因此也把酸性氧化物叫做酸酐. 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可以与碱发生反应例如:2NaOH + SiO2 = Na2SiO3 + H2O实际上可以把这样的反应看做是SiO2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硅酸又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硅酸钠与水因为生成了同量的水所以在反应物中省去了水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必须用橡胶塞(碳酸钠有很强的粘性)二、碱性氧化物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三、两性氧化物同时能与强酸强碱反应,故称之为两性如:Al2O3 ZnO BeO 2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四、不成盐氧化物不能跟酸起反应,又不能跟碱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例如,H2O、NO、CO、N2O、NO2、N2O4、TeO、ClO2、I2O4、MnO2 属于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能跟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甲酸的钠盐。但是在生成盐时没有生成水,所以一氧化碳仍属于不成盐氧化物。二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1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而且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这个时段的教学,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育者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随时关注学生动态,适时调整教学难度。 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连接初、高中化学的桥梁和纽带,对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高中化学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复习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进新知识。 物质的分类初中已经涉及到一些,学生并不陌生,因此,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所涉及到的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对常见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且能学以致用。 (二)过程与方法 从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分类现象引入,强调分类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继而推进新课;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适时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控制知识的难度;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简单分类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明白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常见物质的分类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分类及应用,常见物质及相关概念的辨别。 教学难点 常见物质及概念的辨别,物质分类及其应用。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xxx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九年级化学氧化物的分类易错点

氧化物 ?氧化物: 1.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即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 成的化合物)。 2.分类: (1)根据组成分类: 金属氧化物,如Na2O,Cu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2,NO等 (2)根据性质分类: ①酸性氧化物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3等 ②碱性氧化物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Fe2O3等 ③两性氧化物(初中不作要求) ④不成盐氧化物 不能直接反应生成盐的氧化物如CO,NO等 ?金属氧化物性质小结: 1.与水反应生成碱(可溶性金属氧化物)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2.与强酸反应 CaO+2HCI==CaCl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3+3H2O CuO+2HCl==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 3.与H2、CO或C反应 CuO+H2==Cu+H2O 2CuO+C==2Cu+CO2↑ CuO+CO==Cu+CO2 Fe2O3+3H2==2Fe+3H2O 2Fe2O3+3C==4Fe+3CO2↑ Fe2O3+3CO==2Fe+3CO2 Fe3O4+4H2==3Fe+4H2O Fe3O4+2C==3Fe+2CO2↑ Fe3O4+4CO==3Fe+4CO2 非金属氧化物性质小结: 1.部分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CO2+H2O==H2CO3

SO2+H2O==H2SO3 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 2NaOH+CO2==Na2CO3+H2O Ca(OH)2+SO2==CaSO3↓+H2O 2NaOH+SO2==Na2SO3+H2O ?易错点: ①酸性氧化物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碱性氧化 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一般都是酸性氧化物,但H2O、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常见的过氧化物有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用作杀菌剂,漂白剂。 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 2Na2CO3+O2,根据该性质,可将过氧化钠用在坑道、潜艇或宁宙飞船等缺氧的场所,将人们呼出的CO2转换成O2,供给呼吸。

布鲁姆分类法及其应用

1003021 国会1001班倪燕 布鲁姆分类法及其应用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类为:1、知识(Knowledge) 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 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2、领会(comprehension) 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3、应用(application)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 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 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4、分析(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5、综合(synthesis)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 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 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 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6、评价(evaluation)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 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 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布鲁姆认为三种学习的方法是: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即需要心智技巧、情感和情绪的成熟以及心灵手巧。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以后几个特征: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布卢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 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步步高学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学案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学习目标定位]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初中化学把元素分为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___元素;化合物可分为____、____、____和氧化物。化学反应按反应前后反应物、产物的多少和种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得氧失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将进一步探究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探究活动] 1.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②HCl③CaCl2④CuO⑤H2O⑥Fe2O3 (1)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依据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依据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3.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下表中的物质进行分类:

氮氧化物生成的类型

氮氧化物生成的类型: 热力型NOx:主要是在温度高于1500℃时 ,空气中的N2和O2反应而生成。 燃料型NOx: 是燃料和原料中的氮氧化而生成的。煤中氮主要以有机形态赋存,氮含量约为0.5%~2.5%;原料中氮含量主要以 NH4 +形式存在于有机组分中,由天然原料配成的生料中,NH4 +含量约为80~200g/t。 瞬时型NOx: 是碳氢类燃料在过剩空气系数α1的富燃料条件下 ,碳氢化合物和 N2在火焰面内快速反应而生成。 氮氧化物生成量 水泥熟料烧成过程中,回转窑窑头使用大约整个系统用煤量的40%,产生的NOx约750~1200ppm;经过分解炉的相关作用,出预分解系统的NOx约为600~700ppm 。烧成系统平均排放浓度为650ppm。 相当一部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NOx排放浓度超过这个平均数据。 超标原因:燃料品质;原材料配料,操作参数及操作稳定性等 1.回转窑部分NOx生成类型和生成量的主要因素 烧成温度的影响 回转窑主燃烧器火焰温度高达1700~2000 ℃,这种量级的火焰温度会促使热力型 NOx大量生成。研究表明,当温度高于1500℃时,温度每上升100℃,热力型NOx的反应速率就会增长6--7倍。 火焰形状的影响 根据定性判断,火焰形状拉长,可以降低高温点温度,减少热力型NOx生成量。但过长的火焰会降低高温区烧成温度,从而影响水泥熟料质量(游离钙高,合格率降低)。 废气在窑内的停留时间 在热能流量相同的条件下,窑截面空气流量越大,燃烧气体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越短,形成的NOx量越少。因此缩短烟气在燃烧器出口端附近高温区停留时间,可减少氧分子和氮分子的氧化反应机率,从而可降低 NOx的生成量。 过剩空气系数 在热能流量相同的条件下,窑截面空气流量越大,燃烧气体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越短,形成的NOx量越少。因此缩短烟气在燃烧器出口端附近高温区停留时间,可减少氧分子和氮分子的氧化反应机率,从而可降低 NOx的生成量。 煤粉的水分和细度二次风的含尘量 2.预热预分解系统NOx生成类型和生成量的主要因素 分解炉和窑尾上升管道区域 ,燃料燃烧温度约为950~1200℃,在此温度范围内,基本不产生热力型NOx。但是由于分解炉内的温度主要在800℃左右,而在这个温度下,主要生成燃料型NOx(包含生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