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青田石雕的历史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墨:青田石雕的历史与发展

1、历史溯源:从传说到实证青田石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合称为浙江著名“三雕”。它在中国民间工艺宝库中,占有一定地位。有关石雕的渊源和发展,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传说女娲补天以后,遗下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最先入炉,最后出炉,所以它的色彩更加艳丽,充满灵性。补天遗石,下凡人间降落在青田,变成许多五彩斑斓的青田石,后来被一个砍柴人发现带回了家,精雕细琢成工艺品流传于世。传说总归是传说,青田石的形成还是拜自然造化之神功,是亿万年前的地壳与火山运动造就了这一方有灵性的多彩宝石。说起来,人类跟石头还真是有缘。远古时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石头或许就是先民最好的朋友。他们用石头战胜凶险,用石头装饰生活。他们爱石情深,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对自然物的崇拜。因为石头就代表着“人能胜天”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情愫。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尝试使用磨制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化豪华建筑中大量应用的花岗岩、大理石装饰材料;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

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各种各样的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直至久远的未来。在我们的基因里或许就流淌着祖先沿袭已久的爱石情结。历史上,爱石成癖者不乏其人,北宋苏东坡、米元章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他们在石头的形状、质地、纹理、色彩中,发现的不仅是具体形象,更是美的本身。发展到后世,美石的名称又被加冕在青田冻石身上。它们成了历代文人的随身珍玩、案头清供或庭院陈设。这种爱石文化,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玉石雕刻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品种之一。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把磨光的美石钻上孔,做成项链带在颈上,衬托人体的自身之美。这标志着装饰艺术的起源。在距今约一万至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制成的各种形式的装饰品,如环、璧、璜、珠、坠等等。浙江历史悠久,大约在七千年前,就有原始部落。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在当时的原始艺术品当中,不仅有陶器、骨雕、玉雕、象牙雕,还有石雕。造型简朴的石雕制品在当时是作为佩饰品来用的。人们从“崧泽文化”遗址中,陆续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玉器与陶器。像意外地出现的“青田璜”,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其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同时期的青田就已有人居住。而显露于山表的青田石,由于色彩斑斓,质地脆软,因而很早就被人们就地取材,加以利用,并流传

到外地。1989年,江西新干县出土的吴越文化的文物——殷商时期的“石羽人”,系青田石雕刻,见证了青田石雕悠远的历史。浙江博物馆收藏有六朝时的小石猪多只,其中四只石猪石料为青田所产的黄石。在浙江新昌19号南齐墓中,也出土了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的青田石雕小猪两只。这些石雕作品,线条精练,造型简单,据推测可能与两汉及六朝时流行用玉猪、石猪作殉葬品有关。自北宋中叶南方经济开始超越北方,加之南宋建都临安,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转移,青田石雕的生产加工也开始兴盛。“图书岩”在“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方面开始派上用场,到元初赵孟頫始用青田灯光冻石作印,经明代文彭力倡,石印开始广泛进入文人的篆刻世界。从此,青田石优质印材地位得以确立。清代,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为皇家贡品。其中,1790年,清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敬献的寿礼——青田石印章“宝典福书”、“元音寿牒”两套共120枚,至今仍珍藏在故宫博物院。2、发展演变:从实用到欣赏

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可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都有一个由实用艺术到欣赏艺术的演变过程。音乐、绘画、书法、篆刻无不如此,石雕也不例外。再从与石雕近缘的篆刻艺术来看,我国著名篆刻家叶一苇先生在其《从历代印论看篆刻艺术的发展》一文中提到:“篆刻艺

术是继承古代印章而发展的。从印史看,自三代到宋代,印章是为了实用,可称实用艺术时期;宋代以后,印章逐步发展为鉴赏,成为欣赏艺术。其中,唐、宋时代是过渡阶段。文人刻印,宋、元肇其端,到了明代文彭,篆刻艺术兴起,开创了流派,一直流传至今。”对照青田石雕,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青田石雕已经摆脱了实用艺术阶段,走到了欣赏艺术阶段。从实用性转变为供陈观赏,青田石雕的实用性已失去了意义,因此其审美价值更为突出,要求也就更高。▲咸丰年间的石雕《五福临门》青田石雕在明代以前均处于实用品阶段,明代开始步入具有一定艺术观赏价值的实用品阶段。期间,因为文人刻印始盛,青田石作为上等印材,得到众多士人的认可,成为士人寄托闲情逸致与个人抱负的绝佳载体,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代。宋代,青田石被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毕竟与明代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这样的文人篆刻艺术品不同;六朝时的石猪之类殉葬物,无论从造型、功用,还是雕刻技艺上,也当与清咸丰年间石雕壁饰品“五福临门”有别。诚如吴昌硕“乘长风破万里浪”这方印文所言,青田石雕步入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实用品阶段,很大程度上正是搭上篆刻艺术发展的这艘顺风船。元、明时期,青田石除大量制作石章外,尚雕刻笔筒、水盂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在山口村龙溪庙里,

原有一只用石雕刻的香炉,体积大似谷箩,重约100千克,上刻“明景泰壬申年(1452)春立”字样。此炉三足齐腹鼎立,无耳无盖,亦无花纹装饰,炉体隐约可见刀凿痕迹,但炉口、炉腹的四周和三足均分已很精确。1957年,山口修筑公路时,发掘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墓志碑一块。此碑系用山口的红色花石制成,高48厘米、宽24厘米、厚7厘米,碑文计270余字,至今仍清晰可辩。在浙江博物馆藏有大明鱼篮观音一尊,高20厘米,用青田紫岩雕成。雕像姿势生动,仪态端庄,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平。此外,明初时还有将青田石雕刻成首饰,“盖蜜腊未出,金陵人类以冻石做花枝叶以及小虫蟢,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印章也”。可见元、明时期的青田石雕,主要制作石章等实用工艺品,虽然圆雕技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尚处于实用品阶段。在清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开海禁,设立海关,组成外贸专职机构,中外物资交流的日渐扩大,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的繁荣与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田石雕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有丰富的实用工艺品,而且出现大批侧重观赏的陈设品;不仅供民间选用,而且进入宫廷为帝王享用;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远销海外。

▲清光绪《青田县志》清光绪《青田县志》中有一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