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虚词例释(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虚词例释(二)

10.焉yān

(1)代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助词。

①用在句末,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意可分别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③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11.也yě

(1)助词。

①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③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叹。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⑤用在句末,表祈使。

A.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B.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⑥用在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复音虚词。

①也哉:语气助词连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②也欤:表感叹,相当“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2.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②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A.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2)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承接。可译为“而”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表因果。因为。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C.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表目的。以便,来,用来。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修饰,可译为“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助词。

作语助,与“来、往、前、后、左、右”等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副词。通“已”,已经。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

(5)复音虚词。

①以是、是以、以故:表原因,相当于“因此”。

A.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B.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

②以为:认为,把……当作。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③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没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13.因yīn

(1)介词。

①因为,由于。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②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由此,趁此。

A.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通过,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副词。于是,就,因而。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B.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

14.于yú

(1)介词。

①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可译为“在”“到……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②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从”“由”“自”“在”“到”。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B.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琵琶行》)

③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可译为“在”“对”。

A.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④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向”“与”“同”“对”“对于”“给”。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用在形容词后面,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可译为“比”。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⑥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A.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2)助词。作动词词头,有补足音节的作用。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无衣》)

(3)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