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第八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过程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遏制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学家沃尔特· 雷克利斯(Walter
C. Reckless)提出的越轨遏制(containment)理论,强调 内在和外在的遏制都有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内在的遏 制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最为重要的一种遏制)、对于 挫折的包容以及制定现实目标的能力,而外在的遏制包 括诸如家庭等机制。雷氏认为,为了保证青少年不屈从 于可能促使他们违法的内在推力和外在压力和拉力,这 两种类型的遏制都是必要的。内在的推力是社会—心理 学的表述,诸如即时行乐的需求、心神不宁以及敌视的 态度。外在的压力是结构性问题和包括贫困、失业在内 的其他社会情形。外在的推力是诸如罪犯同伴将个人拉 进犯罪行为之中。CP235、236
该理论视角体现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加布里埃尔· 塔德(
Gabriel Tarde,1843~1904)的犯罪模仿理论:个体在与一定比
例数量的人群亲密接触时,他们就会模仿。犯罪并不是遗传, 或由其他生物特征引起的,而是通过与越轨朋友的互动学习而 来。《刑法哲学》(1890)CP228~229
扩展阅读: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所提出符号互动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埃克斯后来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并称其为社会学习
理论。该理论“比其他任何有关犯罪和越轨的社会心理 学解释,得到来自经验数据更为有力和一贯的支持” 二、中立化和漂移理论
三、社会纽带理论 四、自我控制理论 五、控制平衡理论 六、强制性控制与社会支持理论
差异接触理论的评价
它是最为著名的犯罪学理论之一,有助于解释在经历相似
结构性条件的人之中的犯罪差异。相当多的研究支持了它 有关违法中学习和同伴影响重要性的强调。 对差异接触理论的批评:
一是设计因果顺序问题,是犯罪先发生,还是与罪犯同伴的
接触? 讨论朋友倾向于违法的定义或态度时,忽视了这些朋友行为 的其他影响。 该理论暗含着犯罪是在群体中实施,或者说如果是单个实施 的,仍然是为“亲密的个人群体”所影响。 有批评涉及萨氏有关大众媒体对于犯罪影响微弱的主张。 萨氏的焦点是针对男性犯罪,并没有考虑到差异接触是否对 于女性一样起作用。
通过与罪犯的接触,学习犯罪经验和反犯罪模式,其机
制和其他任何种类的学习并无不同。
尽管犯罪行为是一种普遍的需求和价值的表现,但它并
不能由这些普遍的需求和价值来解释,因为非犯罪行为 也是这些相同需求和价值的一种表现。
资料:孟母三迁
西汉刘向《列女传· 卷一· 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
被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 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 ]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 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 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 ,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 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 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资料:中国先贤论断
孔子答曾子问:“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
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 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
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 不慎也!” 《墨子·所染》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荀子·劝学》“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 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 、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 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 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 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 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荀子·性恶》
性纵向研究支持了该理论的观点。
三、社会纽带理论
特拉维斯· 赫希(Travis Hirschi)的社会纽带理论(social
bonding theory)是当今最为流行的犯罪学理论。
社会纽带理论提出了一种社会过程或微观的视角,来回应

结构的或社会解组理论的宏观视角。如果后一种理论认为 犯罪充斥在有着弱化社会制度的社区之中,那么社会纽带 理论认为犯罪在与相同制度有着弱纽带的个体之间更为普 遍。 社会纽带存在四个要素:依恋(attachment);投入( commitment);卷入(involvement);信念(belief) 社会纽带理论的相关因素:家庭、学校、宗教、种族; 社会人口学与社会纽带理论:性别、种族、阶级、年龄。 CP204
要写作业,也没有爸妈逼着看书。每天只有在看穿越 小说和电视的时候,我才觉得放松,才觉得那里是我 该去的地方
五、差异强化理论
罗伯特· 伯吉斯(Robert L. Burgess)和罗纳德· 埃克斯(
Ronald L. Akers)提出犯罪的差异强化理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theory of crime)。该理论认为,如果犯罪行 为和态度警察被朋友、家人或两者来强化或奖赏,那么 它们可能更多地被习得。当对于犯罪行为的奖赏超出对 于替代行为的奖赏时,差异强化就会发生,而犯罪行为 被习得。他们发现许多犯罪行为的学习发生在萨氏所强 调的亲密个人群体,但也能源于学校权威、警察、大众 媒体及其他非初级群体的影响。他们还认识到犯罪行为 本身能提供奖赏,例如兴奋、增加财富等等。
问题。他们假定人们天生自私,并有实施包括犯罪在内反社会 行为的能力。根据该观点,控制理论发现,奇怪的是人们并没 有实施犯罪。他们尝试回答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为什么人们称为 罪犯,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成为罪犯。
为了回答该问题,控制理论家讨论了两种类型的控制:个人的
和社会的。个人控制涉及诸如个体意识、守法和积极的自我概 念等等。社会控制涉及诸如家庭、学校和宗教等传统社会制度 的依恋和卷入。弱的个人控制往往源于弱化的社会控制。一个 基本的论点是,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其他个人控制,结合传统社 会制度的强依恋,使得个体不会成为罪犯。
犯罪社会学 (criminal sociology)
华东政法大学 王瑞山
第七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过程解释
壹、学习理论 贰、控制理论 叁、生命历程理论
壹、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之滥觞
二、差异接触理论
三、差异认同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差异强化理论
一、学习理论
托马斯· 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人类本性自私。“
一、遏制理论
验证:从一个有着高犯罪率社区中来的无犯罪行为的
男孩,比那些有官方犯罪记录的男孩有着更为积极的 自我概念。
批评:有犯罪记录的青年可能有着更低的自我概念,
但这也可能源于他们犯罪行为的官方标签,而并不是 犯罪的原因。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否是预防犯罪最为重 要的因素也值得怀疑,正如遏制理论主张的:诸如同 伴关系和家庭影响等其他因素可能更为重要。最后, 经验研究并不能总是发现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之间的 假设关系。
二、中立化和漂移理论
中立化理论由格雷沙姆· 塞克斯(Gresham M. Sykes)和戴
维· 马茨阿(David Matza)提出,他们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 用下层阶级亚文化来解释犯罪。如果存在这样一种亚文 化,贫穷青少年在实施犯罪时将不会感到内疚或羞愧。
为了消除内疚和羞愧,青少年实施犯罪之前,通过形成
理论)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Edwin Sutherland,1883~1950) 于1939年的《犯罪学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初次 提出,1947年的修订本中提出了该理论的最终版本。
差异接触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指出,犯罪行为是否产生,是
由于每个人对外在经验连结(association)的方式不同;当一 个人接触有利于犯罪的定义多于不利于犯罪的定义时,便很可 能产生犯罪行为。
三、差异认同理论
差异认同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identification)由社会学
家丹尼尔· 格拉泽(Daniel Glaser)提出,它基于参照群体 的概念,或者说你尊重并期望效仿群体的价值、态度和 行为。
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他是把自己看作真
实或想象的他人,从他们的视角里来看,他的犯罪行为 是可以接受的。
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而非生物性遗传或者其他生物性特
征带来的。 差 异 犯罪行为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习得的。 接 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个人群体之中。
触 理 当犯罪行为被学习,它包括:实施犯罪的技术;犯罪动 论 机、动力、合理化和态度的具体指向(正当性辩护)。 的 九 一个人成为犯罪分子是因为其认定,违法带来的好处会 大 超过守法带来的。这是萨瑟兰差异接触理论的核心。 命 题 差异接触可能会在频率、持续时间、优先性、强度方面 : 发生变化。接触并不是平等地影响每个人的态度。
我们可能发现朋友或父母的行为富有侵略性,我们也
可能在电视或流行文化的其他方面看到暴力,所有这 些影响都促使我们学习侵犯是可被接受的行为。
班杜拉认识的奖赏对于学习行为的重要性,但他强调
,在没有任何奖赏的情况下,仅仅通过效仿或模仿行 为,学习行为也能发生。
2010年
我前世是清朝的公主,我想要回到过去,在那里不需
反这些规范。他们从罪犯同步和周围环境,也可能从大 众媒体中,学会了这些越轨的规范和价值。 犯罪的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ies)将犯罪行为看作是我 们都经历过的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模仿灰太狼烤羊 男童烧伤两同伴
二、差异接触理论
差异接触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又称不同连结
差异认同理论强调犯罪行为的学习在没有与影响群体真
实互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发生。然而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这 些人更多地崇拜这些参照群体而不是其他的。
四、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艾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了有关
侵犯的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理论。他认为侵犯倾 向是学习来的,而非与生俱来。
为什么不存在一场所有对所有人的战争?”
迪尔凯姆:我们内化了社会规范和价值,并且学会如何
与他人相处。即社会在我们周围形成了一种“道德保护 膜”,并且使我们成为了关心他人福利和社会整体福祉 的社会人。 社会化(socialization)对于社会秩序有着决定性作用。
正如大多数人学会遵守社会规范,而其他人却习得了违
什么违法是正确的合理化或中立化来消除任何内疚。这 些合理化先于犯罪,并构成了被差异接触理论强调的“ 违法有利”的重要部分。
中立化技术: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否认受害者;非难
遣责者;诉之于更高的忠诚。 马茨阿后来用他的犯罪漂移(drift)理论扩展了中立化思 想,认为罪犯并非持续的罪犯,相反是犯罪行为漂移进 来和出去。
从两种人性论观点出发的思考
英国哲学家约翰· 洛克(John Locke)在其《人类理智论》中认
为,心灵上一张白纸,里面的思想是通过经验获得的。如果发 生什么的话,社会可能更多地使人们变坏,而不是变好。因此 ,他对人性的观点更为乐观,而有关社会的观点比保守派更加 消极。学习理论继承了该理论。
而犯罪的控制理论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并对犯罪提出了不同的
二、中立化和漂移理论
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那些严重的青少年罪犯并没有接受传统
的价值,不会内疚,更不存在中立化。 罪犯合理化他们的行为,很难确定是在违法之前。 确实存在着一些惯犯。
该理论可能与控制理论视角一致,而不是差异接触理
论。 该理论可能更多地适用于男性。
一些发现多数青少年不赞成暴力和其他犯罪的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