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的设计教育启蒙者之一---刘既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启蒙者之一
——刘既漂
作者:贺宝杰写于:2007.5.12 南京艺术学院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刘既漂,这位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启蒙家。
他经历了中国建筑设计教育由起步到发展的过程,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我国建筑设计教育教学、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理论的建设,他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本文汇集有一些他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资料。
[关键词] 刘既漂西湖博览会
刘既漂,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教育开拓
者之一。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并倡导建筑设计要走“中
西合璧”的道路,为中国建筑设计教育事业的启蒙与发展做出了
杰出贡献。
刘既漂,1900年7月4日出生于广东兴宁,1926年毕业于
法国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及巴黎大学建筑系。
1928年在国立杭
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30年转赴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教。
抗战期间,刘既漂离开南京转至广州开办建筑事务所,40年代定居上海蒲园。
晚年是在美国度过的,并于80年代中期客逝美国。
一、成长、留学时期
广州在清朝中叶很长时间内是惟一的通商口岸。
因为它的地理环境,一直以来它受外来影响比较多,思想比较先进,特别是在艺术品方面,包括绘画、摄影等。
在20世纪初,广东由于长期受到香港、澳门、欧洲设计艺术的影响,是比较早的接受、传播近代建筑设计思想地区之一,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广东人是比较多的,如在1927-194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名单(按入会登记顺序排列)的82人(见文后附录1)中有27位广东人,占总人数的1/3左右,如:梁思成、刘福泰、范文照、李锦沛等都是广东人。
而且在1911年广东又爆发了辛亥革命,民主文化思想进一步得到传播,人们慢慢从科学和实业的角度认识到美术作为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进而图画和手工课程成为了新式美术教育学科的主科被重视起来。
在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西学,想通过“废科举、兴学校”,提倡兴办“西学”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刘既漂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出生、成长,进而留学法国。
刘既漂在少年时代受到先进艺术思想的熏陶,对他后来留学法国学习绘画和建筑有很重要的影响,“他在法国留学时曾与林风眠、林文铮等组织了一个强调美术
学理研究的绘画沙龙组织——‘福玻斯社’,‘福玻斯’的含义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在欧洲古典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主宰光明、青春和艺术,无疑这一名称具有隐喻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方向的双重含义,这正表现了青年刘既漂、林风眠等人为世人创造有生命的艺术的信念。
1924年2月,‘福玻斯社’联合另一个 旅法艺术团体——美术工学社,发起成立了‘中
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决定在
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举办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刘
既漂任筹备委员主持其事(见图1),充分显露出
他在组织工作的才华,而正在巴黎旅居,时任北
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被特别聘请为名誉会长。
刘
既漂对蔡元培、林风眠、林文铮办艺术大学思路
最为理解,工作上也容易沟通,因此,他在担任
图案系教授的同时,被蔡元培和林风眠、林文铮
慎重考虑聘为图案系主任。
实际情况也证明,在他主持系务管理工作那段时期的图案系最好地
体现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精神,
出了很多人才,在社会上影响最大。
”① 他在
留法期间,正值欧洲装饰艺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
他深受到欧洲装饰艺术运动影响。
他归国后,在三十年代杭州西湖博览会的装饰设计和建筑上,不论单体或群体,在建筑风格上都有较多的模仿欧洲装饰艺术风格的特征。
二、国立杭州艺专任教时期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
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建筑设计活动、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如:1928年4月8日,国立艺术院(1929年改
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美丽的西湖罗苑(见
图2)成立了。
“其中担任该校图案系主任的刘既漂在引进
法国图案教育体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在法
国期间系统学习了西方建筑与装饰设计的理论、方
法与风格,归国后成为在艺术设计界、教育界最早
传播正统、现代欧洲风格的设计师与教育家之一,
他对法国最新设计时尚的介绍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界日本模式、 图1:“旅欧中国艺术界为谋促进东西美术之沟通,特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中国美术展览会。
图为日筹备委员及中法政学界赞助人。
前列自右而左第6人为筹备委员兼出品画家刘既漂。
图2:国立杭州艺专所在地的前身 ---西湖罗苑(今西湖孤山)
作风一统天下的格局,并由此形成了以杭州、北京两所国立艺专为代表的南北图案作风东西对峙之势。
因此雷圭元称他是“将新血液注入了中国图案教育的体系中,使发育未完全之中国图案教育,激起了一度的兴奋”。
②
在“1929年6月,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博览会西湖博览会(见图3)隆重开幕,成立仅一年的国立艺术院图案系师生们积极参与了这一盛会的筹备工作,刘既漂率领师生设计与制作了全部十所展览馆的建筑装饰与室内陈列(用时六个月),从博览馆和一些历史资料里看到的作品来看,这些设计借鉴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巴黎流行的“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长处,与巴黎1925年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中的设计颇多相似之处。
作为新生的国立艺术院在世人面前的首次亮相,博览会中一片欧风的设计的确令世人耳目一新,从而引起了社会对学校的瞩目与关注。
”③
图3:1929年西博会会场全景、 1929年西博会工业馆门景
整个博览会共设八馆二所三个特别处。
八馆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
二所即为:特种陈列所,参考陈列所。
三个特别处是:铁路陈列处、交通部电信所陈列处、航空陈列处。
展出的物品共计1476万件。
刘既漂教授不但设计与制作了全部十所展览馆的建筑装饰与室内陈列,而且主持设计修建了当时全国最早的展览馆建筑———博览会的工业馆。
它也成了本届博览会最大的一件展品。
我认为刘既漂在1929年主持设计的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图4、5、6、7),在当时就已作出了合理功能的设置,协调的建筑布局,统一的比例和尺度,并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从这些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到他的设计不是追求虚假装饰以哗众取宠,也不是完全抄搬别国建筑形式而求时髦。
他的设计从总体外观设计上看是十分庄重、宏伟、简洁而大方的。
图4既 为1929年西湖博览会唯一幸存建筑——具
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工业馆,现西湖博览会博物馆馆
址大门. 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是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杭州市北山路42号是一座“回”字行的建筑,大门正对
着西湖。
这里是1929年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
如今,
这座古老的建筑,较完整地保持了当年的格局和风貌,是
反映杭州近代历史的重要建筑。
刘既漂还曾在西湖边上营造过一座博览会塔,林语
堂对之的评价是:“不可多看,看多了,眼珠要长疔疮!”。
反映了他的建筑设计风格受到了部分传统力量的排斥。
正如,林风眠曾经不无悔悟地说:“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其新生的影响,自然很大;如果大多数人没有懂得艺术的理论,没有懂得艺术的来历的话,单有真正的艺术作品,有谁懂得鉴赏呢?”
“根据1930年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务规程》中的系科设置,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科分别为绘画系、雕塑系、建筑系和图案系。
据文献记载,图案系留名今天的最初成就,也是突显在建筑装饰设计方向,原因大概是与首任图案系主任刘既漂教授有关。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专业的课程分实习主科和理论副科两部分:实习主科为木炭画、水彩画、建筑制图、建筑实习、速写5门课程;理论副科为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美学、解剖学、透视学、建筑学、几何画、国文、法文、党义、军训、博物、音乐、色彩学、体育15门课程。
课程计划安排是,进入到专门部以后,第一年建筑制图(30学时/周)、第二年建筑制图(36学习/周)、第三年仅设建筑实习(40学时/周),其它学科一般(2-3学时/周)”④刘既漂教授当时为系主
任,他对建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从“建筑制图”这一
图4:刘既漂设计的西湖博览会---工业馆
图5:刘既漂,西湖博览会博物馆设计图;图6:刘既漂设计,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正面;图7:西湖博物馆入口
建筑专业的学时安排来看,充分体现他在教学上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从学科设置得范围之广充分表明他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长远发展的前瞻性,足见他对当时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用心良苦。
三、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时期
1930年初,刘既漂离开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转赴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教,在工学院建筑系讲授“室内装饰。
刘既漂是一位有着非常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授,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他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
据他的学生张玉泉回忆:中央大学建筑系老师要求严格,特别强调对“五柱式”等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建筑系的教学方针是“全面培养、重点突出”,对建筑历史理论和建筑设计的要求精益求精。
对建筑学的结构学、机电学等其他专业课程要求也很严格,他们教学生做设计要形式与功能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
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较全面,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很强。
并且善于不失时机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
四、其它方面
刘既漂对于当时中国建筑设计的促进还不限于此。
他虽然以建筑设计为主,但对写作和摄影也颇感兴趣,平时游历考察又勤于记录,留有不少作品或遗稿。
如:他于1927年12月25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中国新建筑应如何组
织》;1928年11月在《良友》32期上发表的《意大利建筑之花》;
1929年4月在《旅游杂志》上发表的《美术建筑与工程》;1930
年1月10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中国美术建筑之过去与未
来》等等;“又如国立艺术校刊《亚波罗》上有《蒂佳罗宫》一文,
虽是他游历意大利时的观感,但很专业,是结合建筑史从专业的角
度介绍蒂佳罗宫的建筑艺术。
另有两幅摄影作品也在《亚波罗》(见
图8)上发表,拍摄的是南京总统府建筑及内部结构。
南京总统府历经数朝更迭、几代积淀,其建筑群具有复杂多样的建筑风貌,在中国建筑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刘既漂摄于20年代末的几帧照片,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⑤
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建筑家,在很多艺术领域都有非凡的涉猎,成就显著。
通过他对南京总统府的考查说明他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是十分关注的,并有很深入的研究,如文章《中国建筑应如何组织》一文。
他不仅关注中国建筑的过去与未来,同时还密切注视着国外现代建筑的发展。
刘既漂不仅在建筑上成就显著,同时也是一位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民族气节的人。
他曾为沈从文先生编辑出版的《红黑》刊物设计封面,他设计的“红黑”二字显得既极醒目,又格外厚重大方。
《红黑》是作者为争取文学“独立”的产物。
—
图8:国立杭州艺专
"艺术运动社"的
杂志《亚波罗》
—他们渴求自由、自主,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红黑》发刊词《释名》里,他们这样写道:红黑两个字可以象征光明与黑暗,或激烈与悲哀,或血与铁……这红和黑,的确是恰恰适合于反映当时社会中的人性的活动。
由此可见他是一位有个性、执着的、多才多艺的人。
并且刘既漂在1934年左右,在广州自办了“刘既漂建筑事务所”,1938年初夏,刘既漂自广州迁至上海,在1941年初他又和他的学生费康和张玉泉夫妇在上海共同创办“大地建筑师事务所”(见文后附录2)。
事务所开业后承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设计竞赛中标的“蒲园”工程。
这是坐落在上海蒲石路(现为长乐路570弄)地段上的12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1941年初上海《申报》登出了“蒲园”的销售广告,附了一张全景鸟瞰图。
据说刚建成即抢购一空。
上海“蒲园”12幢花园洋房是“大地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第一个弄堂建筑群,今天到长乐路上还感到在茂密的梧桐树后面,突显出几幢乳黄色的西班牙三层小楼,为城市留下了历史的回忆。
在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已把它列入第三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名单。
政府沿长乐路570弄以北划出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蒲园”里弄的大门口挂出了“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的铜牌。
结论:本文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一位比较重要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刘既漂先生,他毕业于法国、回国后在建筑设计及其教育方面卓有成就,他的建筑设计教育的从业生涯,是中国建筑设计教育由起步到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我国建筑装饰设计教学、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理论的建设,他努力的探索和发扬“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艰巨的历程中,他尽心创作,并不断充实自己。
他为中国早期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的开拓者之一。
经历:
1924年春海外艺术运动社“福玻斯社”(Phoebo)成员
1924年4月“福玻斯社”与另一留学生团体“美术工学社”在法史太师埠举办旅欧华人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刘既漂任筹备委员
1924年5月21日,旅欧华人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正式开幕
1927年南京国立艺术大学筹备委员
1928年担任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科主任、教授
1928年1月经刘福泰、赵深介绍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
1928 年1月,南京举行"首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林风眠、刘既漂、吴大羽等十余人,展出绘画、雕刻、建筑设计、图案作品400余件
1928年8月,由国立艺术院部分教师发起的"艺术运动社"在杭州成立,推选林风眠以及
王子云、李朴园为负责人,成员有林文铮、吴大羽、潘天寿、李超士、刘既漂、
李金发、蔡威廉、孙福熙、王静远、李树化等,院外社员有齐白石、李有行等。
该社宣言提出"根本否认传统派艺术之存在价值,凡是致力于创造新时代艺术之作
家,当然是我们的同道"。
该社曾举办多次展览,编辑《亚波罗》杂志,至抗日战
争前停止活动
1928年在西湖艺术院设计西湖博览会建筑
1928年3月国立艺术院在杭州西湖罗苑成立,教师(原计划中有建筑系,因师资不足、暂未开办),刘既漂任图案系主任
1929年与林风眠、吴大羽、蔡威廉、王静远、林文铮等发起成立“艺术运动社”
1929年6月6日西湖博览会盛大的开幕式。
1929年参加广州市府合署图案竞赛
1932年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师
1934年左右在广州自办刘既漂建筑事务所(从业人员:费康、张玉泉)
1937年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工程师
1938年初夏,刘既漂自广州迁至上海
1941年刘既漂与费康、张玉泉合办(上海)大地建筑师事务所(甲等开业证)
1942年10月,刘既漂在上海“蒲园”定居
作品:
《贵妃出浴图》(油画;《东方杂志》,21卷16号,1924年8月25日)
西湖博览会建筑(1928年),中央党部正面图(《良友》,38期,1929年8月,34页)《政府拟图》(正艺社,《美展特刊》,大东书局、群益书局、有正书局,1929年)
著作:
《中国新建筑应如何组织》,《东方杂志》,24卷24号,1927年12月25日
《从建国方略说到南京改造》,《时事新报》,1928年1月6日,1月13日
《意大利建筑之花》,《良友》,32期,1928年11月
《美术建筑与工程》,《旅游杂志》,1929年4月
《西湖博览会与美术建筑》,《东方杂志》,26卷10号,1929年5月25日
《中国美术建筑之过去与未来》,《东方杂志》,27卷2号,1930年1月10日
《武汉大学新屋建筑谈》,《申报》,1933年4月4日
《最新医院建筑设计之六要》,《申报》,1935年4月23日、4月30日、5月7日
附录1:
1927年10月-1940年8月中国建筑师学(Chinese Society of Architects)会员名单(按入会登记顺序排列)
01吕彦直02张光圻03李锦沛(广东)04刘福泰(广东)05范文照(广东)
06庄俊07黄锡霖(广东)08赵深09卢树森10刘既漂(广东)11董大酉
12李宗侃13刘敦桢14陈均沛(广东)15杨锡镠 16贝寿同 17杨廷宝
18关颂声(广东) 19黄家骅 20奚福泉 21李扬安(广东) 22巫振英(广东)
23罗邦杰(广东) 24谭垣(广东) 25陆谦受(广东) 26陈植 27林徽因(福建)
28 梁思成(广东) 29童寯 30朱彬(广东) 31薛次莘 32苏夏轩 33林澍民(福建)34莫衡 35裘燮钧 36吴景奇(广东) 37黄燿伟(广东) 38孙立己 39朱神康(广东)40徐敬直(广东) 41黄元吉 42顾道生 43许瑞芳 44缪苏骏 45杨润玉
46李惠伯(广东) 47王华彬(广东) 48哈雄文 49张至刚 50丁宝训 51张克斌
52浦海 53葛宏夫 54庄允昌 55过元熙 56伍子昂(广东) 57夏昌世(广东)
58戚鸣鹤 59卓文扬(广东) 60李蟠 61薛仲和 62吴白桦(广东) 63阮达祖(广东)64沈诚 65虞炳烈 66黄学诗 67杨润钧(广东) 68李英年 69萧鼎华 70陈燊寿71戴志昂 72阎书通 73陈其芬(广东) 74陈业勋 75张杏村 76周运法 77马俊德78刘鸿典 79许崇基 80钟铭玉 81汪定曾 82周基高
附录2:
(上海)大地建筑师事务所(大地建筑公司)
主持人:刘既漂、费康、张玉泉
从业人员:张开济(主任建筑师)、陈登鳌、陈渊若、沈祥森(施工现场管理)、胡廉葆(经济预算)
注册:1941
1951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甲等
作品:
⑴上海长乐路570弄(蒲园)中国农工银行独立式花园洋房12斋(1941,大
地建筑公司,联合营造厂)
⑵金谷饭店,金谷农场,卡尔登大戏院室内,标准味粉厂,新星药厂,新星药
房(改扩建及装修工程),安徽茶叶站厂房,上海福履理路花园住宅,上海虹
口花园住宅区规划(方案),上海万国药房,上海衡丰公司,南京农工银行装
饰工程,南京中央大学宿舍工程(承傅刚、费菁提供)
摘要:
①摘自《新设计》丛集第3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编2006年
《祭元培教育思想对国立艺术院图案系的影响》
②摘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袁熙旸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③摘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袁熙旸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④摘自《新设计》丛集第1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编2006年
《中国美术学院早期设计教育纪程》
⑤摘自《新设计》丛集第1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编2006年
《中国美术学院早期设计教育纪程》
参考资料:
[1]《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
赖德霖主编王浩娱袁雪平司春娟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新设计》丛集第1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编2006年
《中国美术学院早期设计教育纪程》
[4]《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袁熙旸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霍益萍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6]《设计教育研究》第4期《上海美专工艺图案科课程设置与近代“图案学”建立史
考》一文作者:夏燕靖
[6]《新设计》丛集第3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编2006年
《祭元培教育思想对国立艺术院图案系的影响》
注:图片及文后附录来源:
(1)建筑师照片来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袁熙旸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图2、3、4均来源:网络
(3)图5、6、7、8均来源:《新设计》丛集第1集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编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早期设计教育纪程》(4)图1来源:《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赖德霖主编王浩娱袁雪平司春娟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5)文章后面的经历、著作、作品、附录均摘自《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一书,但有所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