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_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限时训练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提升 关键能力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 物的呼吸、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存在什么关系?达到碳中和时,生产 者吸收的CO2总量是否大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理 由是什么? 提示 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分解作用释放碳的 速率大致相等;达到碳中和时,生产者吸收的CO2总量大于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CO2排放总量除了生物群落释放的CO2总 量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第5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 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评价 迁移应用
1234
检测对象 DDT浓度(μg/kg)
水
a
b
c
d
0.02 15.5 16.1 0.1 0.53
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B.DDT的使用导致瘿蚊幼虫产生抗药性突变 C.分析表中数据可推测生物b处于最低营养级
√D.DDT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且该现象具有全球性
评价 迁移应用
整合 必备知识
提醒 生物圈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为物 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 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整合 必备知识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它们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 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等生态因子相关。
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
。
• (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 • ① :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往复循环,重复利用 。 • ② :物质可以在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 【解惑】 大气中CO2来源于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等。
•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1.信息的种类 • [连一连]
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 ( ×)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2.[判一判] •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 信息、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为物理信息。 (√)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 马识途都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 • (3)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 • (4)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关键点击] • 1.碳循环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 机环境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பைடு நூலகம்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 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
• C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 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 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 、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 、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 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 ,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 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 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四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件苏教版
4.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区别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量 太阳能 流动
物质 生态系 循环 信息 统 生物或
食物 链(网) 循环流动 全球性 多种 途径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无机环 传递 境
单向或双 向
共同把生 生物群落 态系统各 组分联系 生物圈 成一个统 一整体, 生物与生物之 调节生态 间;生物与环 系统的稳 境之间 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连线)
组合顺序: (1)—Ⅲ—b (2)—Ⅰ—c (3)—Ⅱ—a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层次
个体
作用
生命活动 的正常 __________ 进行,离不开信息 的作用
举例
(1)蝙蝠的回声定位 (2)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 长的光才萌发
种群
(1)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 繁衍 生物种群的_____, (2)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异性个体
生物种间 调节__________ 群落和生 食物链上相邻物种间“食” 关系 _____,以维持生态 态系统 与“被食”的关系 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启动高考长句应答模式 助考技巧
1.既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农田生态系统 还需要经常施肥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农田是 一个相对范围较小的生态系统,物质不一定能实现循环。农 田中的农作物合成有机物(如蛋白质、磷脂等)时利用了土壤 中的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等输出农田 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
5.碳循环模式图及变式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限时训练(2021年
2018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限时训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限时训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限时训练的全部内容。
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1.(2018·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都是按特定方向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其维持着自然界或个体稳态.下列与“方向"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但流动形式不同B.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是双向流动的,且流动速率基本相同C.健康人细胞中遗传信息在DNA与RNA之间可双向传递,但场所不同D.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信息种类可相同【解析】能量可以以光能或化学能形式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以热能形式从生物进入无机环境,A正确;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可以穿过细胞膜双向流动,细胞形态基本不变,说明水流动速率基本相同,B正确;正常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递到RNA(转录),不能从RNA流到DNA(逆转录),C错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不同的对象传递的信息种类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正确。
【答案】 C2.(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B.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是双向的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D.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A正确。
高考生物 总复习 第9单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甲(生产者 乙(分解者 丙(生产者 丁(消费者
消耗 CO2 CO2 释放 CO2 释放 CO2 释放
量)
量)
量)
量)
CO2 相
100
21
30
11.5
对值
A.甲可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乙释放 CO2 的方式不同于丙、丁 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
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
考法一 利用概念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碳循环过程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 CO2 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 作用。
无机环境 之间。
2.碳循环 (1)循环形式 ①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 CO2 形式进行的。 ②生物群落内: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
(2)图解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 CO2 含量 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 气温升高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 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 威胁。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图示
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 A、B、 C、D 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 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 和 B 应为生产者和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 物类别”。再根据 A→C 判断:C 为消费者,剩下的 D 为 分解者。 ②图 2——根据 A 与 C 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 是生产者, 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 A、B、D 的箭头都流向 E, 可进一步判断:B 是初级消费者,D 是次级消费者,E 是 分解者。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循环特点:具有 全球性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5)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 (6)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 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 (4)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 (5)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6)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 ) (7)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或生物,传递方向均为双向的 ( ×) 提示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
(8)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 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
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 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
[基础回扣] 一、物质循环
1.概念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化学元素 ,如C、H、O、N、
(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 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解惑] 大气中CO2来源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 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等。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连一连]
2.信息传递的作用和应用
提示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由于生 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热能,所以能量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的。
考查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判一判]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信息、通过尖锐鸣 叫的报警为物理信息( √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属于生态 系统的信息传递( ×) 提示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 来,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生物(人教版)课件:第九单元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 1.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 • (1)常考图示:
(2)突破方法: ①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大气中 CO2 库”与“生产者”。
②再根据两者中有 1 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 A,乙中 1,丙中 E), 有 1 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 CO2 库”(如甲中 B,乙中 4,丙中 A)。 ③最后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均 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 D,乙中 3, 丙中 C;丙中 F 为初级消费者,D 为次级消费者,B 为三级消费者)。
• 4.(2018·江西四校联考)如图为生态系统碳 B 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 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 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
角度 围绕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考查理解能力 2
• 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 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消 费者、分解者,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 构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库和分解者不参与 构成食物链,A错误;过程①主要表示生产 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 此,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 室效应,B正确;经过程③(捕食作用)的碳有 一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有一部分 通过B自身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 放到大气中,C错误;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
稳定性
•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Ⅱ)。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3.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Ⅱ)。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九单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课件
大一轮复习 生物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 A 是一种气体, B、C、D、E 和 F 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 A 表示__C__O_2___,生物成分 E 表示_生__产__者___,生物成分 F 表示_分__解__者___,___C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生物
链接高考·追溯命题来源 (2015·高考海南卷)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 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间__接____(填“间接” 或“潜在”)价值。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生物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为载体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范围 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
物质循环 无机物、有机物
循环往返 生物圈(全球性)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生物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的输入、 传递、转化和散失,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② 联系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③能量是物质 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动力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生物
2.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 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将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 B.在生物圈中,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 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
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②碳返回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的。
3.温室效应
CO2 含量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_____ CO2 的调节能力。打 迅速增加;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_______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 A→B→C B.③⑤⑦都属于细胞呼吸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氮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③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选 B。B 是生产者,A 是分解者,C 是消费者,食物 链一般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碳循环和氮循环都具有全球 性、反复流动、物质不灭性。提高④光合作用过程有利于维 持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平衡。
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自我调节 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
负反馈调节 。 3.调节基础:______________
相对稳定 。 (1)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____________
(2)示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3)意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6.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
自我调节能力 。 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 的协调。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__
(必修 3 P101 图 5-11 改编)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 程,其中 A、B、C 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 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3)碳循环模式图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 ②____________ 呼吸作用 ; 图 中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摄食 ;④____________ 呼吸作用 ;⑤_______ 燃烧 ;⑥____________ 分解作用 。 ③______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第33讲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分析: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②循环范围(两个支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3)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碳循环过程分析(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产生危害: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必修 3 P101“图5-11”改编)(1)据图分析,当今大气中CO 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三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名师课件
(2)物质的含义:物质循环中“物质”不是指组成生 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 H、O、N、P、S等。
(3)循环方向: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 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 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4)生物富集作用:在食物链中重金属和DDT等,通 过食物链逐渐积累的过程,营养级越高,浓度越大。
考法1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及来源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 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 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 缓解温室效应。(√)
2.根据题图,回答问题。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 、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请据 图思考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 判断的理由。
【提示】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 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 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答案】 D
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 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 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 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 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教师用书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33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学业质量水平要求◄1.通过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
(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总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维)3.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4.通过碳循环过程的学习,认识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形成减少碳排放的生活意识;通过分析信息传递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形成保护生物与环境的责任感。
(社会责任)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过程解读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2)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存在形式:a.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b.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②循环形式: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3)碳循环途径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2.物质循环的概念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②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项目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溶液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碘液A1 不变蓝B1 变蓝斐林试剂A2产生砖红色沉淀B2不产生砖红色沉淀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A.能量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但流动形式不同B.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是双向流动的,且流动速率基本相同C.健康人细胞中遗传信息在DNA与RNA之间可双向传递,但场所不同D.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信息种类可相同【解析】能量可以以光能或化学能形式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以热能形式从生物进入无机环境,A正确;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可以穿过细胞膜双向流动,细胞形态基本不变,说明水流动速率基本相同,B正确;正常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递到RNA(转录),不能从RNA流到DNA(逆转录),C错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不同的对象传递的信息种类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正确。
【答案】 CA.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B.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是双向的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D.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A正确。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可反复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错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的,C正确。
一般来说,因为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抵抗力稳定性也低,D正确。
【答案】 BA.图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甲、丙、丁、戊B.若丙的食物中丁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丙体重增加3 kg,至少需要甲120 kgC.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乙、戊【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分解者、丁表示初级消费者、丙表示次级消费者,戊表示无机环境,则甲、乙、丙、丁构成了生物群落,A错误;若在图中所示食物链(网)中丙的食物中丁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丙体重增加3 kg,1 kg来自丁,2 kg来自甲,故至少需要甲为1÷10%÷10%+2÷10%=120 kg,B正确;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甲和乙,D错误。
【答案】 BA.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C.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4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D.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原因是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解析】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和是否灭菌,所以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B项错误;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地被分解,C项错误;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其上微生物的影响,D项正确。
【答案】 D5.(2018·广西钦州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农田通过除草、治虫等措施可使能量更多地积累在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A项正确;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项正确;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人类可利用的各营养级的生物也就越多,所以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多,C项错误;锄草、治虫能避免农作物固定的能量流向这些生物体,使其更多地积累在农作物中,从而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和丙、戊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是分解者,但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有乙1和丙1、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的四种成分,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戊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和丙均为消费者。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甲)、消费者(乙、丙)和分解者(戊)组成,A正确;戊是分解者,但不一定是微生物,还可以是某些动物,如蚯蚓等,B正确;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有乙1和丙1、乙2和丙2,C 正确;丁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其含量增加将导致温室效应,D错误。
【答案】 D7.(2018·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质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A项正确;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 项正确;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能够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需吸收太阳能,即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C项错误;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项正确。
【答案】 C8.(2018·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且存在负反馈调节B.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强C.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体现其潜在价值D.生态系统中信息仅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B错误;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体现其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及无机环境,D错误。
【答案】 AA.食物链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草原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产生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C.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D.增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与食物链长短无关,A项错误;生产者不能利用热能,B项错误;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项错误;增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答案】 DA.在该河流的AB段上,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B.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D.BC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解析】在该河流的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大量有机物,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两方面的内容,B项错误;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项正确;BC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项正确。
【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11.(8分)(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下图 1 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 2 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 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碳在甲、乙、丙之间以________形式传递。
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 2 所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
图 2 中属于图 1 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
【解析】分析图1: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
分析图2: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该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甲是生产者,B是呼吸作用。
甲、乙、丙属于生物群落,而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图1中的丙是分解者,图2中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
【答案】 (1)生产者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有机物直接(2)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食用菌、蚯蚓(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功能。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_______(选填“强”或“弱”)。
(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