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飞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一)形成社会背景和条件
1.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整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取得重大发展。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西方资本主义出现新情况,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3)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4)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社会各层次的生科变化。

2.现实土壤(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现实)
(1)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经济繁荣。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3)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伟大历史转变。

(4)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三大成果)
3.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条件)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总结。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

(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总结苏联解体经验教训,提邓小平出该论断。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开放与改革紧密相连,要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和人民素质提高。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8.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

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9.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即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通过发展自己促进世界和平。

10.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肩负“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1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党要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三)历史地位和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奢华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这一体系是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新思想、新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附加:思想脉络
1.古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概括说来就是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

它们不仅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的表现,而且是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政治改革家的政治思想,其实质是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广泛和长久的影响。

2.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
在近代中国,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和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三种具有中国特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即:将传统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与基督教平等观相结合的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外空想社会主义杂糅在一起的康有为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将“贫富均等”的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孙中山的主观空想社会主义
3.现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理论传播到运用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基本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内容阐释
1.独特的历史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首先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是史无前例的。

世界第一个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

苏联模式曾被理想化和美化,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其有着客观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缺陷。

中国是一个在经济文化上较俄罗斯更落后的国家,建国后想凭借较苏联更低的物质基础
去实现较苏联更高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目标,其结果是我们在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少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认为中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走一条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它是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

2.独特的社会制度
(1)独特的所有制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还在于它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

马克思模式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苏联模式是由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所组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这种所有制结构既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即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又不同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制。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独特的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并存的分配制度。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我们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对应的分配制度只能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

(3)独特的经济管理和运行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还表现在经济运行体制上。

以前人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只能是计划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前基本上也建立了由国家统一计划调节经济运行的体制。

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情的制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特点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

(5)独特的思想文化体制
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近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精神;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创造人民大众的、健康积极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对外开放的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不是一个封闭的、远离当今世界的体系,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与当今世界融为一体的体系,注重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体现为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累积地发展特点。

(三)为什么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启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发展方向、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多重形态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它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社会主义不动摇
2.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理论都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3.正确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重视本国传统文化因素
三、改革开放的特点、经验和结论
(一)特点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2.点面结合,由点到面,逐渐展开。

3.双轨过度(计划价格——市场价格)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

5.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实现的有机统一。

6.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推进相结合。

(二)经验
1.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现结合。

2.根本思想:实事求是
3.根本精神:求实创新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
(三)结论
1.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
3.揭示了三个永远铭记(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
4.三十年成绩瞩目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明显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5.逐步回答了三大基本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6.得出了科学结论:改革开放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附加:为何需要改革?
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实践证明,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常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构成障碍。

3.一些原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方法,在历史上或许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由逐步适应变得不适应。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有效保障,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

归纳性问题
一、怎样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三次飞跃的过程)
(一)第一次飞跃:空想到科学
1.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和矛盾运动;资
本主义理论文明成果)
(2)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积淀。

(先进性和局限性)
(3)工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政治斗争中呼唤正确的理论指导。

(4)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理论基石)
2.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3.过程:1837年——1895年(四个阶段)
4.意义:唯物史观解决对人类社会理论发展的科学认识;剩余价值学说解决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科学认识。

从根本上解决以往社会理论的两个缺陷(即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看到了掩盖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创造者,看到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生产中的伟大的社会历史作用)。

根本上克服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三大缺陷(规律、力量和道路问题:三大局限性:没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命运;没有认识到变革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没有认清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道路)。

5.作用:
(1)解决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生命历程的科学认识问题。

(2)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解决人类社会思想认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二)第二次飞跃:理论到现实
1.原因:
(1)十月革命成功,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诞生,并且由一国向多国发展。

(2)对帝国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社会主义革命一国先胜和建设提出理论依据。

2.标志: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国向多国发展
3.过程: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4.意义:
(1)理论上一国首先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2)实践上取得新经济政策的成绩
(3)传统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
5.作用:
(1)解决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初步找到一个规律:小农国家想社会主义过度不能采取直接简捷的方式,而要采取间接、审慎和迂回的方式;找到一个途径: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结合的途径——即市场和商品交换;找到一个中间环节: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建成一个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2)解决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问题;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第三次飞跃奠定了强大基础。

(三)第三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原因
(1)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社会主义面临新问题。

(2)中国的建设出现偏差,纠正,反思。

(3)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三个有利于”理论基石
2.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3.过程:实践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理论上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指导今天的科学发展观
4.意义:
(1)对苏联经验的科学总结形成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2)邓小平理论形成
(3)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
5.作用:
(1)找到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建立一个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一个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一条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决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实现社会主义多样化问题(共性社会主义形态——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创造性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出路问题。

(从整个发展历程中进行总结)——可用于归纳性的第3题(社会主义建设得出那些结论)
20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功绩
1.消灭了剥削、压迫,尝试实现人民的真正的平等和民主,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示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社会主义解放了生产力,促进落后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

(1)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了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具有可行性,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社会主义帮助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了解放和发展。

(3)20世纪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使得人们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多个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进行提取社会主义的规律性东西,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了。

2.促进、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和改良。

(1)社会主义诞生对资本主义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危机。

在两次社会主义发展潮流的冲击下,资本主义被迫进行较大程度的改良。

(2)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还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和变化。

3.开辟了结束野蛮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创立文明国际关系体系的新时代。

伴随资本主义在全球的野蛮扩张,国际社会步入了一个极不稳定和血淋淋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可以从中总结不少历史经验和教训。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的曲折和发展。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始终是一个充满高潮、低潮,凯歌高奏和严重挫折相伴随的过程。

1848年高潮→1871年巴黎公社→1889年第二国际创立→十月革命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曲折。

不以暂时的曲折而丧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也不因为形势一遍大好而丧失应有的警惕性或者过高地夸大革命形势,采取急躁冒进的政策,最终危害了社会主义。

2.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反对教条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创新马克思主义。

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

20世纪社会主义的每一次伟大飞跃,都是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实现了创新分不开
的。

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斯大林主义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巩固并成为强国;毛泽东思想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邓小平理论使中国走向了富裕强大,经受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

(2)搞革命和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

科学把握时代变化和各国国情,立足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去认识社会主义,从各国国情出发去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

要科学地认识世情,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

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认清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

正确认识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3.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抓住经济发展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并且要把改革具体制度同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统一起来。

5.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6.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消除自然经济和封建主义遗毒。

7.搞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二、如何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难题的?
这一基本问题是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时代主题
(一)背景
1.过去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教训深刻说明: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的认识是不清楚的,存在误解和偏颇。

2.从国际和国内来看,邓小平提出这一基本问题的时代是一个发生着激烈变化的时代。

国际上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承前启后,开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发生新的变化,我们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新经验的总结)
4.邓小平个人的经历和思想素质是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观条件。

(二)怎样回答这一问题
1.历史继承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一直是存在分歧的。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存在异议的。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和论证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列宁将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以事实作为理论的回答;斯大林模式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存在一定的弊端。

或者片面地强调了基本原理,从而僵化教条化;或者片面的夸大独特性,失去正确的理论指导。

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提出并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

2.这一基本问题的基本原则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精神实质,其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二是看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和历史传统,自由立足本国实际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解放思想和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