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问题重重,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化,教材局限性,资源缺乏。为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开发校本教材;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老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利用网络资源;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等方面来实现。
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害怕上英语课,害怕英语考试,不想看英语书,害怕用英语发言,英语课上逃课、睡觉、玩手机现象普遍存在,英语课上的焦虑度相当高,一旦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有些学生还会手心出汗,声音颤抖,低头不语,满面通红。郭燕徐锦芬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研究》中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总体和各维度焦虑均处于中等程度,焦虑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口语、听力、写作与阅读。英语课上老师重基础知识,在听说读写译上下了很多功夫,课本上听说读写译也都是面面俱到,然而收效却甚微,老师讲的多,学生却收获小,甚至于面对英语就害怕,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老师苦口婆心,激情满满的传授知识讲词汇、词组、段落、语篇、语法、阅读、写作、翻译,想让学生学有所成,然而学生却并不领情。通过课下
交流,学生说更喜欢老师讲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事,对于这些枯燥的语法、词汇知识提不起兴趣。《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Lustig& Koester(2007:6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充足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杨盈、庄恩平(2007)讲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由全球意识、文化调试、智商、交际实践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四者缺一不可。顾晓乐(2017)归纳指出学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维度的共识为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宏观维度。
1跨文化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不明确。侧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还需考虑跨文化交际这个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听说读写译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文化因素。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相分离,两种文化缺乏互动。课堂上英语文化的讲解,没有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引入容易使学生崇洋媚外,不能树立师人长技,为我所用的正确的文化观。
评价方式单一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采用考查课、考试
课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考定成绩,这种考试的导向性更加不利于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视。学校重视四六级的通过率,四六级考试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很少,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加忽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教材局限性。大学英语课本一个单元内容绝大多数部分是按照导入、课文、词汇、练习、听力、说、语音、语法、阅读、阅读练习、写作、翻译这些部分来展开。其中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有导入、说、阅读部分。课本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并不多,需要老师在备课中翻阅相关资料,讲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讨论、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如果单靠老师的“一言堂”那么学生将越来越失去对英语的兴趣。教材的局限性使得老师的重要性更加的突出。
资源缺乏。学生课业繁重,特别是理科,关于跨文化相关的知识所掌握的资料少,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又不强。虽然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慕课、微课,但是学生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也是很少的。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开发校本教材。基于产出导向法来使用教学材料,长期以来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有些老师又完全抛开教材。开发校本教材要根据教材、学情、校情和教情。大学英语课本
每一单元听说读写译都有涉及到,但是跨文化的内容涉及少需要补充。学情是学生学习听说读写译的兴趣不高,对跨文化的内容有好奇心。校情是大学分为各个专业,医学、建筑、会计、经济管理、体育、艺术、汽车等等,为使学生在自己专业领域内能有所建树,学生们急需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医学英语、建筑英语、会计英语、经济管理英语、体育英语、汽车英语等等,根据专业相关性来编写校本教材是学校的迫切需要。教情是教师如果没有各个专业的校本教材,即使在课堂上讲到跨文化的内容但是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生难以掌握。苏州大学编有《中华文明?c苏州文化英文导读》、山东大学编的《英语话中华》都是根据本校校情和学生需求编写的好教材。在开发校本教材之前还需考虑以下问题:1.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2.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并融入热点问题;3.教材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4.先进的语言理论、学习策略应贯彻其中;5.邀请课程专家进行评估;
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大学培养的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学校常用的终结性评价易于量化但是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如果成绩过低学生易失去信心。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很宽泛,学生的掌握程度是通过平常老师的观察、考量、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参与度、课下作业的完成度来体现的。形成性评价不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学生有
成就感后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是把评价对象的侧面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的教学评价类型。如果老师们能灵活的运用这些评价方式,不局限与一种评价方式,学生们将会卸下学英语的负担,从而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
每一学期开始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协商评价方案,明确评分标准细则,给出范例。通常学校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七分的比例评分,为了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可以将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提到50%。英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不但要重结果还要看过程。在跨文化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这是一个团队任务,学生需要分组、确定主题、搜集材料、制作课件、排练、课上表演等等环节,评价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师评和生评各占50%。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时需要注意学生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并给予指导,经常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每月进行一次信息采集,整理,并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每学期能跟学生谈话一次,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指导。提高老师跨文化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一个专业的英语老师,对语用问题,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相当熟悉,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