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和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和对策

──江苏人口老龄化问题课题研究

王洪宇

1986年,江苏省已进入老龄社会,比全国早13年。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在各省区则居第一位。

一、江苏人口老龄化特征

1、人口老龄化处在快速增长期。到2004年12月,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1145.4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41%。性别结构为:男性557.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9.63%;女性586.6万人,占50.37%。年龄结构为:60―79岁的91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7.76%;80岁以上高龄老人140.3万人,占12.24%。老少结构为:0―14岁的少儿与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从80年代初的6∶1,到2005年已接近1∶1。

2、农村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于城镇。至2005年底,农村老年人口近850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5%左右,占全省老年人口的70%左右。预计到2010年占农村人口17%以上,2020年占22%,2030年占25%以上。目前,苏南、苏中部分市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20%左右。农村人口高龄化速度加快。至2005年底,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有90万人以上,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2%以上;预计到2010年超过11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5%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150万人左右,占农村老年人口的20%以上。

二、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江苏“未富先老”状况的出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养老和医疗保障等带来严峻挑战。

1、养老经济负担沉重。目前,全省有四种养老形式:一是由子女供养的约有54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6%;二是有劳动收入的约290万人,占25%;三是领离退休金的约280万人,占24%;四是被“五保”和社会救济的约30万人,占5%。这四种形式,产生了“三个压力沉重”的现象:子女压力沉重,据典型调查,有50%以上子女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堪重负;政府压力沉重,离退休养老金、“五保”及社会保障金年年攀升,财政压力越来越重;劳动养老压力沉重,占老年人口70%左右的60―70岁的低龄老人,依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这种老人有“三苦”:一是自己干活养家苦,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二是照顾孙辈苦,心里有话无处说;三是身边无子女苦,寂寞和无助。

2、缺乏医疗保障机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存在这个问题。就农村而言,从2003年起,江苏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首批在新沂、盐都、赣榆、沭阳、高邮、海安、金坛等10个县(市)试点,有50%左右的老人参加了医保。但是,农村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处在高发病期,患病率一般占70―80%以上,医疗费用多,药费贵,报销少,有些人因病返贫,人均欠债3000多元,不少人仍在疾病中苦度时光,甚至想早离人世。就城镇而言,绝大多数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水平低,人均每月工资在500―800元之间,看病费用不能全部报销,自费药增加,看病费用占工资的50%以上,欠债率占25%以上,人均欠债3000元―5000元左右,他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都不高。

3、“空巢”现象越来越突出。据调查,至2005年底,城市社区空巢家庭占居住老年人户数的30%以上,空巢老人占40%以上;农村空巢家庭占25%以上,空巢老人占35%以上。其中,8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与其他年龄段空巢老人比例,城市社区占20%以上,农村占15%以上。有些地区的比例还要高。

4、社会养老机构严重不足。我省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化养老需求。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社会养老床位占老年人总数的5%以上。目前,江苏全省社会养老床位只有10万张。如果按照2%计算,需要床位25万张左右,按5%计算,需要65万张左右。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和对策

1、加快建设老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而言,江苏老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势头良好,成效明显,但力度还不够,城镇与农村、苏南与苏北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当前,应加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五保”供养、城乡保险、救助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到2010年左右,农村老人参保率由目前50%覆盖到全体老人,使老人医疗费用基本得到解决。二是提高“五保”供养水平。做到“应保尽保”,生活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居民同等水平,并逐步扩大集中供养范围,由目前集中供养率45%左右,上升到80%以上。三是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应覆盖到应保的全体老人,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目前只占应保人数的25%左右,争取到2010年,养老保险覆盖率占老年人总数的50―60%左右,到2020年,上升到80%―90%左右,并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四是健全救助机制。政府和全社会都应关注城乡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病残老人、特困老人的生活状况,建立健全救助机制,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巩固和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江苏有90%以上的老年人都在家庭养老,成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最受老年人欢迎。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小型化,大批青壮年转移外地就业,使居家养老在经济供养、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对这些实际问题,我省各地采取了一些新举措。一是建立社区服务队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成立专业服务队伍,形成长效服务机制。二是政府与民间合作。南京鼓楼区尝试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运作,2005年投入100万元,解决了1000名老人的服务问题。三是实行“三结合”服务。苏北一些农村把子女亲情照料、志愿者服务,村居老年协会等结合起来,为空巢、独居、病残、特困等“四种老人”提供经常性服务。建议各地在巩固和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为老年人做好服务。

3、推进社会化养老工程。要积极推进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目前,江苏城乡社会化养老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一是发放基本养老金和养老补贴。苏南常熟、太仓、昆山等市向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100元或130元基本养老金,东台、海门等市向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或80元养老补贴,为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创造了条件。二是积极扶助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按照省政府“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今后5年,全省养老机构床位将达到28万多张,每千人1.5张。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要加大扶助力度,对新建床位每张补贴2000元至4000元左右。要积极推动民办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