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物理复习专题突破:测量电阻的方法

高三高考物理复习专题突破:测量电阻的方法
高三高考物理复习专题突破:测量电阻的方法

测量电阻的多种方法

1.用以下器材可测量电阻R x 的阻值. 待测电阻R x ,阻值

约为600 Ω;

电源E ,电动势约为6.0 V ,内阻可忽略不计; 电压表V 1,量程为0~500 mV ,内阻r 1=1 000 Ω; 电压表V 2,量程为0~6 V 内阻r 2约为10 kΩ; 电流表A ,量程为0~0.6 A ,内阻r 3约为1 Ω; 定值电阻R 0,R 0=60 Ω;

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为150 Ω; 单刀单掷开关S 一个,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两只电表的读数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

3,并能测量多组数据,请在虚线框中画出测量电阻R x 的实验电路

图.

(2)若选择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 x ,则由已知量和测量物理量计算R x 的表达式为R x =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物理量用题中代表符号表示)

.2.电压表满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是半偏时通过该表电流的两倍.某同学利用这一事实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半偏法),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下: 待测电压表

(量程3 V ,内阻约为3 000 Ω),电阻箱R 0(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滑动变阻器R 1(最大阻值100 Ω,

额定电流2 A),电源E (电动势6 V ,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

(1)虚线框内为该同学设计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的一部分,将电路图补充完整.

(2)根据设计的电路,写出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种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记为R V′,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R V相比,R V′________R V(填“>”“=”或“<”),主要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流表A1的量程为0~200 μA、内电阻约为500 Ω,现要测其内阻,除若干开关、导线之外还有器材如下:

电流表A2:与A1规格相同

滑动变阻器R1:阻值0~20 Ω

电阻箱R2:阻值0~9 999 Ω

保护电阻R3:阻值约为3 kΩ

电源:电动势E约1.5 V、内电阻r约2 Ω

(1)如图所示,某同学想用替代法测量电流表内阻,设计了部分测量电路,在此基础上请你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使实验可以完成.

(2)电路补充完整后,请你完善以下测量电流表A1内电阻的实验步骤.

a.先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端移到使电路安全的位置,再把电阻箱R2的阻值调到________(填“最大”或“最小”);b.闭合开关S1、S,调节滑动变阻器R1,使两电流表的指针在满偏附近,记录电流表A2的示数I;

c.断开S1,保持S闭合、R1不变,再闭合S2,调节R2,使电流表A2的示数________,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0,则电流表A1内电阻r=________

4.(2019·全国卷Ⅱ)某小组利用图a所示的电路,研究硅二极管在恒定电流条件下的正向电压U与温度t的关系,图中和为理想电压表;R为滑动变阻器,R0为定值电阻(阻值100 Ω);S为开关,E为电源。实验中二极管置于控温炉内,控温炉内的温度t由温度计(图中未画出)测出。图b是该小组在恒定电流为50.0 μA时得到的某硅二极管U-t关系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保证流过二极管的电流为50.0 μA ,应调节滑动变阻器R ,使电压表的示数为U 1=________ mV ;根据图b 可知,当控温炉内的温度t 升高时,硅二极管正向电阻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电压表示数

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此时应将R 的滑片向________(填“A ”或“B ”)端移动,以使示数仍为U 1。

(2)由图b 可以看出U 与t 成线性关系。硅二极管可以作为测温传感器,该硅二极管的测温灵敏度为????

ΔU Δt =________×10-

3 V/℃。(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2019·河南省郑州市一模)某同学利用以下器材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原理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电压表:V(量程3 V ,内阻R V =10 kΩ) 电流表:G(量程3 mA ,内阻R g =100 Ω)

滑动变阻器:R (阻值范围0~10 Ω,额定电流2 A) 定值电阻:R 0=0.5 Ω 开关S 和导线。

(1)该同学将电流表G 与定值电阻R 0并联,实际上是进行了电表的改装,则他改装后的电流表对应的量程是________ A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该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原理图测得数据,以电流表G 读数为横坐标,以电压表V 读数为纵坐标,绘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根据图线可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________ V ,电源的内阻r =________ Ω。(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6.(2018·高考全国卷Ⅲ)一课外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待测电阻R x 的阻值,图中R 0为标准定值电阻(R 0=20.0 Ω);

可视为理想电压表;S 1为单刀开关,S 2为单刀双掷开关;E 为电源;R 为滑动变阻器.采用如下步骤完

成实验:

(1)按照实验原理线路图甲,将图乙中实物连线.

(2)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置于适当的位置,闭合S 1.

(3)将开关S 2掷于1端,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的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 1;然后将S 2掷于2端,记下

此时电压表

的示数U 2.

(4)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 x =________(用R 0、U 1、U 2表示); (5)重复步骤(3),得到如下数据:

(6)利用上述5次测量所得U 2

U 1

的平均值,求得R x =________Ω.(保留1位小数)

7.(2019·河南鹤壁中学模拟)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阻值约为100 Ω的定值电阻R x ,实验室提供如下的实验器材: A .电动势E =6 V ,内阻很小的直流电源 B .量程5 mA ,内阻为R A1=50 Ω的电流表 C .量程0.6 A ,内阻为R A2=0.2 Ω的电流表 D .量程6 V ,内阻R V 约为15 kΩ的电压表 E .定值电阻R 1=5 Ω F .定值电阻R 2=500 Ω

G .最大阻值15 Ω,最大允许电流2 A 的滑动变阻器 H .最大阻值15 kΩ,最大允许电流0.5 A 的滑动变阻器 I .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为了能比较精确地测量R x的电阻值,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填“B”或“C”)、定值电阻应选用________(填“E”或“F”)、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填“G”或“H”);

(2)请根据所选用的实验器材,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并在方框中画出电路图;

(3)如果电压表的示数为U(单位为V),电流表的示数为I(单位为A),则待测电阻的计算式为R x=________(表达式中所用到的电阻值必须用对应的电阻符号表示,不得直接用数值表示).

8.(2017·高考全国卷Ⅱ)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微安表(量程为100 μA,内阻大约为2 500 Ω)的内阻.可使用的器材有:两个滑动变阻器R1、R2(其中一个阻值为20 Ω,另一个阻值为2 000 Ω);电阻箱R z(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电源E(电动势约为1.5 V);单刀开关S1和S2.C、D分别为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1)按原理图(a)将图(b)中的实物连线.

(2)完成下列填空:

①R1的阻值为________Ω(填“20”或“2 000”).

②为了保护微安表,开始时将R1的滑片C滑到接近图(a)中滑动变阻器的________端(填“左”或“右”)对应的位置;将R2的滑片D置于中间位置附近.

③将电阻箱R z的阻值置于2 500.0 Ω,接通S1.将R1的滑片置于适当位置,再反复调节R2的滑片D的位置.最终使得接通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S2接通前B与D所在位置的电势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④将电阻箱R z和微安表位置对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将R z的阻值置于2 601.0 Ω时,在接通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待测微安表的内阻为________Ω(结果保留到个位).

(3)写出一条提高测量微安表内阻精度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9·河南安阳二模)为了测量一电压表V的内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其中V0是标准电压表,R0

和R分别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S和S1分别是单刀双掷开关和单刀单掷开关,E是电源。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如图1所示的实验原理图将如图2所示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S拨向接点1,接通S1,调节________,使待测表头指针偏转到适当位置,记下此时________________的读数U;

②然后将S拨向接点2,保持R0不变,调节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下此时R的读数;

③多次重复上述过程,计算R读数的________,即为待测电压表内阻的测量值。

(3)实验测得电压表的阻值可能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误差,除偶然误差因素外,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请写出其中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9·兰州高三诊断考试)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多用电表后,在实验室找到一个电流表G,尝试自己动手改装一个电压表。

(1)先用半偏法测量电流表G的内阻,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准备有下列器材:

A.待测电流表G(量程1 mA,内阻约几十欧)

B.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 Ω)

C.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20 kΩ)

D.电阻箱(0~999.9 Ω)

E.电阻箱(0~9999 Ω)

F.电源(电动势9 V,有内阻)

G.开关、导线

①实验中要求有较高的精确度,在以上器材中,R1应选用________,R2应选用________。

②实验要进行的步骤有:

A.闭合开关S1

B.闭合开关S2

C.将R1的阻值调到最大

D.调节R1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满偏

E.调节R2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一半处

F.记下R2的阻值并断开S1

G.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电路

以上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用步骤前的英文字母表示)。

③若在步骤F中读得R2的阻值是50.0 Ω,则电流表内阻R g=________ Ω。

(2)要将该电流表改装成量程是3 V的电压表,则应串联一个阻值是________ Ω的电阻。

参考答案

1.用以下器材可测量电阻R x 的阻值. 待测电阻R x ,阻值约为600 Ω;

电源E ,电动势约为6.0 V ,内阻可忽略不计; 电压表V 1,量程为0~500 mV ,内阻r 1=1 000 Ω; 电压表V 2,量程为0~6 V 内阻r 2约为10 kΩ; 电流表A ,量程为0~0.6 A ,内阻r 3约为1 Ω; 定值电阻R 0,R 0=60 Ω;

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为150 Ω; 单刀单掷开关S 一个,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两只电表的读数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

3,并能测量多组数据,请在虚线框中画出测量电阻R x 的实验电路

图.

(2)若选择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 x ,则由已知量和测量物理量计算R x 的表达式为R x =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物理量用题中代表符号表示)

【答案】 (1)图见解析 (2)(U 2-U 1)R 0r 1

U 1(R 0+r 1) U 1为电压表V 1的读数,U 2为电压表V 2的读数,r 1为电压表V 1的内阻,

R 0为定值电阻

【解析】 (1)电路的最大电流为I =6 V

600 Ω

=0.01 A ,电流表量程太大,可以把电压表V 1并联一个定值电阻改装成

电流表,电压表选择V2即可,要求测量多组数据,滑动变阻器需用分压式接法,电路如图所示.

(2)流过被测电阻的电流为I=U1

r1+

U1

R0=

U1(R0+r1)

R0r1,被测电阻值为R x=

U2-U1

I=

(U2-U1)R0r1

U1(R0+r1)

.

2.电压表满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是半偏时通过该表电流的两倍.某同学利用这一事实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半偏法),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下:

待测电压表(量程3 V,内阻约为3 000 Ω),电阻箱R0(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0 Ω,额定电流2 A),电源E(电动势6 V,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

(1)虚线框内为该同学设计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的一部分,将电路图补充完整.

(2)根据设计的电路,写出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种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记为R V′,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R V相比,R V′________R V(填“>”“=”或“<”),主要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闭合开关S1、S2,调节R1,使电压表的指针满偏;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断开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读取电阻箱的电阻值,此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

(3)断开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成半偏状态,电压表所在支路总电阻增大,分得的电压也增大,此时R0两端的电压大于电压表的半偏电压,故R V′>R V.

3.电流表A1的量程为0~200 μA、内电阻约为500 Ω,现要测其内阻,除若干开关、导线之外还有器材如下:

电流表A2:与A1规格相同

滑动变阻器R1:阻值0~20 Ω

电阻箱R2:阻值0~9 999 Ω

保护电阻R3:阻值约为3 kΩ

电源:电动势E约1.5 V、内电阻r约2 Ω

(1)如图所示,某同学想用替代法测量电流表内阻,设计了部分测量电路,在此基础上请你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使实验可以完成.

(2)电路补充完整后,请你完善以下测量电流表A1内电阻的实验步骤.

a.先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端移到使电路安全的位置,再把电阻箱R2的阻值调到________(填“最大”或“最小”);b.闭合开关S1、S,调节滑动变阻器R1,使两电流表的指针在满偏附近,记录电流表A2的示数I;

c.断开S1,保持S闭合、R1不变,再闭合S2,调节R2,使电流表A2的示数________,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0,则电流表A1内电阻r=________

【答案】(1)图见解析(2)a.最大c.再次为I(或仍为I)R0

【解析】(1)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远小于待测电流表内阻,因此必须采用分压接法,电路图如图所示.

(2)a.实验前R 2应该调节到最大,以保证电表安全;c.替代法最简单的操作是让A 2示数不变,则可直接从R 2的读数得到电流表的内阻值.

4.(2019·全国卷Ⅱ)某小组利用图a 所示的电路,研究硅二极管在恒定电流条件下的正向电压U 与温度t 的关系,图中和为理想电压表;R 为滑动变阻器,R 0为定值电阻(阻值100 Ω);S 为开关,E 为电源。实验中二极管置于控温炉内,控温炉内的温度t 由温度计(图中未画出)测出。图b 是该小组在恒定电流为50.0 μA 时得到的某硅二极管U -t 关系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保证流过二极管的电流为50.0 μA ,应调节滑动变阻器R ,使电压表的示数为U 1=________ mV ;根据图b 可知,当控温炉内的温度t 升高时,硅二极管正向电阻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电压表示数

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此时应将R 的滑片向________(填“A ”或“B ”)端移动,以使示数仍为U 1。

(2)由图b 可以看出U 与t 成线性关系。硅二极管可以作为测温传感器,该硅二极管的测温灵敏度为????ΔU Δt =________×10-

3 V/℃。(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5.00 变小 增大 B (2)2.8

【解析】 (1)、是理想电压表,则R 0与硅二极管串联,电流相等,R 0两端电压U 1=IR 0=50.0×10-

6×100 V =

5.00×10-

3 V =5.00 mV 。由U -t 图象知:当控温炉内温度升高时,U 变小,又I =50.0 μA 不变,故硅二极管正向电

阻变小;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电路中电流增大,示数增大;要保持示数不变,需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即滑片向B 端移动。

(2)由U -t 图象的斜率可知:????ΔU Δt =0.44-0.3080-30

V/℃=2.8×10-3

V/℃。 5.(2019·河南省郑州市一模)某同学利用以下器材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原理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电压表:V(量程3 V ,内阻R V =10 kΩ) 电流表:G(量程3 mA ,内阻R g =100 Ω)

滑动变阻器:R (阻值范围0~10 Ω,额定电流2 A) 定值电阻:R 0=0.5 Ω 开关S 和导线。

(1)该同学将电流表G 与定值电阻R 0并联,实际上是进行了电表的改装,则他改装后的电流表对应的量程是________ A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该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原理图测得数据,以电流表G 读数为横坐标,以电压表V 读数为纵坐标,绘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根据图线可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________ V ,电源的内阻r =________ Ω。(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1)0.6 (2)1.48 0.84

【解析】 (1)改装后的电流表量程:I =I g +

I g R g R 0=0.003 A +0.003×100

0.5

A =0.603 A≈0.6 A 。 (2)由(1)可知,改装后电流表的量程是电流表G 量程的200倍,故U =E -200Ir ,图线纵轴上的截距等于电源的电动势,由图读出电源的电动势为:E =1.48 V ;图线的斜率大小k =200r ,则电源的内阻为:r = 1.48-1.06

2.5×10-

3×200 Ω=0.84 Ω。

6.(2018·高考全国卷Ⅲ)一课外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待测电阻R x 的阻值,图中R 0为标准定值电阻(R 0=20.0 Ω);可视为理想电压表;S 1为单刀开关,S 2为单刀双掷开关;E 为电源;R 为滑动变阻器.采用如下步骤完

成实验:

(1)按照实验原理线路图甲,将图乙中实物连线.

(2)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置于适当的位置,闭合S 1.

(3)将开关S 2掷于1端,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的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 1;然后将S 2掷于2端,记下

此时电压表

的示数U 2.

(4)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 x =________(用R 0、U 1、U 2表示); (5)重复步骤(3),得到如下数据:

(6)利用上述5次测量所得U 2

U 1的平均值,求得R x =________Ω.(保留1位小数)

【答案】:(1)图见解析 (4)U 2-U 1

U 1R 0 (6)48.2

【解析】:(1)依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

(4)由于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压表且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的位置不变时,通过R 0和R x 电流不变,因此有U 1R 0=U 2-U 1R x ,

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 x =

U 2-U 1

U 1

R 0 (6)根据所给数据计算出U 2U 1的平均值为3.41,将数据代入R x =(U 2

U 1

-1)R 0,求得R x =48.2 Ω.

7.(2019·河南鹤壁中学模拟)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阻值约为100 Ω的定值电阻R x ,实验室提供如下的实验器材: A .电动势E =6 V ,内阻很小的直流电源 B .量程5 mA ,内阻为R A1=50 Ω的电流表 C .量程0.6 A ,内阻为R A2=0.2 Ω的电流表 D .量程6 V ,内阻R V 约为15 kΩ的电压表 E .定值电阻R 1=5 Ω F .定值电阻R 2=500 Ω

G .最大阻值15 Ω,最大允许电流2 A 的滑动变阻器 H .最大阻值15 kΩ,最大允许电流0.5 A 的滑动变阻器 I .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为了能比较精确地测量R x 的电阻值,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填“B”或“C”)、定值电阻应选用________(填“E”或“F”)、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填“G”或“H”);

(2)请根据所选用的实验器材,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并在方框中画出电路图;

(3)如果电压表的示数为U (单位为V),电流表的示数为I (单位为A),则待测电阻的计算式为R x =________(表达式中所用到的电阻值必须用对应的电阻符号表示,不得直接用数值表示). 【答案】:(1)B E G (2)图见解析 (3)R 1(U -IR A1)I (R A1+R 1)

【解析】:(1)电路中最大电流I =E R x =6

100 A =0.06 A =60 mA ,所以电流表选择B ,由于电流表量程较小,所以要改

装电流表,扩大量程,则需要并联电阻,所以定值电阻选择E ,由于被测电阻约100 Ω,为方便调节,则滑动变阻器选择G.

(2)为了能比较精确地测量R x 的电阻值,滑动变阻器使用分压式,由于电压表的内阻不知,所以不能使用外接法,则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3)根据欧姆定律得:R x =R 1(U -IR A1)

I (R A1+R 1)

8.(2017·高考全国卷Ⅱ)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微安表(量程为100 μA ,内阻大约为2 500 Ω)的内阻.可使用的器材有:两个滑动变阻器R 1、R 2(其中一个阻值为20 Ω,另一个阻值为2 000 Ω);电阻箱R z (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电源E (电动势约为1.5 V);单刀开关S 1和S 2.C 、D 分别为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1)按原理图(a)将图(b)中的实物连线.

(2)完成下列填空:

①R 1的阻值为________Ω(填“20”或“2 000”).

②为了保护微安表,开始时将R 1的滑片C 滑到接近图(a)中滑动变阻器的________端(填“左”或“右”)对应的位置;将R 2的滑片D 置于中间位置附近.

③将电阻箱R z 的阻值置于2 500.0 Ω,接通S 1.将R 1的滑片置于适当位置,再反复调节R 2的滑片D 的位置.最终使得接通S 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S 2接通前B 与D 所在位置的电势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④将电阻箱R z 和微安表位置对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将R z 的阻值置于2 601.0 Ω时,在接通S 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待测微安表的内阻为________Ω(结果保留到个位). (3)写出一条提高测量微安表内阻精度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图见解析 (2)①20 ②左 ③相等

④2 550 (3)调节R 1上的分压,尽可能使微安表接近满量程

【解析】(1)根据题中的原理图(a),将题图(b)中的实物连线,如图所示.

(2)R 1起分压作用,应选用最大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即R 1的电阻为20 Ω,为了保护微安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R 1的滑片C 应移到左端,确保微安表两端电压为零;反复调节D 的位置,使闭合S 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不变,

说明闭合后S 2中没有电流通过,B 、D 两点电势相等;将电阻箱R z 和微安表位置对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将R z 的阻值置于2 601.0 Ω时,在接通S 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说明2 500.0 ΩR μA =R μA

2 601.0 Ω,则解得R μA =2

550 Ω.

(3)要提高测量微安表内阻的精度,可调节R 1上的分压,尽可能使微安表接近满量程.

9.(2019·河南安阳二模)为了测量一电压表V 的内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其中V 0是标准电压表,R 0和R 分别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S 和S 1分别是单刀双掷开关和单刀单掷开关,E 是电源。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如图1所示的实验原理图将如图2所示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S 拨向接点1,接通S 1,调节________,使待测表头指针偏转到适当位置,记下此时________________的读数U ;

②然后将S 拨向接点2,保持R 0不变,调节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下此时R 的读数;

③多次重复上述过程,计算R 读数的________,即为待测电压表内阻的测量值。

(3)实验测得电压表的阻值可能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误差,除偶然误差因素外,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请写出其中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实物图连接见解析

(2)①R 0 标准电压表V 0 ②R 标准电压表V 0的读数仍为U ③平均值

(3)电阻箱阻值不连续;电流通过电阻发热导致电阻阻值发生变化;电源连续使用较长时间,电动势降低,内阻增大等

【解析】 (1)电路连线如图。

(2)①将S 拨向接点1,接通S 1,调节R 0,使待测表头指针偏转到适当位置,记下此时标准电压表V 0的读数U ;②然后将S 拨向接点2,保持R 0不变,调节R ,使标准电压表V 0的读数仍为U ,记下此时R 的读数;③多次重复上

述过程,计算R读数的平均值,即为待测电压表内阻的测量值。

(3)原因:电阻箱阻值不连续;电流通过电阻发热导致电阻阻值发生变化;电源连续使用较长时间,电动势降低,内阻增大等。

10.(2019·兰州高三诊断考试)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多用电表后,在实验室找到一个电流表G,尝试自己动手改装一个电压表。

(1)先用半偏法测量电流表G的内阻,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准备有下列器材:

A.待测电流表G(量程1 mA,内阻约几十欧)

B.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 Ω)

C.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20 kΩ)

D.电阻箱(0~999.9 Ω)

E.电阻箱(0~9999 Ω)

F.电源(电动势9 V,有内阻)

G.开关、导线

①实验中要求有较高的精确度,在以上器材中,R1应选用________,R2应选用________。

②实验要进行的步骤有:

A.闭合开关S1

B.闭合开关S2

C.将R1的阻值调到最大

D.调节R1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满偏

E.调节R2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一半处

F.记下R2的阻值并断开S1

G.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电路

以上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用步骤前的英文字母表示)。

③若在步骤F中读得R2的阻值是50.0 Ω,则电流表内阻R g=________ Ω。

(2)要将该电流表改装成量程是3 V的电压表,则应串联一个阻值是________ Ω的电阻。

【答案】(1)①C D②GCADBEF③50.0(2)2950

【解析】(1)①为准确测量电流表的内阻,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应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这样才可近似认为开关

S2闭合前后干路中的总电流是不变的,所以滑动变阻器R1应选择C;最终电阻箱阻值应调到与电流表内阻相等,为准确测量电流表的内阻,电阻箱R2应选择D。②先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电路,将R1的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S1,调节R1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满偏;闭合开关S2,调节R2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一半处,记下R2的阻值并断开S1,整理电路。则合理的顺序为GCADBEF。

③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近似认为开关S2闭合前后干路中的总电流不变。调节R2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一半处时,流过R2的电流与流过电流表的电流相等,R2与电流表并联,电流相等,则电阻相等,读得R2的阻值是50.0 Ω,则R g=R2=50.0 Ω。

(2)将该电流表改装成量程是3 V的电压表,应串联电阻的阻值R′=U

I g-R g=

3

1×10-3

Ω-50 Ω=2950 Ω。

高中物理突破示波器几个重难点的方法

突破示波器几个重难点的方法 示波器的原理是高中物理比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学生不能理解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示波器为什么能够直接观察电信号随时间变化,扫描原理及扫描频率与完整波形的关系,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设计以下教学过程,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现笔者总结如下,希望对同学有所启发。 1.为了让学生弄懂原理笔者采取类比的方法,先根据以下装置设计一些问题,并现场演示所设计的问题。 装置,如图1,把漏斗吊在支架上,下方放一块硬纸板,纸板上画一条直线,漏斗 静止不动时正好在纸板的正上方,在漏斗里装满细沙。 问:纸板不动,只有沙斗摆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垂直的直线。 问:纸板沿匀速运动,沙摆不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沿的直线。 问:沙摆摆动同时纸板沿匀速运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正弦或余弦图,即单摆的振动图像。因为沿移动的位移除以速度即为时间。

问:以纸板为参照物沙摆怎样运动? 答:沙摆同时参与两个方向的运动,即垂直方向的简谐运动和沿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问:如果纸板不动怎样得到相同的图形? 答:沙摆摆动同时,使沙摆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问:纸板长度一定,怎样使纸条上正好得到一副完整的正弦(余弦)图?二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三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 答:设纸板的长度一定,纸板从始点运动到终点时间为纸条运动周期,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一倍正好得到一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二倍正好得到二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三倍正好得到三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 补充:纸板运动的周期是沙摆周期的n倍就在纸板条上得到n个完整的正弦(余弦)波形。或沙摆频率是纸板频率n倍就在纸板上得到n个完整的正弦(余弦)波形。 2.示波器工作原理与沙摆类似,它的工作原理可等效成下列情况:如图2,真空室中电极K发出电子经过加速电场后,由小孔沿水平金属板间的中心线射入板中。在两板间加 上如图3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压,竖直偏转位移与偏转电压的关系,在两极板右侧且与右侧相距一定距离与两板中心线(图中虚线)垂直的荧光屏,中心线正好与屏上坐标原点相交。 如果前半个周期内B板的电势高于A板的电势,电场全部集中在两板之间,且分布均匀。在每个电子通过极板的时间内,电场视作恒定的,电子在竖直方向按正弦规律上下移动。 问:荧光屏不动,只在竖直方向加正弦电压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沿y轴的一条直线。由于视觉暂留和荧光物质的残光特性,电子打的径迹可显

高考物理重点专题突破 (57)

第3节洛伦兹力的应用 1.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轨道 半径与粒子的运动速度成正比,与粒子质量成正 比,与电荷量和磁感应强度成反比,即r=m v Bq。 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 动周期与质量成正比,与电荷量和磁感应强度 成反比,与轨道半径和运动速率无关,即T= 2πm Bq。 3.回旋加速器的电场周期和粒子运动周期相同。 4.质谱仪把比荷不相等的粒子分开,并按比荷顺 序的大小排列,故称之为“质谱”。 一、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用洛伦兹力演示仪显示电子的运动轨迹 (1)当没有磁场作用时,电子的运动轨迹为直线。 (2)当电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中时,电子的运动轨迹为一个圆,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洛伦兹力提供的。 (3)当电子斜射入匀强磁场中时,电子的运动轨迹是一条螺旋线。 2.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1)运动性质:匀速圆周运动。

(2)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 (3)半径:r =m v Bq 。 (4)周期:T =2πm Bq ,由周期公式可知带电粒子的运动周期与粒子的质量成正比,与电荷量和磁感应强度成反比,而与运动半径和运动速率无关。 二、回旋加速器和质谱仪 1.回旋加速器 (1)主要构造:两个金属半圆空盒,两个大型电磁铁。 (2)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磁场作用:带电粒子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场时,只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周期与半径和速率无关。 ②交变电压的作用:在两D 形盒狭缝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使带电粒子每经过一次狭缝加速一次。 ③交变电压的周期(或频率):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或频率)相同。 2.质谱仪 (1)功能:分析各化学元素的同位素并测量其质量、含量。 (2)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Uq =1 2m v 2①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x 2=r ② Bq v =m v 2 r ③ 由①②③得带电粒子的比荷:q m =8U B 2x 2。 由此可知,带电离子的比荷与偏转距离x 的平方成反比,凡是比荷不相等的离子都被分

高考物理重难点与方法

高三物理复习重难点 力学 一、力学整体隔离法 对于连接体和叠加体一般用整体隔离法,整体法的条件是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整体时忽略物体之间的力,只考虑外部的力。 二、力学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矢量三角形的条件: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一个力大小变方向不变,一个力大小方向都变。 动态分析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找到力的三角形和边的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 例1.如图所示,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的物体A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拉住绳子上一点O,使物体A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1和环对杆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 ( ). A.F1保持不变,F2逐渐增大 B.F1逐渐增大,F2保持不变 C.F1逐渐减小,F2保持不变 D.F1保持不变,F2逐渐减小 答案:D 例2.如图所示,在光滑定滑轮C正下方与C相距h的A处固定一电荷量为Q(Q>0)的点电荷,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B,用绝缘细线拴着,细线跨过定滑轮,另一端用适当大小的力F拉住,使B处于静止状态,此时B与A点的距离为R,B和C之间的细线与AB垂直。若B所受的重力为G,缓慢拉动细线(始终保持B平衡)直到B 接近定滑轮,静电力常量为k,环境可视为真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逐渐增大 B.F先增大后减小 C.B受到的库仑力大小不变 D.B受到的库仑力逐渐增大

答案:C 运动学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x-t图象与v-t图象的比较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表 (1)x-t图象与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且均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2)分析图象要充分利用图象与其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关系; (3)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追及相遇问题 (1)速度相等是两个物体间距离最大或最小的时候。 (2)画图得位移关系。 例1.在一条宽马路上某一处有A、B两车,它们同时开始运动,取开始运动时刻为计时零点,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t4这段时间内的情景是( ). A.A在0~t1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1时刻改变运动方向 B.在t2时刻A车速度为零,然后反向运动,此时两车相距最远 C.在t2时刻A车追上B车 D.在t4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答案:D 二、平抛运动

高考物理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 (3)

高考物理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6) 碰撞与动量守恒 例76:在光滑水平面上停放着两木块A和B,A的质量大,现同时施加大小相等的恒力F 使它们相向运动,然后又同时撤去外力F,结果A和B迎面相碰后合在一起,问A和B合在一起后的运动情况将是() A.停止运动 B.因A的质量大而向右运动 C.因B的速度大而向左运动 D.运动方向不能确定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A的质量大,所以它的惯性大,所以它不容停下来,因此应该选B;或者因为B的速度大,所以它肯定比A后停下来,所以应该选C。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能够全面分析题目条件,只是从一个单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失之偏颇。 【解题指导】碰撞问题应该从动量的角度去思考,而不能仅看质量或者速度,因为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这两个因素是一起起作用的。 【答案】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 由动量定理知,A和B两物体在碰撞之前的动量等大反向,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因此碰撞之后合在一起的总动量为零,故选A。 练习76: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运动,两球相碰后有一球停止运动,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碰后,A球速度为0,则碰前A的动量一定大于B的动量 B.若碰后,A球速度为0,则碰前A的动量一定小于B的动量 C.若碰后,B球速度为0,则碰前A的动量一定大于B的动量 D.若碰后,B球速度为0,则碰前A的动量一定小于B的动量 例77:质量为M的小车在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匀速向右运动。当车中的砂子从底部的漏斗中不断流下时,车子的速度将() A. 减小 B. 不变 C. 增大 D. 无法确定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随着砂子的不断流下,车子的总质量减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总动量不变,所以车速增大,故选C。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在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时,研究对象的选取出了问题。因为,此时,应保持初、末状态研究对象的是同一系统,质量不变。 【解题指导】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在所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系统一定不能发生变化,抓住研究对象,分析组成该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动量变化情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答案】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高考物理(热点 题型全突破)专题 3 三种特殊的卫星及卫星的变轨问题天体的追击相遇问题(含解析)

专题5.3 三种特殊的卫星及卫星的变轨问题、天体的追击相遇问题一、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比较 比较内容赤道表面的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 向心力来源万有引力的分力万有引力 向心力方向指向地心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重力略小于万有引力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线速度 v1=ω1R v 2= GM R v3=ω3(R+h)= GM R+h v1<v3<v2(v2为第一宇宙速度) 角速度 ω1=ω自ω 2= GM R3 ω3=ω自= GM R+h3 ω1=ω3<ω2 向心加速度 a1=ω21R a2=ω22R= GM R2 a3=ω23(R+h) = GM R+h2 a1<a3<a2 卫星的轨道半径r是指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天体半径R的关系为r=R+h(h为卫星距离天体表面的高度),当卫星贴近天体表面运动(h≈0)时,可认为两者相等。 【示例1】 (多选)如图,地球赤道上的山丘e、近地资源卫星p和同步通信卫星q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e、p、q的圆周运动速率分别为v1、v2、v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a2、a3,则( ) A.v1>v2>v3B.v1<v3<v2 C.a1>a2>a3D.a1<a3<a2 【答案】BD 【解析】由题意可知:山丘与同步卫星角速度、周期相同,由v=ωr,a=ω2r可知v1<v3、a1<a3;对同

步卫星和近地资源卫星来说,满足v = GM r 、a =GM r 2,可知v 3<v 2、a 3<a 2。故选项B 、D 正确。 【示例2】(多选)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r ,运行速率为v 1,加速度为a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2,第一宇宙速度为v 2,地球的半径为R ,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 A.a 1a 2=r R B.a 1a 2=r 2 R 2 C.v 1v 2=r R D.v 1v 2= R r 【答案】: AD 【示例3】(2016·四川理综·3)国务院批复,自20XX 年起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目前仍然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轨道近地点高度约为440 km ,远地点高度约为2 060 km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运行在赤道上空35 786 km 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设东方红一号在远地点的加速度为a 1,东方红二号的加速度为a 2,固定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 3,则a 1、a 2、a 3的大小关系为( ) A.a 2>a 1>a 3 B.a 3>a 2>a 1 C.a 3>a 1>a 2 D.a 1>a 2>a 3 【答案】 D 【解析】 由于东方红二号卫星是同步卫星,则其角速度和赤道上的物体角速度相等,根据a =ω2 r ,r 2>r 3,则a 2>a 3;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 r 2=ma ,由题目中数据可以得出,r 1a 2>a 3,选项D 正确. 【示例4】.有a 、b 、c 、d 四颗地球卫星,a 在地球赤道上未发射,b 在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 是地球同步卫星,d 是高空探测卫星,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则有( )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把握不牢固,解题时不能灵活的应用。 2、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及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综合知识应用不熟练,只是了解大概,在解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应用; 3、圆周运动有一些要求思维长度较长的题目,受力分析不按照一定的步骤,漏掉重力或其它力,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全盘皆错。 4、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把握不准。 5、缺少生活经验,缺少仔细观察事物的经历,很多实例知道大概却不能理解本质,更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很好的联系起来。 二、难点突破 (1)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 a.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因为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圆周运动也不可能是匀变速运动,因为即使是匀速圆周运动,其加速度方向也是时刻变化的。 b.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有:①天体(包括人造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②核外电子在库仑力作用下绕原子核的运动;③带电粒子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里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④物体在各种外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只是速度方向改变,而速度大小不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其方向一定指向圆心。非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分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其效果是改变速度的大小。 例1:如图3-1所示,两根轻绳同系一个质量m=0.1kg 的小球,两绳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轴上的A 、B 两处,上面绳AC 长L=2m ,当两绳都拉直时,与轴的夹角分别为30°和45°,求当小球随轴一起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ω=4rad/s 时,上下两轻绳拉力各为多少? 【审题】两绳张紧时,小球受的力由0逐渐增大时,ω可能出现两个临界值。 【解析】如图3-1所示,当BC 刚好被拉直,但其拉力T 2恰为零,设此时角速度为ω1,AC 绳上拉力设为T 1,对小球有: mg T =?30cos 1 ① 30sin L ωm =30sin T A B 2 11② 代入数据得: s rad /4.21=ω, 要使BC 绳有拉力,应有ω>ω1,当AC 绳恰被拉直,但其拉力T 1恰为零,设此时角速度为ω2,BC 绳拉力为T 2,则有 mg T =?45cos 2 ③ T 2sin45°=m 2 2ωL AC sin30°④ 代入数据得:ω2=3.16rad/s 。要使AC 绳有拉力,必须ω<ω2,依题意ω=4rad/s>ω2,故AC 绳已无拉力,AC 绳是松驰状态,BC 绳与杆的夹角θ>45°,对小球有: 图3-1

高考物理热点快速突破必考部分专题电磁感应

a + B 专题11 电磁感应 【高考命题热点】主要考查有关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和感应电动势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BLv E =)的应用型图像问题和综合型大题。 【知识清单】 1. 磁通量φ (1)定义:穿过磁场中某一平面的磁感线条数即为该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单位韦伯(Wb ); (2)计算: (3)方向性 磁通量正向穿过某平面和反向穿过该平面,磁通量正负关系不同,求合磁通时注意相互 抵消后剩余的磁通量。 (4)磁通量的变化φ? 均变) 、(变)不变,(变不变,S B S B B S B S S B S B ??=?=?=-=?)(12φφφ 2. 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条件 (1)感应电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即电路闭合且存在φ?; (2)感应电动势:只要电路磁通量发生变化即可,即部分电路或导体充当电源。 3.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1)右手定则: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掌心,大拇指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相同,则四指所

R (2)楞次定律 ①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注:a 、“增反减同”(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磁通 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b 、阻碍并非阻止,电路中磁通量还是在变化,阻碍只是延缓其变化; c 、楞次定律的实质:能量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减少转化为电能(上图中导体棒通 过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即动能减少转化为电能); d 、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明确原磁场方向?回路φ??“增反减同”?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感应电流方向 ②表述二:感应电流的效果就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相对运动或回路形变)。 即从以上两图中分析易知:导体棒运动时均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安培力来阻碍 磁通量的变化,即阻碍相对运动,具体表现为“来时拒,去时留”。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中线圈里的感应电动势与线圈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即t n E ??=φ,其中n :线圈匝数;t ??φ:磁通量变化率。 5. 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1)t S B n t S B n t B S n t n E ???=??=??=??=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BLv E =(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且B 、L 、v 互相两两垂直,电流方向用右手定则或 楞次定律判定) (3)ω22 1L B E ω=(导体棒一端为轴垂直磁感线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 0=E (导体棒中点为轴垂直磁感线以角速度匀速转动) 21222 121L B L B E ωω-=(导体棒上某点为轴垂直磁感线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且12L L >) 磁场对电流作用:安培力BIL F =(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 总 R E I = 即总R v L B F 22=

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突破--第三套(共五套)

选择题突破—专项训练(三) 训练重点: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或功能关系分析实际问题 1.某学校物理兴趣小组用 空心透明塑料管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竖直“60”造型。两个“0”字型的半径均为R 。让一质量为m 、直径略小于管径的光滑小从入口A 处射入,依次经过图中的B 、C 、D 三点,最后从E 点飞出。已知BC 是“0”字型的一条直径,D 点是该造型最左侧的一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不 计一切阻力,则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 A.在B 、C 、D 三点中,距A 点位移最大的是B 点,路程最大的是D 点 B.若小球在C 点对管壁的作用力恰好为零,则在B 点小球对管壁的压力大小为6mg C.在B 、C 、D 三点中,瞬时速率最大的是D 点,最小的是C 点 D.小球从E 点飞出后将做匀变速运动 2.静止在地面上的一小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开始运动,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与位移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其中0~s 1,过程的图线是曲线,s 1~s 2:过程的图线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关于物体上升过程(不计空气阻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s 1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拉力是变力,且不断减小 B .s 1~s 2过程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0~s 2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 .0~s 2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再反向增大,最后 保持不变且等于重力加速度 3.如图所示,重1 0N 的滑块在倾角为30 o 的斜面上,从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b 点开始压缩轻弹簧,到c 点时达到最大速度,到d 点(图中未画出)开始弹回,返回b 点离开弹簧,恰能再回到口点.若bc=0.1 m ,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8J ,则 A .轻弹簧的劲度系数是50N /m B .从d 到c 滑块克服重力做功8J C .滑块动能的最大值为8J D .从d 到c 弹簧的弹力做功8J 4.DIS 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组成的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某课外实验小组利用DIS 系统研究电梯的运动规律,他们在电梯内做实验,在电梯天花板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传感器的测量挂钩向下,在挂钩上悬挂一个质量为1.0kg 的钩码.在电梯由静止开始上升的过程中,计算机屏上显示如图所示的图象, 则 (g 取10m /s 2) ( ) A .t 1到t 2时间内,电梯匀速上升 B .t 2到t 3时间内,电梯处于静止状态 C .t 3到t 4时间内,电梯处于失重状态 D .t 1到t 2时间内,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5m /S 2 8.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减少 B .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 .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上升过程 D .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下降过程

高中物理知识难点突破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结构

[注] 新教材参考

F1 F2 F O F1 F2 F O 高中物理难点突破 1.物体受力分析(结合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超重与失重等问题) 2.传送带问题分析 3.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临界值问题等) 4.万有引力与卫星问题分析 5.功能问题分析(包括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 6.各类抛体运动分析(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7.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及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8.电路及电学实验问题 9.法拉第电磁感应问题 10.交流电问题(理想变压器等问题) ………………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 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 ≤F合≤F1+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2.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2)两个力的合力惟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3)几种有条件的力的分解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高考物理 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2012高考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高三的最后复习阶段,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高考物理也就是“12道选择题、l道选作题、2道实验题和4道计算题”,总分150分.学生对于一般的物理基础题基本上没有问题,其错误大多是在不定项选择题上发生;另外,做计算题的能力还有些差,有时候没有一点解题的思路和程序,有时候理解题意有些偏差,有时候把问题搞得很复杂,有时候又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而对于实验题,简直是摸不着头脑,常考常新,基本上得不到分数.“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上述“物理场景”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是高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同学们要正视问题,调整心态,充满信心,更要注重解题方法与应试技巧的积累,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物理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分数.高考——分数是硬道理,学物理不能“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作就错”,而要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转化成分数.在这里我想从“物理场景”的角度谈谈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关于12道物理选择题 1.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剖析 物理考试中,选择题有12题共48分,分数非常可观,故考试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题,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选择题失分较多的关键是处理题目时过于草率,这和平时的练习有直接联系.无论单选多选,处理选择题时建议把它当做稍大些的题处理.在处理大题的时候,同学们会自觉地画图、审题、弄清物理情境中出现的系统、状态与过程,挖出隐含条件,同学们格外重视这些因素,也做得比较到位.但在处理选择题的过程中,画图、审题程序往往被忽略,这样就埋下了隐患,导致丢分.所以,选择题失分不要总是归结为马虎、粗心!一定要注重审题及其他程序,不能凭一种单纯的物理感觉去解题. 2.选择题的求解技巧

高三物理 新一轮复习 热点强化突破:物体的受力分析(含新题详解)

热点强化突破(二) 热点1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是解决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力电综合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其单独考查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时有出现,主要涉及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 1.(单选)(2014·安徽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位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物块B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A相连.从滑轮到A与B的两段绳都与斜面平行.已知A与B之间及B与斜面之间均不光滑,若用一沿斜面向下 的力F拉B并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则B受力的个数为( ) D.7个 A.4个B.5个C.6个 2.(单选)如图所示,倾斜天花板平面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推力 垂直天花板平面作用在木块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则( ) A.木块一定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天花板对木块的弹力 B. >N F F C.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mg cos θ D.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mg/cos θ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斜面体B上,现用水平向右的 恒力F作用在斜面体B上,若A和B沿水平方向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 和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木块A对斜面体B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 ) B.mg,mg cos θ A.mg,mg sin θ C.mg cos θ,mg sin θ D.mg tan θ,0 4.(单选) 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放于斜面C上,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现三者在 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可能受到3个力的作用 B.物体B可能受到3个力的作用 C.物体C对物体B的作用力竖直向上 D.物体C和物体B之间可能没有摩擦力 热点2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条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广泛应用于力、 热、电等各部分内容的试题之中,更应特别关注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平衡 条件的灵活应用. 5.(单选)(2014·郑州质检)如图所示,铁板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为θ,一块磁铁吸附在铁板下方.在缓慢抬起

高考物理重点专题突破 (50)

第1节光的干涉 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 2.要使两列光波相遇时产生干涉现象,两光源必须具有相同的频率和振动方向。 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y=l d λ,可利用λ= d l Δy测定 光的波长。 4.由薄膜两个面反射的光波相遇而产生的干涉现象叫薄膜干涉。 [自读教材·抓基础] 1.实验现象 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y=l dλ,式中的d表示两缝间距,l表示两缝到光屏的距离,λ为光波的波长。 2.实验结论 证明光是一种波。 3.光的相干条件 相同的频率和振动方向。 [跟随名师·解疑难] 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透析 (1)双缝干涉的装置示意图: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有光源、单缝、双缝和光屏。

(2)单缝的作用: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如果用激光直接照射双缝,可省去单缝,杨氏那时没有激光,因此他用强光照亮一条狭缝,通过这条狭缝的光再通过双缝发生干涉。 (3)双缝的作用:平行光照射到单缝S 上,又照到双缝S 1、S 2上,这样一束光被分成两束频率相同和振动情况完全一致的相干光。 2.光屏上某处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在同一点引起的振动发生叠加,如亮条纹处某点同时参与的两个振动步调总是一致,即振动方向总是相同,总是同时过最高点、最低点、平衡位置;暗条纹处振动步调总相反,具体产生亮、暗条纹的条件为: (1)亮条纹的条件:光屏上某点P 到两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 即|PS 1-PS 2|=kλ=2k ·λ2 (k =0,1,2,3,…) (2)暗条纹的条件:光屏上某点P 到两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即|PS 1-PS 2|=(2k +1)λ2 (k =0,1,2,3,…) 3.双缝干涉图样的特点 (1)单色光的干涉图样:若用单色光作光源,则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 条纹,且条纹间距相等。如图所示中央为亮条纹,两相邻亮纹(或暗纹)间 距离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 (2)白光的干涉图样:若用白光作光源,则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且中 央条纹是白色的,这是因为: ①从双缝射出的两列光波中,各种色光都能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各种色光都在中央条纹处形成亮条纹,从而复合成白色条纹。 ②两相邻亮(或暗)条纹间距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即红光的亮条纹间距宽度最大,紫光的亮条纹间距宽度最小,即除中央条纹以外的其他条纹不能完全重合,这样便形成了彩色干涉条纹。 [特别提醒] (1)双缝干涉实验的双缝必须很窄,且双缝间的距离必须很小。 (2)双缝干涉中,双缝的作用主要就是用双缝获得相干光源。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

高考物理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1

高考物理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1

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二、难点突破策略: (1)突破难点1 在以上三个难点中,第1个难点应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让学生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第一,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第二,接触面不光滑;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前两个产生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困难,第三个条件就比较容易出问题了。若物体是轻轻地放

在了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那么物体一定要和传送带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物体和传送带一定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关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滑动摩擦力一定要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先判断物体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可用假设法,若无摩擦,物体将停在原处,则显然物体相对传送带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要受到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由牛顿第三定律,传送带要受到向后的阻碍它运动的滑动摩擦力;二是根据摩擦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分析它的方向,物体只所以能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则一定受到向前的动力作用,这个水平方向上的力只能由传送带提供,因此物体一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传送带必须要由电动机带动才能持续而稳定地工作,电动机给传送带提供动力作用,那么物体给传送带的就是阻力作用,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 若物体是静置在传送带上,与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开始加速,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加速度相对较小,物体和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它们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物体的加速就

高考物理-计算题专题突破

计算题专题突破 计算题题型练3-4 1.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t1=0和t2=0.005 s时的波形如图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 (1)设周期大于(t2-t1),求波速; (2)设周期小于(t2-t1),并且波速为6 000 m/s,求波的传播方向. 解析:当波传播时间小于周期时,波沿传播方向前进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当波传播时间大于周期时,波沿传播方向前进的距离大于一个波长,这时从波形的变化上看出的传播距离加上n个波长才是波实际传播的距离. (1)因Δt=t2-t1T,所以波传播的距离大于一个波长,在0.005 s内传播的距离为 Δx=vΔt=6 000×0.005 m=30 m. 而Δx λ= 30 m 8 m=3 3 4,即Δx=3λ+ 3 4λ.

因此可得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负方向. 答案:(1)波向右传播时v=400 m/s;波向左传播时v=1 200 m/s(2)x轴负方向 2. (厦门一中高三检测)如图所示,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折射率为n=2,下表面镶有银反射面,一束单色光与界面的夹角θ=45°射到玻璃表面上,结果在玻璃砖右边竖直光屏上出现相距h=2.0 cm的光点A和B(图中未画出). (1)请在图中画出光路示意图(请使用刻度尺); (2)求玻璃砖的厚度d. 解析:(1)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2)设第一次折射时折射角为θ1,

2015高考物理突破难点之七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难点之七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一、难点形成原因 1、关于表达式t n E ??=φ 此公式在应用时容易漏掉匝数n ,实际上n 匝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串联在一起的,其次φ?是合磁通量的变化,尤其变化过程中磁场方向改变的情况特别容易出错,并且感应电动 势E 与φ、φ?、t ??φ 的关系容易混淆不清。 2、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三种特殊情况E=Blv 、ω221Bl E = 、E=nBs ωsin θ(或E=nBs ωcos θ)解决问题时,不注意各公式应用的条件,造成公式应用混乱从而形成难点。 3、公式E=nBs ωsin θ(或E=nBs ωcos θ)的记忆和推导是难点,造成推导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此情况下,线圈在三维空间运动,不少同学缺乏立体思维。 二、难点突破 1、φ、φ?、t ??φ同v 、△v 、t v ??一样都是容易混淆的物理量,如果理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求解感应电动势就会受到影响,要真正掌握它们的区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磁通量φ 磁通量变化量φ? 磁通量变化率t ??φ 物理 意义 磁通量越大,某时刻穿过磁场中某个面的磁感线条数越多 某段时间穿过某个面的末、初磁通量的差值 表述磁场中穿过某个面的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大小 计算 ⊥=BS φ,⊥S 为与B 垂直的面积 12φφφ-=?,S B ?=?φ或B S ?=?φ t S B t ??=??φ 或t B S t ??=??φ 注 意 若穿过某个面有方向相反的磁场,则不能直接用⊥=BS φ,应考虑相反方向的磁通量相互抵消以后所 剩余的磁通量 开始和转过1800时平面都与磁场垂直,穿过平面的磁通量是不同的,一正一负,△φ=2 BS ,而不是零 既不表示磁通量的大小,也不表示变化的多少,在φ—t 图象中用图线的斜率表示 2、明确感应电动势的三种特殊情况中各公式的具体用法及应用时须注意的问题 ⑴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 ,应用此公式时B 、l 、v 三个量必须是两两相互垂直,若不垂直应转化成相互垂直的有效分量进行计算,生硬地套用公式会导致错误。有的注意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垂直后,在不明白θ角含义的情况下用E=Blvsin θ求解,这

高考物理常考题型+解题方法汇总·

高中物理考试常见的类型无非包括以下16种,今天为同学们总结整理了这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同时介绍给大家高考物理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供各类试题的答题模版,飞速提升你的解题能力,力求做到让你一看就会,一想就通,一做就对! 1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 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2 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 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3 题型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4 题型4 抛体运动问题

高考物理热点快速突破选考部分专题光学

专题18 光学 【高考命题热点】光学分为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近年新课标高考中几何光学多考查以“折射率和全反射”为核心的综合计算问题,处理的一般思路是:①作光路图;②找几何关系;③结合“折射率和全反射”的知识灵活求解问题。物理光学多考查有关“光的波动性”的选择题,光的波动性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近年高考考查双缝干涉的相邻明(暗)条纹间距问题频率较高,复习过程考生可有所侧重。 【知识清单】 考点一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1.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折射率 (1)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 (2)定义式:2 1 sin sin θθ= n (1θ表示真空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θ表示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实验证明:v c n = (c 表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v 表示光在介质中的速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介质中的折射率均大于1。 几种常见折射模型 类别 项目 平行玻璃砖 三棱镜 圆柱体(球) 光的折射图 通过平行玻璃砖的 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两次折射后,出 圆界面的法线是过圆心的直线,经过两次

3. 全反射 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称为全反射。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光线从某介质射向真空时临界角为 n C 1arcsin =) 全反射与光导纤维

卫星问题分析1(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

卫星问题分析1(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 一、难点形成原因: 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 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 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 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

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 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 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5、不能全面把握卫星问题的知识体系,以致于无法正确区分类近知识点的不同。如,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赤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同步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的不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月球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由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构成的三个等量关系式的不同;天体的自身半径与卫星的轨道半径的不同;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L与某一天体的运行轨道半径r的不同。。。。。。只有明确的把握这些类近而相关的知识点的异同时才能正确的分析求解卫星问题。

【2014届高考物理易错题查漏补缺】专题15 物理解题方法

2014届高考物理易错题查漏补缺 专题15物理解题方法 合成分解法 图象法 3. 构建模型法 4. 微元法 5. 整体法和隔离法、 6.等效替代法 7. 割补法 例1、如图示,平行于纸面向右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1= 1T,位于纸面内的细直导线,长L=1m,通有I=1A的恒定电流,当导线与B1成600夹角时,发现其受到的安培力为零,则该区域同时存在的另一个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2大小可能值为( BCD ) A. T/2 B. 3 C. 1T D. 2 3 解: 合磁场方向与电流平行则受力为0. 由平行四边形法则, B2大小只 要不小于 2 3T的所有值都可以

例2、质量相等的A 、B 两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拉力F 1和F 2的作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 0和4t 0时速度达到2v 0和v 0时,撤去F 1和F 2后,继续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其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若F 1、F 2做的功分别为W 1和W 2,F 1、F 2的冲量分别为I 1和I 2 , 则有 ( ) A 、W 1>W 2,I 1>I 2 B 、W 1>W 2,I 1<I 2 C 、W 1<W 2,I 1>I 2 D 、W 1<W 2,I 1<I 2 解:由图可知,摩擦力f 相同,对全过程, 由动能定理 W - fS=0 W= Fs S 1 > S 2 t 1 < t 2 I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