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长、大隧道施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地区长大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一、工程简介
大理(平坡)至保山(大官市)段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上海—昆明—瑞丽中云南境内的一段,是云南省列为“八五”和“九五”期间改造的六条干线之一。它东连省会昆明,西连滇西边境经济区,是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道。该工程由云南大保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投资兴建。我局通过投标承揽了第7-1合同段K394+957—K396+569段的施工,全长1612米。
二、工程概况
万宝山隧道位于云南省永平县龙街乡右富村,隧道设计为上下行分离式双线单向行驶双车道隧道,隧道净高7.2米、净跨为10.9米。行车速度按60km/h标准设计,设计交通量:远景交通量(2020年)为29116辆/昼夜。线路由K395+109.35分幅进入万宝山隧道,穿过海拔2638米的万宝山后至上行线K397+999、下行线K398+025处合拢;上、下行线隧道测中线的距离,大理端间距约为110米,保山端约为40米,其中:下行线隧道位于下行线K395+385~K397+745之间,全长2360米,其进口段长87.17米,位于R=500m,出口端长87.17米,位于R=500m,L S=90m,I=4%的右转曲线上;其余1942.06m为直线。为有利于进口排水,增加行车的舒适性,在进口段设置2.099%的上坡,至K395+560后变坡,(设R=10100米的竖曲线)下-0.75%的坡至出口。隧道最大埋深为316米,上行线隧道位于上行线K395+326~K397+738之间,全长2412米,其出口段长169.58m,位于R=500m, L S=90m,I=4%的左转曲线上,其余2246.42m为直线,纵坡-0.77%,最大埋深317m。
1、地形地貌
大保公路横穿著名的三江深大断裂带,隧道区位于金沙江~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所夹持的一个长期沉降带,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经喜山运动后形成了众多的二、三级构造形迹,邻近本区的主要有热水塘断裂、永平断裂等。是一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的地区。根据勘察报告,在隧道区附近发育一条逆断层,说明区内地应力较强。
万宝山隧道地处陡峻山岭区,地质复杂,属构造侵蚀中高山地貌区。山区冲沟河谷,多垂直于山脊,呈羽状或放射状。河谷多发育成“V”字型,以构造侵蚀作用为主。轴线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下。
2、地层岩性及围岩的工程性
隧道所穿过地层区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景星组(KIJ),为内陆河相与湖泊交互沉积,俗称“滇西红层”。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红褐色,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泥岩。
隧道围岩多为半坚硬岩、软弱岩,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固结程度差,物理力学指标低,常形成较厚的风化残积层,亲水性强,泥质岩极易亲水膨胀软化,恶化其工程性。
3、水文地质条件
1)隧道区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大气降水为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受西南风的影响,区内降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080毫米。但雨季、旱季差异明显,每年5月~11月为雨季,其降水量约占全年的90%。大气降水大部分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排泄,部分降水渗入地下,以上层滞水形式保存在残坡积层中或渗透补充到基岩裂隙水中。
2)隧道区的主要含水层(体)和隔水层的特征
隧道区的主要含水层有:①第四系残坡积层孔隙含水层。岩性由紫红色碎石土、块石土组成,局部夹亚粘土;②风化节理裂隙含水层。因围岩风化较强,形成较厚的强~微风化带,风化层内节理裂隙发育,且相互间连通性好,形成的风化裂隙含水层;③受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规模不等的构造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及次生各种强性节理裂隙形成的构造综合含水带。中层状新鲜泥岩为隔水层。
3)对各含水层(体)中地下水的水量评价
第四系残坡积层及强~微风化岩带,厚度巨大,内部裂隙节理发育,孔隙度较高,在雨季可吸纳贮藏大量的大气降水,在旱季渗出以补充地表径流,隧道两端均有常年流水。在施工中第四系残坡及强~微风化岩带孔隙水呈无压水流进隧道。
由于隧道紧邻深大断裂及其分支次生断裂,且埋深较大,受构造影响,围岩积压错动严重,次生破碎带,小褶曲发育,围岩产状多变,隧道围岩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构造裂隙及层间裂隙相当发育,尤以性脆的粉砂岩、砂岩为甚。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孔隙水多沿构造及层间裂隙、破碎带渗流,在泥岩与砂岩界面及构造破碎带内富集,成为隧道区内最主要的富水带。因隧道较长,埋深较大,对地下水的吸引范围较广,隧道穿越含水层时,其最不利静水压在2Mpa以上。在中层泥岩的隔水作用下,造成各部分间水力联系差,未能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线。具有典型的裂隙水、断层水特征。在隔水层的作用下,常呈承压水或承压水转无压水渗涌入隧道。
隧道主要通过中厚层状砂岩与中层状泥岩互层区,砂岩孔隙率较高,且性脆节理裂隙发育,常含地下水,在隧道施工中地下水以小股渗流为主。
4)施工中遇到的主要水文问题评述
①较大的渗水及突发性涌水
由于中层泥岩的隔水作用,造成部分砂岩及裂隙断层水之间水力联系差,无统一的地下水位线,形成较大的水位差。在将揭穿富水带初期,若地下水头较高,常出现突破性涌水,以大股裂隙为主,或沿超前导管呈股状涌水,集中发生于构造带及砂岩与泥岩界面附近。若地下水头较低,则常由渗水渐大成股状渗水。揭穿带后先以消耗地下静储量为主,后期逐渐衰减并趋于平稳。
②软质岩遇水软化问题
隧道内围岩的粉砂岩、泥岩含粘土泥质成分高,成岩程度不高,为软弱岩类,亲水能力强,软化系数特别低,干湿抗压强度相差悬殊。本隧道地下水较发育,在地下水的浸润下,泥岩、泥质粉砂岩,部分遇水软化,少数已崩解完全泥化呈可塑—软塑状。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岩体的力学强度。
③软质岩遇水膨胀问题
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粘土成分高,在遇水常软化崩解过程中常伴随着体积膨胀变形。虽自由膨胀率尚未达到膨胀岩的指标,在充水饱和后体积不变条件下,膨胀压力可达130Kpa,内摩擦角可降至12°~18°。这足以导致变形岩体的结构破坏,恶化支护的受力条件。
三、施工难点
1、万宝山隧道地处深山峡谷之中,地形横坡十分陡峻,本地区属于侏罗系(KIJ)“滇西红层”堆积地貌,地表所覆盖岩层风化严重,极为破碎,自稳条件差,进洞极为困难。
2、万宝山隧道Ⅱ类围岩442m,占隧道全长21.4%;Ⅲ类偏下围岩1626m,占隧道全长78.6%,岩体多为泥岩、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软弱破碎带围岩,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3、万宝山隧道地处海拔2630米的高原地区,洞内通风排烟难度大,技术含量大,除需要实现严格的通风管理外,还需要研制大风量、高风压的风机和大直径、高强度的软式通风管。
4、万宝山隧道洞门路基边坡及洞口土石方开挖后,引起山体大面积滑移,洞身受山体偏压,砼开裂,初期支护钢架扭曲变形,整治技术施工难度大,且满足施工、安全需求。
5、万宝山隧道机械设备配套施工技术。
四、关键技术
1、进洞施工方案
由于边、仰坡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坡面采用喷锚、挂网支护。洞头支护在起拱线以上,开挖轮廓以外环向设置WTD25中空注浆锚杆,锚杆与锚杆之间分别用连接筋、网筋连接,喷射20号砼封闭坡面(详见洞头支护图)
设置钢管棚超前支护,管棚钢管采用节长6m,108×6mm热轧无缝钢管,以长15cm的丝扣连接,设置长度20m。钢管上按梅花型间距25cm钻6~8mm的小孔,在钢管中注C.S浆液,其C.S浆液的配合比为水泥:水玻璃=1:0.5,水灰比为0.7~0.9,水玻璃模数m=3,波美度Be=35,注浆初压0.5—1.0mpa,终压2—2.5 mpa,注浆结束后用10号水泥砂浆充填,以增强钢管的强度和钢度。
坡面防护及超前钢管棚支护完成后,即进入套拱施工,要求增设4m长套拱,套拱嵌入山体50cm 长。套拱内设钢格栅加强支护,格栅纵向间距按50cm设置,灌注C25砼,拱圈厚度为55cm,与钢管棚浇筑形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