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跨文化现象_武玉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 第3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33No 32010年06月

Jo ur nal of Y ang tze U niversity(So cial Sciences)

Jun.2010

收稿日期:20100329

作者简介:武玉洁(1967 ),女,河南西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汉维双语对比研究。

翻译中的跨文化现象

武玉洁

(喀什师范学院语言系,新疆喀什844006)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真。译者不仅要熟悉两

种语言,更应该熟悉两种文化,并在翻译中充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让翻译真正促进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3-0232-02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要恰当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译者必须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正如奈达所指出的: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那么,文化差异如何影响翻译,给翻译带来了什么困难呢?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对于隐性的成语典故的翻译一般不存在争议,但对于显性的成语典故的翻译争议较多,焦点是是否保存民族特色和文化印记的问题。如三顾茅庐、逼上梁山、精卫填海、杞人忧天、指鹿为马等。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来自文学典籍,具有丰富的内涵,汉语中这类词比比皆是。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关羽、张飞、曹操、宋江、武松、花和尚、西门庆、潘金莲、红娘、林黛玉等。由于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人物来自人们熟悉的文学著作,每个人物都有一长串生动的故事,因此,他们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每个名字都会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例如, 他是活张飞 ,在我们的心目中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性格豪爽、脾气暴躁的人物形象,甚至我们还会联想到张飞的满脸胡须。如果说一个女孩像林黛玉,

我们想到的是她的弱不禁风、多愁善感。但对于外民族来说,这些词引不起类似的联想。

对于上述这些词,翻译时应尽量从整体上保持原文的风格,也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民族的宗教、文化、地理、风俗等知识。视情况可采取直译、意译或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注意不要用一个民族的文化色彩去取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必须根据翻译材料的性质及服务对象酌情处理,不能一概而论。

二、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

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汉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含有强烈的宗教文化色彩。例如, 借花献佛 、 现身说法 、 五体投地 、 一尘不染 、 看破红尘 、 四大皆空 、 恒河沙数 等都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而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脱胎换骨 、 点石成金 、 万应灵丹 等成语的形成则与道教中的神仙人物及神仙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有密切关系。 礼之用,和为贵 、 杀身以成仁 、 浩然正气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名不正则言不顺 、 知天命则用之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等词语则渗透着浓厚的儒家色彩。

有些词汇在译入语中能找到对应的词汇,但由

第33卷第3期武玉洁:翻译中的跨文化现象

于它们所蕴涵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比如 龙 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图腾形象,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并由此产生了 龙飞凤舞 、 龙潭虎穴 等成语。而在西方神话中,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由于两种语言存在着文化信息上的差异,有些 龙 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如 望子成龙 ,应更换喻体进行翻译。

三、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由于所处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取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如:汉民族的祖先生活的地区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便与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创造成语时,竹便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汉民族的丰富联想,出现了 雨后春笋 、 胸有成竹 、 势如破竹 等成语。 松、竹、梅 被称为 岁寒三友 ,汉族人在诗、词、书画作品中看到它们时,除了想到这三种植物本身外,更多地则是联想到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风亮节。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在同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并能引起美好联想的事物,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在甲语言文化中具有褒扬意义的词语,在乙语言文化中却含有贬斥的色彩。比如,猫头鹰(ow l)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人相联系,猫头鹰被认为是不祥之鸟。然而在英语中ow l是表示智慧的鸟,说某人像o w l比喻他聪明,绝没有任何不好的意思。在西方人们通常把狗作为宠物来养,但在汉语中 狗 一般用于贬义,这从汉语的成语中可以看出: 狗急跳墙 、 狗仗人势 、 鸡鸣狗盗 等。又如 孔雀 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 四、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是民族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民族性的部分,不同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民族意识,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向,体现在不同民族饮食文化中的差异也就很明显。一个民族所厌恶的食物可能是另一个民族的佳肴。中国人一般都不喜欢吃奶酪,而奶酪却被欧洲人视为珍品。人感到饥饿,这是生物现象,但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怎样吃,则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例如,汉族传统菜肴的烹饪手法十分讲究,名目纷繁,仅表示烹调方法的动词就有炸、爆、扒、烧、煎、炒、熬、煮、焖、烩、蒸、烙、烤、熏、烹、涮、拌、煨等,由于饮食文化的沉淀而引申出了 吃闲饭 、 炒鱿鱼 、 秀色可餐 等文化色彩浓郁的词语,在翻译时必须结合一定的上下文,通过妥协和补偿手段才能同这些词语达成意义上的对应。

五、结语

跨文化现象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同翻译等值的关系极为密切,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要通晓两种语言之外,还必须谙熟两种文化。为此,译者不仅要做双语人,而且要力争使自己成为双文化人,因为 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在翻译具有文化信息的词语时,必须处理好文化移植与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既不能一味直译,更不可动辄相互比附。理想的翻译标准只能是:在保证特定上下文最突出或最重要的意义优先传译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传达其他有关文化意义,为了弥补语义不对应引起的损失,采取妥协和补偿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柯平.文化差异与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1988(1).

[2]刘平.试谈不可译性和文化因子的传输[J].语言与翻译,2006

(3).

责任编辑强 琛 E-mail:qiang chen42@163.co m

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