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1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和药物
3.了解本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新进 展
2020/5/5
2
定义(definition)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 作用下,发生在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的 超过黏膜肌层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以胃,十二 指肠为最多。
2020/5/5
17
三、非甾体抗炎药(NSAID)
阿司匹林于1889年三月六日获专利,于1899年 由 Bayer药业生产。
中国人服用NSAIDs的主要原因
抗风湿治疗 止痛 抗凝治疗 治疗发热感冒
48. 46 % 21. 57 % 18. 66 % 10. 63 %
NSAIDs 的应用
2020/5/5
5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 护)因素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 主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H.Pylori (不同毒力菌株)、宿主(遗
传状况)、环境因素三者参与PU的发生
2020/5/5
2020/5/5
12
电镜下幽门螺杆菌
2020/5/5
13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Hp定植于胃型 黏膜并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粘膜 的防御/修复机制;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 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这两 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和溃 疡形成。
2020/5/5
22
PU有家族史: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 “O”型血人群发病率可高出40%
现“遗传因素”受到挑战,“家族史” 可能为HP感染的“家庭聚集”现象
(一)PU患者中Hp感染率高;
(二)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显著降低溃疡复 发率;
(三)Hp感染改变了粘 膜侵袭因素与防御 因素之间的平衡。
2020/5/5
11
拿自己做试验的医学家
出人意料获得成功,把2005年诺贝尔医学 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 细菌—幽门螺杆菌。
六因素假说:将胃酸-胃蛋白酶、胃化生、十二指 肠炎、Hp感染、高促胃液素血症和碳酸氢盐分泌 六个因素综合起来,解释Hp在DU发病中作用。
2020/5/5
15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胃酸和胃蛋白酶
PU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 化所致,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未改变。
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pH>4时失活。 胃酸作用:无酸状况下PU极少发生,抑制胃 酸分泌的药物促进溃疡愈合,胃酸的存在是溃疡 发生的决定因素。
6
保护因素 黏液/碳酸氢盐
屏障 黏膜屏障 黏膜血流量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 表皮生长因子
2020/5/5
损害因素 胃酸 胃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NSAIDs 酒精、吸烟、应
激 炎症、自由基
7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粘膜有害物质的侵袭:高浓度胃 酸、胃蛋白酶、微生物、胆盐、乙醇、药物等。
空泡毒素(VacA)蛋白、细胞毒素相关 基因(CagA)蛋白、尿素酶、Hp产生的一 些低分子蛋白、Hp的某些组分抗原。
2020/5/5
14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感染引起PU的机制有多种假说。 “漏屋顶”(Leaking Roof)假说:胃粘膜屏障— —为“屋顶”、胃酸——为“雨” 。当粘膜受到 Hp损害时(形成“漏屋顶”),就会造成“强酸 水”(H 反弥散),导致粘膜损伤和溃疡形成。
2020/5/5
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Histamine :组胺 Gastrin:促胃液素 Acetylcholine:乙酰胆碱
导致DU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的主要因素: ①壁细胞(parietal cell)总数增多; ②壁细胞对刺激物敏感性增强; ③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机制发生缺陷; ④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全世界每天>3千万人 278张处方/1000人(不包括OTC) 国内,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
➢ NSAIDs胃肠道损害:一个世界性的医学 问题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非甾体抗炎药(NSAID) 摄入NSAID可诱发PU (和种类、剂量及时间有
关) 、妨碍溃疡愈合、增加溃疡复发率、增加出血及 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2020/5/5
Fra Baidu bibliotek
3
2020/5/5
4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人群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 学调查资料. 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32.58%. 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为2~5:1. 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PU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
胃十二指肠粘膜能够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
害作用,维护粘膜的完整性(防御和修复机制):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 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PU的发生是上述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GU和DU在发病机制上有不同之处, 前者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 后者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
2020/5/5
8
多种假说
黏膜损害与防御机制失衡
↓
无酸无溃疡
↓
无HP无溃疡
↓
漏屋顶学说
近来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非甾体抗炎药(NSAID) 是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的病因。
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与这两者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一、幽门螺杆菌(H. Pylori, Hp)感染是 PU的主要病因:
机制包括: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抑制COX)。
年龄> 60岁 有消化性溃疡史 大剂量或应用多种NSAIDs 合并使用类固醇药物 合并使用抗凝剂 伴心血管病或肾病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
2020/5/5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遗传因素; 五、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六、应激和心理因素; 七、其他危险因素: 酒、浓茶、咖啡、吸烟、等。
(Peptic ulcer)
1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和药物
3.了解本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新进 展
2020/5/5
2
定义(definition)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 作用下,发生在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的 超过黏膜肌层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以胃,十二 指肠为最多。
2020/5/5
17
三、非甾体抗炎药(NSAID)
阿司匹林于1889年三月六日获专利,于1899年 由 Bayer药业生产。
中国人服用NSAIDs的主要原因
抗风湿治疗 止痛 抗凝治疗 治疗发热感冒
48. 46 % 21. 57 % 18. 66 % 10. 63 %
NSAIDs 的应用
2020/5/5
5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 护)因素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 主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H.Pylori (不同毒力菌株)、宿主(遗
传状况)、环境因素三者参与PU的发生
2020/5/5
2020/5/5
12
电镜下幽门螺杆菌
2020/5/5
13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Hp定植于胃型 黏膜并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粘膜 的防御/修复机制;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 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这两 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和溃 疡形成。
2020/5/5
22
PU有家族史: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 “O”型血人群发病率可高出40%
现“遗传因素”受到挑战,“家族史” 可能为HP感染的“家庭聚集”现象
(一)PU患者中Hp感染率高;
(二)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显著降低溃疡复 发率;
(三)Hp感染改变了粘 膜侵袭因素与防御 因素之间的平衡。
2020/5/5
11
拿自己做试验的医学家
出人意料获得成功,把2005年诺贝尔医学 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 细菌—幽门螺杆菌。
六因素假说:将胃酸-胃蛋白酶、胃化生、十二指 肠炎、Hp感染、高促胃液素血症和碳酸氢盐分泌 六个因素综合起来,解释Hp在DU发病中作用。
2020/5/5
15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胃酸和胃蛋白酶
PU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 化所致,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未改变。
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pH>4时失活。 胃酸作用:无酸状况下PU极少发生,抑制胃 酸分泌的药物促进溃疡愈合,胃酸的存在是溃疡 发生的决定因素。
6
保护因素 黏液/碳酸氢盐
屏障 黏膜屏障 黏膜血流量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 表皮生长因子
2020/5/5
损害因素 胃酸 胃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NSAIDs 酒精、吸烟、应
激 炎症、自由基
7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粘膜有害物质的侵袭:高浓度胃 酸、胃蛋白酶、微生物、胆盐、乙醇、药物等。
空泡毒素(VacA)蛋白、细胞毒素相关 基因(CagA)蛋白、尿素酶、Hp产生的一 些低分子蛋白、Hp的某些组分抗原。
2020/5/5
14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感染引起PU的机制有多种假说。 “漏屋顶”(Leaking Roof)假说:胃粘膜屏障— —为“屋顶”、胃酸——为“雨” 。当粘膜受到 Hp损害时(形成“漏屋顶”),就会造成“强酸 水”(H 反弥散),导致粘膜损伤和溃疡形成。
2020/5/5
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Histamine :组胺 Gastrin:促胃液素 Acetylcholine:乙酰胆碱
导致DU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的主要因素: ①壁细胞(parietal cell)总数增多; ②壁细胞对刺激物敏感性增强; ③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机制发生缺陷; ④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全世界每天>3千万人 278张处方/1000人(不包括OTC) 国内,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
➢ NSAIDs胃肠道损害:一个世界性的医学 问题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非甾体抗炎药(NSAID) 摄入NSAID可诱发PU (和种类、剂量及时间有
关) 、妨碍溃疡愈合、增加溃疡复发率、增加出血及 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2020/5/5
Fra Baidu bibliotek
3
2020/5/5
4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人群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 学调查资料. 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32.58%. 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为2~5:1. 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PU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
胃十二指肠粘膜能够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
害作用,维护粘膜的完整性(防御和修复机制):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 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PU的发生是上述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GU和DU在发病机制上有不同之处, 前者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 后者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
2020/5/5
8
多种假说
黏膜损害与防御机制失衡
↓
无酸无溃疡
↓
无HP无溃疡
↓
漏屋顶学说
近来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非甾体抗炎药(NSAID) 是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的病因。
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与这两者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一、幽门螺杆菌(H. Pylori, Hp)感染是 PU的主要病因:
机制包括: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抑制COX)。
年龄> 60岁 有消化性溃疡史 大剂量或应用多种NSAIDs 合并使用类固醇药物 合并使用抗凝剂 伴心血管病或肾病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
2020/5/5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遗传因素; 五、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六、应激和心理因素; 七、其他危险因素: 酒、浓茶、咖啡、吸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