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园区示范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园区示范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办公室

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已三年。作为首批试点园区和四川省唯一的国家园区,在国、省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园区企业、示范区广大干部、农民群众的艰苦努力,顺利实现了园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阶段目标。“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显现出巨大的优势。目前,园区核心区已基本建成,形成了一个专业园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局面。

园区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园区建设融入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中,成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二是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模式,一个专业园就是一个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或多个企业支撑一个主导产业,产加销一条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形成了大园区、大科技、大协作的农科教一体化的新机制。

一、创新完善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机制是灵魂,创新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纲”。我们遵循国家园区“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宗旨,积极探索和创新园区运行机制。

.创新政府引导工作机制。确立园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摒弃了大包大揽的“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模式。由市领导牵头负责的领导小组、由院士领衔的专家顾问组,由专业园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支撑企业组成的专业园管委会,构成大园区、大科技、大产业、大协作的氛围。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强化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了产业化经营对产业和农民的带动作用,强化了政府对农业组织化建设的引导和协调服务职能。

.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建立人才柔性流动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集聚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以科技服务为目标,采用“农业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模式,聘请和组织科技人员到示范区和企业工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把培训和服务做到现场。近两年来,园区吸引了来自中科院等个大专院校的位院士和各类人才多名,直接为园区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达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各类人才。

.创新技术扩散机制。积极建立和强化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龙头企

业创新服务中心等新型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重点抓好行业协会和专业经济组织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规范建设,提高协会和经济组织凝聚力,形成市场拉动、业主自动、政府助动、政策牵动、科技推动、各方联动的“服务体系农户”的推广扩散模式。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开发和应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科技系统,搭建技术扩散和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截止年,园区共转化应用科技成果项,农业科技对乐山市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创新投融资机制。市政府设立了万元的园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核心区周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和园区科技能力建设。园区核心区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发展资金、企业信贷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财政贴息。示范区则是农户生产要素和民间资金的投入,以及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担保信贷。探索并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资本运作、广泛招商、民间筹措、金融贷款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年投入的亿元建设资金中,各专业园业主投入亿元,占总投资的;银行信贷支持亿元,占总投资的;省市县政府无偿投入资金万元,占总投资的。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核心是抓住产权、利益、风险“三大要件”,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五种联结方式”。即实行土地入股、按股分红;资金入股、保息分红;统一供物、优惠让利;价格上浮、收购让利;产加结合、二次返利。根据不同的带动主体,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环节的利益联结方式。

.创新风险保障机制。为有效化解园区企业和农户的经营风险,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是提取风险保障基金;三是进行了探索农业(畜牧业)保险试点。

二、提高园区效益,增强带动能力

.园区核心区基本建成。生态、畜牧、茶叶、花木科技园核心区已基本建成,示范区建设同步驶入正常轨道。截止年月底,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亿元,年投入建设资金亿元。专业园核心区企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示范辐射带动农户万户,人均增收元,比全市农民人纯收入高元。茶叶科技园投资多万元建设的集茶文化博览、种植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竹叶青生态茗园”如期建成,“十一”已投入试营业。

.实现了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园区建设推动了林竹业、畜牧业、茶业、特色经济作物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化经营呈现规模。形成了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据年终统计,园区十个重点加工龙头

企业实现总产值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亿元,企业利润万元,年出口创汇万美元。新建的六个规模种养殖企业相继建成投入试生产,当年实现总产值万元,销售收入万元。园区企业直接带动农户数万多户,户均产值元,总收入亿元;示范区规模达万户,户均产值元,总收入亿元。

.促进了农业标准化。园区强化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和农民树立无公害、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意识,在生产、加工农产品和质量、环境管理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园区建立了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二是出口加工企业都取得了国家和国际认证的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三是组织力量研究和制定了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并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制定一系列的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和扩散。畜牧科技园制定的无公害养猪技术规程在示范区已进户上墙,家喻户晓。到目前为止,园区制定市级农业地方标准个;取得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生产基地个共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个。园区产品出口东南亚、俄罗斯、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能力不断提高。

.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以园区龙头企业牵头的组建了林竹、养猪、茶业、兔业、禽业等行业协会,健全和完善了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联的多个专业协会,近百个养殖合作社,会员人数达万人。年,全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协会和合作社有个,万元以上的有个,带动农民万人。从业农民人均获得纯收入元,比上年的元增长。园区企业和专合组织外销的农产品已占全市同类农产品总量的左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动了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使土地、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等农业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整合,集聚了建设园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生力量,有效地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

.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三年来,我们先后与中科院、川农大、北林大、省中药研究所、成都中医大、省农科院、畜科院、林科院等十多个院校建立了院企、所企科技合作和技术依托关系,聘请了位高水平技术人员作为相关“专家大院”的首席专家,通过建立畜牧、茶叶、兔业、中药材四个“科技创新转化中心”,设立研究室、博士工作站、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形成了园区产业的强大科技支撑。年园区内实施国家星火项目个、国家园区项目个,省级重点项目个,市级项目个。年申报并实施了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多个省科技项目,个与中科院的“院地科技合作”项目,个与川农大的“市校科技合作”项目,个市级科技项目。川农大与畜牧科技园合作,重点研究肉猪深加工关键技术,为川猪出口龙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