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巧用错误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巧用错误资源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巧用错误资源呢?笔者认为:对比错误,提高思辨能力;利用错误,培养严谨态度;诱发错误,强化知识记忆;质疑错误,激发探究兴趣。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巧用错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61-01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正如沙粒可以磨砺成珍珠,“错误”也能成就精彩的教学。错误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它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又直接反映其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同时也使课堂的有效教学反馈成为可能。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所犯的错误,及时纠正错误,还应该“放大”错误,深入剖析错误根源,使学生在错误中提高认识,在纠错中增强能力,促进我们的英语课堂迈向更精彩的境地。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同时,错误也是通向正确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巧妙利用其错误,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好功课的信心。

1 对比错误,提高思辨能力

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黑格尔语)。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完全和教师预设的答案相反。此时教师不要发火,也不要急着抛出答案,而是要含笑倾听,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适时恰当的引导。

笔者在讲解虚拟语气时,结合条件从句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一组例句。

(1)what would have happened_____ ,as far as the river bank?

a bo

b had walked farther

b if bob should walk farther

c ha

d bob walked farther

d if bob walked farther

(2)what would happen_______,as far as the river bank?

a bo

b had walked farther

b if bob should walk farther

c ha

d bob walked farther

d if bob walked farther

学生思考后回答说“两题都选择d”。其实第一题考查的是虚拟语气中的省略倒装,选择c;第二题考查的是一般过去时的条件从句,选择d。笔者没有过多地仔细讲解,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have happened和hap-pen,提高了其思辨能力。

仔细辨析雷同部分,关注点滴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平时研究并积累易混淆的知识点,经常编制雷同题练习,以使学生引起强烈的反响,激发解题灵感,培养思维的甄辨能力。

2 利用错误,培养严谨态度

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今后提高学习层次还是现在的打基础,都需要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如在新知教学中,学生局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例如:误:i think it is an useful english dictionary.

正:i think it is a useful english dictionary.

在不定冠词a与an的用法中要注意的一点是:an用在以元音开头的词之前;而a则用在以辅音开头的词之前。要特别注意的是以u字母打头的单词,如useful、univer-sity等,其第一个音标是[j],所以要特别予以注意。这位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不定冠词a放在辅音开头的单词前面的规则,而错误的把辅音和辅音字母的关系搞混淆了,这显然是错误的。

学生在学习中正是因为曾有过错,他才会加倍注意,格外小心。久而久之,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会逐渐培养起来的。

利用学生错误挖掘其中蕴涵的其它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障碍。教学中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从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考的快乐。

3 诱发错误,强化知识记忆

在学生形成新知识雏形时,根据以往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其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加深认识,从而预先控制了错误的产生,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认识结构,唤醒其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如:

who would you like to___________ there with you tonight?

a have gone

b having gone

c have go

d having gone

学生一般浏览题目很容易产生have gone的不定式的完成时的结构意识,have go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错误答案,应为首先排除的答案,因为have go不符合语法结构。其实,此题首先排除b、d 两个答案,因为would like to后面接动词原形,不接动词-ing形式,但在剩余的a、c两个答案中,很容易误选would like to have gone为不定式的完成时,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基本的语法结构。这就是在诱导学生犯错,在提醒学生关注此题所考查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引导他们发现更为完整的结构have sb.do sth.题中sb.变成了特殊疑问句中的主语了。本句意思为“今晚你愿意让谁和你一块去那里?”这样一来为什么正确答案是c就不难理解了。这样的过程能够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不失时机地先把错误亮出来,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如果我们通过“引诱”,使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白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4 质疑错误,激发探究兴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批判精神,让学生敢于站起来向“权威者”说“不”。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学生已经不再盲从,不再具有奴性。高考试题其标准性、可信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形成高考试题至上观,认为高考试题一定是正确的,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批判眼光。殊不知,高考试题中也有漏洞,“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翻开2006年福建省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d篇,文章最后一句话如下:when writing an essay or carrying our project work,you can often discuss with your tutor about the title and topic.高考出题专家也未能“免于犯错”。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这句话,学生查阅《牛津高阶词典》看discuss的注释:“discuss sth. with sb.”或“discuss with sb. sth.”,没有“discuss with sb. about sth.”“about”一字必须被去掉!这次发现高考试题的错误着实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