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一切向着文明进发的原始民族都不会与戏剧美的因素决然无缘。但是,使戏剧美的因素凝聚、提纯的条件却出现得有多有寡,有早有迟,因此各民族戏剧形成的时间也有先有后。有的民族,戏剧美由发端到凝聚成体,竟会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有某些民族,戏剧美始终没有真正凝聚起来。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戏剧,在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上它必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甚至是最晚才出现的。它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这可能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因此它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然而,当我们面对原始部落时,应该采取一种比较低的标准。最简单的滑稽戏、哑剧和哑剧似的舞蹈常常可以在原始部族那里发现,而这些部族往往还不能创造出一首抒情诗。由此可见,就戏剧这个词最广泛意义上而言,它是所有摹仿艺术中最早出现的。它在书写发明之前就有了,甚至比语言本身还要古老。因为作为思想的一种外在符号,原始的戏剧性行为远比词语更直接。
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出现在原始歌舞之中。
然而,原始歌舞作为戏剧美和其他许多艺术美的历史渊源,具有总体性质,它与戏剧美的实际联系需要作具体解析。
原始歌舞与当时人们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甚至相互缠绕,难分难解。但总的说来,歌舞毕竟不同于劳动生活的实际过程,它已对实际生活作了最粗陋的概括,因而具备了象征性和拟态性。
早期的各种简单象征,主要是为了拟态。符号化的形体动作,是拟态的工具和手段。原始人拟态的重要对象,就是整日与之周旋的动物。中国古代的《尚书·舜典》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指人们装扮成百兽应节拍而舞。这种理解,可在《吕氏春秋》中找到佐证。在原始社会,人和自然处于生疏状态,人和百兽有着严峻对立,但在原始歌舞中,这种对立被暂时地消融,连时时威胁着人类的千禽百兽也被包容在人的形体之内,按照人的意志、情感、节奏舞动跳跃。在这里,人通过审美活动,获得了幻想化的、很有限度的自由,开启了用艺术方法克服外界生疏化的门径。
拟态表演,又因原始宗教而获得了礼仪性组合。在原始人面前,自然物不仅具备人一样的活力,而且这种活力又是那样巨大而神秘,那样难于对付。万物不仅有灵,而且是值得崇拜的神灵。因此每个原始部落常常选取一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崇拜的对象,构成自己的徽号和标帜,这就是图腾。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是祭祀仪式。在祭祀仪式中出现的歌舞,渐渐被组合成了一定的格式。这便使戏剧美的因素在原始歌舞中经由象征、拟态和仪式进一步滋长。
(摘编自余秋雨《中国戏剧史》)1.下列关于戏剧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生活中隐隐显现的喜剧美的因素,可以认为是戏剧的最初渊源。
B.任何向着文明进发的原始民族都会在民族发展中遇到喜剧美的因素。
C.各民族戏剧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活中戏剧美的因素进行凝聚和提纯。
D.戏剧美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真正凝聚起来非常困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比语言文字还要古老,就这个词最广泛意义而言,它是所有摹仿艺术中最早出现的。
B.戏剧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只有在文化高度进步的前提下才能出现。
C.中外许多民族中有“连臂踏歌”式的民间歌舞形式,它们既有一定的现实的生活基础,又有便于表达交流思想的作用。
D.通过符号化的形体动作,原始歌舞对实际生活作了最粗陋的概括。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人们击打石磬,率领百兽起舞,开启了用艺术方法克服外界生疏化的门径。 B.《吕氏春秋》记载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佐证了原始人整日与动物周旋的观点。
C.原始社会人和自然处于生疏状态,但人们通过歌舞可以消融对立,获得有限度的自由。 D.中华民族有在新年时舞龙的风俗,这一行为在历史上可能是一种体现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设法弭盗
..弭盗:消除盗患。
B.因悉解去
..解去:瓦解散去。
C.黄中为政简易
..简易:简单平易。
D.凡再典
..贡部再典:再次主持。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B.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C.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D.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中家教甚严,最终学有所成。他幼年即能诗善文,他父亲常常不给他吃肉食以激励意志;及至他为官审定礼文时,凭借其熟识典故,总能增减适当。
B.黄中廉洁无私,受到皇帝嘉奖。他巡视州府,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皇帝赏赐三十万;他去世后,皇帝念及他家贫,又赐钱三十万。
C.黄中恪尽职守,为国举贤任能。他主管科举考试,大量选拔寒门学子,任免官员时,品评恰当;他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给吕端委以镇守襄阳的重任。
D.黄中为人厚道,处事非常谨慎。宣州灾荒,他拿出自己的俸米煮粥给百姓充饥;当世有学问的贤士多由他推荐任用,但他从不说出,人们也并不知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