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学术批评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情距离是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倘若朋友同行 一部书写得的确很好,书评者在喜欢书的前提 下予以评述,这亦无可厚非;倘若纯出于友情, 失却评判标准,叙说一番作者的生活情况或彼 此友情等书内容以外的话题,或干脆当个吹鼓 手,“经典”、“传世”、“深刻”……一阵 乱喷,设一个被人称为美丽的“文字陷阱”, 成为促销广告,把读者引个懵头转向,使他们 在破费了时间金钱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不过是 一堆文字垃圾。
图5.1某一问题研究及学术批评过程的示意图

从上面的示意图中,可以发现,甲通过对某一问题的 研究得出结论A,这个过程是甲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 乙对甲的学术研究过程开展研究,也就是当乙对甲研 究的问题、或是对甲的研究方法、或者是同时对甲研 究的问题、方法等依据一定的理论分析、验证时,得 出结论B,这个过程是乙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当结论 B与结论A相同时,进一步证实了甲对某一问题研究得 出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一结论是成立的;当两者的 结论发生偏差时,即结论B与结论A不相同,说明甲乙 双方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这一问题展开讨 论、商榷的过程就是学术批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术界(自然科学界和人 文科学界)越轨行为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心,抄袭剽窃、 弄虚作假、欺骗伪造等学术腐败现象不断出现,科学 研究的净土不复存在,学术腐败在滋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一,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浮躁 等因素,使得一些科研人员将科学研究最根本的严谨、求实 的作风抛之脑后,导致了在学术研究中出现了不踏实、投机 取巧、弄虚作假的行为和心态。 其二,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人们片面追求发表 论文的数量,忽视论文的质量。混水摸鱼、蒙混过关、抄袭 剽窃、伪造数据者不乏其人,科学研究沦为他们掌中玩物, 成为他们谋取权和利的工具。 其三,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应用,客观上为抄袭者提供了 捷径。
5.3 学术批评的类型

5.3.1书评式批评


书评是常见的一种学术批评形式,许多专业期刊都 设有书评专栏。高质量的书评,不仅要求评者具备 丰富的知识并对所评书籍的内容有透彻的了解,而 且对所评书籍的优点、缺点都要说得清清楚楚,不 能作模棱两可之言。 此外,书评不应仅仅局限于原书的具体内容,有时 应就原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问 题引向深处,比单纯的就事论事更能引人深思。

著名学者卡尔· R· 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 是试探性的、暂时性的、猜测性的,而且永远 是试探性的假说或真理的近似,因此,学术批 评是以探求真理为惟一目的,运用创造性的假 设对理论、学术思想或学术方法进行重新审视 和检验,辨析其合理成分,识别其不合理成分, 并进一步提出修正意见或对经验现象做出新的 解释,从而推进科学理论的发展,由此可见, 学术批评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术 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5.4.1学术批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促进学者间相互交流与创新


利用学术批评的方式来对一些观点、思想以及方法进 行探讨、商榷,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从而推动学术的发展。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学 术争论实际上是同行或同类研究之间的对话,是双方 在共同关心的问题、论点上的相互讨论、争执,通过 这种方式,学术得以充分交流、学术观点理论得以升 华,最终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定律的发现,科学理论的 修正、深化和完善。 学术批评与争论有利于学术繁荣,可以推进科学目的 的实现,能鞭策科学工作者群体向科学的理性前进。 学术批评和争论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启发思考,取长补 短,克服偏见,使科学工作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利 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和发现真理。
5.2 学术批评的构成要素及流程


从本质上讲,学术批评是批评主体之间就某一理论学 说、学术思想或学术方法而展开的互动的质疑或答辩 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评价活动。它的主体是学者, 批评的对象是学术思想等,批评方法是在一定的学术 标准下进行的。因此,学术批评主体、学术批评对象、 学术批评方法就构成学术批评活动的三个要素。 学术批评的主体是以学术批评者、学者为代表的有学 问的人,学术批评对象是以学术著作、学术思想为代 表,学术批评方法是指体现了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成就 在内的认识方法或准则,三者有机结合组成了学术批 评活动。
时间距离和人情距离

时间距离是指许多著述需经过一段时间 (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考察才 可发现其价值或无价值。书评来得太快, 一些经时间洗涤逐步显露光泽,当时并 未被充分注意的书就可能被长久掩埋, 难为人们汲取营养。而一些初粗看来还 过得去的东西,保不准几个月后便会销 声匿迹,这种情况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事 例尤其见得多。

爱因斯坦指出,物理规律是精确的,微观世界的规律 也不例外。爱因斯坦从1927年直到逝世,提出各 种思想实验,想以此来揭露哥本哈根学派观点在逻辑 上的矛盾,但都被玻尔等人一一驳回。爱因斯坦强调 的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统一性,哥本哈根学派强 调的是微观世界的特殊性。两位大师的思想始终未能 相互接近,但在争论中,人们提高了对量子力学的认 识,量子力学使人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量 子力学的理论得以进一步的拓展。

1820年马尔萨斯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后,李嘉图不惜 用220页的篇幅,摘录了马尔萨斯在论证上的瑕疵,而马尔萨斯 则坚决认为这类谬误在李嘉图的著作上也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的。 他们一直就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争论不休,写了许多长信相互讨论 辩驳。他们之间无休止的讨论,持续到1823年李嘉图去世为止。 正是因为对真理的追求,学术上的争执、讨论不仅没有影响这两 位学者之间的友谊,反而使得他们的争论成为了浇灌友谊之花的 甘霖。而他们的友谊又使得他们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人格上也 成为伟人。由此可见,真正的学术批评不仅不会影响学者间的友 谊,相反倒会使彼此的学问和人格在这种批评中得以提升,最后 臻于化境。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十多年的争论和友谊造就了经济学 说史上的两位大师,而这正是学术批评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5章 学术批评规范
于艳蕾 馆员
ylyu@lib.whu.edu.cn
第5章 学术批评规范 5.1 学术批评的含义及概述 5.2 学术批评的构成要素及流程 5.3 学术批评的类型 5.4 学术批评的作用 5.5 学术批评的原则要求
5.1 学术批评含义及概述

学术批评(academic criticism)是指遵循一 定学术规范,分析、议论研究成果的得 与失、长处与不足。通俗地讲,就是以 学术问题为对象,不同观点间的讨论、 商榷、评析、赞同、表扬、批评与反批 评。
5.3.2切磋争鸣式批评

切磋争鸣式批评是指通过对学术流派、 作品和观点的批评、讨论、商榷、回应、 争鸣,在学者之间互相砥砺,共同撞击 中迸发思想火花,点燃智慧之光,提炼 思想精品,推动学术发展。切磋争鸣式 批评是学术批评的主流,是学术批评的 重心所在。
事例: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

关于量子力学的所谓正统的解释是哥本哈根学派提出 的。统计解释、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 派的三部理论。在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届索 尔维会议上,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得到多 数人的承认,但也有若干人对此提出了异议。爱因斯 坦是反对哥本哈根学派观点的主要代表。他认为量子 力学无疑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说,但他并没有接触到 事物的本质。
事例

大卫· 李嘉图和托马斯· 马尔萨斯两位是19世纪的伟大经济学家。 他们都是亚当· 斯密以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生在同一时 代,而且都以政治经济学见长,但两人在学术见解上却存在分歧。 1815年李嘉图出版了一本书对马尔萨斯的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驳。 但是此书写得很仓猝,因此马尔萨斯劝他重新写。李嘉图接受了 这一建议,在1816年致信马尔萨斯,说:“即使仅仅是为了我自 己的满足,我也将继续工作,直到使我的理论达到前后一贯的形 式。”于是导致了李嘉图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 问世。
5.4学术批评的作用
以学者为主体的学术研究,是在学者之间 的思想交锋——学术批评——中推进的; 离开经常化的学术批评,就难以实现学 术的繁荣。
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规范》肯定了学术批评的重要作用, 对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均提出了一些底线 要求,诸如“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 批评者应“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 据,以理服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被批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对 批评者压制或报复。”这些规定吸收了 学者的合理意见,对规范学术批评行为 有积极作用。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发表 学术批评的对象

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中即专门有一条“学术批评规范”, 其中提出:“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 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学 术争鸣。”“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 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批评者应正当行使学 术批评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被批评者 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对批评者压制或报复 。”
5.3.3打假式批评

打假式批评就是通过揭露典型的粗制滥 造、抄袭剽窃、假冒伪劣之作,警示学 术腐败的危害性,呼吁学人守住底线, 阻止道德的进一步滑坡,其侧重点是揭 示科学研究中的故意越轨行为。



在科学史中,对故意越轨行为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前 后的事。西方学者研究之初,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 经常被描述成科研中的“弄虚作假”、“欺骗行为”、 “剽窃行为”等。 “1988年,美国政府发布的《联邦登记手册》 (Federal Register)提出了”Misconduct in Science“这 一概念,并定义为“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 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 行为”。 1992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科学院和国家 医学研究院组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分析了美国科研 中越轨行为的特点后,将此定义具体化为“在申请课 题、实施研究或报告结果中出现的编造数据、伪造数 据和剽窃行为”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为书评事业作出很大努力 的萧乾先生,当年就订下一个原则:坚持自己 花钱买书来评,不评赠书。这样就自觉拉开了 人情距离,使书评多了可靠不欺骗的学术分量。 至于时间距离,报刊编辑们也当有意识关注一 些已经过往但仍有意义、价值的书,或约请一 些作者,写一些在他们阅历中发挥大作用的书 的评论,将那些真正饱含人类精神精粹的作品 张扬出来,这样不仅传递了文化的文明火种, 也可挽救眼下书评声誉下滑的颓势。
事例

“美籍华人史学家杨联先生的书评在国际 上是有名的,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明确、 绝不模糊。他对吉川幸次郎等人所著的 《元曲选释》一书的评价,举两例以说 明作者的博雅,又举八例,以补正作者 的失误,全篇没有空话。评者没有高水 平,是不敢这样做的,否则就要露出自 己的马脚。”
事例

陈寅恪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所作的审查报告, 认为冯书“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为 什么写中国哲学史的人必须对古人的学说应具了解之 同情呢?陈寅恪就这个重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 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 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 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 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 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 象,始可以真了解。”接着,陈寅恪对于什么是“真 了解”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常常被人引用。“所谓真 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 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 论。”

没有对学术造假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就失去了学 术打假的工具和手段。学术打假是为了净化学 术环境,促进中国学术发展,对学术造假者揭 露一番批判一通,是可以解气消怨、警醒他人 的,从而对中国学术建设发挥其作用,但是仅 仅停留于此,就会使学术打假走向误区。因此, 在进行学术打假时,一定要对学术造假者和造 假行为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找出造假行为的个 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以及解决此类事件的正确方 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