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英语1301 张梦瑶29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攻击,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接近平衡,而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这样就极大地加重了解放区的战争负担。

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

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

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

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

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

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

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

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
动,迫使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

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

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

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

纵观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很少有直接跟蒋介石交锋的,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充分展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气魄。

他兵行奇招,出其不备,主动出击,挺近大别山。

然而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为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招险棋!
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

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

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

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毅然决定放弃后方,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

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

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及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

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

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必须将战争的地点转移到敌占区;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

结果使得敌人从陕西及山东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去围剿刘邓大军,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解放区的压力,从大的范围上打破了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使我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有两种评价,几十年来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别。

正面观点认为其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反面观点则认为刘邓大军共约12万人马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但立刻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有6万人生还,并且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吸引山东及陕西根据地的大批国民党军队,从战术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失败被随之而来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掩盖了。

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一个失误。

我赞成的观点是不能单纯的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与失败、意义与教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历史背景,融合战略与战术综合考虑。

通过综合考虑,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否加快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能够减少大别山人员伤亡而我们没有发现并采取;第三,千里跃进大别山初始制定的方针是否得以实现,或者实现了多少。

由于上面两个观点相比差别很大,我们无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即哪一种说法是符合实情的。

但有一点却是双方也是所有人都认同的,那就是刘邓大军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同敌人作战的,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作用的。

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毛泽东思想也是值得在现代军事理论中继承发扬。

解放战争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极差、面临中外各方面的敌人的疯狂进攻及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它的胜利既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插曲,不同的是这个插曲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转折,尽管它真正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但这个证明与其他证明不同的是:不论结果如何,它产生的意义与价值都将是积极的,它好的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坏的一方面会留给我们一定的教训。

为成功找经验,为失败找教训。

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并以史为鉴的标准。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别山精神依然是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开拓、不断奋斗。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却蹒跚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世界上完成真正的崛起。

事实证明,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就好比一座高楼大厦要有深厚地基一样,革命精神是我们的革命志士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时总结出来并发扬光大的,它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是被证明正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不能丢弃。

2002年一年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立即
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强烈反抗,而我们很少有人会考虑他为什么会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而坚持参拜,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这样做会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在日本国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不断生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提醒自己的国民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但我们却没有提醒自己的国民勿忘国耻、坚持学习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其实,有了这些革命精神,我们的国民才会不惧怕战争的来临,自然也不会害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挺进大别山正是这一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在和平年代,它都是我们国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武器,在外交中,它是我们震慑它国得有力“武器”。

一个国家只有认真学习了自己国家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思想才不会惧怕战争,这样才会离战争越来越远!
总之,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怕牺牲、不畏战争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