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味儿语言

首先,在轻声与重声的配合运用上,如"大爷"的爷字,普通话应为二声,但京腔却一定要将爷字说成轻声,如果称呼家族中排行第一的"本家大爷",则将"爷"字发出乎声,不必发轻声。其次,"儿化韵",总的说来,仅是约定俗成。如对人的称呼"小丫头儿"、"小小子儿"、"老爷们儿"等就加儿化韵,而"大丫头"、"大胖小子"、却不加儿化韵;对于老者也不因其年长而不儿化韵,如老头儿、老家儿(指父、母),而同样是称呼长辈有时却不加儿,如老太太、大奶奶、大姨妈等;姨可以加"儿";妈(母亲)则不能加"儿",否则意义就变了。如"老妈儿"是指仆人;"老妈"指年事已高的母亲。还有一些土语,语尾不加"儿",而在中间加"儿"如:"人头儿次"(人品差)、"手头儿黑"(吝啬)、"笔杆儿硬"(文章写得好)。

京味俚语另一特点是融汇和改造了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因为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尤其是清代,许多民间俚语都是从满语脱颖而出的,最典型的是童谣当中的满语,如"阿哥,阿哥,你上哪儿?我到南边采梅花,采罢梅花到我家,达子饽饽就奶茶,烫你狗儿的小包牙。其中,阿哥的"阿"读第四声;"达子饽饽"指满、蒙旗人的糕点,"狗儿"并非谩骂,对晚辈是爱称,对平辈是戏称,表示亲近。

京味俚语还表现在俏皮话与歇后语上。如:武大郎卖尺包儿--人货软;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当警察--糊弄局;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儿;猪八戒弹弦子--没谱儿;猪八戒摔耙子--不伺候(猴);老虎戴念珠--假充善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京味俚语有强烈的时代性,有的来自旧日话。如清末时称火柴为"洋取灯儿"。后又叫"洋火";收音机叫"无线电"、"电匣子"、"话匣子";布鞋叫"片儿鞋",现在又引伸为"片儿懒";懒汉鞋叫"白边儿懒"等。

京味俚语有其阶层性和行业性。如旧时厨行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去准备席面菜撰,谓之"落作儿";国药行将配方中的主要贵重药材加量,谓之"加料儿"、"双加料儿"。还有由赌博引伸出来的俚语,如推牌九中的"出么蛾子"(喻坏点子)。旧时说"蔫人出豹子",指平时不出风头,一但机会成熟就出个惊人的点子。由打麻将牌引伸出来的"干锅儿啦",指将老本输光了。还有的则是由看守所、监狱传出来的,如"二进宫"指第二次复犯被捕者,"驾崩"本指皇帝死,但以谐音引伸为"架出去崩了",指被执行死刑等等。

京味的方言口语具有语音丰富、活泼,也有随便、戏谑、粗俗等特征。人们在街头巷尾,日常口头交谈中频繁运用,倍感亲切,并深受大众的青睐,成为"京味儿"十足的方言。(完)

谈谈老舍的“京味儿”作者:不详时间:2007-12-26 7:55:22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872 说说道老舍先生的作品就不能不说到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拿《茶馆》举例,第一幕,幕启:“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满台奔跑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褴褛的乞讨者,相面的唐铁嘴。。。。。。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声吆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叫卖声。。。。。。,洋洋大观的场面,让人接应不暇,“幕一拉开,观众就眼花缭乱,颇有顾此失彼的担心”。尽管是那些并未亲眼

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具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这是北京的茶馆文化。

之所以有这种效果,第一是因为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字条,后台厨房的炒勺敲打声,柜台、炉灶、高大的屋子,摆着长桌与大桌,长凳与小凳,后院高搭着凉棚,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相面算卦走街串巷,让人一看就知道老北京的茶馆,如今的茶馆中想必不会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烂肉面也早就成了历史。

其次就是对于民俗的表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通过错综的风俗史画,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五光十色的特定生活场景的描绘,被恩格斯称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同样,老舍卓越的艺术画笔下的民俗风情给我们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清朝灭亡,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十多年的历史。

自元代以来的近八百年中各种文化形式在京城盛行,作为正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建都北京,给它带来的影响最大,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形形色色在这里体现得最突出。老舍先生是满族人,他笔下的民情习俗也有着浓厚的时代特点和满族生活特点。从想娶老婆的庞太监,想作皇后的庞四奶奶,再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兴办实业的秦二爷,囊括了北京的各个阶层。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在老舍的文章中留下声影,同时也为末代王朝敲响了挽钟。

老舍先生笔下的民俗风情不仅是“京味儿”的大的文化背景,也构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斑斓的老北京传统习俗风味的工笔画。如在开篇提到的《茶馆》中旗人装束的打扮等。再有就是“礼”,老北京人不仅礼多,而且做事要脸面,所谓“外场人不做老娘们事”。松二爷、常四爷一出场就是让茶、请安。第二幕时常四爷卖了菜,松二爷衣着寒酸吃不上饭,一见面仍然是请安。

这种种形象、礼节、打扮除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在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找到,只有北京独一“味儿”。

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上语言的运用也很重要。老舍发现了中国话、北京话所具有的简劲,特别是戏剧对话。老舍举过一个绝妙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媳妇哭婆婆,或许用点修辞,当她哭自己的儿女时,她只叫一两声‘我的肉’,而昏倒了!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工友在他痛苦的时节,是同样的只会叫‘妈’的。”

那么具体说到“京味儿”,我认为应该是以北京普遍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为背景,且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融合成一个整体。但是从其它表现北京的作品中,虽然也有许多地道北京方言的运用,也有提笼架鸟,却不能被称为“北京味儿”。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老舍本身就是北京人,他本身就具备北京人的精神、气质、性格。老舍一生的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其它时间“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曾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老舍虽说是“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必是经过长期积累,才对北京生活、文化等一切有透彻理解。心中有丘壑下笔自然有神。

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作者总结的“京味儿”作品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京味儿”题材的合格线;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我虽然也有涉及,但也不是十分深刻,总之老舍这位“语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