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我的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我的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引言

自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重视铁路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始终在为提高列车的行车速度作不懈的努力。在我国铁路“十五计划”编制中已明确指出,要加强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逐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各省会城市和其它大型城市间铁路快速客运系统。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荷载的基础,它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路基几何尺寸的不平顺,自然会引起轨道的几何不平顺,因此需要轨下基础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小的永久变形,以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平稳运行。从德、法、日三国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设计咨询结果来看,德、法强调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其追求沉降的目标是不均匀沉降为零。工后沉降的指标相对而言较为严格,如何确保路基沉降变形满足质量标准要求成为路基工程的重点课题。我国从很早开始对高速铁路基础关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借鉴国外高速铁路大量理论、试验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相关设计暂行规定和设计指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2005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了《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此拉开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序幕。

本设计是根据铁道部建设司2006年4月10日下发的《关于尽快开展〈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编写工作的通知》[1]的要求和《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2]中对线下构筑物的变形测量提出的相关规定,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相关评估技术要求,进行编制的。

1 哈大客运专线四平段概述

1.1 工程概况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被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铁路建设重点工程,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中“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900公里。中铁十九局集团哈大客运专线管段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境内,为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站前土建工程Ⅲ标DK579+140~DK602+407.3段工程,线路全长23.2667km,其中桥梁长

13.77807km,占59.22%,路基长9.48923 km,占40.78%。工程投资6.86亿元。路堤结构形式为级配碎石,中粗砂、AB组填料、改良土,地基采用CFG桩或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

沉降和变形观测里程起始于DK579+140,终止于DK602+407.3,其中包括八棵树大桥、三叉河大桥、英城大桥、龙王庙大桥等10座大桥,DK597+224、DK597+713、DK598+250等10个涵洞和靠山屯—八棵树路基、八棵树—三岔河路基等10段路基。

1.2 作业区自然状况

1.2.1 地形、地貌

本区段可分为三大地貌单元,即起点到DK579+333为属低山缓丘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有一陡坎,高差约13m;向北为微丘状剥蚀平原区。该段地势上形成中部高南北低,东西向较为平坦,地形纵向起伏较大;DK600+400~DK602+407.3位于苏台河一、二级阶地,地势平坦、开阔,相对高差0~12.14m。

1.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工程地质概况

本区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残积粉质黏土层,厚1~15m,坚硬-硬塑,局部软塑。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厚1~20m,硬塑,粉质黏土呈层状分布于黏质黄土层下部,厚度2~6m。底部为白垩系泥岩,风化层厚10~30m。部分地段见第三系富峰山期玄武岩、石灰系大理岩。沿线存在季节性冻害问题,白垩系泥岩及泥岩夹砂岩,抗风化能力差、强度低、易崩解、属极软岩,具膨胀性。沿线露出的第四系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全新统残积粉质黏土都含有亲水性黏土矿物,具有弱-中等膨胀性。

2)水文地质概况

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人工地表水垂直入渗。第四系孔隙潜水广泛分布于河流漫滩及阶地的砂砾石层中,漫滩及一级阶地地下水位较浅,一般为1~10m ,二级阶地为5~20m;黄土台地地下水位差异较大,孔隙水附存于黏质黄土及砂砾石透镜体中,埋深3~20m ,局部可达30m以上。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剥蚀微丘地带,该地区岩层的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储存创造了条件,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一般埋藏深度大于10m,随季节变化明显,年水位变化幅度为2~5m。沿线部分地段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侵蚀性,以硫酸侵蚀、二氧化碳侵蚀为主,环境作用等级一般为H1。

1.2.3 气象特征

本区段属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压995.9mb;年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37.3℃,极端最低气温-34.6℃;年平均绝对湿度9.0mb,日最大绝对湿度34.5mb,日最小绝对湿度3mb;年平均降水量632.7mm,年最大降水量778.3mm,年最小降水量448.1mm,年平均蒸发量1226.0mm,年

最大蒸发量1392.0mm,平均风速2.8m/s(主导风向SW),最大定时风速20m/s(主导风向SW),年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结深度148cm。

1.2.4 地震动参数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划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本区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采用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采用0.35s。

1.2.5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1)地层岩性

本区段自上而下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积粉质黏土、白垩系下统泥岩夹砂岩。工程地质特性描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粉质黏土(Q4el),呈层状分布于地表,浅灰色~灰黄色,硬塑为主,Ⅱ级普通土бo=150KPa。

白垩系下统:泥岩夹砂岩(K1Ms+Ss),泥岩为主,夹有薄层砂岩。泥岩紫红色,含少量砂砾,泥质结构,层理构造,可见结核,成岩较差,风化产物为土状。砂岩以灰色、紫红色为主,钙质胶结,成岩较差,风化产物为砂状,岩层走向NE,倾向WN,倾角小于5°,бo=200~400KPa。泥岩具弱膨胀性。

2)地质构造

本区段构造单元属黑褶皱系,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张广岭隆起带)西缘与第二沉降带东部(松辽平原)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衔接复合部位,第三纪以来以下沉坳陷为主,但不同地区的沉降幅度具有明显的差异。

1.3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自19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重视铁路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始终在为提高列车的行车速度作不懈的努力。高速铁路的实际应用发源于日本,自1964年日本建成第一条高速铁路后,铁路焕发了新的生机,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高速铁路建设热潮,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相继发展了高速铁路。1964年10月1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正式开通营业,全长515公里,高速列车运行速度达到210公里1小时。这条专门用于客运的电气化、标准轨距的双线铁路,代表了当时世界第一流的铁路高速技术水平,并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由试验阶段跨入了商业运营阶段。第一条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出现了生机,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预示着“铁路第二个大时代”的来临。高速铁路发展是长期努力的结果,高速铁路技术不是一项过时和停滞的技术,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高速铁路集中反映了当代新型牵引动力、高性能轻型车辆、高质量线路、高速运行指标、高速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进步,代表了铁路技术的

最高成就,是当代技术进步的结晶。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给出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广泛吸收引进国际先进成熟技术与自主研发、创新相结合,博采众长,系统集成,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2005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了《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此拉开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序幕。

1.4 沉降和变形观测的目的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基础和过渡段形式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2 沉降观测的内容及要求

2.1 沉降观测的内容

2.1.1 路基

1)路堤: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和地基条件,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两侧路肩的沉降观测;路基两侧坡脚的沉降观测。

2)路堑: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和地基条件,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两侧路肩的沉降观测。

2.1.2 过渡段

根据过渡段的设计形式,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有:路桥过渡段沉降观测;路堤与涵洞过渡段沉降观测;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2 沉降观测的控制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作为无碴轨道结构的基础,对路基的沉降变形非常敏感,要求沉降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之内。工后沉降指的是路基上部关键部位竣工验收后整个构筑物体系所产生的沉降量,是路基沉降的主要控制对象。我国拟建的高速铁路无碴轨道在汲取国外沉降控制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线路运营、结构允许变形,从路基竣工后扣件可调整的总沉降量,20m结构长度范围内的不均匀沉降、路基与桥涵之间差异沉降形成的错台,以及轨道结构单元之间形成的折角等多方面对路基变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见表2-1。

表2-1 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Tab.2-1 High-speed railway track settlement after ballast control standards

均匀地基长≥20m允许工

一般情况允许工后沉降

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错台折角

后沉降

≤15mm ≤30mm 20mm/20m ≤5mm <1/1000 无碴轨道的工后沉降控制值,应从满足扣件可调整量、线路舒适运营、上部结构允许变形以及工程的长期稳定性综合考虑确定,以满足无碴轨道结构形式的要求。根据德国铁路技术规范规定,对于调高量为30mm的扣件,在施工中允许调高+6mm和-4mm,那么只剩20mm可以调整,再考虑运营期轨道结构变形要留有5mm的余量,实际上可以用于路基沉降调整的仅有15mm,路基的沉降不大于15mm才能保证设计的轨道高程,这可是局部调整的极限。对于20m范围内路基的均匀沉降,德国规范的规定可以到20mm,对于更大范围的情况,规定为扣件可调整范围的2倍,即30mm。由于在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的差异沉降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在轨道结构中采用特殊的过渡措施可以承受5mm的差异沉降,因此规定工后的差异沉降小于5mm。对于路桥、路涵等过渡段沉降造成的折角,日本新干线板式轨道线路规定不大于1/1000,德国无碴轨道技术标准规定不大于1/500,我国首次在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对铺轨工程完成后由于过渡段沉降而造成的折角,采用不大于1/1000来控制。

3 观测点布置

3.1 路堤和路堑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3.1.1 路堤

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间隔不大于5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基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应适当加密,25m布设一个断面。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个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堆载预压时每个路堤观测断面应布设一组组合式沉降板,即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每组包括观测内容中要求的深度上的不同部位),路基两侧路肩布设变形观测桩,路基两侧坡脚外1m各埋设水平位移观测桩一处。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每个断面3组观测点,路堤堆载预压断面图见附录C图1。

无堆载预压的段落,两侧路肩各设变形观测桩1个,路基两侧坡脚外1m各埋设水平位移观测桩一处,路堤无堆载预压断面图见附录C图2。

3.1.2 路堑

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5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基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以设计文件为准)应适当加密,25m布设一个断面。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无堆载预压的段落,每个路堑断面在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路堑无堆载预压断面图见附录C 图3。

采取堆载预压的段落,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路堑堆载预压断面图见附录C图4。

3.2 路堤和桥梁、涵洞过渡段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3.2.1 路桥过渡段

1)于路肩两侧各设置一处观测桩,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路基两侧坡脚外1m各埋设水平位移观测桩一处,其埋设应能牢固可靠。

2)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3个观测断面,分别设置于与桥台连接处、距离桥台5~10m、20~30m 处。

3)每个路基观测断面应布设一组组合式沉降板,即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每组包括观测内容中要求的深度上的不同部位)。

路堤与桥梁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图见附录C图5。路堑与桥梁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图见附录C 图6。

3.2.2 路涵过渡段

1)每个路基观测断面应布设一组组合式沉降板,于路肩两侧各设置一处观测桩,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其埋设应能牢固可靠。

2)每个路涵过渡段路基设置6个观测断面,分别设置于涵洞与路基交界处、距离涵洞5~10m处,距离涵洞10~20m处。

路堤与涵洞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图见附录C图7。路堑与涵洞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图见附录C 图8。

3.2.3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分别在距离填挖分界点5~10m处设置路堤、路堑观测断面各一处。

4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

4.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测量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垂直位移观测网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建立。

建立沉降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水平位移观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观测精度要求建立;高程应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垂直位移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85黄海高程基准)。

4.2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方式

沉降观测网(高程控制网)由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沉降观测网的建立方式是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来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路基进行沉降观测。在沉降观测水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水平位移观测网(平面控制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观测精度要求建立(平面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为同一点),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观测,按照国家三等平面控制的精度要求和施测方法观测。4.3 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的布设与观测

4.3.1 水准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采用铁路设计院提供的41个Ⅱ等水准点。这些水准基点是铁路设计院在规划设计阶段测的高等级点,其平面坐标按照国家二等平面控制的精度要求和施测方法观测,高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施测方法观测,点位精度高,保存完好。

4.3.2 工作基点的布设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水准基点也可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50m~100m,沿线路方向间距不宜大于200m。工作基点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不设立工作基点,在水准基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工作基点采用混凝土预制桩(预制时插入Ф28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埋深不得小于2.0m(本管段冻土层厚度1.6m),并应采取防护措施加以保护。

4.3.3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观测

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了沉降变形观测网。把水准基点作为已知点,工作基点为未知点组成

GPS平面控制网,按照国家三等平面控制(GPS C级网)的精度要求和施测方法观测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同样,把水准基点作为已知点,工作基点为未知点组成高程控制网,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施测方法观测工作基点的高程值。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哈大客运专线四平段TJ-3范围内的水准基点采用41个Ⅱ等水准点,工作基点(加密点)有62个。

4.4 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水平位移观测网控制点宜采用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应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或红外测距反射片。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见表4-1[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3[4]。

表4-1 沉降观测精度

Tab.4-1 Settlement observation accuracy

垂直位移测量

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5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3

表4-2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Tab.4-2 Requirements of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

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mm

监测已测高差

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

和要求

二等0.50.13≤0.3n≤0.5n DS05型仪器,按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表4-3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Tab.4-3 Requirements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network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

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

±6.0<350±1.8≤1/70000

按照国家三等平面

控制要求观测<350±2.5≤1/40000

5 沉降观测方案设计

5.1 路基沉降观测

5.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观测点的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5)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5.1.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由设计、施工、监理方在现场核查确定。

5.1.3 沉降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1)观测元件的选取

观测元件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及精度要求。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相结合进行观测。

2)观测元件的埋设

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基填筑施工前埋设。

图5-1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参考图(单位:mm)

Fig.5-1 Subgrad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pile reference surface (unit: mm)℃沉降观测桩

采用100mm×100mm×1100mm规格的C15混凝土预制桩,埋入钢筋原长不小于40cm,直径不小于20mm,底部做成带弯钩状,露出混凝土面5mm打磨成半球状表面作好防锈处理。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挖坑埋置于设计位置,采用砂浆浇筑固定。路基面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m基床底层顶面,埋设规格见图5-1,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监测桩标高变化;路堤地段位移桩埋设于堤脚外1m处,用全站仪测量位

移桩水平位移变化。

℃沉降板

沉降板由底钢板(50cm×50cm,厚1cm)、金属测杆(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

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沉降板埋在褥垫层顶部并嵌入其内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量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5.1.4 监测方法及要求

1)观测频次要求

℃所有元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正式填筑前,必须对所有元件进行复测,作为正式初始读数。

℃路基施工各阶段沉降观测频次见表5-1要求。

表5-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Tab.5-1 Frequency of settlement observation to the road

观测阶段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1次/周

第2、3个月1次/10天

3个月以后1次/2周

6个月以后1次/月

冬季:冻结期与冻融期观测频次比平常期增加一倍

无碴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

℃测试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2)观测方法及测量精度要求

所有标高水准测量应满足二等变形等级测量技术要求,测量精度:±1mm,读数取位至0.1mm。

3)元件保护要求

℃根据沉降变形观测监测组的工作安排,各小组成员按分工在管区内进行元器件的埋设、观测和保护工作。

℃元件埋设前应根据现场情况以及元件自身编号作好记录。

℃所有监测元件埋设时或监测过程中损坏应及时补埋或经设计、监理确认采取其它替代措施。

℃沉降板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沉降板不受损坏。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

5.2 过渡段沉降观测

1)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2)分别在路桥、路涵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10m处、20~30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剖面沉降沿线路斜向对角线连续布置沉降管,并在沉降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

3)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4)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

5)沉降观测的频次按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进行。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5.3 作业方法与技术要求

5.3.1 使用仪器

依据水准测量规范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本次水准测量外业观测采用瑞士生产的莱卡DNA03型电子水准仪及配套一对因瓦条形码水准尺进行测量。仪器标称精度为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0.3mm。仪器使用前须经仪器检定部门鉴定合格。

作业前须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检校,作业前、后及作业过程中须定期进行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平行性检验(即i角检验),要求对于二等水准i 15"。

5.3.2 人员组织

为提高质量,要求每个观测小组每组至少4人,其中组长、副组长各1人,负责主测和内业处理,其余人员负责立尺和跑点选线。此外,技术负责人1人,主要负责总体技术方案确定,外业观测路线选定,观测成果质量检查以及各作业组每日观测工作量和内容安排、安全等工作。

5.3.3 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其主要技术指标见表5-2[4]。

表5-2 二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

Tab.5-2 Requirements of the second-class leveling

级仪器

视线长度

/m

视线高度(下

丝读数)/m

前后视距

差/m

前后视距

累计差/m

基、辅面读

数较差/m

基、辅高差

较差/m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m

二等

1

DS、

05

DS

≤50 ≥0.3 ≤1.0 ≤3.0 ≤0.5 ≤0.7 1n或4L

注: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n为测站数。

5.3.4 作业方法

1)一般要求

①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

2)观测方法

①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且测站数为偶数,水准测量观测程序是:

往测观测顺序是:前视基本分划——后视基本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前视辅助分划

返测时,观测顺序与往测时相反,是“后前前后”[6]。

℃注意事项

a、水准路线应尽量沿坡度平缓的交通道路布设;

b、选择标尺分划成像清晰、稳定和气温变化小的时间观测;

c、观测前二十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凉处,晴天观测要打伞,迁站时罩上仪器罩;

d、视线长度、视线高不能超限,每站的前、后视距基本相等;

e、安置脚架应使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的左、右两侧,观测员绕第三脚于半米外走动;

f、一测段水准路线上(两个水准点之间)的测站数必须是偶数。往、返测的前、后标尺必须交换。

g、各测段应沿同一路线、用同类仪器与尺承进行往返测,最好是往、返测的测站和尺承位置相同;

h、相邻测站观测程序相反。

3)观测成果整理方法与要求

观测成果整理按如下步骤、方法和要求进行整理:

℃按实际观测的水准路线绘出附和或闭合环草图,作为计算高差闭合差的工作底图。

℃每日外业观测结束当天,各组须立即把本组的电子观测记录手簿传输到计算机中,并用平差软件计算观测成果。打印出观测记录和观测成果经检查确认无误后签字归档,并将电子资料在电脑里做好备份。

℃平差计算前对水准网所用高差加入水准尺长度误差改正δ和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ε等项改正,具体改正方法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水准测量外业高差改正数计算章节。

℃平差计算:水准网的解算及平差计算采用同济大学开发的《水准网平差软件》,分别进行整体评差。

6 观测资料的整理

6.1 资料整理要求

1)所有测试数据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擦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2)所自动采集的观测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7]。

3)按照资料提交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绘制有关分析曲线及完成有关报告。在路基面观测第三个月末、六个月末及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路基面、地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对于路基工程,在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

4)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当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上报,并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筑,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8]。

5)观测数据及观测报告作为铺设无碴轨道前评判路基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及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

6.2 提交资料

1)沉降观测资料表格

沉降观测资料表格有: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剖面沉降管测试资料汇总表;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h—时间t—沉降s 曲线格式;路基面沉降时间t—沉降s 曲线格式 [11]。

2)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控制点平面布置图。

3)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

4)观测记录本(簿)。

5)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6)沉降变形过程及变形图表。

7)沉降变形评估分析成果资料。

7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7.1 路基

路基沉降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施加荷载的初期,沉降速率由小到大,随着时间增长,沉降的速度由大变小,沉降过程趋于稳定。填土高度不同的路基,沉降曲线的斜率不同。沉降速率越大,沉降稳定需要的时间越长。但当路堤达到设计高度后,其沉降可以某种曲线方程描述。路基沉降在荷载保持稳定条件下的地基沉降可用下列两种曲线来拟合:

双曲线:

)1()(at e S t S -∞-= (7-1)

指数曲线:

]1[)()(00t t b e a S t S ---=-= (7-2)

1)绘制沉降曲线

路基施工至设计预压标高后,持续监测不少于6个月,将监测数据分剖面绘制成“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如图7-1所示。再按实际沉降推算法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及后期的沉降速率,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工期要求,验证设计、调整措施使沉降满足施工控制要求。

图7-1 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

Fig.7-2 Curve of time -filling high -settlement

2)沉降推算方法

利用实测数据推算最终沉降量的,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三点法(对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指数曲线法)及修正有双曲线法等。根据现有的积究成果,推算方法与实际沉降对比,积累经验较多的推算方法主要有双曲线法和沉降速率法。

3)沉降推算

℃推算总沉降量和不同时期的沉降,宜采用双曲线法和指数曲线法。

a 、指数曲线法

推算最终沉降量的公式为:

)()()

()(2312232123t t t t t t t t t t S S S S S S S S S S S ------=∞ (7-3)

推算任意时刻沉降量的公式为: Bt d Bt t Ae S Ae S S --∞+-=]1[ (7-4)

式中:

2132211()()()t t t t B t t In S S S S =-*-- (7-5)

)exp()]exp(1[111t t t d B A B A S S S ----=∞ (7-6)

28π=A (7-7)

b 、双曲线法

推算最终沉降量的公式为:

)]()[()(121212t t S t S t t t S --=∞ (7-8)

推算任意时刻沉降量的公式为:

∞*+=S t a t S t )(,112t t S S t a -∞*= (7-9)

℃沉降速率法

根据实际的监测数据计算,确定地基沉降速率,公式为: v=t ??S =121t t S S --2

(7-9) 通过沉降速率的推算,便可计算出满足工后沉降所需的预压时间t 时刻对应的沉降速率,以此作为控制路基沉降稳定与否的依据。

4)沉降分析评估的内容与要求

根据监测数据推算沉降,推算的准确性必须经过评估。系统的分析评估目前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

℃监测数据和趋势确定的检验

检验监测数据与拟合的沉降双曲线之间趋势的符合性。当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r ,满足相关系数r ≥0.92时为“优”。

℃预测稳定性检验

根据监测数据和拟合的沉降曲线,推算一定时期(一般为6个月)后的沉降,拟合曲线的推导一般以三个月为周期反复进行以不断逼近路基的真实变形状况。具体的说,在路堤完成填筑、安装沉降观测桩后,按规定的周期测定三个月后可根据三个月测定的沉降观测结果推导第一个拟合曲线S 1(t)。根据这个沉降拟合曲线可外推(预测)六个月后的沉降S 1(t=6个月)然后继续观测三个月,并检查第一次预测结果是否合理。然后根据总共六个月观测的结果推导第二个更接近时间的沉降拟合曲线S 2(t),以这种方式不断逼近真实的路基变形发展。当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认为预测的稳定性达到了“优”。

℃预测准确性的要求 当预测的时间满足条件%75)()(≥∞=t S t S 时,预测才是准确的。

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时间t 时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7.2 过渡段

1)一般规定

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对

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2)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方法

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方法同路基的预测、评估方法。

3)过渡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7.3 评估资料上交

1)单元评估申请表:包括评估单元的里程范围、全长、评估单元分段情况、工程概况、过渡段分布情况等;申请的原因是路基填筑完毕、路基堆载预压完毕、涵洞成形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已按设计要求达到6个月,沉降变形已经趋于稳定;进行简单的沉降数据采集,采集此评估单元断面分布情况和涵洞分布情况;根据汇总表反映出此评估单元各分段基底、基床、路肩的最大和最小沉降量。

2)单元评估申批表:监理单位、评估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对此评估单元的意见和结论。

3)单元自评报告:包括此评估单元的工程概况、过渡段分布情况、评估单元各分段堆载或填筑开始及完成日期、各分段和过渡段的基础形式等;评估依据及评估所引用的资料;评估单元各分段堆载或填筑前后的观测期数及最大、最小沉降量;各过渡段最大、最小差异沉降量。

4)累计沉降量汇总表:各断面从开始观测日期到评估预定日期各观测周期的累计沉降量、断面里程、路基形式及接管日期等。

5)设计观测断面:设计观测断面是由铁道部设计预定的,不能随便更改的(除非各承包方向铁道部申请更改)设计材料。它反映出了各观测断面的里程、断面间距、路基形式、各观测断面的观测点布设和过渡段形式。

6)沉降曲线相关系数汇总表:根据双曲线型法算出各观测断面和过渡段的所有观测点的沉降曲线相关系数。

7)堆载(填筑、架梁)完成后累计沉降量统计表:各观测断面和过渡段的所有观测点的堆载或填筑完成前累计沉降量、统计期累计沉降量、堆载或填筑完成后至统计期累计沉降量、堆载或填筑完成后日期和总沉降量累计日期。

8)观测日期、期数、天数统计表:各观测断面和过渡段的所有观测点的初始日期、堆载或填筑完成日期及期数和天数、计算日期、堆载或填筑完成后期数及天数、总观测期数。

9)相邻点差异沉降量汇总表:各观测断面基底的沉降量和过渡段平均沉降量及相邻点差异沉降量。

8 实测数据分析

路基基础沉降分析评估采用曲线回归法。根据观测数据,采取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

哈大客运专线四平段三岔河—八棵树(TJ3017)路基以半填半挖形式通过,位于微丘状剥蚀平原区,该处地势较为开阔,地形起伏较大,泥岩为主,夹有薄层砂岩。泥岩呈紫红色,以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砂砾,泥质结构,层理构造,可见结核,成岩较差,风化产物为土状,砂岩以灰色、紫红色为主,泥质胶结,成岩较差,风化产物为砂状,泥岩具弱膨胀性。本设计就此段路基中的DK597+214和DK598+242断面做实例分析。

实例一 断面DK597+214开始观测于2009年6月10日(在此之前也有观测,因种种原因观测桩遭破坏导致重新观测)堆载开始于2009年11月25日,结束于2009年11月30日。根据累计沉降量汇总表,求出a=26.0602;b=0.3054;相关系数r=0.9792(其中a 和b 为负荷不再变化时的数据代入

方程组)(

归bt a /t U 0++=U 和b U U f /10+=求得的系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121212t t S t S t t t S --=∞=4.1mm 。划出的曲线图为8-1。

图8-1 DK597+214断面基底曲线图

Fig.8-1 DK597+214 section curve base

实例二 断面DK598+242开始观测于2009年6月10日(在此之前也有观测,因种种原因观测桩遭破坏导致重新观测)。根据累计沉降量汇总表,求出a=28.5931;b=0.3636;相关系数r=0.9988。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一、概况 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是通过对线路路基、桥梁、涵洞工程的沉降观测和对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的结构安全的有效手段。京沪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应工程状况。 地质情况 二、构筑物工程沉降观测技术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7、工程施工图纸和文件。 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及观测要求 1、在施工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和方法进行加密测量。

2、高程基准点一般不大于200m,以便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使用DS1以上级的光学或电子水准仪和铟瓦尺。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检校,并保留检查检定记录。做好基准点的保护,发现丢桩和移动应尽快加以补齐。对基准网进行定期复测,复测周期一般为6个月。 4、沉降观测的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并应在成像清楚时段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半小时、日落后半小时内及其他不利观测的天气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仪器i脚进行检校,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5、各种观测记录薄要记录清楚、整齐、工整不得有涂改现象出现,记录错误应全行用横杠划去,提行重记。 四、桥梁的一般规定 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累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 发表时间:2018-05-25T10:37:44.0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作者:胡英剑 [导读]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使得国内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610072 摘要:高速铁路在线性波动和变化上表现的非常平缓,因此也造就了高度平滑顺畅的轨道,但是这也要求高速铁路的路基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才能为乘客提供高速度和高舒适度的服务。同时这也说明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据此,本文针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和应用规范进行了详细探讨,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和创新提供引导帮助,为高速铁路建设质量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精度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使得国内生活节奏不断变快。这也使得我国铁路建设和服务上融入了迅速和稳定的观念。我国在铁路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等方面屡次取得突破性发展,为列车提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在超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十分有效。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来看,我国的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不少细节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打磨。因此,高铁建设工程的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强化对于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要点的掌握,提高工作的质效水平,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国铁路运输,更好的保障我国居民出行安全与体验。 一、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的工作要求 (一)设备的精密和准确度要求 精密设备和仪器作为保障数据精准度的基础,需要摆在观测工作的首要位置,确保不会因为仪器本身的误差导致整个工作付诸流水。从我国铁路建设技术标准和要求上来看,沉降观测的误差值需要保持在变形值的5%到10%之间,这其中需要包含天气、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过允准范围。这对与沉降数值的准确性具有相当的保障意义。铁路观测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可以因为铁路观测条件限制而敷衍了事,条件受限可进行方案变更,采用变点位或三角高程的模式都能满足需求。 (二)时间的准确性要求 高铁建设工程在路基标准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路基沉降的观测过程中,也需要对时间具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初次观测的时间需要进行保障,确保初次数据测量超过两次,并通过平均值的模式来确定初始值的最终数据,切不可大意、马虎、敷衍。而随后开展的复检工作也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规范进行观测,尤其是不能因为时间空余来随意调整观测周期,或是对数据记录进行捏造,否则将造成数据失准。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对观测间隔时间的确定,以地基的沉降值及沉降速率来进行确定,若是出现观测连续的不稳定性,也需要及时进行观测周期的调整,以此来保障综合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沉降数据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需要尽快与工程施工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采取地基加固或是调整措施,并对工程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也是对整个工程后期运营的重要保障,确保高铁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作为高铁路基沉降观测的工作人员,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符合工作的各项要求,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同时,实际工作也是考察自身实践能力的过程,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灵活,同时也需要能够面对各类复杂环境进行随机应变,迅速准确的找出科学的应对措施。唯有完成上述的各项要求,才是新世纪高铁路基沉降观测任务的合格工作者。 (四)观测地点的要求 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精度和准度,在观测地点的选择上也要引起重视,恪守观测地选择的各项要求。具体来看,观测地要能够准确反映高铁铁路路基的沉降状况;要能够便于观测人员进行观测,最好能够满足地势平整和地貌对称的要求;要确保观测地的安全性,最佳观测距离约为20m。 二、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分析 (一)工作基点桩的定位与埋设 高速铁路的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往往是从工作基点桩的制作与埋设来开始,同时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观测工作人员对于工作基点桩进行准确定位,防止因此所造成的巨大误差。具体来看,高速铁路路基观测工作基点桩的确定需要考虑实际观测对象所分布的状况,然后采用多个施工控制点同时设置的模式来实现更多的位移监测控制点,从而保障观测数据和结果的完整性、多面性、准确性以及科学性。通常条件下,路堤填筑高度高于埋管位置30cm的填土压实以后,在垂直线路方向开挖出宽20cm和深30cm的沟槽,并在整平槽底后与沟底铺设约5-10cm厚的细砂。现阶段,我国的高铁路基观测的工作基点桩定位和埋设两项工作属于技术难点,需要工程勘测单位对各项技术标准进行充分熟悉,对各项标准进行严格复核,便于技术人员对控制点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施工计划进行准确调整。 (二)观测板沉降方法 沉降观测板测杆顶面高程测点通常使用水准模式来进行测量,按照精度测量需求标准和实际工作效率定期进行。同也需要在测杆头绕上测量专用帽以用于沉降观测板。刚好以测杆套入为宜,并以此作为测量帽下部,以一半中心为球型的测点则作为测量帽上部。在进行接高高程测量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接高沉降板的测量工作。 (三)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的观测方法 高铁线路穿越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同时也使之观测工作需要受到各类环境因素和地质要素的影响。因此,在观测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地段的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进行针对性的识别,根据具体的地质和水文情况采用特定的观测模式,并进行数据采集。 (四)地下土体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 高速铁路路基观测工作中,对地下土体水平位移的观测需要综合项目开展区域的地质环境、水文状况以及岩土层结构等要素进行综合确定。因为地下土体水平位移本身的变动具有相当的规律性,因此观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次重复进行,采用集中统计模式来进一步提高观测精度。首先需要利用四个相互垂直导槽,分别将其埋设到观测目标的体中。然后在后续的观测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为活动式测头安置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 标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2)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2)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 四、一般规定 (3)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 七、观测精度 (4) 八、沉降观测频度 (4) 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5) 十、组织与管理 (6)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暂定技术要求

新建贵广高速铁路 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暂行技术要求编写: 复核: 贵广高速铁路中铁二十一局工程指挥部工程部 2010年4月18日

1沉降变形测量 1. 贵广客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路基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 贵广客专沉降与变形观测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已有的CPI、CPII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已有的CPI、CPII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1.1本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按《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中三等精度标准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精度标准的规定执行。 表1.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具体为:在贵广客专沿线二等水

准控制点(包括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加密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之上,按国标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设臵沉降观测的工作基点直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加密后的水准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宜大于200米。一般情况下,每12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整体复测一次,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4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约170km;垂直位移监测过程中怀疑水准点(含工作基点)不稳定时,应立即进行全网或局部的复测直至能清楚地判明水准点(含工作基点)的沉降情况。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1.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1.2.2执行 ●表1.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注: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 m ●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 1.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 (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 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 (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 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846. 85为龙翔大桥)、DK179+100-DK179+282.375段区间路基、路基段落内的涵洞、高邮特大桥的所有墩台及梁体。 (2)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DK887+~DK889+段路基工程 观测、检测方案 一、观测方案 1、路基变形监测控制技术措施 高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应作为路基施工中的重要工序,贯穿整个路基施工始终。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测定每一层填料填筑过程中的地基沉降及整体水平位移和路基成型后的地基沉降及路堤本身的沉降值。在填筑施工期间,填土速率根据观测情况确定,如地基稳定情况良好可以酌情加快,反之减缓填土速率,当边桩横向位移大于5mm/d,地面沉降超过10mm/d时,停止填土。路堤填筑完成后,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沉降曲线,预测总沉降和剩余沉降。 该段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路堤基底沉降监测和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2、监测测试项目 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其他包括路基面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土或松软土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 ⑴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每10~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软弱地基时3个)。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个沉降板。沉降板

图1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图 由沉降板、底座、测杆(ф=2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ф=49mmPVC塑料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应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0.1m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填土高度小于2.0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0m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地面沉降量用仪器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mm。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并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⑵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堤地段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每断面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ф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 ⑶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也可减慢,

浅论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

浅谈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 张XX (中铁二十一局宝兰客专咸阳 712000) 摘要: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是确保铺设质量的基础,对保障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和高速铁路轨道的几何平顺性及稳定性有极大作用,是确定合理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的关键。本文结合宝兰客专西坪隧道沉降观测实例,介绍了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布设方案和观测过程,对高速铁路隧道沉降观测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测点布设;二等水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高速铁路建设也得以迅猛发展。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是高速铁路的两个重要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高铁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的意义和重要性。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沉降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因此对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数据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把关,使作业过程规范化,保证沉降监测作业的顺利实施,从而有力保障高速铁路的建设。 1.1工程概况 宝兰客专西坪隧道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与社堂镇之间渭河右岸黄土覆盖的黄土梁峁区,设计为双线式无砟轨道隧道,隧道起点里程IDK750+027,终点里程IDK754+304.8,全长4284.624m,隧道洞身全部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层中,通过段地形起伏较大,洞身段最大埋深244m,海拔高程1102~1342m,相对高差约340m。 1.2电子水准仪 相对于其它测量仪器,电子水准仪出现较晚,这主要是由于水准仪和水准标尺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且两者的距离可以以1米多变化到100米,因此在技术上引起数字化读数的困难,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攻克这一难题,电子水准仪也已普及,并具有能自动读数,作业效率高,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电子水准仪又称数字水准仪,它采用条码标尺进行读数,将仪器照准条码尺并调焦使条码尺成像清晰,人工完成照准和调焦之后,标尺条码一方面被成像在望远镜分化板上,供目视观测,另一方面通过望远镜的分光镜,标

浅谈铁路路基沉降的控制办法

浅谈铁路路基沉降的控制办法 摘要: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高等级铁路的规模不断加大, 提升铁路建设的科技含量是铁路建设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路基沉降观测,路基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易发生路基沉降的部位提出了一些预防方法。 关键词:路基沉降控制 为满足铁路运输需要, 保证运输安全, 提高铁路路基质量, 铁道部建设公司近十几年先后几次对铁路路基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 在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时提出了“强本简末”的要求, 设计标准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国家铁路的第六次大提速的完成, 快速铁路对路基的基床承载力与沉降变形要求更高, 仅局限于选线时尽量绕避不良地质地段, 避免高填深挖是不够的, 铁路路基的填料选择、沉降控制与观测、提高路基的防排水能力、加强过渡段设计及加强路基支挡防护设计显得更加重要。其中, 铁路路基的填料种类、压实标准与铁路路基的沉降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本文就铁路路基的填料选择与沉降控制这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路基填料 1.1 路基填料适用性判别 高等级铁路的路基填筑标准及对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均远高于普通铁路。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路基填料的勘察、鉴定、分类工作, 慎重对待取土场的选择。对填料需严格把关, 在勘察设计阶段就应当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来进行, 对其工程特性,适用性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后作出专门的评价, 以确定该取土场的填料用作路基本体或基床底层是否合格, 否则需考虑改良土方案或变更取土场。 由于地区不同, 路基填料也千差万别根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对于巨粒土、粗粒土填料根据颗粒组成,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细粒含量、抗风化能力等来分为A、B、C 、D组, 细粒土填料根据液限含水量ωL进行填料分组, 当ωL<40%时为粉土, 为C组,当ωL≥40%时为黏性土,为D组, 有机土为E组。 1.2 特殊填料在路基中的应用 在比较平坦的地区, 铁路路基取土较困难, 传统做法是在考虑经济成本与可行性的同时, 采取部分填料外运与集中挖坑取土或者薄取相结合, 在集中挖坑取土后, 再对取土场进行生态恢复, 如将取土坑留给当地百姓进行养鱼等经济生产。或者沿线与排水沟相结合, 挖深拓宽排水沟。这两种传统方法由于简单便于实施,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 并在很多类似线路中得以应用。

铁路工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工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设计文件、《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等要求,制定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变形监测网,设置变形观测点,负责线下工程变形的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保护观测设施,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 有砟道床地段路基稳定与沉降监测按设计要求进行。路基填筑施工完成后应保证半年以上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分析评估是否满足轨道结构铺设标准;对于高边坡路堑,进行边坡变形、应力状态检测,分析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1.沉降观测内容 本标段DK226+240~DK233+000范围内的桥、隧属于无砟道床地段,本标范围内其它路、桥、隧均属于有砟道床地段,沉降观测内容包括: ⑴无砟道床地段 ①桥涵工程 主要包括桥代表性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等。 ②隧道工程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⑵有砟道床地段 ①路基工程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②过渡段 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机构设置 项目部精测队分设沉降观测组,设组长1名,专职测量工程师3人,配备测量技工10~15人,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和沉降观测工作量增加测量技工,负责本标段内沉降观测工作。在沉降观测开始前,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培训。 3.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业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00m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DBSG-3标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新建敦化至白河铁路工程DBSG-3标段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新建敦化至白河铁路DBSG-3标段项目经理部 2017年12月1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3 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条件3 三、技术依据3~4 四、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4 4.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4 4.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4 4.3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4 五、人员及仪器配置4~5 六、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6 6.1本段沉降变形测量三等规定:5 6.2变形精测网技术要求:5~6 七、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6~15 7.1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14 7.2独立监测网的设置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3监测网点稳定性的验证错误!未定义书签。 7.4监测点的核实错误!未定义书签。 7.5测量数据的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7.6测量资料的整理归档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沉降观测具体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21 九、沉降结果的分析、评估21~26 9.1路基21~23 9.2桥涵23~25 9.3过渡段25~26 十、评估报告的汇编26

一.工程概况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新建墩化至白河客运专线DBSG-3标第三工区,工区起点DK93+270,位于丰产隧道进口附近,经墩化南站至工区终点DK102+100,全长8.83公里,其中梁式桥2座,框构小桥2座,涵洞16座,隧道3座,墩化南站站场1个,其余为路基地段,共分为11段。合同总工期24个月,即从2017年10月开工,到2019年10月竣工。管段内有CPI控制点、CPII控制点、水准加密点若干。 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墩白铁路DBSG-3标第三工区路基原地表多为种植土、粉质黏土、腐殖质土为主,地质情况变化不大,地层结构复杂,路基多以填方为主,岩质路堑边坡坡面需采用光面爆破开挖。 沿线位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气候多变,冬季易发生干旱,降水量季节差异性较大,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98米。 工点区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不同地段略有差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下迳流补给,由蒸发和补给地表水排泄,水位变化幅度2.0m~4.0m。工点范围内地下水化学侵蚀环境对对铁路混凝土结构不具侵蚀性。 三.技术依据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公司工程部) 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 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工程项目HQTJ-5标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编制: 复核: 审核: 施工单位:中铁十三局集团哈齐客专项目部一分部 日期:2009年12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适应范围 (1) 3.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2) 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3) 5.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4) 5.1 一般规定 (4) 5.2 观测的内容 (4) 5.3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4) 5.4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频次 (5) 5.5 观测精度要求 (6) 5.6 沉降观测要求 (6) 5.7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6) 6.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7) 6.1 一般规定 (7) 6.2 沉降观测的内容 (8) 6.3 观测点的布置 (8) 6.4 观测精度 (8) 6.5 沉降观测频次 (8) 6.6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0) 7.过渡段 (11) 7.1 一般规定 (11) 7.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 (11) 7.3 观测精度 (11) 7.4 沉降观测频次 (11) 7.5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2)

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1.编制依据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施工图设计文件》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2.适应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哈齐客运专线HQTJ-5标(DK218+000—DK256+680)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XXXX铁路综合Ⅲ标 审批表 编制: 复核: 审核: XXXX有限公司 XXXX铁路CZTZH-Ⅲ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三年三月

XXXX铁路综合Ⅲ标 路基沉降观测案 XXXX有限公司XXXX铁路CZTZH-Ⅲ标项目部二〇一三年三月

路基沉降监测案 一、编制围 XXXX铁路综合Ⅲ标XXXX段路基填筑、路堑开挖、岩溶注浆等施工项目。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图 2、《新建铁路XXXX铁路路基工程设计总说明及详 图集》 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 [2010]241号 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 三、工程概况 XXXX铁路综合Ⅲ标XXXX段全线路基长度7km左右,客运专线设计,有砟轨道,作为变形控制十分格的土工构筑物,施工中应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 四、路基沉降监测布置 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地势平坦、地基均匀良好的路堑与填高少于5.0m的路堤,监测断面可放宽至100m。地形地层变化处,地质条件最差,必须设置监测断面。过渡地段监测断面且应加密,一般过渡段在距台

尾2m、15m、30m等处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其中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应在构筑物中心位置应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分为地基沉降监测和路基面监测;正线路堑地段每5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一般土质或全风化岩质路堑监测断面仅在路基面设置监测点,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应设置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另外在软土、松软土地段在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个监测断面应在路堤坡脚外2m和8m 处设置位移观测桩,观测桩采用φ20钢钎,埋深大于30cm。 1、基底沉降监测:一般监测断面为在线路中心埋置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但当压缩层厚度>25m时,应在线路中心埋设一个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岩强风化层面,当基岩强风化层面埋深很大,则单点沉降计的锚固端应埋设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地面。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采用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小于15m时,则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岩面,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大于15m时,则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深度为15m,沉降计的顶面至基床换填底面。 2、路基面沉降监测:一个监测断面共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桩,于路基成型后设置。

铁路客运专线结构物沉降观测方案-简化_secret

铁路客运专线结构物沉降观测方案 关键字:结构物;沉降;观测方案 摘要:沉降观测决定无碴轨道的施工时间。施工中加强沉降观测对保证结构物及过渡段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本文重点介绍铁路客运专线结构物(过渡段)沉降观测的内容、测点布置、 观测的频度及精度、评定方法和判定标准等,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进行施测。施工高程控制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在沉降监测网建立后,应做好保护工作,同时,定期对沉降监测网进行复测,周期一般不长于六个月。 沉降监测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的气泡式水准仪,采用的水准标尺应与之配套,且是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需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且应在沉降观测前和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进行标定。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2 桥涵沉降观测 2.1 沉降观测的内容及布置 2.1.1 桥梁 (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 (2)桥墩:观测点原则上设在桥墩,数量每墩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等原则进行确定。 (3)桥台:观测点原则上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每个台顶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2.1.2涵洞 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个涵洞不少于6处,观测点原则上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位于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 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2.2 观测精度及频度 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开始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要求见下表1

新~~软基处理沉降观测测量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 - 2 - 二、编制依据 ..................................................................................... - 2 - 三、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原则 .................................................. - 3 - 四、路基沉降观测内容...................................................................... - 3 - (一)路基沉降总体要求...................................................................................................- 3 - 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3 -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 3 - 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 5 - 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 6 - 5、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 .......................................................................- 7 - (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9 -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 9 - 2、一般规定 ...............................................................................................- 9 - 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 - 10 - 4、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 - 10 - 5、监测断面布置形式 ............................................................................ - 13 - 6、断面观测的基本要求 ........................................................................ - 15 - 7、执行标准 ............................................................................................ - 16 - 8、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 - 18 - 9、观测频率 ............................................................................................ - 18 - 10、统计、汇总 ...................................................................................... - 19 - 11、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 - 19 - 12、测点保护 ...........................................................................................- 20 - 五、监测数据分析 ....................................................................... - 20 -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 1、桥梁: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 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 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 1、桥涵: 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 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 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 2、隧道: 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3.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根据沉降观测细则要求应在距不同结构物起点1m、10m、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位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3.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换填地段设有沉降板)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用0.15m用C15砼浇筑固定。 沉降板埋设: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PVC管)组成。钢筋砼底板尺寸为50*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砼预制,断面采用15*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设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十字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