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创建了第一代中国数字海洋系统。提出了数字海洋概念、内涵和体系 结构,发展了多源多尺度海洋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等技术;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 全面整合海洋信息资源,建成了迄今为止标准统一、数据最全面、信息最中国数
1
字海洋权威数据仓库;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于球体模型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 统,全面应用于国家和地方各海洋领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海洋管理决策服务能 力和海洋信息化水平。开发的 iOcean 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在 2009 年 6 月与 Google Ocean 同期发布并已业务化运行 5 年,建成的 iOcean@touch 数字海洋移 动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2)研发了系列国产化、区域化评价模型,建立和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环 境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和 主要海洋灾害的现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全面评价了我国近海新兴海洋资源状 况,掌握了可开发潜力;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近海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和“我国近海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等系列建 议,为国家和沿海省市编制十二五相关规划、制定有关政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提供了重要依据。
908 专项主要完成单位共 28 个,依次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 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 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 境监测中心、河海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中国科 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市地质矿产研究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广东省 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河北省海洋研究院、国家海 洋环境预报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 综合利用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中 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取得了一大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原创性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 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显著提升了对我国近海的认知水平。系统揭示了我国 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 系,编著出版了一批海洋科学典籍,如:涵盖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 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 8 大学科的《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 8 部,由 27 部专业专著构成的《中国近 海海洋》系列专著,由两岸三地一百多位专家编纂而成的《中国海洋生物图集》 10 册,全面记述我国海岛自然、人文和历史标志性海洋志书《中国海岛志》21 册(已出版 8 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 系列专著 13 部。
(1)建立了全新完整的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新制定发布了《海洋 生态调查指南》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 5 部国家标准,新制定出版 21 部海 洋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其中海岛、海岸带、卫星与航空遥感、海洋光学、海洋 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灾害调查等 14 部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针对海岛海岸 带、海洋水体、海底,构建了全新的海-地-空-天一体化近海综合调查模式及技术 体系,并发明了海底土液化动态监测系统、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和液 体振动、重力两用沉积物取样器等;首次对我国近海开展了全学科、全要素、全 方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我国近海全覆盖、高精度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数据,包括 第一次实测获得我国大陆海岸线、全国海岛数量和滨海湿地面积等,调查站位和 测线密度、技术指标和覆盖程度提高了 1-2 个数量级,调查比例尺由 1:100 万-1:50 万提高到 1:25 万-1:5 万,据此全面更新了近海环境资源基础图件。
包括上述系列专著工具书在内,共编著出版 196 部科学专著;在国内外公开 发表论文 3200 余篇,其中 SCI 和 EI 源刊论文 486 篇;获得发明专利 15 项、实 用新型专利 8 项,软件著作权 87 项。本专项获得的资料和创新成果不仅在推动 我国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近海国防能力、支撑海洋权益维护、 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科学用海、用滩、用岸线,开 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降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管理成本,预测预报和防避海洋灾害等方面,均已产生并将持续产生巨大的经 济效益。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2
以上单位分别主持或承担了我国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和有关 成果集成任务,获得了一批直接应用于沿海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环境保护、资 源利用、海洋权益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成果。下面对前 10 个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 创新贡献依次简介:
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负责了 908 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 定、成果集成设计,牵头专项成果总结及综合报告编制。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 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海洋灾害等 25 项调查 任务,河口动力沉积过程、重要三角洲演变、海洋地质灾害及海洋生态价值评估 等 14 项评价任务,物理海洋与气象、海洋底质、全国海岸带及中国海岛志等成 果集成任务 5 项。承担完成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的海岛海岸带和近岸 水体等调查任务 26 项,评价任务 14 项。 编制国家标准 3 部,包括 GB/T 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工程 地质》、GB/T 12763.9—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 GB/T 28058-2011《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主持《中国海岛志》系列志书编纂, 主编出版了《中国海岛志》2 册志书,编著《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底质》、《中国 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及《我国海湾开发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等专著 8 部,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物理海洋与 海洋气象》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发表学术论文 430 篇;取得发明专利 6 项,软 件著作权 13 项;建立了专项海洋地质样品库,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地质样品; 构建了 1954 北京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与 WGS84 坐标系间转换的关系。 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 908 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 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 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水体光学与遥感等 23 项调查任务,近海环流、海湾淤积灾害和养殖区生态等评价任务,海洋生物与生 态、海洋地球物理、全国海岛、中国海洋基本状况等成果集成任务。承担了浙江 省调查项目 4 项、评价项目 3 项、成果集成项目 3 项以及海南省调查任务 1 项, 成果集成项目 3 项。 主编出版《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和《中国海岛(礁)名录》,编著《中 国海洋保护区》、《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பைடு நூலகம்理》、《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生物与 生态》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一、项目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二、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 三、项目简介
近海是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核心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 发展,开发活动日趋活跃,近海生态环境资源承受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为 摸清我国近海环境和资源家底,支撑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 综合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2003 年 9 月国务院批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 与评价”专项(即 908 专项)。该专项历时 8 年,动员 180 余个涉海单位和 3 万多 名海洋工作者,动用调查船 500 余艘、执行 1000 多个航次、航行 200 多万公里, 航飞 294 架次、飞行 26 万多公里,对我国近海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 调查和评价,构建了我国第一代数字海洋系统。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
字海洋权威数据仓库;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于球体模型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 统,全面应用于国家和地方各海洋领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海洋管理决策服务能 力和海洋信息化水平。开发的 iOcean 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在 2009 年 6 月与 Google Ocean 同期发布并已业务化运行 5 年,建成的 iOcean@touch 数字海洋移 动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2)研发了系列国产化、区域化评价模型,建立和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环 境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和 主要海洋灾害的现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全面评价了我国近海新兴海洋资源状 况,掌握了可开发潜力;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近海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和“我国近海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等系列建 议,为国家和沿海省市编制十二五相关规划、制定有关政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提供了重要依据。
908 专项主要完成单位共 28 个,依次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 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 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 境监测中心、河海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中国科 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市地质矿产研究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广东省 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河北省海洋研究院、国家海 洋环境预报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 综合利用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中 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取得了一大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原创性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 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显著提升了对我国近海的认知水平。系统揭示了我国 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 系,编著出版了一批海洋科学典籍,如:涵盖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 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 8 大学科的《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 8 部,由 27 部专业专著构成的《中国近 海海洋》系列专著,由两岸三地一百多位专家编纂而成的《中国海洋生物图集》 10 册,全面记述我国海岛自然、人文和历史标志性海洋志书《中国海岛志》21 册(已出版 8 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 系列专著 13 部。
(1)建立了全新完整的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新制定发布了《海洋 生态调查指南》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 5 部国家标准,新制定出版 21 部海 洋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其中海岛、海岸带、卫星与航空遥感、海洋光学、海洋 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灾害调查等 14 部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针对海岛海岸 带、海洋水体、海底,构建了全新的海-地-空-天一体化近海综合调查模式及技术 体系,并发明了海底土液化动态监测系统、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和液 体振动、重力两用沉积物取样器等;首次对我国近海开展了全学科、全要素、全 方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我国近海全覆盖、高精度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数据,包括 第一次实测获得我国大陆海岸线、全国海岛数量和滨海湿地面积等,调查站位和 测线密度、技术指标和覆盖程度提高了 1-2 个数量级,调查比例尺由 1:100 万-1:50 万提高到 1:25 万-1:5 万,据此全面更新了近海环境资源基础图件。
包括上述系列专著工具书在内,共编著出版 196 部科学专著;在国内外公开 发表论文 3200 余篇,其中 SCI 和 EI 源刊论文 486 篇;获得发明专利 15 项、实 用新型专利 8 项,软件著作权 87 项。本专项获得的资料和创新成果不仅在推动 我国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近海国防能力、支撑海洋权益维护、 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科学用海、用滩、用岸线,开 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降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管理成本,预测预报和防避海洋灾害等方面,均已产生并将持续产生巨大的经 济效益。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2
以上单位分别主持或承担了我国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和有关 成果集成任务,获得了一批直接应用于沿海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环境保护、资 源利用、海洋权益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成果。下面对前 10 个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 创新贡献依次简介:
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负责了 908 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 定、成果集成设计,牵头专项成果总结及综合报告编制。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 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海洋灾害等 25 项调查 任务,河口动力沉积过程、重要三角洲演变、海洋地质灾害及海洋生态价值评估 等 14 项评价任务,物理海洋与气象、海洋底质、全国海岸带及中国海岛志等成 果集成任务 5 项。承担完成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的海岛海岸带和近岸 水体等调查任务 26 项,评价任务 14 项。 编制国家标准 3 部,包括 GB/T 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工程 地质》、GB/T 12763.9—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 GB/T 28058-2011《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主持《中国海岛志》系列志书编纂, 主编出版了《中国海岛志》2 册志书,编著《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底质》、《中国 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及《我国海湾开发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等专著 8 部,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物理海洋与 海洋气象》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发表学术论文 430 篇;取得发明专利 6 项,软 件著作权 13 项;建立了专项海洋地质样品库,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地质样品; 构建了 1954 北京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与 WGS84 坐标系间转换的关系。 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 908 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 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 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水体光学与遥感等 23 项调查任务,近海环流、海湾淤积灾害和养殖区生态等评价任务,海洋生物与生 态、海洋地球物理、全国海岛、中国海洋基本状况等成果集成任务。承担了浙江 省调查项目 4 项、评价项目 3 项、成果集成项目 3 项以及海南省调查任务 1 项, 成果集成项目 3 项。 主编出版《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和《中国海岛(礁)名录》,编著《中 国海洋保护区》、《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பைடு நூலகம்理》、《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生物与 生态》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一、项目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二、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 三、项目简介
近海是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核心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 发展,开发活动日趋活跃,近海生态环境资源承受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为 摸清我国近海环境和资源家底,支撑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 综合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2003 年 9 月国务院批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 与评价”专项(即 908 专项)。该专项历时 8 年,动员 180 余个涉海单位和 3 万多 名海洋工作者,动用调查船 500 余艘、执行 1000 多个航次、航行 200 多万公里, 航飞 294 架次、飞行 26 万多公里,对我国近海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 调查和评价,构建了我国第一代数字海洋系统。主要创新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