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生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财富・
Intemet fortune・Theory Studies
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就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盟的队伍,有利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特别是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调动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力量,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如果说“三个代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当今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那么,作为这一思想的思想出发点——与
时俱进——也是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
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脉相承的,
也是对当今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
从
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党的思想路线
走过了相继三个环节辨证发展的完整周
期。
比较而言,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富于哲
理性和中国化;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富于具体的时代性,总能使人想起
一九七八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紧跟其后
的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从辨证的发展看,江泽民的与时俱
进是一个合题,它概括了解放思想和实事
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概括起来就是
与时俱进,它标志了对于党的思想路线在
一定历史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相对意义上的
完善。
作者简介:范继武(1963—),西安外事学院思想
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生问题
范玲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民心决定民意,所以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深刻认识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将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指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造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民生,即人民的生计,就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社会事业。
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
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真正把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长期的战略目标。
(一)解决民生问题,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社会生产力不发达。
特别是当前时期,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共建共享不足,社会矛盾凸显。
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观
点与鲜明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
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阶级或有
阶级的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又集中地表现
为阶级性。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与社会
经济关系相适应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
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伦理原则。
关注
民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
理念,与我们党倡导和坚持的社会主义人
道主义在理论上是相互吻合和贯通的。
(三)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
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
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
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
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
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落实到人的全面发
展上。
[1]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
点的社会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和必然
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
容和最终归宿。
(四)民生问题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
成败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
民生问题是最关切人民利益的大
事,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影
响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
只有妥善
处理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
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社
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的起点,才能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构建稳固的群众基础,才能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和谐人人有
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
二、认真对待我国民生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去得了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
竞争力大为增强。
就民生领域的普遍水平
来说,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民生活水
平,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增长,物
价基本稳定,建立覆盖城乡基本社会保障
体系的工作快速推进,社会治安秩序有所
好转。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
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使得社会差距日益拉
大;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社会治
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范围
窄,统筹层次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
出;人与自然不和谐,以牺牲环境,消耗
资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生态破坏
和资源浪费现象问题依然存在。
[3]如何解
决这些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
题,如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与经
济繁荣的成果问题,已成为矛盾焦点。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是和谐之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
144
Theory Studies・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具体来说,解决民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离开经济发展,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民生状况不容乐观。
例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居民的就业和住房问题不尽人意,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等等。
针对当前由于民生问题滋生出的内部矛盾,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重视并解决好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这四大民生问题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是需要各级政府长期不懈地做好的基本工作,从而应当摆到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并切实保证其持续不断地获得改善。
1.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
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下,将国民教育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来推进。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和福利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教师交流制度,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还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4]最后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要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一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二要拓宽就业渠道、出台优惠政策、减轻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负担,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
业。
三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落实国
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
权益。
3.要把分配作为民生之源
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
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
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
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扩大转移强化社会
责任,借助政策引导大家参与慈善公益事
业,逐步把第三次分配的水平提到一个新
高度。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
“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
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5]
4.要把社保作为民生之依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社会保险、社
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
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
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
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
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6]当前,要重点做
好的工作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
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逐步形成以最低
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五保供养为基础,
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
救助体系。
此外,在医疗卫生制度方面,要坚
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
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
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
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确保食品药品安
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
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
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
城乡发展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
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艰苦,农民是我
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最大的中低
收入者群体。
因此,改善民生要优先解决
农民的民生问题。
1.在农业方面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落实“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
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同时,加大对现代
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构筑现代农业
的产业体系,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
人才支撑,加快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
设,在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
时,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2.在农村方面
要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并完
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
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服务能力,精
简机构,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
制;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
一体化的新格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实现农村繁荣。
3.在农民方面
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积极培育有
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
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同时,
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农村
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
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策水平。
此外,还
要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多渠道培养农民
的职业技能,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土地上
分离出来,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增
收致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这既是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
党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
总之,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
天的民生问题,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全
面升级中的民生问题,只有关注民生才
能重视民生,只有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才
能有效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
础上才能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
我们有
理由期待,民生的持续改善将全面促使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共享繁荣
的和谐局面终将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素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J].中共贵州
省委党校校报,2008.
[2][4][6]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N].新华网,2007.
[3]华建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J].国
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
[5]刘明辉.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J].社会探索,2007.
[7]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人民出版社,2006.
[8]唐晋.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M].人民日报出版
社,2008.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