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做人的36张底牌_第四张底牌 深思熟虑——思想有多远,人就走多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思熟虑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有比较理想的结果;而不会思考的人,其生活和事业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当我们的判断由于感情冲动而失于理智时,冷静下来之后就发现自己的愚蠢。因此,永远不要不加思考和分析地做出重大决策或采取行动。

三思而后行

人们必须养成“三思”的习惯,这是因为问题的发生是由许多原因导致的,其背景是复杂的,单凭直觉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查、分析和归纳,才能理出头绪。因此,思维必须精细缜密,然后再行动,以确保万无一失。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古时打仗,士兵们都要身着战袍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敌人伤害或减轻伤害的程度,邾国的老办法是用绸料来缝制战袍。

一天,公孙忌对邾国国王说:“大王,用绸料缝制战袍,不如用丝绳缝制好,士兵穿的战袍之所以坚固,原因就在于没有缝隙,现在用绸料缝制的战裙虽然没有空隙,但不能完全保护士兵的身体。如果用丝就不一样了,只要我们做工仔细,用丝绳缝制的战袍就能够经得起全部的力量了。”

邾王认为公孙忌说得很有道理,就说道:“你这种办法听起来的确不错,可是要怎么做才能得到这种丝绳呢?”公孙忌说:“仅凭军队恐怕短时间内不可能造出这么多战袍,不如发动全国的百姓,只要大王您下令说提倡生产这种丝绳,等他们生产出来,国家出钱收购,百姓自然会生产的。”邾王很高兴,于是下令命官府制战袍时一定要用丝绳。

公孙忌的建议被大王推行,心中很是得意,回家劝自己的家人都编制这种丝绳,连他的夫人和老母亲也加入到编制的行列,一时间全家把编丝绳当作最大的乐趣。朝中有些和公孙忌不和的官员,看到公孙忌全冢出动编丝绳,顿生猜疑。

于是,他们就来拜见邾国国王,说:“大王,公孙忌之所以向您提议用丝绳缝制战袍,是为了让他家人多编此绳,您去看看吧,他们家全家老少都在编丝绳。”邾王听了,非常不高兴,说:“我平日里最讨厌表里不一的人,公孙忌竟然敢用这种方法来赚我的钱,他太不知好歹了。”于是又下令不再用丝绳制战袍,还免除了公孙忌一年的俸禄。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它的本身来考察是否合理,不应该为其他的因素所左右。就像邾王一样,他没有考察公孙忌的建议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就欣然同意,而当有人向他说公孙忌的坏话时,他也没有做什么考察就下令不再用丝绳制战袍。这一反一复中都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明显存在着错误。

然而,“三思而后行”不能作为优柔寡断的借口,有时候必须做出果断处理,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思虑过头,进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就大错特错了,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父亲试图用金钱赎回在战争中被俘虏的两个儿子,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笔赎金来分别救两个儿子。但他被告知,只能以一种方式救回一个儿子,他必须选择救哪一个。这个慈爱而又饱受折磨的父亲,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不过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无法决定救哪一个孩子、牺牲哪一个。这样,他一直处于两难选择的巨大痛苦中,就这样在犹豫不决中度

过了两个礼拜。等到他最终做出决定前去救人时,由于时间太长,敌军已将他的两个儿子都处决了。

机会有时是稍纵即逝的,犹豫不决的人很难抓住机会:决策是决定性的、不可更改的,一旦作出就要尽力执行,就算有时候会犯错,也比那种事事求平衡、总是思来想去、拖延不决的行为要好。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有些重大的选择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在作出重大选择和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多方考虑,慎重行事。“三思而后行”,这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次实践而得出的一条真理,深思熟虑避免了草率决定和盲目行事,毫无疑问会提高成功的几率。

忧患意识常在

一般来说,忧患的来临是有征兆的,如果人们不预先设法解决问题,将会后悔莫及,这种忧患意识常在、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正是成功为人处世之道。

明智之人常常在事物略露表象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察觉,然后经过反复地思考、斟酌和研究,静待事情的发展而相机行事。我们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秦武王派甘茂攻韩国的宜阳,甘茂担心会遭人诬陷毁谤,于是对武王说:“以前,鲁国有个叫曾参的杀了人,人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继续织布。不久,另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依旧自顾自地织布。不久,第三个人对她说:‘曾参杀人。’这一次,他的母亲立刻丢下梭子逃走了。以曾参的贤明和他母亲的信任,有三个人接连的疑惑,他的母亲都怀疑、害怕了。我去攻韩国,若小人进谗言则无处容身,请主公明察。”

这就是甘茂的“忧患意识”,甘茂这么说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他深知“防患于未然”是为人处世的上策,是处理当前与将来关系的至高准则。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

于谦的主要功业建立在明朝年间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次重大事件上。“土木事变”以后,于谦成为民族英雄,举国上下一致拥戴;而“夺门事变”则让他身败名裂,命丧刑场。

“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整座京城岌岌可危。此时,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排除各种干扰,率领各方面力量,顽强战斗,击退了瓦剌军。除此之外,他还同一班文武大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了明朝政权。

当时有一个文臣叫徐有贞,因为在瓦刺军队进攻京城的时候,率先提出“南迁”的主张而遭到于谦的严正驳斥,为此,徐有贞经常遭到别人的嘲笑,一直得不到提拔。他多次请求于谦举荐,于谦也曾经在明景帝面前提过这件事,但是明景帝认为徐有贞在国家危急关头要“南迁”,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于是不同意提升他。而徐有贞并不知道其中缘故,反而怀疑是于谦从中作梗,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对于谦恨之入骨。

还有一名武将叫石亨,掌管京师驻军的兵权,因为刚开始与瓦刺军队作战遭败而被贬。但是不久之后,在于谦的保荐下,石亨又官复原职,扭转败局,立下大功,石亨也因此被封为世

侯。如此优厚的封赐使石亨受宠若惊,为了表达对于谦的感激之情,向皇帝请求封赏于谦的儿子于冕。可谁也想不到,于谦却在朝廷上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还当着众人的面指责石亨徇私。于是,石亨和于谦二人的关系就此破裂,积怨日深。

由于处理事情不够婉转,说话直露,也从不给人留面子,因此于谦得罪了本可以不得罪的人。就这样,文臣武将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倒谦”势力。经过密谋之后,以徐有贞为策划者,石亨等人为执行者,他们趁明景帝病重之际,猝然发动宫廷政变,夺门成功,把原来的老皇帝明英宗又送上了皇位,而于谦的性命也就在这场事变中不明不白地丢了。

现在看来,于谦的所作所为,无疑都是为正义、为人民的,但在当时的人际环境中,他没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慎思明辨,全面斟酌,结果自己的行为不但不被人理解,反而成为招致怨恨的主要因素。

人在社会,常常身不由己,我们面对生活和_『二作中的种种复杂情况,需要处处小心,忧患意识常在,做到谨慎思考,仔细谋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看待问题要全面

一个人如果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就往往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中隐藏的危险,容易走上极端。因此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全面,才不会被表面所迷惑,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在思考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的。我们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在吕后设计害死了梁王彭越和楚王韩信后,与二人同称“汉初三大名将”的淮南王英布无奈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善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因此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是怎样的?”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人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不可预料,这是第二种隋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然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可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大喜,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厉害谋划,所以我想他必出此下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