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评析

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评析
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评析

苏童《妻妾成群》与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评析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介绍

1、导演简介

张艺谋,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他以执导充满浓浓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5月24日获颁美国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基本信息:

1991年出品,原著小说:苏童《妻妾成群》

演员:颂莲—巩俐梅珊—何赛飞陈佐千—马精武二太太—曹翠芬大太太—金淑媛飞浦—初晓雁儿—孔琳

3、剧情介绍

4、获奖情况

1991年香港《电影双周刊》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1年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银狮奖;

1991年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1992年第18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赵非);

1992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巩俐)

1993年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巩俐);

1993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1993年比利时影评人协会大奖;

1993年第4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1990年第6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5、影片评论

影片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秉承并发扬了原作的主旨和风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性格逐渐扭曲和变形。演员巩俐对颂莲塑造非常成功,而饰演三姨太的何赛飞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在片中有出彩表现。陈老爷的扮演者马精武在片中没有任何正面镜头,主要以声音来体现出他的存在,却将一个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式的人物表现得入木三分。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也是张艺谋的一部极品之作,获奖无数。这部影片,对中国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于在国外也是影响极大。

影片赏析:这里没有春天。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电影。

影片的一开始,是夏天。然而这是个什么样的夏天呢。颂莲踏过层层落叶,杨树那惨白的树干棵棵高耸入云——不知这是不是一种象征,日后,颂莲就活在了这些条条框框里,束缚的不能动弹。这是一个夏天,然而这个夏天寂静而枯萎。

颂莲是个女学生,有着新思想,有着不肯屈服的倔强的性格。然而还是逃不出封建社会里女人悲惨的命运,她被母亲嫁到了陈家,做了四姨太。然而,她没有坐轿,她自己走来,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陈家——是陈旧的家,那是怎样的一个大院,进门后的影壁漆黑而幽陈,上面用古老的篆文写着咒语般的文字,方方正正,犹如一枚大印,把这院子封印起来。院里死气沉沉,高大的墙分割了狭小的天。老管家做着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陈百顺”。百顺,百顺,这就是这个大院对他的要求标准,也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标准。

雁儿是个渴望爱情的女孩,然而她却生错了人家——她是丫头命,就一辈子是丫头。她并

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她的世界里只有老爷这一个男人,她渴望成为老爷的一位姨太太,而老爷却娶了颂莲进门。她的希望破灭了,但她却没有真正绝望,直到颂莲烧了她偷偷在屋里点的红灯笼——那是她对的全部希望。她渴望着,有一天,灯笼能在她的屋里点起来,她不再是个被人使唤来使唤去的丫头,她不再是个不被男人正眼瞧的下人,她也可以绫罗绸缎,她也可以有人来捶脚。那灯笼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她可以在黑夜里点起一盏灯笼,驱走黑暗的阴霾,驱走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驱走这个有着太多太多见不得人的事的大院,驱走这个院里的“鬼气”。她自信老爷喜欢她,而她的结局却是老爷的那一句话:“尽管用好药,不要让别人说,咱家不管下人死活……”。她只是老爷的一点消遣,老爷从没拿她当过回事,更别说考虑纳她为妾——而这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丫头的一辈子的希望。

而老爷,这个大院里的统治者,却从没露过正脸,不是远远的一个远景,就是黑暗里一个模模糊糊的脸。他仿佛是这里的帝王,妻妾成群,为他而争风吃醋,为他而勾心斗角。但到影片的最后,我都不知道这个老爷长什么样子,他从不露面,却无处不在,他就是这群女人的一生,他就是这群女人的一切。他挖了陷阱让所有人跳进去,他同化着一个又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女人,他得乐这一切,这一切又对他俯首帖耳。他正是这吃人的礼教的化身。所以他面孔不清,所以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他代表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人,这样的大院,这样的家法,这样的种种礼教。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小世界,他是君王,他是许多人生命的中心,他可以剥夺这个小世界里一切人的一切权力,让你死,你就得死。反抗无用,只能百顺。

这个大院里所有女人都是受害者,然而她们却在这个巨大的牢笼里斗的你死我活。她们自相厮杀着,却没有发现老爷的冷笑——他根本不在乎死几个姨太太。

于是萧煞的秋也过去,冷寂的冬也过去后,第二年夏天,在迎娶颂莲的那个季节,陈家又新迎娶了一位五姨太。就像是命运的轮回般令人叹息。又一轮新的苦难开始了。

整个影片中都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

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那一座大院里拍摄完成的(倒也省事),其用意是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逃脱这个牢笼。三姨太出去了,但也没有拍摄她在院外的场景,但其结局就是被人绑着回来。逃出这个牢笼的女人,有着悲剧的下场。这便是导演的用意所在。

那房顶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在房顶疯掉了——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顶,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终的救赎。

“什么好不好,本来就是做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

“人和鬼只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

在这个没有春天来到的院子里,只有那一次又一次挂起的大红灯笼还在无声的控告着。6、幕后制作

(1)关于: 影片

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准是毋庸质疑的,故事剧本、思想内涵、演员表演、场景设置、画面构图等等方面的表现均极具功力,整部电影也极具杀伤力。从电影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看,本片是张艺谋早期文艺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一部,也是张艺谋继1987年导演的《红高粱》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之后,在国际获奖项最多的一部作品。影片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编剧倪震,摄影赵非,作曲赵季平,主演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马精武。影片在西方大受欢迎、连获大奖,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奖、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影评人协会大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米兰电影协会观众评议最佳外语片奖,还有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女演员、香港《电影双周刊》十大华语片之一等,以及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另外,中央芭蕾舞团还创编了芭蕾舞剧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情节稍做浓缩,张艺谋任导演、编剧和艺术总监。说来也巧,张艺谋来自于文学作品的三部电影均堪称佳作,除了本片以外,《菊豆》和《活着》也都被观众与评论人士认可,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

(2)关于: 张艺谋

在近二十年中,张艺谋是站在中国电影最前沿的人物之一。张艺谋曾是工人,他超龄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事迹被法国《电影手册》列为影响电影进程的一件大事,事实证明,他日后的确成为“78班”乃至“第五代”中的主将。由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张艺谋也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他在不同创作领域的尝试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近年来,张艺谋开始从事大规模的商业电影制作,作品形成争论的话题。无论如何,张艺谋都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角。

(3)关于: 巩俐

在影片《红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儿。巩俐的表演虽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显示出良好的潜质。而随着《红高粱》的声誉日隆,巩俐也在海内外声誉大震。1988年在影片《代号“美洲豹”》中她饰演护士,获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89至1990年间,巩俐又主演了两部张艺谋执导的两部影片《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旧时代深受家族压抑的女性形象。使巩俐的表演迈向高峰的是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员赋予角色的生活实感深深打动了观众,秋菊不仅使巩俐荣膺“金鸡”、“百花”双料影后,而且在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这是大陆女演员首次荣获国际大奖。她与张艺谋合作的影片还有《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与其他导演合作过《霸王别姬》、《画魂》和《风月》等。她还拍了不少香港娱乐片,像《古今大战秦俑情》、《天龙八部》、《唐伯虎点秋香》、《西楚霸王》、《周渔的火车》等。2006年,巩俐的演艺事业再攀高峰,除与老搭档张艺谋合作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外,还进军好莱坞,与一线大明星合作了《迈阿密风云》,接下来她还将出现在《沉默的羔羊》前传中。

二、《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妻妾成群》的改编评析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在影视界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并成为电影中的经典作品。就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改编为例,探究改编型电影应该如何在文学原著的束缚下实现影片的再创造。

《妻妾成群》被称为“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小说采用线性叙事的方法,采用女主人公颂莲的单一视点,并以她在陈家大院的生活和心理变化作为结构线索展开叙述。苏童在小说中着力刻画了颂莲的微妙感受和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地表现了她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区别于其他人的性格特征。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从电影的特点出发,对小说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加进了“灯笼”这一具有中国民俗特色的重要意象;二是女主人公颂莲的个性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三是将小说中的江南小城搬到了冰冷的北方宅院,通过色彩对比,强化了视觉效果;四是运用了“铁屋子”意象,将小说中阴冷颓败的“废井”改成一间碉堡般的“死人屋”;五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陈佐千在电影中被弱化为一个模糊朦胧的影子。这些改变到底获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以下就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创意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于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但它不是机械地将小说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电影的声画形态,而是利用原作叙事框架实现对小说文本的再诠释,出于蓝而别于蓝,其创意之美首先归于创新性改写与提纯。

如果说小说《妻妾成群》是以先锋意识在情欲关系中展示封建畸形婚姻制度压抑和扼杀女性的悲剧,那么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则侧重在权欲角逐中表现颂莲、梅珊、卓云、雁儿几个不同女性被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所侵蚀,人性被异化,躯体及灵魂均被扼杀、吞噬的历史悲剧。

“立象以尽意”是电影意象创造的核心,创作者通过影片独特之“意象”表达人生感受和艺术追求。影片经众人之口反复强调“规矩”而使之化为封建等级制度的代名词,具有历史性、传统性和权威性。同时依据小说原作中“十二月初七陈府门口挂起了灯笼”,两个女仆去门口摘

影片改写了小说原作中把“情欲”和“性乱”作为情节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代之以“权欲”和“人性”;磨去原作关于颂莲对陈佐千“曲意奉承”的性格层面,强化她的叛逆与反抗精神。颂莲嫁到陈府不再是“被抬进陈家花园”,而改写为“自己走来”;她在祖宗牌位前傲然不跪不拜;请安时得知“老爷跟三太太没起来”先是悻悻然,继而掉头而去;她尤其不能容忍陈佐千染指雁儿而敢于给老爷“脸色看”。然而,从喝令雁儿提箱子那一刻起,她却“慢慢”为“陈家的老规矩”及其权位所询唤,所驯化,从习惯、陶醉到向往、追逐,直至伪装“有喜”,欺人害己,甚或“比谁都恶”,连她自己都惊诧“在这个院里人算是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其人性的异化和陷于伤人并自伤的悖论轨迹尤具振聋发聩的警世意义。

影片减头绪,立主脑,对原作大幅删削,去除颂莲与大少爷飞浦的情感纠葛,以及跟顾少爷学箫的内容,净化与提纯了“敢骂祖宗八代”的梅珊形象,砍掉小说里梅珊买通一个胖男孩揍二太太女儿的细节。与此同时,在大太太的垂眉顺眼与三太太梅珊敢爱敢恨的两极状态之间,影片赋予其他几个女性更为复杂的个性特征。丫鬟雁儿地位卑下却觊觎“权位”,二太太卓云笑里藏刀,阴狠毒辣;颂莲于抵抗与驯化的悖论中演变。在此基础上,影片突现了尽管几个女性心气不一,秉性各异,但殊途同归,终究都逃不脱权欲场中伤人与被伤,其灵魂被封建等级观念和旧文化意识所毒害,致使人性异化、心灵扭曲,甚或肉体毁灭。大太太“卫道”实则“殉道”,二太太卓云“菩萨脸蝎子心”,她俩在充当杀害梅珊急先锋的同时,自身亦已成为封建制度与思想传统的殉葬品。雁儿为圆“太太”梦,甘愿效力于“坏点子比谁都多”的二太太,为虎作伥,到头来自己却惨死于封建“家法”的惩治之下。颂莲虽知丫鬟偷点灯笼触犯家法难逃重责,但为了报复封灯的家法惩处和卓云的伎俩,“杀鸡给猴看”,终于凭借陈府“规矩”和“太太就是太太,丫鬟就是丫鬟”的权位等级,以恶制恶地将雁儿置于死地,表明她从原本叛逆的“他者”向统治阶级主体意识的皈依,沉沦为“吃人”者。颂莲因醉酒食言导致梅珊的隐情败露并被家法处死,她虽出于无意,但终归是间接杀人者。出自对二人之死的惊惧和自己同其死因的纠葛,颂莲终致精神崩溃,为封建思想文化及制度所吞噬。即便她们的种种反抗、争斗或复仇,也无不同权欲、物欲的追逐和人性的沉沦相扭结,为谋求自我权位的认同而戕害他人。就连梅珊言谈间亦不免流露男尊女卑的意识和“虽说你是个读书的,我是个唱戏的,我们这种人都是一回事”的无奈,以及“我要是恨谁,也会把她的耳朵剪掉,全部剪掉,一点不剩”的“恶”。因此,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既非着意表现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妻妾内讧,亦非单纯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女性,乃是通过女性的同一命运揭露与批判封建制度和旧思想文化传统“吃人”的罪恶及本质。其悖论性悲剧意义的深刻与广泛,已经超越女性范畴,直指人性,只因聚焦于夫权下、男性社会中曾被界定为“第二性”的女性群体而分外耐人咀味。

意美。

二、“灯笼”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意象

小说中原本无足轻重的灯笼在电影中成为举足轻重的意象,成为影片的神来之笔——诚如张艺谋所说:“我在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加进这些造型的东西,是为了尽量使形象趋于视觉化,假如做不到视觉化,那就根本无法拍电影。”

影片不仅增加了“灯笼”这一展示中国民俗特色、具有明显象征意义和造型功能的意象,还围绕“灯笼”设计了“点灯—灭灯—封灯”以及捶脚这一动作性和可视性都很强的仪式化过程,这一仪式正是权利施用和对女性精神控制的代表——“点灯”就意味着陈佐千的宠爱和其他人的尊重。正如二姨太卓云对颂莲所说:“以后你要是能天天点灯捶脚,在陈家,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三、颂莲形象的根本性改变

颂莲在小说中表现出知识女性多思敏感与内倾的特点,她的遭遇是由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没落垂死的传统文化世界的冲突所导致的。

而在影片中,颂莲这种知识女性的自觉意识几乎被完全忽略。小说里桀骜、倔强的颂莲在电

影里完全被纳入了受点灯仪式支配的“争权夺势”之中。

影片一开始,两句掷地有声的“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使这位出生于家道中落的茶叶商人家庭的肄业女大学生一开始就显得棱角分明、咄咄逼人;出嫁时故意与迎娶的花轿背道而驰再次显示了这位女学生的不同凡响;一进陈家大院,她就和一直梦想当姨太太的丫环雁儿发生了冲撞;老管家领她拜祖宗牌位,她傲然挺立;她敢于给陈大老爷“脸色”看; ??颂莲“名字秀气,人也长得秀气”,但“没想到她比谁都狠”。这时的“狠”更多的是颂莲在扭曲生活中无尽的悲哀、绝望、疯狂、落寞与惆怅。

四、由南到北——色彩运用的独特魅力

张艺谋将《妻妾成群》中极具南方色彩的院落移至大西北,给原本南方味浓郁的故事打上了北方的烙印。更重要的是,影片以干燥沉闷的深宅大院作为故事的背景,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大大强化了视觉效果。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的匠心独运历来有口皆碑,他以特有的摄影功底,一次又一次地为观众创造了全新的画面。

五、“废井”与“木屋”的不同艺术效果

“铁屋子”意象用以比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早在鲁迅的作品中就出现过。张艺谋在电影中有意地运用了这一意象,用冰冷灰暗的木屋代替了原著里的废井。

小说《妻妾成群》将“井”在颂莲内心产生的震撼发挥到了极至。小说六次提到了废井,有两处特写:颂莲弯腰看井,“井水是蓝黑色的”,她“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听见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闷而微弱”,颂莲感到一阵“坚硬的凉意”,于是往回走,那个紫藤架上这时又“落下两三串花”———“突然地落下来”。寥寥三四百字不仅描绘出废井及四周的情形,还将颂莲当时的孤零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陈家大院生活的沉闷阴郁由此得到了更着力的渲染和更深刻的表现。

影片中位于楼顶的“木屋”与整座深宅大院的屋子从外形上看并无二异,只是通过府里人对它的敬而远之和卓云神秘的规劝才显示出其特殊地位。末了,梅珊被扛进这屋子,“死人屋”开始行使它的特殊使命,这才让人感到恐惧。较之小说里的“井”,这“木屋”的艺术表现力显然大为逊色。

七、其他情节上的改动

除了上述几处较大的改动之外,《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妻妾成群》还进行了许多情节上的改动。由于影片容量有限,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诸如烧树叶所引起的颂莲与毓如的正面冲突、子女所引起的二、三太太之间的正面冲突、飞浦请来朋友教颂莲吹萧、陈佐千五十大寿上的风波等被一一删去。同时,影片也增加了小说以外的一些情节,将不同的矛盾冲突更集中地在一两个“点”上表现出来,由此强化主要矛盾,更着力地表现主题。但是,从全片来看,笔者以为,小说描述颂莲与大太太毓如初次见面时,毓如手上的佛珠突然断线这一细节应该在影片中予以表现。这一情节具有很强的视觉表现性,在时间流程上也只需要几秒的工夫,对影片的容量和放映时间的影响不大。何况,佛珠断线看似无关紧要,但正是这一细微情节噩梦谶言般预示着后来所发生的一切:颂莲花一般美好的年华正如那串佛珠,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断裂了,年轻的生命如同粒粒佛珠——圆润精致却七零八落。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 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 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

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 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在这部影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俺爷爷在高粱地了睡了俺奶奶的场景,伴着成群的红高粱,把剧情推向高潮,更有意思的是导演巧妙的布景,让俺爷爷把高粱地踩出圆形的区域,就好像在告诉观众,圆是神圣的, 俺爷爷俺奶奶在某中方面是“神”的化身,当然结尾确实是这样的。 说完使张艺谋一炮打响的处女秀,说一部口碑比较差的影片吧!《满城尽带黄金甲》业界评价极其不好。作为周董的粉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这个片子,看完就记得到了满屏的菊花。跟当时的陈凯

浅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艺术特色111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电影艺术概论 系别人文社科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王伟 指导教师王皎 2015年 6 月 10 日

浅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艺术特色 摘要: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较为成功的作品,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诸多奖项。那么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本文将对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获得张艺谋早期电影创作的成功之处,希望为当代电影创作提供可鉴之资。本文将首先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叙事策略作为切入点,分析张艺谋独特的电影语言叙事特色以及在这部影片中反映出的女性文化视野。 关键词:电影语言叙事;女性文化视野;民俗画面象征手法 一、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电影里的颜色分色光与色素。色光主要是通过滤色片给整个镜头或镜头的某一局部加上一层颜色,另外一种颜色我们叫色素,就是被摄体本身的物质对光的接受所带来的颜色。《大红灯笼高高挂》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都是趋于青灰色的冷色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红色灯笼在此则显现出更加令人产生视觉冲击的色彩,并且贯穿整部电影,从而为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也呼应了电影的片名《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是这高高悬挂在空中的大红灯笼并没有照亮这府院的生活,反而将其笼罩在一个更加畸形的社会体制之下。影片重点在揭示那个时代畸形的社会关系,进而揭示社会关系背后的社会悲剧,把故事讲清晰,抓人物刻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这便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宗旨所在。 二、红色笼罩下的畸形人物性格 女主人公颂莲是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但是在继母的策划之下被迫无奈嫁人陈府,开始的颂莲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代表,与隐喻封建的陈家显得格格不入,但是经过时间积累,她终于还是向那畸形的制度俯首称臣。本片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在影片的故事创作当中延续了原著中有关对于女性命运的探讨,在那个女性毫无地位的封建时代,影片把女主人公颂莲的心理变化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阐述了那个时代下女性命运最终走向悲剧的原因,这里既有大时代背景的可观原因,更多的也是女性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妥协。颂莲是新时代教育下的产物,在笼罩在封建旧制的陈府当中她的新思想也逐渐被取代,一个先进的进步女青年为了能够在这里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加入了这阴险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报告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一、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1、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2、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对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3、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4.主人公流泪的特写镜头: 二、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演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三、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四、随后是主人公走入陈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然后主人公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五、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酷、阴暗! 六、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

蒙太奇镜头之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之蒙太奇镜头分析 这是一部深受好评的影片,在1991年获得了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在片子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张艺谋导演的深沉与智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乔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下面我们就从一组蒙太奇镜头中分析一下。 开始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是家规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他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如此庄重、和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接着是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的对比,主人公站在下面,从主人公的视角,镜头仰拍城墙上的老仆役,这个封建家庭显得高高在上,傲慢自大。随后镜头又从城墙上俯拍主人公,人物被压制在一个低等的位置,显得卑微。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强权与弱势表现得一清二楚。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3篇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3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有些年代了,大家对它的主题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女性的悲歌,是封建社会的缩影,下面是有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欢迎参阅。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一: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出生在那个年代,狭隘、勾心斗角、缺乏自由。 很久没有看这样让人欲哭无泪、让人沉思压抑的电影,对我而言,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思辨上,都是一个锻炼。 我所在的家庭,我的爸爸妈妈,真的在用爱抚养我,他们让我相信世界的美好,他们让我相信努力的力量。但独自闯世界的我,已经不能再在自己的身体周围撑起屏障了,不能再继续无视光明里的黑子了。我在成长,所以不能再逃避。也许这正是我喜欢法律的一个理由,也许这正是我选择这门课的一个理由。法律决不是门想当然的学科,它直面人生,人生的角角落落,苦难、善良、邪恶……我不想浮躁浮夸的苟且于世,我不想活的不明不白,或许法律能让我成长起来。 颂莲曾是一个单纯的大学生,心强气盛。我们对影片的开场白或许仍记忆犹新:“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有这样的感叹,想必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真的就是一场短暂的游戏吧。渐渐地学会争斗,又渐渐地在其中迷失,最后渐渐地看清了这个大院的本质,却也晚了,也毁了。“点灯、灭灯、封灯,我是无所谓了!。。。我就是不明白,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

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女人的悲剧!看影片的时候我想起了《红楼梦》,那是一本我没有看完过的书。现在想想之所以看不完,有年龄的原因,有阅历的原因。现在的自己在渐渐明白一些问题,认清一些事物的本质,所以才会对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更感压抑。时代已经变了,在这个时代高喊“女人的悲剧”有点不自然了,除非在一些落后地区。传统的中国,女人算什么呀!没有独立的权利,没有自由,而且由于这些人权的缺乏,女人本身也变得“贱”“卑鄙”“肮脏”。这也不是传统的全部,但这是中国传统色彩的一部分,浓妆艳抹背后的凄凉,豪宅大院里的畸形人生。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二:对锤子的声音印象很深刻。 锤子第一次出现是颂莲嫁到陈家,仆人为其捶脚。叮叮当当的,觉得挺烦的,就很疑惑为什么锤子带声音的,随着影片的继续,原来是为了给别的太太们听到,让她们嫉妒、扭曲。可谓是恶毒之举,玩弄人的心灵于股掌。 一群女人为了捶脚,挂个灯笼;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当然灯笼只是表面现象,更是权利,甚至点菜的权力。 颂莲的假怀孕,三太太和外人勾搭等就是一般的封建家族的惯用伎俩了。 对于雁儿这个角色,自己有把柄在四太太手里的时候,还是把四太太的假怀孕事件告诉了二太太,愚昧的雁儿还是对于四太太的位置被颂莲夺走怀恨在心,还对自己能成为太太存有幻想,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最后雁儿死了

电影《暖》色彩分析

电影《暖》的色彩分析 《暖》是一部描写人性与爱情的电影。故事是凄凉的,但是影片的整体意境却是倾向于“暖”的。这部电影主要是用色调来叙事的,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特别的。 电影的开头是,阔别家乡十年的井河为了帮助中学老师而回到了家乡。在这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欢快的基调,井河骑着车,微风吹拂着芦苇,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这时候的色调,是暖的。但是,情况在遇见她——暖的时候开始悄悄改变。井河遇见的是他很怕见到,但又从未忘记的人,他的初恋。 再见到暖的那刻,井河心中的回忆渐渐展开。回忆刚开始是在秋收的时候,乡民们在田里打稻穗,到处是金灿灿的,处处充满着暖意。井河和暖走在乡间长长的小道上,道的两旁是金黄的稻穗,这样的回忆充斥着暖暖的色调。回忆中还有那个高高的秋千架,无一不是美好而温暖的。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影片中的现实里总是充满了冷色调。阴冷的房屋,阴暗的光线,阴沉的天空。井河推迟了回城的时间,他决定去暖家里看看。在那天,天空下起了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给人一种潮湿的感觉。井河打着一把红黑格子伞,走在冰冷的石头路上,小小的巷子,冷硬的墙,表现出了现实的凄凉。而井河的心情就像那把伞一样,是复杂的。即觉得高兴又觉得沉重。但是总是要来的。 影片中有几处对红色的应用。红灯笼的出现,是暖与井河及村里人参加村上的一场婚礼。婚礼上,一切都是红的。红色代表着热恋,然而这却与暖的心情截然相反。暖喜欢的小武生迟迟不归,这让暖黯然神伤。红色同时也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也预示着暖对小武生的悲剧爱情。影片中,井河送给了暖一个红色的纱巾,暖把纱巾戴在头上,荡着秋千……那是多么美丽浪漫呀。这又是暖另一段爱情的揭示。但是,红色同时又代表着血,血总是预示着流血,总是残酷的。而暖出事,就是在荡秋千的时候。也许,红纱巾就像暖的爱情一样,薄而轻,随处飘零,终不成现实。 但是,影片中还是有很多的暖意的,纵使是在残酷的现实里。在阴暗的房间内,总是会有淡淡的光,虽然不亮但是却足够使人内心温暖了。看似井河的回忆始终都是暖暖的,但是始终都会有不如意的。回忆中也会有冷色调,比如在暖等待小武生时,天空淡淡的惨白色。还有暖从秋千上摔下来,天空的蓝色更深了。 曾经的暖,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散发着光芒。但是如今的暖身上已经很难见到什么色彩了。但是暖并没有完全的被黑暗埋没,也许是因为有哑巴吧。在暖的家里总会有盏不是很亮的灯,这盏灯就像哑巴照亮暖一样,虽然不会很亮,但不至于被黑暗吞噬。 暖的向往,总是寄托在爱情之上的:等着小武生回来接她,等着井河回来接她。但暖又是在爱情中绝望的。暖最终嫁给了哑巴,生命有时候就是无奈和残酷。 井河是愧对暖的,所以他想把愧疚弥补给暖的女儿。在小女孩身上我们可以见到绚烂的色彩。花格子的衣服,暗红的裤子,五颜六色的糖纸,还有水瓶中五彩斑斓的花……小女孩是美好的,因为她有无限的期望,她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井河把那把伞送给了小女孩,就是送给她一个承诺,一个希望…… 微风吹过,惨白色的芦苇无力的东摇西晃,井河终于从十年的自责中解脱出来,自言自语,“一个人即使永不还乡,也逃不过自己的初恋。” 影片《暖》中,虽然有冰冷,有绝望,有残酷,但仍处处透漏出暖暖的诗意氛围。这个电影也许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初恋,自己那逃不出去却暖暖的回忆。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影片一上来,就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我觉得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一、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二、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巨大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三、颜色的运用,一直就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就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随后就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吹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与迷惑。 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随后就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就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就是家

规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就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就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她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就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就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如此庄重、与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接着就是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的对比,主人公站在下面,从主人公的视角,镜头仰拍城墙上的老仆役,这个封建家庭显得高高在上,傲慢自大。随后镜头又从城墙上俯拍主人公,人物被压制在一个低等的位置,显得卑微。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强权与弱势表现得一清二楚。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中镜衔接,主人公再谱仪的带领下,不断地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文化解析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西方色彩理论的研究角度倾向于研究色彩知觉的物理成因和物质世界的真实视觉表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则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传达,中国电影的色彩基调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文化的熏陶下,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人文情感,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成为我国电影作品色彩基调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优秀电影无一例外地体现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红色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中国人的红色情节是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从古至今,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日常生活等方面始终表现出中国人对红色不变的狂热推崇:节日庆典、刺绣、剪纸、年画、服饰,数之不尽,无处不是它的艺术领地。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象征意义源于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寄托和表达。 1986年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中,始终浸透着一种红色:满溢荧幕的红盖头,浓重艳丽的红轿子,铺天盖地的红灯笼,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着直至尾声。面对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谁不会油然而起一股感动和共鸣?这部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的影片,通过对“红”的铺染,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宣泄了中国淳朴大众的激情和野性。“中国红”这个在中国具有特殊人文内涵的色彩,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挖掘、运用它。当某种色彩成为一种具有人类共性的、不用转换语言文字、容易辨识的国际化语言时,它不仅仅能够传达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它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色彩附加值。1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张艺谋摄影)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黄色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盖头、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高,色彩纯粹,且大色块运用,酣畅淋漓。红色为主的特色。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灰青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 1姚君喜.审美与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篇一: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说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说来惭愧,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或许正是因为初见,才会让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则可能会麻木。 现在有很多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已经形成的观点,在写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点评的都很好,但是我认为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一个院子里的争斗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现象。 从颂莲嫁到陈家说起。 颂莲本来是一个大学生(虽然没有读完大学),父亲死了,家道中落,于是就嫁给了陈家作四太太。正常来看,一位上了大学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为人家当小老婆,估计她从来没有想过。可是没办法,纵然脑子不这样想,肚子不答应。于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陈家以后,她也就慢慢的螁变了。可以这样理解:本来她就是有点矛盾的,或许不坚定。 现在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而作为大学生乃至社会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于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 所谓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就是女大学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边找工作一边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现的特别地想要傍大款,现在舆论一片哗然。但是现在似乎是社会上的赞成的人很多,据说有四分之一。还说这个比例是很高的。社会上几乎成为潮流。 所谓潮流,基本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人造势;所谓造势,就是社会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观点,然后就是一些社会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来响应。 仔细分析,这是一个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现象暂且不考虑。在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虑),然后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体,不就是四分之一了。虽然这个估算不太精确或者说是太不精确,但是足以说明问题。 寄嫁现象的出现,肯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说,就是有一个或者几个成功的案例。那些贪慕虚荣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处炫耀,这个就是起因。于是就有各种心思的人从中发现一点自己的想法,终于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终南捷径,成了某些人的终南捷径,乃至要成为很多人的终南捷径。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会带动相关问题的出现,比如诈骗,现在很多女的为了找到无价郎君,轻信一些网上的中介,结果被人骗去很多的中介费,如果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骗了,失身就更正常了,可悲呀。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无奈啊无奈,不在无奈中改善,就在无奈中变坏。想起电影

电影弗里达色彩分析讲稿

第二组弗里达讲稿 1.影片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影片的地域特色? 弗里达是一个性格豪放的女人,红色刚好与她的性格相符,因此影片中大量使用红色来表现这个民族的特点以及主人公弗里达的性格特征。墨西哥的地理位置与传统文化使得金黄色也成为其象征之一,表达了其热情奔放的特点。红色与金黄色结合运用,表达了墨西哥民族特点、主人翁的特点,也表现出来影片的主题色彩。在这两个主题色彩之上,每个场景的变化又添加了局部重点色彩,让细微的层次变化引导着影片的节奏与情感的变化。 2..影片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弗里达的个性特征以及情绪变化 影片开始,年轻的弗里达穿着黑白强烈对比的衣服,显得年轻、活力、充满朝气。 车祸发生时,弗里达躺在灰调的背景中,而鲜艳的红色与金色勾勒出了她的身形,属于暖色调的金黄色,与影片事实相反的基调,使这一具有浓重悲剧意味的事件带上了少许的魔幻色彩。这是她一生苦难的开始,但是同时也隐隐露出了其生命转折的迹象。 而接着影片的色彩变成了蓝色,这是一种忧郁、伤感的颜色,表现了弗里达徘徊于生死边缘的残酷事实,为后面的场景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弗里达人体再造,这是一次重生,但是却充满了危险,因此这里导演也用了主观色彩,采用幽蓝色,影片中黑白交替出现寓意死与生的交替,给人一种低迷中带点希望的感觉,特别是墨西哥的标志植物——仙人掌的出现,更能让人感觉希望的存在,这是弗里达坚韧的意志的表现载体。 刚刚出院回家的弗里达,这时整个影片的基调都是灰黑色,代表车祸对弗里达本人所造成的身体上的巨大痛苦与精神上的重大打击。 她的生命犹如那一只只画在石膏上的蝴蝶,使昏黄灰暗的房间发出绚烂的色彩。弗里达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自画像。天花板、地上、桌上、墙上几近充斥着她的画作。导演艺术化地表达了她生命强大的冲击力与生命的美感。而弗里达车祸后漫长的时光,被用以蒙太奇的手法轻描淡写,隐去了病痛的折磨。我们看到的只是弗里达和她的画。 在弗里达学美术的初期,其将自己的作品拿给里维拉点评,在这个场景中弗里达穿的是红色的衣服,这本身就很符合弗里达的性格特点,导演运用景深的交替变化,突出在此构图中红色为视觉焦点,表现出弗里达等待点评时的焦急心态。 在弗里达与里维拉结婚时,她拒绝了穿白色的婚纱,而是选择了有强烈色相对比的,带有鲜明墨西哥风格的红绿服装,表现了弗里达豪放,不被拘束的性格。 在弗里达与里维拉的感情出现裂痕后,浓重的灰蓝色与弗里达发生车祸后的色调一致,表现这件事对于弗里达精神的巨大打击,使她悲伤痛苦。 影片中出现的红色与蓝色,这两个色彩是两个极端,一个暖色,一个冷色,而且又极其艳丽。红色表现了主人公弗里达的性格,同时也代表了爱,而蓝色代表忧郁,也就是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色彩的变化表现的就是剧情的变化,刻画出不同的小主题,而红与蓝强烈的对比又使得影片的情绪不断在变化。 3.影片如何通过色彩来暗示剧情的重大转折 影片通过场景中明度和纯度的大幅变化来暗示重大转折。 最开始颜色比较鲜艳,主要是红蓝绿色及棕色对比,红色衣服,明度较高。 在弗里达在床上参加画展时还衣着鲜艳明度低,死时变为高长调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来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 这不影片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是, 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麻将的一场戏就是通过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在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重要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通过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本质的展现。 塑造本片中人物及表达主题的另一个手法是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都是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应用 一、前言 色彩意象是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有效的应用可以更好得表现电影的内涵可以让观众更好的感知电影的内在含义,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色彩意象,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对颜色有着特别的追求,他擅长通过对色彩的独特热爱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 他的电影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秋菊打官司》《黄土地》等无一不用了鲜艳绚丽的色彩,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亦即色彩之旅,色彩就是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画面色彩 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地,如翡翠般的红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红高粱》红轿子、红衣服、红太阳、血红的天空、鲜血、、、、、、大量红色的运用色彩极为深郁、饱满、鲜艳、富有表现力,不仅是叙事的一部分,更奠定了电影的情感基调,热烈、饱满。 《大红灯笼高高挂》除了延续了《红高粱》中的红之外,又增加了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蓝院墙白雪等色彩意象。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呈静态的长镜头,凝固的空间,重压的气氛,正面的肖像描写,倔强而木然的月光,把观众置于颂莲所直面的不在场的画面之外继母地位,倾听她说“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们就当小老婆”,体味她的屈从与反抗,灰色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基本色调之一,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画面,青灰色德尔枯死的瓦片,充斥了观众的视觉空间。而在《菊豆》这部电影中,整个院存在以蓝色为主调的夜色中静溢地等待黎明,这一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当天青从外面赶脚回来的时候,菊豆在杨金山折磨下呻吟,声音穿透了夜色,在整个时空回荡,加之各色鲜艳的染布,这一画面就具有了压抑、同情、抗争等含义。 《黄土地》当中,则以大面积的黄色土地、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

大红灯笼高高挂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文化隐喻: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五代电影导演张艺谋继《红高粱》(1987)、《代号“美洲豹”》(1989)、《菊豆》(1990)之后执导的第四部影片,它自1991年9月于加拿大首映后,便以创新的电影意象震撼了世界影坛,接连获得多种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 《大红灯笼高高挂》所获奖项:1991年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1991年意大利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和艾维拉诺塔特别奖;1992年美国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1992年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1992年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颁发的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片第一名;1992年英国全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

片奖。 小说到电影情节的修改及其文化隐喻: 修改1 开头:小说中颂莲突出被动的色彩,父亲猝死、继母摊牌,被抬到陈家 电影中颂莲自己走着去(更具意味、以离家出走的姿态回到传统黑暗中) 修改2 拟风俗:挂灯、点灯、灭灯、封灯、梳头更衣、捶脚、点菜、请安、到大门口听招呼等一系列仪式。而以大红灯笼核心,大红灯笼亦即“老规矩”(父权制)的象征与权位等价物,代表男性权力意志的施用和对女性的施控。制度对女人的压抑和塑造。 尤其是颂莲、雁儿对捶脚、点灯的迷恋,颂莲由原来不习惯到迷恋,影片最深刻之处在于写出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塑造、精神的控制、对人性的异化(规训),这方面要超过小说。

但这样的修改和带来极大的负面性东西,激发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还是东方主义的文化奇观,而点灯、封灯背后的深厚的文化象征意味被忽略了。 修改3 颂莲假装怀孕:为了生存:向雁儿示威,报复卓云(捏背),也为了点灯、捶脚、点菜的特权。这种邀宠的方式与小说中的邀宠完全不同,她完全被陈家的规矩所驯化。在这种方式中颂莲作为知识女性的身份完全被抹去,与旧式女人毫无二致。 修改4 颂莲对雁儿的报复方式不同: 小说中颂莲强迫雁儿吃草纸,这种方式带着有悖“规矩”的偏执、阴鸷。 电影中是娴熟地借用陈家“规矩”来置雁儿于死地。

张艺谋电影色彩分析

著名导演张艺谋对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虔敬的态度、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张艺谋曾表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增强自己的弹性和张力”。摄影师出生的他对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不断求索与创新。他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色彩艺术的“领军人物”,色彩的运用也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耀。 色彩,是最大众化的艺术手段。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光线、构图与运动被视为电影造型的四大要素。因此,有经验的艺术家总是利用一切时机强化色彩的审美效应。张艺谋对色彩极为敏感。他认为,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因此他更为自觉地把色彩运作视为重要手段。《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黄与黑)和极度平面化的造型影像如土地、黄河、犁地、腰鼓、祈雨等来表现一个古老的传说,显示出荒凉壮观的美。《红高梁》在红色的基调运动中,穿插纯净的黄色(土地)、绿色(高梁)、蓝色(夜幕)、黑色(衣裤),颠轿——野合——复仇,礼赞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色彩和造型在银幕上完全被电影化。《菊豆》中他充分展露玩弄电影色彩的高超手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进行了大胆泼辣的色彩渲染来诠释人性,显示出高雅沉重的美,《大红灯笼高高挂》用灰、红、白三色合流构成凝重冷寂、焦躁而窒息的氛围,深蓝色的乔家大院里挂起了大红灯笼,一群妇女正为自由“性”福而挣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金宝唱歌的舞厅里烟气蒸腾、光怪陆离的玫瑰色调中制造了一个背叛与忠贞抵牾错置的故事。《秋菊打官司》用红和黄两种颜色近写实的摄影艺术,“红辣椒点缀着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原态,讲述了情、理、法悖反的故事。《我的父亲母亲》红、白、黑三色的流动,灿烂色彩的组合和自然景观的展现,鲜艳明快的色调为“爱”作注脚,决然不同的色彩话语,来叙述时间的似水流年,“为拒绝真情与真爱的世纪末唱一首带有恋旧回归色彩的挽歌”。《活着》里斑斓奇幻的皮影戏,体现了人对苦难的出售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一生命感悟。《英雄》更以不同的衣服颜色取代一般电影胶卷的换色,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种故事的样貌,浓郁到倾泻般的色彩运用,“真像在色彩中流动”,让人们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十面埋伏》没有《英雄》里油画般的重彩渲染,而是用自然原色让人感觉如同是站在主人公不远的地方在观赏,即使是大雪倾城的时候,一样能感觉到一丝的冷。这种色彩的运用在场景的搭建上也能体现出来。回忆起牡丹坊的内饰,与小妹(章子怡饰)当时身为歌舞妓时所穿的服装,从色彩上能看出层次错落有致。再看竹林里捕快的绿袍与飞刀门全身翠绿的装扮也与竹林本身区分的比较鲜明,并没有混淆了观众的视觉效果。这种色彩的搭配使画面有一种立体感,而不是一个平面,更容易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色彩表现的艺术,首先是用色上的选择,以及如何处理和改变,再进一步把它和整个表意的系统相关联。从整体上看,一部影片通常都有用色上的一些特征可以把握。这就是色彩的基调。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基调,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梁、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子等等怎能不立即移情于观众!在《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英雄》等重要作品中,红色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张艺谋认为,他喜欢红色,就是和他的乡土相关联的。秦晋两地即陕西与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只是,在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作品中,红色已经有着复合的意蕴。不仅充满了苍凉的韵味:而且具有着 一种生命精神。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运用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艺术表现:不是实验的,而是体验的。它所营造和获取的是影片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和情绪的宣泄。这一点张艺谋在与香港影评家列孚的对话 中说得很清楚: 张艺谋:……我自己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列孚:所以《红高梁》的酒是白的,你却变成红的。 张艺谋:是的。我和美工师一起,常常不惜工本,不顾事实。《菊豆》的染布,《红高粱》的酿酒,《大红灯笼》中,很多地方是不真实的,我们要超越真实,要有这种勇气。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 及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的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所遵守的主线。 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

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着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着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教程文件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 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我觉得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一、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二、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巨大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三、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吹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

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随后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是家规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他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如此庄重、和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一、色彩的情绪作用色彩对人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这是 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在电影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张艺谋曾说:“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1] (一)红色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并且充满张力与个性,从中国古代传统以来“红色”就一直扮演着喜庆,大富大贵的角色,所以古代喜结良缘的时候新郎新娘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代表喜气、吉祥。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导演一开始也是以红轿子作为引线,引出了以青灰色为背景所象征着阴森、恐怖的陈家大院,然而大红灯笼的出现立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将幽深、暗淡沉闷的色彩立刻打破,就是在这座大院里,以大红灯笼为主,开始了“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和封灯”的游戏规则。 (二)青色青色,这一色调,不禁会给人造成静谧、肃穆、阴森与恐怖的情绪,这种色彩的出现会给人蒙上暗淡、寂寞、孤独的阴影。而它又与清冷的意境连在一起,使人联想到寒冷与悲哀。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院墙呈现的尤为突出,在颂莲一 进这个大院里,摄影师就给一个俯视大院的镜头, 青灰色的院墙显得那么的幽深与禁闭。就在这里,颂莲的命运也被彻底的改写了,幽深的院墙像一个没有生机的牢笼,牢牢地将里边的人锁住,丝

毫不给他们留下任何的机会与希望,他们只能过着 遵守封建伦理秩序的那一套家规:点灯一恩宠,吹灯一冷落,封灯一惩罚。似乎青灰色的院墙早已暗示了颂莲不幸的遭遇与经历,在发生了这一切也确实证明了颂莲悲惨的命运。 (三)黄色 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最耀眼的颜色。黄色,给人的感觉很明亮,很阳光,心里暖洋洋,就像是在初秋一样,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又像是在金秋时节,黄色又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美好的前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首先从题目中就可以醒目的看到“黄”字,在影片的场景中完全呈现了一幅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景象。 二、色彩的对比 (一)黑白和彩色的对比 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让人好奇的是,影片讲述现在的故事用的是黑白的色彩效果,而回忆过去却用的是彩色画面。这似乎与我们正常的思维背道而驰,而张艺谋却说“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三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没有笑容,没有愉快的情绪,只有沉痛的怀念和对死者的眷恋,再加上 下着雪又是冬天。所以我想用黑白的效果, 更能传达这样一种感觉。回忆部分是彩色的,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回忆和影像感觉。” [2] 当漫天飞舞着雪花,“母亲”一个人站在“父亲”来时的路,望眼欲穿地等着,此时天与地连成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只有“母亲”那红色的衣服清晰地点缀在雪的世界中。红白色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原本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大地因此而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