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高职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展望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状问题发展前景
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职业大学兴起阶段:1980~1990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办了一批“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地方职业大学,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职教育,并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即“三改一补”的高职教育基本方针。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步入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到1998年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1394所。
(三)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1999年,党中
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将原有的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合称为“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统筹,以形成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合力。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一千一百多万名高职院
校毕业生。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1.办学规模与办学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呈现出多元办学的格局。主要有国家举办、个人举办、企业举办等,其中还有国有民营、股份制、集团化等多种模式。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和办学具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专业结构与院校结构。从专业的招生人数看,2005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个百分点,比1998年的26%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从院校情况看,2005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3.区域布局与办学条件。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至少有1所高职院校,为区域统筹发展做出了贡献。截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具有产权的占地总面积达59.4万亩,校均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亩;具有产权的校舍建筑面积达1376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3平方米,比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多3.6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平方米,比本科院校多3.5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还有较大拓展空间。2005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41亿元;生均图书拥有量为6
4.7册,这些指标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4.师资队伍与办学体制。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截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
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1.3%。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已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多种办学模式,为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理念陈旧。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
2.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这种不和谐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从2004年到2005年,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12.9%,继续呈现出超常规扩大规模的态势。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呈下降态势。
3.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持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统一,导致了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的盲目性和不一致性。其次,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来批准设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缺口较大。而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大、更新快,成本相对较高,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
4.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长远眼光,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