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文档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文档2篇
Seize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pro blem documents
编订:JinTai College
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文档2

小泰温馨提示: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按照用途、性质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

本文档根据会议演讲稿的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文档
2、篇章2: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难题文档
篇章1: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文档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

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0xx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

广大农民群
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
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

但是许多基层干部,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前大家千呼万唤,出台后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实,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中如何科学理解领会中央精神、如何积极主动地落实中央决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但大家也感觉到,有两对矛盾需从政策层面解决。

一是“三农”政策与各级基层落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

因此,在政策的制订上,必须体现高效率、
低成本、易操作;在抓落实上,必须是“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

学者和研究机构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

实践者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又要防止盲从和畏难情绪。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

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

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

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

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
亿。

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

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
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

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

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

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年度财政收入10%左
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第三,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
体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

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乡镇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义务,官僚主义、机构膨胀、收费欲望强烈,因此必须重新构筑乡镇治理机制。

现在有一种建议,撤销乡镇政府,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这种建议不现实。

目前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城乡人口比例4:6,城乡
收入比例4:1;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

加之我
国地理条件复杂,农村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脆弱,防灾抗灾任务繁重。

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和政治动员能力,需要基层政府行使职能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乡镇治理机制如何设计?中央党校曾业松教授提出的“建立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的构想,很符合农
村实际,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方行政自治的思路和原则,使行政体制和自治体制结合起来,使乡镇政府具备更多的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四、解决农业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规律
正确认识农业是一项产业。

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确是不少地方的实践,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微观层面,还没有从宏观上将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从产业政策上来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更应该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这个产业不管是弱势产业还是强势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状态下的小农产业,它毕竟是一个产业。

大部分国家,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从农业起步的。

我们应在认识上树立农业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来研究农业。

正确认识国家农业直补政策。

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对农业的直补政策,是对农民“多予”的一个直接体现,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但这只能是暂时性的措施,从长远考虑,应该研究直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目前国家从总量上拿出了一大笔钱,但具体到每个农民头上,补助效益如何,值得深思。

农民一亩地国家补上十几元,农民也很高兴,一家三四亩地得几十元补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许多农民急
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能力和资金来解决,比如灌溉用的塘湖堰渠的修缮,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整顿与治理等等,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业产业扶持就大有作为。

发展农业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

重点支持与农村居民生活和
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基本农田的治理和保护、旱涝保收田的建设、蓄水和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机耕道路的修建、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再如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在注册、保护和申报农业产品等方面出台一些政策。

这些资金补助和政策性支持并不是对哪一种产品进行的,而是对整个产业进行补助。

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

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够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全国2.3亿户农民分散经营的问题。

通过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适应和参与市场
经济,才能使我国农产品“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产
业的“蜂窝型”才能“板块化”。

在过去我们对于产业化存
在两个误区:一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干涉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化;二是把产业化限定为农特产品的经营,忽视了对大宗农业产品的发展。

所以,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
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
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

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
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

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

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

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

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
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
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
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

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

第一,建立农村低保体系。

农村低保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
和鳏寡孤独问题。

过去民政部门有一个优抚政策,就是对五保户和鳏寡孤独赡养。

当时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补一部分,以群众自筹为主,现在来看这种形式已经很难实施,原因是我们对农民的政策是多予、少取、放活,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实施以后,这一部分的统筹就没有了。

从我国目前的资金规模和农民的参保意识上,建立低保体系还存在一些困难,但一笔帐算下来,基本条件还是具备的。

据统计,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00万左右,如果按照每年每人800-1000块钱的低保额标准,每年需要300个亿。

农牧业税每年是280亿左右,农业特产税80亿
左右,如果加上各级民政部门配套的对鳏寡孤独的救济金这一部分,然后再从中央财政每年预算用于农村扶贫的80个亿中
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村鳏寡孤独集中供养设施建设和供给),这部分资金即使不够,也相差不了太多。

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平衡了农民之间的贫富差别,又稳定了农村,也体现了党的政策的优越性;既从制度上使农民和市民都能平等的享受低保,又不增加中央财政的支出。

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
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

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

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

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

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

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

如果使用权按
15年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

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
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

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
资本金
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是既贫血又失血。

邮政储蓄拿掉农村发展资金的一部分,四大商业银行拿掉农村的一部分资金,近年来从农村拿走的资金基本上都没有用到农村这一块,从而使农村发展资金极端匮乏。

农民想拿到发展资金,贷款的成本要占到25%左右,即使是这样的贷款还很难拿到。

报表上看县域存贷比在70%左右,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贷款构成,有人民公社时
期转存到乡村的、乡村集体发生的债务、农业发展银行向粮食供销的政策性贷款,新发生、能够发挥效益的贷款量少得可怜。

所以,建议金融体制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立农村政策性银行。

改变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职能,把农业发展银行改为农村政策性银行,农村发展银行过去是围绕着粮、棉、油的购销而设立的银行,对这种银行进行改造,并把农业银行过去承担的扶贫资金、贴息资金划归农村政策性银行,把现有的各部门支持农业的资金归口到农业政策性银行当中。

(2)农业政策性银行可以收购或者划拨现在农行下面的
营业所,把它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

(3)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当兼有经营农村土地的职能,实
现土地的流转,把土地盘活。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实行土地私有化,目前条件还不具备。

但可以将农民土地使用权实行继承、转让、抵押等,这需要建立一个中介组织,这个中介组织由农
业政策性银行来担任,来行使这个职能。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家开发银行的做法,只给资本金,给政策,不给它贴息,让它自己来进行运作。

(4)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允许集团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允许民间资金参股信用社,扩大规模,增加实力,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的银行。

(5)放开农村的金融市场,允许兴建合作金融组织。

我国2.3亿户农民,仅仅靠一家农村信用社来解决农村的金融问题是不现实的。

应该允许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

(6)加强金融监管,成立金融组织保险公司,防范金融风险。

《[推荐]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篇章2: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难题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

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诸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从宏观上讲,主要是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的矛盾。

20多年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
了农民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

“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农业效益的高额回报。

从中观上讲,主要是农业人口的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的矛盾。

在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农业融资能力差,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农民就业不充分。

从微观上讲,主要是农民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

农民缺乏技术、缺乏信息、缺乏资金,造成与市场、与科技、与城市、与非农产业等方面的脱节,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只有着力化解这“三大矛盾”,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三增”目标。

近年来,我们针对“三大矛盾”,紧紧立足区情,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大力实施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加快农业集约化,发挥土地最
大效益。

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我们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调优、调强、调出特色、调出规模。

针对台儿庄区地多、水多、饲草多的资源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在规范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为抓手,以示范带动调整。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既是调整的受益者,又是风险承担者。

为解决农民怕担风险不愿调、缺乏信息、技术不会调的问题,20xx年4月以来,我们在全区农村实施了
农业结构调整“万户示范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现已发展年收入一万元以上的各类示范户2.3万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的积极性,促进了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

二是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靠营销拉动调整。

全区农产品市场已发展到60
多家,南洛蔬菜、泥沟蘑菇、张庄林果、马庄大牲畜、孟庄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面明显增强。

我们还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加快建设销地市场。

目前,我区已有3个企业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实施“场地挂钩”生产基地,有3个品牌的农产品获得进京销售资格。

我们积极依托这些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农产品销售。

三是实施农产品优质工程,发展品牌
农业。

我们牢固树立“以质取胜、以质增效”的观念,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

无公害大米试种成功并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检测,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公害粮食产品,亩增收200多元;秋西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被国家质检局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先后有6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

我们围绕这些产品,加快基地建设。

建成了邳庄镇标准化生产示范镇和4万亩无公害水稻、水田藕基地,2万吨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
害秋西瓜、甜桃生产基地,全区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

二是把龙头企业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健全农业产业
体系。

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紧密联结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

必须树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观念,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我们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产业链式龙头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

近年来,我们依托主导产业,培植了15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初步形成了以超越、翔宇两个玉米淀粉公司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全区达到20万吨淀粉加工能力,
年可加工玉米18万吨,使全区15万亩玉米全部实现加工增值。

以丝绸公司、缫砍罚纬闪思胨砍癫盗矗壮可
芰υ锏?00吨,较好的稳定了全区6万亩桑蚕生产,蚕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增强。

以馋神食品公司、佳佳乳业为龙头,形成了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全区新上了10处大型奶牛养殖场、280多个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发展到5000多户,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

以天工织造、鲁棉公司为龙头,形成了棉花加工产业链,年可加工棉花40万担。

以宏润、天顺木业为龙头,形成了林木加工产业链。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28个具有服务、沟通、协调、公正和监督作用的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保证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三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好,加快农民非农化,让更多的农民创业致富。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致富农民,这既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突破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的迫切需要。

我们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效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为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使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大力培育创业精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不断创新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创业致富。

截止20xx年底,全区民营经济单
位达到14270家,其中民营企业达到600家,当年新增122家;实现税收8539万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76.4%,同比增长
26.1%。

二是搭建创业载体和平台。

规划建设了工业聚集区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已有50个总投资19.8亿元的项目入园经营,新增就业岗位1
万多个。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以职业中专、农广校等为阵地,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尤其是对青年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规范中介服务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输出劳动力。

去年以来,共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名。

四是把支农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

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现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扶持、引导工作,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为农民提供信息、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