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一些小组讨论的无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中一些小组讨论的无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逐步归还给学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小组讨论这一宽松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所谓的课堂小组讨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分成若干小组的形式,就某一个或几个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自由交流讨论,以求获得正确共识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讨论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体现,它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由于操作不善, 从而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好,形成了无效性。造成无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讨论形式化。

有的教师把“课堂小组讨论”作为教学的时髦,不管什么题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走讨论的过场,课堂讨论有形式而无内容。我前几天去听我们学校几位青年教师的校级优质课,个别参加比赛的教师把学生都拉到大教室,让学生自己找座位坐下。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把学生随便分成三、五个一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热闹的场面——学生热烈的发言,各抒己见,气氛很是活跃。但我们仔细观察仍可以发现,课堂成了个别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学习困难的学生变成了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观众、听众。

二、教师成为旁观者、监督者。

在平日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学习的时候,有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用眼睛向下扫视,成为了教学的旁观者。还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时,是从讲台上走下来,他背着手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监视,但没有俯下身來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之中,没有掌握学生讨论的第一手材料,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所以呢,这样的教师就成为了教学监督者。

三、讨论时间短。

在一些表演课(尤其是公开课)上,老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往往采用小组讨论。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就马上进行讨论。而正当学生讨论热烈的时候,考虑到教学的进度,教师马上又让讨论结束。这样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正如肖成全教授所说的,这种只求形式没有过程的讨论,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

四、讨论问题设计的无效性。

曾经有位老师在讲“东北地区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时,设计了10个讨论题。

1.东北地区的行政范围?

2.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

4.东北地区土壤类型?

……

……

这些知识课本都有答案,学生无需讨论,只要给他们时间自学课本就能独立解决。

还有位教师,在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时候,为了使知识活化,与地方经济相联系,出了这么一道讨论题:“威海市近10年來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学生讨论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头绪。这样的题目太大,需要学生收集大量的资料才能解决,所以作为一个课后的探究题道是不错的选择,放在课堂讨论就有点不适。

所以,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就经常见到这样的老师,不管什么问题,无论是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通过讨论仍无力解决的问题,统统拿来合作讨论学习,这样往往会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就成为当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实施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我认为在我们普通学校,以6人划分为一组,前后三个桌的同学一侧身就是一组,大家面对面地讨论,这样的效果比较适合。但是,在座位的安排上,老师应该注意前后6个人中,要注意把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各组实力应该是接近的,这样各组之间才具有可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