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
域,研究病人及护士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一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3.调查法:是通过访谈或问卷等形式,系统地,直接地从某一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
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4.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心理
过程是着重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
5.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由感觉,知
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构成。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即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
判断、进行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
10.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12.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4.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
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5.人格: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
16.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脑对心理和社会需求的
反应。
17.动机: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18.能力:指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19.气质:是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0.性格: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21.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2.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
23.应激源: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
24.心身疾病:又称心身障碍或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25.心理干预:指以心理学理论和原理为指导,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
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6.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该方法主要是诱导病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暴露在导致
焦虑的情境中,并通过身体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27.支持疗法:全称支持性心理疗法,是护士应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为病人提供精神支持的
心理疗法。
28.倾听:是对方讲话的过程中,听者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作用接受和理解对方思想,信息及
情感的过程。
29.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30.行为疗法:是以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理论为依据的心理治疗技术,它认为人的问题行为,
症状是由错误的学习所导致的,主张将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病人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使问题行为的变化,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
31.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32.认知疗法:是通过认知和情绪技术手段来改变病人对事实不合理的认知、解释和评价,
进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33.家庭干预:以家庭为干预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技术消除心理问题,
促进个体和家庭系统功能发挥的一类心理干预的方法。
34.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实践中,护士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
础,按一定的程序,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病人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35.知情同意:是指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或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等医疗,科研活动时,应如
实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病情,措施,风险等,并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后方可进行。
二.
1.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的原则、伦理学原则、层级原则。
2.(填空)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主观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然观察
法、控制观察法、临床观察法。(二)实验法(三)调查法:抽样、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四)个案法。
3.P14(了解)(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理论(人的精神活
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性本能和性心理发展理论、释梦和心理防卫机制理论。(2)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华生):巴甫洛夫(基础上)→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现象:强化、泛化明白;桑代克和斯纳金(进一步完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杜拉→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米勒→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4.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自我理论。
5.认知理论:埃利斯→ABC理论;贝克→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6.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
应。
7.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联觉、感觉补偿。
8.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相同点: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不同点:(1)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其本身依赖于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2)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不仅依赖于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而且依赖于人身的特点。
9.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感知觉与临床护理。
10.记忆的分类:按记忆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按记忆
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1.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阶段。
12.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分类和比较、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
1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心里定势、功能固着、迁移、动机强度、人格特征。
14.注意的品质:注意到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情绪的发生早,情感产生晚(2)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
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所特有的(3)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4)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感情的内容,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