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 蝉 残 声 图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 象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 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 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 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 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 平民化的一面。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
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
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
秋》。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 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喻 馍馍 大蟹
稀饭 鲈鱼
黄犬

骆驼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 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 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 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 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 味短。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 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 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清 静 悲 凉
分析课文中写景的部分:
1、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 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答: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 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 答: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所以 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 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廿四桥的明月 国
钱 塘 江 的 秋 潮
秋 景
荔 枝 湾 的 残 荷
普陀山的凉雾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பைடு நூலகம்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 字概括?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 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 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 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都市人清静悠闲的生活叫作者甚是喜爱
秋雨图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五、秋日胜果:
北方的果树也是一种奇景 (抓住特点) 枣子树,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 (秋已深)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1· ~2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3~11 分写 3~12 议论
(秋景)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总写 13~14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巧拟标题
为了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 特点,郁达夫抓住哪些景物加以描写? 细读3~11段,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描 绘的故都秋景。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 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 的秋”呢?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 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政治、文化中 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城浓烈而 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
称为“故都”,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 史沧桑感,也包含有 深切的眷恋之情。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 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宵。” 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 摇落露为霜。”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人泪。”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 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 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 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 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 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 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 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 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 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 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 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缓 寻 芳 草 得 归 迟 。
细 数 落 花 因 坐 久 ,
赏 秋 晨 院 落 图
静对着喇叭 似的牵牛花
• 质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 色或白色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者 最下?
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色彩太 凝重,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 淡红属于暖色,所以作者说它“最下”。 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能突出那个“清” 字。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思考: 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来的。 作品意境的凝聚点和深远内涵是:无论什么人,要 领略生活之美,只有融入生活本身才有感觉,有情 趣,有感触。一心谋划算计,匆匆来往的人,只能 浮游于生活之外,于秋的精义毫无所得。
辨识字形
炖肉 粮 囤 石 砘 • (1)dùn 混 沌 子 钝 角 • (2)zhuì 点 缀 补 缀 前 缀 啜泣 惙 然 • (3)chuò 辍 学 髓 • (4)tuǒ 椭 圆 suí 隋 朝 duò 堕 落 骨suǐ • (5)大笔如chuán 椽 yuàn 掾 吏 yuán 缘 木求鱼 不容置huì 喙 • (6)sī 声 嘶 力竭 厮打 撕 扯 斯 文
破屋:陈旧、沧桑; 浓茶:虽苦,味甘。慢慢体会才有味道。 天色:纯净而高远 ; 驯鸽飞声:扑翅之声,宁静,静谧。 “漏下来的日光” 地上光影的斑驳,清 淡,宁静 “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 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破壁腰” 残破寥落 牵牛花: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萧索、 衰竭、凄凉。
一、秋晨院落的 清
秋色
秋光 秋声 秋形

悲凉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驯鸽的飞声 破屋 破壁腰 疏疏落落的秋草
静观 细数 静对
清 静
悲凉
动作心态
秋槐落蕊图
花 事 凋 零 物 是 人 非
二、“秋槐落蕊”的 凉
看: 想:
清静悲
槐树落蕊满地 悲凉 梧桐一叶知秋 (听觉) 无 声 冷清 脚踏落蕊 无 (嗅觉) 味 寂静 感: 微细柔软 (触觉) 灰上扫纹 细 腻 (视觉) 清闲
三、“秋蝉残鸣” 的
秋蝉 残鸣: 处处啼唱 衰弱嘶叫
清 静 悲凉
清静 悲凉 冷清 寂寞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桥云 头散 斜雨 影霁 叹谁 秋点 凉缀 。,
秋 雨 话 凉 图
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忽来忽去 秋雨 凉意 秋雨话凉 息列索落
(都市闲人)
雨奇
闲人 一层秋雨 悠闲 调 微叹 一层凉啦
文章哪些地方写南国之秋?是否是 闲笔?
南国之秋的特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感受 向往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 慢,润,淡
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思考题2答案:本文作者以“以虚衬实、运 虚入实”的手法写故都的秋味。第3——11 是实处着墨,第2、13写南国之秋和第12段 的议论,则是从虚处渲染。虚实结合,意 味更浓。写南国的秋,是为了以南衬北, 以“淡”衬“浓”,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 “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底”,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之深。作者写 南国的秋和国外诗人对秋得咏叹,表明人 们对自然之秋感悟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 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陆游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内心世界。

郁达夫, 原名 郁文 ,字 ,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达夫 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 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 代表作品《 》、 创造社 沉沦 《 春风沉醉的晚上 》和《薄奠》、《迟 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 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同时带着 淡淡的悲凉。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 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 黄等。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 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 悲凉的心情。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讨论题目的含义
答:标题点明地点和节令。“故都”表明描 写的地点;“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 沉。
思考题3答案:如果用作“北平的秋”,意味 就不同,与作者所表达的伤时忧国的深沉情感 不相吻合。本文写作时,是在1931年“九一八” 事变和“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之后,用“故 都”更能折射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 深深的隐忧,表达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 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浏览后
思考: 作者对北平的秋天 是什么样的情感?
不辞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 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 概括。
色 声 形 味 实 情
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 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读第1段,思考题:
读第12段,表达方式是什么?原句概括这段文 字的内容,并说一说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 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丰富文章内容, 以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念。
从行文章法看,由写景记叙转到议论,达到起 伏跌宕的艺术效果,以显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 阔的写作思路。
识记字音
• • • • • • • 混混沌沌(dùn ) 潭柘寺( zhâ ) o zhou) huái) 扫帚( sà 槐树( 落蕊(ruǐ ) 一椽破屋( chuán ) 廿四桥( niàn ) 蟋蟀( xī shuài) 嘶叫( sī ) 房檩( lǐn) 平平仄仄(zâ ) 普陀寺( tuó) 譬如( pì )颓废( tuí)鲈鱼( lú )
秋 晨 院 落 图
秋 槐 落 蕊 图
秋 蝉 残 鸣 图
秋 雨 话 凉 图
秋 日 胜 果 图
每幅秋景是如何具体体现故都之 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文本研读
作者十余年不逢北国之秋, 他怀念北国的什么呢?
• • • •
陶然亭:幽静;芦花:朴素 柳条:平淡;虫唱:有野趣 夜月、钟声: 宁静而幽远,古老 在作者眼中故都之美超越了都市的 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 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