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灌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黄灌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怀水利工作,黄河流域灌溉事业迅速发展。

现有灌区遍及大河上下,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粮食产量的70%和大部分经济作物。

50年代初期至1957年,正值国家恢复经济和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黄河流域的灌溉工程特别是宁蒙汾渭等一批老灌区得到恢复、整修和改建,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河川谷地修建渠道,发展灌溉;并在黄河下游大堤上修建引黄涵闸,为下游引黄灌溉创造经验。

短短8年间,全河新增灌溉面积约1000万亩,且工程质量好,配套较完整,投资少,效益显著。

1958~1965年,其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

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引黄闸、拦河闸坝和大中型水库,引水、蓄水灌溉,流域内设计灌溉面积增至8800万余亩,大中型灌区猛增。

但因许多工程仓促上马,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遗留问题很多,实际收益很少。

尤其是黄河下游盲目大引、大灌、大蓄,造成大面积耕地土壤盐碱化,到了1962年,在黄河下游除保留人民胜利渠20万亩引黄灌溉外,其余灌区全部关闸停灌。

此后,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对许多灌区实行停建、缓建、整顿及停灌等措施。

1964年灌区,建设又由低谷开始回升。

1966~197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流域内许多灌区管理机构瘫痪,渠系工程甚至遭到人为破坏。

后来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大搞小型水利建设,又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并在上中游建成一大批电力提灌工程;陕西关中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猛增至1500万亩;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抗旱灌溉面积超过20万亩。

1976年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7600万余亩,当年实灌6600万余亩(其中地下水灌溉1500万余亩)。

当年引用地表水250亿立方米。

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把水利作为基础产业,使流域内灌溉事业进入发展最快、投资最多、效益最好的时期。

截至1995年,全河灌溉面积已达亿亩,其中万亩以上灌区659处,灌溉面积7572万亩,约占全河灌溉面积的70%;30万亩以上灌区53处,灌溉面积5160万亩,占全河灌溉面积的47%。

一、灌区分布及现状
黄河流域现有灌区主要分布在了湟水两岸、甘宁沿黄高原、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黄河下游平原、河南伊洛沁河及山东大汶河河谷川地。

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三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

宁夏和内蒙古引黄灌区,都是中国古老的大型灌区。

这里,土地平坦肥沃,但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本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因黄河流经其间,水源充分,引水方便,却又成为发展引黄灌溉条件十分优越的地方。

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修建有著名的秦渠、汉渠和其他一些
渠道,号|黄灌溉,农业有很大发展,被誉为黄河“唯富一套”之地。

但是,长期以来,多数灌溉工程简陋,渠系紊乱,缺乏排水系统,加之大水漫灌,使得灌区内积水连片,盐碱化、沼泽化土地日益增多,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949年后,针对灌区存在问题,进行土地平整、调整渠系、维修配套、兴建排水工程等,灌区建设有很大发展。

特别是青铜峡、三盛公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灌溉保证率有了很大提高,使有效灌溉面积增至万亩,约占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95%,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汾渭盆地灌区,位于山西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气候适宜,早在2000多年前,关中地区就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白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等工程,兴农富国;汾河流域也开始引汾河水灌溉,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以后历经各代,灌渠时兴时废,且渠系不完整,设施简陋,水源无保证。

1949年后,维修扩建已有灌渠,并兴建水库,修建渠道,增辟新的灌区,采取“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等综合措施,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并相互连成一片,成为晋陕两省的粮棉生产基地。

山西汾河灌区,根据盆地周围系山丘区的地形特点,已建成大中型水库15座,总库容达亿立方米,为盆地灌区提供了水源。

同时利用干支流河道修建引水闸坝,建成大中型灌区60余处,灌溉面积715万亩,占汾河流域耕地面积的%,集中分布在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其中30万亩以上的灌区有汾河、文峪河、潇河、汾西等4处,有效灌溉面积达278万亩。

陕西关中灌区,位于渭河下游两岸的川台螺地,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1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131万亩,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渭河北岸,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除东雷抽黄外,主要有宝鸡峡引渭、泾惠渠、洛惠渠、冯家山水库和交口抽渭等五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陕西黄河流域灌溉面积1584万亩的%。

这些灌区面积和引水规模都很大,各级渠系工程及建筑物配套比较完善,管理机构健全,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较高,灌溉用水定额远较黄河流域其他灌区为低,成为黄河流域灌溉工程配套情况较好、粮食增产效益最高的灌区。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集中连片分布在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地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虽有过引黄淤灌工程,但未延续下来。

20世纪30年代,在开封、郑州、济南等地曾修建过引黄虹吸管工程,但由于洪水、泥沙等问题,没有发挥实际效益即行废弃。

1950年在山东利津建成秦家嘴引黄闸,1952年在新乡建成人民胜利渠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从而揭开了河南、山东两省大规模引黄灌溉的序幕。

截至1995年,共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98处,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32处,引水能力约4100立方米每秒,灌溉补源面积3300万亩,涉及两省20个地市百余县,成为中国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

下游引黄灌溉工程,包括渠首工程和灌区工程两部分。

渠首工程是在黄河大堤上修建涵闸、虹吸管和扬水站,灌区工程包括沉沙池、灌渠及排水系统。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从70年代开始,黄河沿岸高扬程提水灌溉得到较快发展,灌区主要分布在兰州至青铜峡和禹门口至三门峡两个河段。

到1995年,全河已建成万亩以上提水灌区160多处,设计灌溉面积超过1200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提水灌区主要有甘肃景泰川,宁夏固海、盐环定,内蒙古锤口、麻地壕,山西尊村、夹马口,陕西东雷、交口抽渭和山东田山等。

高扬程提水灌区虽然成本较高,但提水上螺后,能根本改变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农业产值成十数倍增长,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黄河支流灌溉除汾、渭河流域外,湟水、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均有相当规模,且引水历史悠久。

到1995年,这些支流的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

支流灌溉多仰赖水库调蓄供水和修建引水枢纽直接从河道引水。

甘肃引大入秦工程是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大通河之水,到庄浪河,使干旱缺水的秦王川86万亩土地得到灌溉。

二、灌溉效益
黄河流域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灌溉比不灌溉一般增产3~7倍。

根据1996年灌溉效益分析计算,1950~1995年全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农业灌溉工程总投入累计亿元。

灌溉工程水利分摊,农作物增产量累计:粮食亿公斤、棉花亿公斤、油料亿公斤、甜菜亿公斤。

灌溉效益价值量按当年价为亿元,是工程总投入的倍。

按1995年价格计算,灌溉效益价值量为45132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