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彩陶纹样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
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鹳鱼石斧纹

漩涡纹人头瓶
鲵鱼纹罐
半坡和庙底沟文化纹样的比较
在彩陶的构图原则与绘制方式上,
两个文化表现有相同的传统。如庙
底沟文化彩陶的地纹表现方式,是 在半坡文化中就已经相当成熟的技 法,许多的折线纹和三角纹都是采
“西阴纹” “西阴纹”虽然较早 在夏县西阴村发现后 受到重视,其实它最 早是出现在半坡文化 时期,标准的地纹 “西阴纹”饰普遍见 于彩陶盆的沿面装饰, 这种沿面装饰已经具 有二方连续的构图特 点,弯角首尾相连, 将沿面等份分割成几 段。在大地湾和姜寨 遗址相当于半坡文化 晚期的彩陶上,都有 弯角状的沿面装饰, 而且都是地纹表现形 式(图5)。
形制发展序列完整的器物,有植物花纹图案彩陶盆,鸟型花纹陶盆,唇小口尖底瓶,曲腹钵,
砂陶罐等” C。西王村类型:红地红陶,红底粉白彩,镂空圈足豆,带流罐 2.中原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少量蛋壳黑陶
黄河下游 1.北辛文化 堆纹,后期为复线窄堆纹 2.后冈一期 红顶,无动物彩绘图案或绳纹 3.大汶口文化 多素面磨光 4.龙山文化
三角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弧线形双
线型。陕西华阴西关堡一件[5],器形非常完 整,敞口斜壁矮圈足,腹壁绘花瓣纹、平行 斜线、三角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折 线形双线型(左图)。
黄河中游庙底 沟文化彩陶
河南郑州大河 村遗址彩陶
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 文化绞索纹彩陶
河姆渡文化
• • 河姆渡文化西元前4000年到5000新石器时代 陶器刻画作品。刻划于陶器口沿和腹部,内容包括太阳、月亮、花草树木、鱼鸟虫兽 等,画面简洁舒展,风格朴实而又生机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热爱生活、热爱大 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先民期望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内心世界。代表作品有鱼 藻纹陶盆、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五叶纹陶块等。这些带有刻画艺术的陶器,出土
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
陶釜陶支脚
大汶口文化
• •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 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纹 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 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云雷纹彩陶釜
用地纹方式绘出,有时还见到有彩
纹与地纹结合的图案。这些纹饰同 时也是以二方连续的原则构图,纹 饰连续不断,循环往复无穷(图 1)。 两个文化器物沿面装饰也表现有相同的风格,半坡文化也流行在沿面绘彩的做法,也有将
沿面变圆为方的意境,沿面纹饰的选择,也都是取自器腹图案中比较简便流行的元素。庙
底沟文化彩陶沿面上的西阴纹、单瓣叶片纹是直接来自半坡文化彩陶沿面图案。(图2)。 当然比较而言,半坡文化的二方连续地纹彩陶还只是在初始出现阶段,题材很有限,构图 的变化较小,但毕竟这个艺术传统已经初步确立,彩陶艺术发展的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花叶纹小口彩陶壶 连贝纹彩陶盆
镂空三角圆圈纹陶器座 网格纹陶背壶
彩绘陶背壶 波浪纹印纹硬陶罐
诺亚方舟故事图案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含半坡文化】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 一种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 陶文化, •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半坡出土了
时基本完整,即使是碎片,也是原地压碎,可以拼复完整,说明河姆渡先民对它们特
别珍重,应是祭祀用品,推测原始宗教意识已在先民中萌芽。 • 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百度文库
外壁饰鱼藻划纹, 朴拙有趣。陶器刻 画作品。刻划于陶
器口沿和腹部,内
容包括太阳、月亮、 花草树木、鱼鸟虫 兽等,画面简洁舒 展,风格朴实而又 生机盎然,既反映 了河姆渡先民热爱 生活、热爱大自然 的美好情感,也折 射出先民期望风调 雨顺、农业丰收的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彩陶纹样
作者:吴红梅
幻灯片制作目的
1、首先了解一下原始时期有哪些文化
2、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地域性,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了解
3、欣赏不同地区陶瓷的纹理
中国史前文化
• 黄河中游 南庄头遗址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老官台文化贾湖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汤家岗文化 岳石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家 仰韶文化
菱形纹 以对称的黑白(红) 三角形组成的菱形纹 在半坡文化彩陶上就 已经出现,在西安半 坡、芮城东庄村(图 7)和秦安大地湾都 发现许多菱形纹彩陶 (图8)。半坡时期 的菱形纹也是由对称 的黑白(红)三角组 成,构图已经非常成 熟,有了几种定型的 形态。庙底沟文化中 的菱形纹完全承袭了 半坡文化的构图,几 乎没有什么改变,改 变的只是在菱形之间 添加了新元素的隔断。
八角星被认为是太阳放射形图案。在万物有灵的史前时 期,原始先民对光的崇拜,集中表现在新石器时代中、 晚期,如浙江松泽出土陶壶、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 豆、江苏大墩子遗址出土陶盆、江苏澄湖古井出土的陶 贯耳壶等上都有八角星太阳图案,这种图案也见于新石 器时代安徽含山凌家滩及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 说明当时对光明的追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见到八角 星,显得虔诚,有通灵的效果。 镂空连弧纹陶器做 旋涡纹扁腹陶钵 印纹硬陶罈
溪文化强烈影响的另一种原始文化。
所谓绞索纹,也有学者称为绳索纹、链条纹,或又称为绹纹与绹索纹,甚至有称为旋
大 溪 文 化 的 绞 索 类 型
纹的,它象是描绘两股或多股绳索拧合的样子,我们觉得称为绞索纹也许更恰当一点。 大溪文化彩陶上的绞索纹可以分作若干类,由大类看有弧线式,也有折线式,由细部
区别看又能分出双线型和多线型。此外绞索纹也还有长结和短结的不同,长结绞索纹
肩头弄文化 • • 东北地区 南方地区
良渚文化
马桥文化
上山文化
好川文化
兴隆洼文化 赵家沟文化 红山文化 甑皮岩遗址 石峡文化
小河沿文化
老虎山文化


西藏
台湾
卡若文化
曲贡文化
大坌坑文化 卑南文化
黄河上游
1.马家窑文化
A。马家窑类型:堆纹,泥质红黑彩 B。半山类型:内外皆彩,黑红两彩做锯齿型花纹 C。马厂类型:黑彩,有刻画符号 2.齐家文化 红色陶器,彩陶数量下降 黄河中游: 1.仰韶文化 A。半坡类型:红顶式,剔刺纹,红陶黑彩,多鱼,动物图案,是“有形式变化序列完整的 葫芦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 B。庙底沟类型: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彩,出现白彩,未见内彩,是“特征容易识别,
半坡文化彩陶流 行鱼纹,纹饰的 整体风格不同于 庙底沟文化,前 者偏重于象形, 后者更强调几何 化。不过两个文 化中都有本书中 划分出来的典型 鱼纹和简体鱼纹, 都是图案化明显 的纹饰,半坡文 化多见典型鱼纹, 庙底沟文化多见 简体鱼纹。由简 体鱼纹的演变, 也可以看出庙底 沟文化较多见到 的这类彩陶,也 是来自于半坡文 化的传统。
庙底沟类型 下王岗类型
西王村类型
大河村类型 大司空村类型
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龙山文化 • • • 黄河上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中上游 河文化 宝墩文化 • 长江下游、淮河流域、太湖和两浙地区 大地湾文化 仰韶文化 后李文化 北辛文化
彭头山文化 城背溪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罗家角文化
马家浜文化
嵩泽文化 凌家滩文化
大量的陶器,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
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 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 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是老官台文化的延续
半坡文化:
从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 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 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 黑彩,还有少量红彩。 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 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 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 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 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 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
许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重要的是在半坡文化彩陶上已经见到典型的双瓣式花瓣纹,双瓣 式花瓣纹也不能算是庙底沟人的创造。在秦安大地湾的半坡文化彩陶上,见到不少于3例的 双瓣式花瓣纹。这时的双瓣式花瓣纹已经是一种定型纹饰了,绘得非常工整,与庙底沟文 化的同类纹饰没有明显区别(图10)。这表明双瓣式花瓣纹出现很早,它出现的过程还有 待研究。 花瓣纹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四瓣式花瓣纹,构图都非常严谨。虽然四瓣式花瓣纹在庙底沟文 化时期比较流行,但它也并不是庙底沟人的发明,在半坡文化彩陶上已经出现了这种纹饰。 秦安大地湾的半坡文化上不仅有带纵横隔断的四瓣式花瓣纹,也有那种变体的细长花瓣的 花瓣纹。还有一种类似花瓣纹的组合纹饰,由两片叶片和两片角状纹饰合组而成,与四瓣 式花瓣纹小有区别(图11)。 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以宽叶片多见,半坡文化晚期也见到那种宽叶片的四瓣式花瓣纹,虽 然少见,但并不是没有。临潼姜寨二期文化(或称史家类型)中见到一件彩陶缸,通体绘 两列四瓣式花瓣纹四瓣式花瓣纹,纹饰绘得比较粗糙,但却非常重要。有时一组花瓣纹中 的四瓣并没绘全,会缺失一二瓣,主要是为着避开器耳的位置。我们将中间附加的一组纹 饰隐除,再将缺失的花瓣补齐,两列8组花瓣便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图12)。半坡文化的这 件彩陶花瓣纹,其实构图与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离开地层依据来 判断,我们也许会将它归入庙底沟文化。这就是说,庙底沟文化典型的四瓣式花瓣纹彩陶, 在半坡文化晚期已经完全定型,只是还并不怎么流行而已。 另外,宽带纹在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彩陶上是共见因素,这是两个文化关系密切的又一证据。 当然宽带纹由于非常简单,不易发生明显的形变,所以我们暂且并不能依据可能有的变化 来进一步了解两个文化之间是否具有承袭关系。还有庙底沟文化流行的旋纹,虽然在半坡 文化中并无典型标本发现,但也并非毫无线索可寻,单旋纹的构图其实已经出现,在后文 的相关章节还会对旋纹的来源进行探讨。 以上由纹饰绘法与主题几个方面看,我们相信庙底沟文化彩陶应当是半坡文化彩陶提升发
绘得流畅精致,短结绞索纹绘得细碎粗率。绞索纹是大溪文化彩陶的标志性纹饰,绞 索纹彩陶是大溪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溪文化彩陶绞索纹有不同的构图模式,将绞索纹刻划也一并分类,大体可 以划分为四式: A式:绞索纹弧线形,又分单线、双线、三线和四线几种,以三线较为常见。 B式:绞索纹折线形,又分双线、三线和五线几种。 C式:绞索纹上缘弧线形下缘折线形,很少见。
绞索纹及平行带中夹鸟型或横人字形 2.屈家岭文化 近乎蛋壳的彩陶碗,彩陶做晕染 3.石家河文化 红陶捏塑小动物,灰色,素面,磨光或蓝纹 长江下游: 1.河姆渡文化 黑陶,下班不排印绳纹,刻划花纹,多植物形象,少动物
轮制黑陶,蛋壳黑陶杯
长江中游 1.大溪文化 外红衣内黑胎,白色,戳印纹,
2.马家冫兵文化
内心世界

此钵外壁刻有稻穗 纹和猪纹图像。丰 收的稻穗,生气盎 然,沉甸甸的谷粒 向两边下垂,让人 不由自主地感受到 丰收的喜悦。一边
的猪纹虽然只剩下
了后半身,但仍隐 藏不住河姆渡人对 大自然所创造的生 命的热爱
• 纹样图片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外红里黑,表红胎黑,素面红衣,或直线条纹 3.良渚文化 多素面
以 下 几 种 为 重 点 介 绍 类 型 ︓
河姆渡文化
大溪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属于 仰韶】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磁山文化
大溪文化:
• 大溪文化的彩陶纹 饰有横人字形纹、曲线网格纹,有的器形和彩纹,
明显 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
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 区,如三元宫、丁家岗、汤家岗等地的遗存, 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夹砂陶比例大,红褐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 数量。 有特征鲜明的盘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盘 少,彩陶筒形瓶仅有 个别发现。以通体装饰的印纹、刻 划纹为特色,漩涡纹、变体卷云纹 彩陶也具特点。至今 没有发现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迹象。有人认 为,这 类遗存虽确有许多与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可能 是受大
D式:变体绞索纹折线形,图案环环相扣,但左右线条并不连续,与前三式
区别明显。
接下来是受大溪文化影 响的文化含绞索的图案
它明显受到黄河同期文化的影响,但它也向 外传播过自己的彩陶文化,也曾影响了黄河
及其他区域的文化。在检索资料过程中,一
组属于庙底沟文化的绞索纹彩陶进入我们的 视线。这组器物的器形和纹饰都比较特别, 它们原本并不归属于庙底沟文化。这组器物 共5件,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一件[1],绘绞 索纹与花瓣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双线型, 绞索结较大。陕县庙底沟遗址一件[2],绘平 行斜线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折线形 双线型。汝州中山寨遗址一件[3],绘花瓣纹 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弧线形双线型。 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一件[4],绘平行斜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