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河南省郑州市医疗事业近年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学号:

班级:

我国医疗事业近年发展趋势简析

--以河南省郑州市医疗事业发展为例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河南省郑州市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努力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针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尤为重视,特别是郑州市医疗基础事业的发展。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五年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深入人心;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渐凸显,科技工作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升并得到了充分体现;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辐射和服务作用正在迅速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939家,约占全省的44%,比2002年底的441家增加了498家;高新技术产品1721项,占全省的38%,是2002年的2.05倍;实现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745.8亿元,比2002年增长361.2%,平均每年递增46.5%;实现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241.9亿元,比2002年增长401.9%,平均每年递增49.7%;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5%,比2002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8302万元,比2002年增长136%;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投入11373万元,比2002年增长241%(详见表1)。目前,全市已拥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 200余家,在郑两院院士9名,受聘客座两院院士16名,国家“863”计划转化基地1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33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余个。

值得骄傲的是,在市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市科技发展力、经济实力和社会全面发展进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科技市场繁荣。2006年郑州市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09项,比2002年增长了67%,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02项,市级项目307项。全年共完成重大科技成果119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9项,应用技术成果96项,软科学成果1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361件,授权量1526件,分别是2002年的2.78倍和1.66倍。全年共签订各

类技术合同3025份,实现技术交易金额达20.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1.79倍和4.3倍。

表1 2002-2006年度市财政科技投入一览表单位:万元

二、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五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卫生资源,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有效防止了各类传染病的流行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增加,服务能力增强。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为72940万元,是2002年的2.46倍(见图2)。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增加,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水平提高,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2006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765个,床位31827张,分别是2002年的2.43和1.19倍。卫生技术人员37795人,比2002年增长24%,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2002年的44.6人增加到52.2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由2002年的40.1张增加到43.9张。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2006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880.59万人,入院人数67.02万人,出院人数66.83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0%、48%和49%。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2006年9月1日,郑州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前4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新农合全覆盖目标。截止到2006年年底,全市参合农民363万人,参合率90.75%,有255万农民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受益,共得到医疗费用补偿9807万元。农村医疗费用负担减轻,看病难、吃药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

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五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债建设项目已全部投入使用。市财政投资9200万元的市疾病控制中心整体迁建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全市132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个乡镇卫生院实行了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计划免疫持续保持高水平。2006年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乙肝疫苗接种率均在99%以上。人均期望寿命有所提高,婴儿死亡率由2002年的13.7‰降至2006年9.3‰,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2年15.78‰降至2006年10.91‰,孕产妇死亡率由2002年42.31/10万降至2006年38.8/10万。

图1 2002-2006年郑州市医疗卫生经费支出趋势图

三、郑州市“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卫生事业主要成就

1.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3.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4.农村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快速发展

5.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6.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二)郑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2.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总量有待提升

3.医疗卫生服务特色和技术优势尚显不足

4.现代医疗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

5.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郑州位于全国经济地理腹地,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作用,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将会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医疗卫生服务既要关注急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又要关注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慢性病的控制;既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1.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