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

一、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研判

本文选取“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分析对象。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个要素来分析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

1.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指某个企业的销售额在同一市场(或行业)全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市场份额越高表明垄断程度越高。对于银行业来说,市场份额可以通过3个指标说明,即存款比率Rd,贷款比率Rl,总资产比率Ra。

Rd=某银行存款总额/国内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总额;Rl=某银行贷款总额/国内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额;Ra=某银行资产总额/国内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单个银行上述3个指标值越大,则所占市场份额就越大,垄断程度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比率进行横向分析(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工商银行的市场份额比例较高,位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首,其存款比率、贷款比率、及总资产比率均超过20%。而四家国有银行总计各项指标均超过55%,如总资产比例高达63.62%,显示出明显的规模优势,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

表1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表

注:表中数据皆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2.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最大的少数几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是在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计算得来的。

本文采取行业集中率指数(CRn)来衡量我国四大银行的市场集中度。

CRn指数是指某行业中前几家(通常取4、6或8)最大企业的有关

数值的行业比重。

式中,n代表该行业中前几家最大企业的数量,通常取4、6或8;Xi代表各个企业的有关数值。

一般地讲,这一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行业垄断性也就越高。同时,它综合反映了某市场中企业数目和规模的分布情况,是决定市场结构的

重要因素。考察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可以分别用资产、存款、贷款和利润额等数值计算CRn指标。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中国银行业的CRn指标,并以此来衡量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表2 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率CRn指标一览表

(n=4期末数,单位:%)

注: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这四家中国银行业中最大的银行。表中数据均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各期中的有关数据整理。

从表2中看出,四大国有银行在资产、存款、贷款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优势,市场份额几乎均高达60%以上。同时,也可以看到,在1995年以后的三年中,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率下降,表明竞争程度增加,市场多元化格局开始出现。但1998年、1999年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再度上升,说明其垄断倾向又抬头了,这与1997年以后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金融风险意识增强有很大的关系,社会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信任和信心增强,促进了国有银行的进一步垄断。然而2000年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出现“惜贷”倾向,故贷款集中率有所下降。但随后监管当局在2001年初又开始下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必须要把不良贷款率减少2个百分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又纷纷采用了增加贷款数量来稀释不良贷款的办法,以便完成上级所规定的“硬性”指标;再加上同一时期,银行向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增加了贷款,也促使2001年以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资产规模的增长。四大国有银行在

资产、存款、贷款方面的走势可用图1来描述。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以绝对集中度指标划分市场结构的贝恩方法1,可对竞争结构进行分类,见表3。

由竞争结构分类表可判断出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但是,从趋势图上看(见图1),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总

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除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四大银行的垄断地位在逐渐减弱。

3.进入壁垒

在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就是新厂商进入一[摘 要] 本文运用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等指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银行业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并通过银行资产利润率指标分析,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下。

[关键词] 银行业 进入壁垒 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 资产利润率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分析

席慧霞 李 双

图1 中国银行业集中率趋势图

77

个市场的难易程度即进入壁垒。

J.S.Bain认为“进

入壁垒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

现有厂商所享有的有利条件。这

些条件是通过现

有厂商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

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厂商的

进入反映出来。”

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企业进入某一特定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障碍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和政策性壁垒。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国家法规及审批管制所构成的政策性壁垒。

(1)经济规模壁垒。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规模效应的问题。所谓规模效应,是指在一定限度内,企业规模的增大,其成本的增长幅度小于其利润的增长幅度,从而总利润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规模越大,每单位产品或劳务所分担的成本就越少,企业的利润就越大,从而形成了规模效应。

商业银行的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服务性的企业,不管有没有顾客前来办理业务,它都必需处在工作状态,这就形成了较大的成本。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每笔业务所承担的成本就会越低,利润就会越高。其次,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是按每笔业务的金额大小收费的,金额越大,收费越高,但是对于金额大小不同的两笔同类业务来说,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成本几乎差不多。例如,对于汇兑业务,收费标准是所汇金额的一定百分比,金额越大,收费越高,但成本却并不增加多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规模越大,每笔业务的规模相应增大,利润也就越高。

形成经济规模壁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是有限的,只允许能产生最小的有效产量的一个或几个厂商存在。

(2)必要资本壁垒。对于一个潜在进入厂商而言,它实施有效进入的前提条件是满足目标行业生产最小有效产量(MES产量)所需的资本。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设立这些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对一个欲进入银行业的企业来说形成相当大的壁垒。

(3)资源占有壁垒。信用是银行经营的关键,而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的信用作担保,这是形成我国银行业垄断的主要原因之一。银行的经营在国家的保护伞下,经营风险相对较低,使得百姓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极高,都愿意把钱存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此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有利的经营场所及客户群体。为了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8年和2004年国家采用发行特别国债和利用外汇储备的办法两次向国有商业银行注入资本金,以增加其资本金。对国有银行来讲,由国家财政直接注资和在国家担保之下通过吸收存款来注资,其效用是等价的,这实际是说国有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即以国家财政与税收的潜力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为基础的,而该项“待遇”是其他银行金融机构不曾有的。

(4)政策性壁垒。“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使用了两个基本假定:一是经济人假定,认为政府由一群具有自己情感和私欲的官员组成,每一位官员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二是有限理性假定。认为政

府并非无所不能,它也会做错事,政治家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弱点可以说明或推导出政府行为的弱点。以上假定决定了政府垄断行事的危险性。”

中国银行业政策性壁垒较为严重,由国家相关法规及审批管制形成的,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银行的进入管制上。一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二来银行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头产业,担负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指令实施的使命,政府肯定要把它牢牢捏在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于设立商业银行有很严格的条件限制,包括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银行负责人资格审查、银行组织机构健全与否等。

二、我国银行业效率的考证

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高集中度行业,市场份额越大,企业利润越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银行业的国有产权的垄断特征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低下,例如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来衡量的盈利水平非常低下,平均不到0.2%,没达到商业银行评价考核标准中规定为0.5%指标。中国农业银行在1998年、1999年甚至出现了亏损的情况(见表4)。从表4中还可看出四大银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呈上升的趋势,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在逐步增强,但目前仍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的标准为1%~2%,可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资产利润率相差很大。与国内银行相比,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在2000年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81%、0.77%,均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表4:历年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一览表

注:表中数据皆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各期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除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对于经营成本、效率、服务质量、资产质量等都考虑较少,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以外,银行机构庞大、规模不经济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银行开始考虑经营效率,缩减机构数量,如中国工商银行将机构数量从1997年的41990个缩减至2002年的25960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不明晰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受政府管制,它的经营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政府管制下的社会福利最大化。银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削弱了市场竞争度,致使银行业竞争效率低下。

三、结论

从市场结构的三个指标即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的分析表明,我国银行业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除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在逐渐减弱。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经济规模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其中最主要的是政策性壁垒。我国银行业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特征并未使国有商业银行取得较高的盈利水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业的垄断并不是市场发展的结果,而是由政府的原因所促成的。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表3 竞争结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