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人生之智库,处世之宝典。

一、后身、外身、无身、无我、无私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1)宠辱若惊:宠,宠爱;辱,屈辱。受宠或受辱都感到吃惊。

(2)贵:珍贵,看重。

解读:受宠或遭辱感到吃惊,把大患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为什么“宠辱若惊”呢?受宠本来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惊喜,失去它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把大患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自身,假如没有自身,我有什么大患?所以,只有视天下如同自己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寄予天下;只有爱天下如同爱自己生命一亲的人,才可以托会天下。

评述:本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概念,即无我无身。无身,即忘掉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达到超乎生死的境界。

二、论理想人格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①者,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之容:豫③焉,若冬涉川;犹④兮,若畏四邻;俨⑤兮,其若客;涣⑥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⑦;旷⑧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静。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⑨新成。

注释:①道:王本作“士”。据傅奕本及时性帛书《老子》乙本改,更合原意。

②玄通:指思想深邃博大。

③豫:古通“预”,谨慎、戒备之意。

④犹:犹豫不决的样子,意反复考虑。

⑤俨:恭敬、庄重。

⑥涣:涣散,散开。

⑦朴:未加工的素材。

⑧旷:旷远,辽阔。

⑨而:王本作“不”。任继继愈注:“‘不’字可能是‘而’字错写的,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根据上下文以及二十二章“敝则新”之意,我认为用“而”列确切。

解读:古代那些善于为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测。正因为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对其进行描述:谨慎小心,像冬天涉水过河;反复斟酌,像谨防邻国的攻击;恭敬庄重,像出席的贵宾;自然随和,像冰雪将融;敦厚淳朴,像未经加工的素材;胸怀宽广,像旷远的空谷;处世随俗,像混沌的江河。谁能让混浊止息?平静能使之慢慢澄清。谁能安稳长久?变动又会逐渐产生。能够保持这种“道”的人,不愿意使自己满盈。正由于不使自己满盈,所以能在安于陈旧中获得新成。

评述:真正的“道者”是一个参破玄机、大彻大悟的人,是一个胸襟开阔、敦厚淳朴、自然随和的人,是一个仪表庄重、认真严肃的人,是一个永不自满、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微妙深远、神秘莫测的人。

理相人格的矛盾:既要庄重、严肃,又要自然随和;既要与世无争、大彻大悟,又要处世随俗、与时俯仰;既要微妙玄通,又要温柔敦厚。这是老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出世”和“入世”、“在朝”和“在野”、“忧国忧民”和“看破红尘”的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理想人格上的反映。

老子的理想人格和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异同。同:温柔敦厚、忧国忧民、爱国治民、淡漠名利。异:出世——入世;消极无为——积极进取;与世无争——建功立业;激烈地批判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劝导统治者,从根本上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无为而治——有为

而治。

三、论贵柔守雌、以柔克刚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②,复归于无极③。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④。朴散为器⑤,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⑥。故大制不割⑦。

注释:

①谿:溪的繁体。溪壑。

②忒:te,四声。差错。

③无极:王注:“不可穷也。”指无极之道。

④朴:王注:“朴,真也。”老子认为,道是自然、朴素的,故为真。

⑤朴散为器:自然、淳朴的道必然要在具体的器物中实现出来。

⑥官长:指管理者。

⑦大制不割:大制,最完好的制度;不割,不割裂、伤害。

解读:知道什么是雄强,却甘守柔雌,成为天下的溪壑。能成为天下的溪壑,就不会背离常德,复归于婴儿状态。知道什么是光明,却甘守暗昧,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作为天下的范式,常德就不会发

生错失,复归于无极之道。知道什么是荣耀,却甘守屈辱,成为天下的川谷。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得以充足,复归于道的淳朴。道的淳朴分散开来就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用它则成为管理的官长。所以,完好的制度是伤害物的本性的。

评述:老子明确地提出了“贵柔守雌”人生处世的原则。他教导人们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但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贵柔守雌”的策略,实现矛盾的转化,达到“驰骋天下”、“以柔胜刚”、“无为无不为”结果。

老子的人生策略和人生目的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他的人生策略是消极的,但人生目的却是积极的。

要实现手段向目的的转化也是有条件的。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无间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②之。

注释:

①无间:没有间隙。

②希及:希,少;及,达到,赶上。

解读: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是驰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虚无的

东西能够穿越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做得到。

评述:老子十分崇尚水和气,并把它们当作“道”的化身。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①,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

①徒:通涂,道路、途径。

解读:

人在生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时是柔弱的,死亡后变得枯槁。所以,坚强是通向死亡之途,柔弱是通向生存之路。因此,军队强大反而会失败,树木坚硬反而容易折断。坚强的总是居下,柔弱的总是处上。

评述:

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中引伸出带有普遍性哲理,这样一种“引喻”是中国人惯用的一种运思方法。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世上新人赶旧人。”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样的两句结论是震撼人心的。

为什么坚强者必然走向死亡呢?而柔弱者反而得以生存呢?这似乎很不公平,但却有其深刻的社会的心理的根源。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①,是谓社稷②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

①垢:污垢;耻辱。

②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旧时指称国家。

解读: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而一切攻坚的东西都不能胜过它,因为再没有力量更大的东西能够取代它。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天下人没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却不能实行。因此,圣人说:“承受国家的屈辱,才能做社稷之主;承受国家的灾祸,才能做天下之王。”正面的话听起来相反。

评述:

“水”在老子的心目中就是“道”的化身,就是他所崇拜的偶像。

老子认为,做人做事都应该具有水的品性,不仅要懂得“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而且要勉力而行,这样才能做大事,成大业。

四、论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②兮,其未央③哉!众人熙熙④,如享太牢⑤,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⑥,儡儡⑦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⑧其若海,飂兮⑨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⑩。

注释:

①唯之与阿:唯,应诺;阿,同诃,斥诃。

②荒:广大无边/

③未央:央,尽也;未央,未尽也。

④熙熙:快乐的样子。

⑤太牢:古代祭祀天地时,设有牛、羊、猪三牲的宴席。

⑥孩:古“咳”字,指小儿笑也。

⑦儡儡:疲劳、懒散。

⑧澹:恬淡寡欲。

⑨飂:liao,二声。风也。王注:“无所系絷(执音)。”

⑩食母:喻像婴儿之食母一样,从道之母体中获得生存之本。

解读:弃绝一切知识,才能免除忧患。应诺与斥呵,相差多大?善与恶,相去多远?别人所惧怕的,我也不得不惧怕。(这种社会状况)蔓延无边,好像没有尽头!众人是那样欢喜无忧,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像春日登台赏景一般。惟独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不会嘻笑的婴儿,疲惫懒散,就像无家可归!众人都是一副自满自足的样子,惟独我总感到若有所失。我真是愚人之心啊,是如此的混混沌沌!世人昭昭若明,我却昏昏若暗。世人明察秋毫,我却闷头闷脑。恬淡啊,就像辽阔的大海,无所系絷啊,就像大风一样飘忽不定。众人都有所作为,惟独我顽冥鄙陋。惟独我与众人不同,我看重从自然之母的道中获取生存之本。

评述:本章与十五章可相互照应。如果说,十五章着重描述了得道之人与常人所不同的外在形象的话,那么这一章则着重揭示了得道之人与常人不同的内心状态。

但是,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却是智者处世的一种聪明的方法。

五、论外圆内方、直而不肆

四十一章

上士①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②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③,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④德若偷⑤,质贞若渝⑥,大方无隅⑦,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⑧且成。

注释:

①士:我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在先秦时期是贵族的最低等级,位于大夫之下。这里是泛指人士。

②建言:有的释为古书名,我赞同林语堂的解释,建言是指古代立身处世的格言。

③纇:lei,四声。丝上之结,喻不平也。

④建:通健,刚健。

⑤偷:怠惰。

⑥渝:改变。

⑦隅:角。

⑧贷:给予。

解读:上等之士听到了“道”,身体力行;中等之士听到了“道”,若有若无;下等之士听到了“道”,大声嘲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有这样立身的格言: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低下的川谷,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 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 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天道即人道,以天道入人道,以大仁大善为仁善,才是大道之所在。

道悟老子

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与实践 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所著的《道德经》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实践。 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即要淡泊名利,摒除杂念,保持一种恬淡、宽松的心态;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即要求统治者在政治上不要有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即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老子的一些思想无论是在对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上,还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上,以及我们现代的教育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首先,在修身方面。自古以来,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老子的这种淡泊名利,不与人争的这种道德修养和性情修养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老子讲过做人要大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思就是要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强调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保持纯真,保持一种恬淡、宽松的心态,淡泊名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这样呢?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总想着自己的利益优先而失去了自己原本的

纯真本性,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真朴实。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贪官落马,为了钱,为了权,他们鱼肉百姓,罔顾民生,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的人并不多。 在治国上,老子最大的主张就是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与自然界相通的,这也正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事实上,老子所提倡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很难为统治者所接受的,也不会有统治者会这样做。但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老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政方针,他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这一点,在治国上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这里老子所要表达的就是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培养健康的身体,为百姓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很明显,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如今是得到了极大的实现了的百姓变得越来越富裕,生活得越来越好,相比以前,我们的民生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我国如今处于一个有着相对良好的发展时期,也是矛盾的高发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依旧需要得到提高,所以目前我们的民生问题依旧是党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老子的许多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实践,他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也在我国思想文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论老子形而上学之道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1]老子在开篇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道,那么何谓“道”呢?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2]即作为具体事物之道是可言说的,而不可言说之道才是超验存在的形而上学之道。[3]接着,老子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形而上之道。 首先,老子之道是终极创生之道。 在《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的表述早已肯定了“道”是宇宙之始的终极存在。老子则又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进一步确认道是世界的始基并给出了宇宙演化的动态过程。[5]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万物是由“道”逐步创生而来的,道不但是宇宙的质料因,又是宇宙的动力因。老子描述了道生万物的情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7] 对此句的理解是道是“有”还是“无”争论的导火索:道有论认为“道为之物”不是显有之物是什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这些不都是道为物的表征吗?而道无论认为,“恍惚”是对道处于“无”浑沌状态的描述,浑沌就是一片纯粹的“无”,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就更能表明“无”是天地的本原和万物的始基。 但是,不论道是“有”,还是“无”都难以回答这样一个二元悖论的问题:如果道是有,一个具体之物如何能成为无限物的始基呢?如果道是无,世界的质料又从何而来呢?显然,这一问题轻易地就终结了道有论与道无论的争论。因为,它们都是站在素朴实在论的立场上理解老子之道,这种理解方式明显是受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薰染所致,总是试图要找出一个宇宙的始基来,并冠以“本体”之名。那么如何理解老子之道与有无的关系呢?老子之道的本体又是什么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8]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9]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0] 对这几句进行推定可知,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与无乃相生相伴,互为利用,无中含有,有中含无,并没有先后贵贱之分。可以说,正是“无”使“有”有了存在的根据,正是“有”使“无”有了起来。故道非有亦非无,而是道统有无,道具有“有”和“无”双重性格,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两者同处于一个哲学层面。即道既不可归于“有”,也不可归于“无”。道有论与道无论显然把二者生生割裂开了:道有论只把“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看待了;而道无论所凭依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据最近发掘的楚简研究原来是:“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11]即“有生于无”完全是由于出现衍字“有”造成的。其实,有与无相仿与阴与阳,“一阴一阳谓之道”,用老子话语则是“一无一有谓之道”,有无与阴阳一样只是道由浑沌之“一”开显出的两个对立的维度。作为道之维的有无决不是上述的经验比附的实在,否则就陷入了西方数千年来形而上学的泥沼。 既然,道是有与无的合体,那么它又是如何由有与无创生万物的呢?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2]万物是阴阳二气(或有无)相抱相冲达到“和”产生出来的,何为“冲”,冲即动,如何动,“反者道之动”,道是以自反的方式螺旋运动,如此相反相承的“动”才能达到“和”,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而相互融合生出万物,即“和实生物”,但“和”不是没有差别的“和稀泥”,否则只可“和”出一物,此“和”是“和而不同”的和,方可“和”出万物。不妨再回顾一下老子宇宙创生理论:所谓“道生一”者,此“一”即有无(或阴阳)未分的浑沌;“一生二”者,是道开显出的有无(或阴阳)的两个维度;“二生三”者,是有无再加上“冲”这一生化作用;“三生万物”即是这三维共同作用而创生出万物。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老子与道论文

老子与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大智慧的象征,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他的道家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老子思想极具原创性,但有其文化积累、经验性和实践智慧为基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之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作为周王室守藏史的身份及其知识结构,对于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哲学的本质就是探究世界本源,而道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经历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由道路之道上升为具体规律或法则之道,再上升为普遍规律法则之道;最后上升为宇宙的本源之道。而老子实现了这最后最关键一步。老子贡献就在于以“道”为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道家哲学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左传》、《国语》中,人们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向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的转变。而老子对道最关键的提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哲学概念明确地上升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源范畴,即作为本源之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境界更深远了。 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起源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没根据的,有点根据的都有,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但这

些都未能说清世界的本源。寻找一个最终的本源来作为人和万物的开端,寻找一个最高统摄物来说明宇宙和人生,这是人之为人、文明之为文明的根基所在。孔子的“一以贯之”、墨子的“同归之物”、屈原的“遂古之初,上下未形”的本然状态等,都是此种寻找探究的结果。老子的思考更早并落实为“道”。 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发现天下有始、有根、有母。其思维的路线有二:一从具体事物的往复运转和生灭变化来推测其将来之所归;一从具体事物出发来追溯它们产生的源头。老子的这种道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同一问题,一般人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会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举一个例子,中国为什么会经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有人会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有人会说这是人们不断起义反抗的结果,还有人会说朝代更替就像事物新旧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但这都没从本质上回答问题,该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当一种社会制度不适应当时社会,并阻碍社会发展时,它就会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只有认识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但制度上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国家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

浅谈老子的修身之道

摘要:我们当继承老子的智慧,豫而谋而后定,行不躁进,择善而从,犹而自省慎独,戒慎戒惧,常不放肆,偐而庄敬如宾,虚心谦退,必信必诚,涣而去私存妄,无所障碍,敦而敦厚淳朴,不受污染,不假雕琢,旷而虚怀若谷,宽容万物,浑泽尔浑然一体,超凡脱俗。 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格外关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特点,老子哲学也不例外。读老子中的人生哲学,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老子的智慧,教我们如何修身、如何处世,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成长和求学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去锤炼的。 纵观中华文化五千年连绵不断而波澜壮阔的长河,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文明中绮丽的瑰宝。儒家的道德学说以伦理为重心和目标,以此密切相关的性情修养也配合并服从这一重心和目标,这样一种修生之道在后代为历代官方所提倡,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老子开创并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提供了与儒家迥然不同的修身之道,这种修生之道以自然为重心和目标,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性情修养,都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之道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 老子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精辟而晓畅的诗文,来深入浅出的阐释出善为道者的心灵境界和人格品性。老子认为,善位道者,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他们幽微精妙,他们玄奥通达,他们渊深蕴藏,不是常人所能认知,所能想象的,因此,只能勉强的为他们形容,于是,老子运用他的超人智慧,记录下如珠妙语,从古代真人的言行举止,外在的气象、形象、性格、气质等等到其内心世界,心灵的深处,以至于心身合道。 为道的人,好似冬天涉渡河川,心中自是如临深渊,脚下自是欲进而迟疑,但虽犹豫,却不是不决,而是不冒失燥进,静以处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在实处。“若畏四邻”,犹然戒慎,不敢放肆其胆,时时反省自己。 他好似是宾客,容貌俨然,矜重庄敬,没有丝毫的放纵,没有片刻的懈怠,没有刹那的走神,志意若一,持道修身也该如此。他好似冰凌的溶解,溶于我道,其不合于道的冰凌,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层层溶解消融。我们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也应把心中的私利与妄见,以及由之而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思维定势、人际关系等,像冰山一般,让其消融。他好似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纯真朴实,虚其心,讲俗心、私心、妄心化作道心、公心、正心了,其心敦普,超凡脱俗,归于自然的本性,朴素的品格。 他好似山谷的宽容,善于容纳溪流,无论清与浊,“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他好似流水的浑浊,绝不以道自炫,以功自居,绝不有门户偏见,立宗立派,神话自己,他只是混沌一团,“我余人之心也哉!”因此,他大道若愚,大清若浊,同时,为道者弃世俗的贪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似水那样甘居恶地,愿为天下百姓受垢、受不详、正是若浊的表现。 老子用精炼而富于包蕴性的语言,然天下后来的人们自此道来知道为道者的道心、道性、道骨、道风、道镜,让“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为有志修身者而开。老子用豫兮、尤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七个方面来形容为道者的状态,是他道性的自然体现,是善为道的正果,同时,也是衡量是否善于为道的标尺,修身的庙道和境界。 老子的修身之道“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高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他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取彼取次。”“敦兮若若其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常无名,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一无名之朴”。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 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后世主要把它归纳为?顺其自然?,即顺应客观规律去做。 老子《道德经》 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 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

人无关。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道理是易懂的,但是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本领。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首先我们就要培养一种预防意识。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没有这种预防的意识,一切养生之道无从谈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年轻力壮,一点病痛,过几天就好,没事的。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真的不可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到一盆滚烫的开水里,只见那只青蛙落水的一刹那,两只肌肉发达的后腿马上竭尽全力向外一跳,最终死里逃生;第二次又把这只青蛙放进一盆暖水里,这只青蛙

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老子作为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和道教的始祖,而且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启蒙者,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也在世界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作为践行“道”的方式,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思想,涉及到宇宙、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忧患意识、和谐、辩证法思想来论述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众所周知,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存世的不世之作《道德经》(又称《老子》),乃历代不世之经典。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学说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们从老子的四个思想方面浅谈老子的思想。 (一)自然无为,顺其自然,生生不息.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老子的“无为”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老子把“无为”作为人

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认为,从人类到自然界要以无为、无欲即“自然”为其活动的准则。 同时老子的自然无为对人类自身的修养发展也有着广泛的启发意义和重大影响。中医学和现代很多长寿的人士都借鉴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第七十三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认为没有欲望心就会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让一切顺其自然。如果一切能顺其自然,就能生生不息,老子这种朴素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皇帝内经》便吸取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理论。《老子》第二十九章说:“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追名逐利,嗜好过多,都是找灾引祸,也是百病丛生的根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豪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人们要顺应自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日本的铃木大拙在他86岁时,弟子问他有关养生之道:他说疲倦了就休息,想睡就睡。并且我们知道的禅式坐睡最有名,其实这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无为”养生之道。他80岁后天天讲学旅游,90岁后天天读书讲学为乐,94岁参加檀岛第四次哲学家会议,成为当时著名的新闻人物。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已九十多岁了,身板还很好,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陈述

一、自然之道 (一)道的本体 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 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它遍于宇宙空间和人生全体过程,绝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所以,道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指社会,因之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 其次,道并非具体形象之物。孔子至晚年有感于斯,于是总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道"已超越了一般物象。所以,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判断并通过人身的藏识发挥作用而显现。"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可用语言甚至意识而拟议。 2.道是万物之宗 道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不是空空洞洞的,更不是一无所有、死而无灵的。 道体在宇宙时空中是唯一的、绝对的,但道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惟变所适。所以,道无固体,亦不断灭。非断、非常,随感随应。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是宇宙的本体,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现代谢而无穷。道创生万物,宰杀万物,又毫不自私地利益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

3.道超越时间和空间 道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长短,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因世间万物的生灭而有所改变,所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 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同体,熔万物一炉,更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列子所谓"有则有极,无则无穷"。所以,事理之赜、隐、深、远、显、密,均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 4.道有阴阳对待的内涵 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符经》亦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寝,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这就说明,道有阴与阳的内涵,并表现为一种运动的势态。这种势态,也即易的性能,就是交易,变易和不易。 一是交易。动交于静,静交于动;阴交于阳,阳交于阴;寒交于热,热交于寒;上交于下,下交于上;表交于里,里交于表;内交于外,外交于内;精交于气,气交于精;精神交遍于物质,物质遍显于精神等等,都属于交易的范畴。 二是变易。交易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极也。以天时论,冬变为春,由寒变温;春变为夏,由温转暑,暑者温之极也。变之极则化,故暑化凉,凉变为寒,而有秋冬之季。其为四时之易,而有五运六气之分。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王于四季。五行运转而生六气,以厥阴风木始,继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而至太阳寒水,敷布一年。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 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 一、前言 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后来,老子对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产生了厌恶之情,于是就辞掉了“守藏室之吏”的职务。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久闻他的大名,便盛宴款待了他,当然这一顿饭不能白吃,老子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的《老子》当作饭钱。于是,便有了《老子》一书,也就是《道德经》。老子出关以后的事情就更无从可考了,也许,活的比较逍遥自在吧。 流传至今的《老子》有众多版本,各种版本的篇章结构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致之处是都分为上下两篇,但是上下两篇的顺序却不同,一种是以王弼的通行本为代表的“道”上“德”下的结构,一种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为代表的“德”上“道”下的结构,另外,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楚简本《老子》却没有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并且章次和今本也大不相应。所以,参之以《韩非子》注解的顺序。我们可以推想:《老子》最早可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不分章节,到了两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